惠州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惠州西湖孤山。孤山是西山湖东之小山,因四面环水,俨然杭州西湖之孤山而得称。宋时山有栖禅寺,时人称栖禅山,苏东坡侍妾王朝云葬于寺侧松林中。
以前在宋代时山上建有栖禅寺,也是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的王朝云在惠州病逝后归葬之地,现在山上建有苏东坡的雕像,王朝云的墓,东坡纪念馆,六如亭等建筑。
孤山是现在西湖几大景色之地,是惠州留存东坡先生遗迹最多的地方。时人冠以“孤山苏迹”之景誉。
东坡纪念馆为弘扬东坡精神,发掘、征集了有关苏东坡寓惠的宝贵文物,如苏东坡手书的“两堂一斋”(德有邻堂、默化堂、思无邪斋)匾额石刻和清代嘉庆年间惠州知府伊秉绶的《东坡思无邪斋铭》、原合江楼的拓本《寓居合江楼》、原白鹤峰东坡祠内的碑刻等。在纪念馆前,还矗立有著名雕塑家唐大禧、林彬创作的东坡居士像。
在纪念馆前的台阶前面地上有苏东坡的手迹:“不妨长作岭南人”。出自苏东坡《惠州一绝》的诗句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也成为惠州乃至岭南的广告词。
上台阶是苏老先生雕像。
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林彬创作的东坡居士像。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惠州人秦咢生题名的篆体“东坡居士像”。
修竹廊。对联:茂林修竹山上月、古塔彤云眼底波。
过廊便是东坡纪念馆。
纪念馆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东坡纪念馆一馆1982年10月动工建设,1983年10月完工对外开放。一馆由前言、东坡足迹和东坡寓惠事迹组成,陈列有反映东坡生平的图、文、石碑、实物等。
馆内主要讲述苏东坡与王朝云的故事。
在苏东坡人生旅途最为艰难的时期,征得第二个老婆王闰之的同意,他将18岁的王朝云正式接纳为侍妾。虽然两个人的年龄相差27岁,但爱情无有年龄的分界。火热的激情,将一对才子佳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一个学富五车,一个敏而好义;一个心怀坦荡,一个柔情似水……。
侍儿对东坡语
一日,在家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众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道:“满腹都是识见。”东坡亦未以为恰当。
至王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在惠州西湖孤山,有大量关于东坡故居的碑石,其中,与伊秉绶有关的不少。
伊秉绶摹刻于石的还有思无邪斋石碑。它是苏东被在白鹤蜂故居中书房的匾额,取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得名。字为楷体,分别刻在4块石碑上,每块高63、宽63、厚7厘米。
伊秉绶书刻东坡思无邪斋铭,该碑为隶书,碑长62、宽62、厚3厘米。文为“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病。廓然自园明,镜镜非我镜。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一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部分苏学研究、史料整理和文艺作品、专著。
在第一与第二展馆之间是一尊雕塑赫然在目。走近了看是苏东坡与王朝云的吟唱图:一位手抚摸着书籍,双目微闭,似在吟诵;一位站立侧后,手托香腮,犹在低唱。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苏东坡待妾。她随东坡贬居惠州,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病故,时年34岁。
东坡《悼朝云》诗序云:“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悼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于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墓由栖禅寺僧人筑亭覆盖,名为“六如亭”。
当年,大才子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被贬惠州。他的八个太太竟没有一个随行。朝云作为侍妾,整整陪了东坡23年,她琴棋书画不无所不能。歌女出身。对东坡关爱有加,在东坡被贬的日子里,是她的爱给了东坡力量,使东坡焕发精神,治理惠州他不遗余力。
东坡纪念馆二馆于1986年动工建设,陈列苏东坡寓惠诗文、书法作品及有关书籍资料。东坡纪念馆共陈列苏东坡寓惠文物、图片资料200余件,较全面地反映了苏东坡在惠期间的创作与生活历程。
第二展馆前言。
宋绍圣元年(1094)九月,苏轼因朝廷内部党争而贬谪惠州,任无签署公事权力的“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苏轼的仕途不幸乃惠州之幸,苏轼贬谪惠州,成为惠州乃至岭南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苏轼在成为惠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传播者的同时,也成为惠州西湖最著名的经营者和推广者。
苏东坡在惠州的遗迹
“把酒问青天”雕塑。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1992年,惠州西湖孤山朝云墓西侧建起“东坡书迹”碑廊,刻苏东坡致程正辅书手稿及集苏书《寓合江楼》《朝云墓志铭》石碑,共18块,展示了苏东坡书法。多为现人临摹刻制。
苏东坡《王朝云墓志铭》
宋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五日,伴随苏东坡南贬惠州的妾侍王朝云不幸染疾身亡,年仅34岁。东坡悲痛欲绝,葬王朝云于惠州西湖孤山,挥泪作《王朝云墓志铭》曰: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遁,未期而夭。盖尝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之归。”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正是他们不朽的友谊托付予西湖山水的写照。
(历经历史周期性的战事与破坏,朝云墓一直得到保存,可惜东坡手书的碑石久佚。)
孤山朝云墓
清嘉庆六年(1801年),福建汀洲人伊秉绶主政惠州。古时文人浪漫多情,伊秉绶特别崇敬苏东坡,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坡忌日(七月十五日)剪荪煮茗,以当来飨。政事之余,他谒访朝云墓。这时,湖边的朝云墓地,已是芳草萋萋、颓废不堪。为了传播东坡与朝云千古佳话,伊秉绶决定重修王朝云墓,并以其浑厚凝重的隶书,书写东坡的《王朝云墓志铭》,复刊石筑亭,让后人瞻仰缅怀,至今成为惠州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惠州府重修朝云墓碑和清嘉庆年间汀州尹秉綬书写的朝云墓志铭碑。
清代惠州知府、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重修朝云墓时所立的王朝云墓碑和苏文忠公王朝云墓志铭碑,其隶书有如《国朝先正事略》云“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为朝云墓增色。
《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北宋绍圣三年(1096)七月五日,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的王朝云在惠州病逝,享年34岁。八月初三,年过花甲的苏东坡依照王朝云生前所嘱,将她葬于栖禅寺松林中东南,与大圣塔相对。因王朝云临终口念《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气绝,寺僧建亭于墓前,榜曰“六如亭”。
朝云生前学书,颇有楷法,亦学佛。她临终时诵“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清道光名士林兆龙为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称“六如”。
此句出自苏轼在六如亭撰写的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性情豪爽,了无城府,常常诗词中畅论政见,数度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朝云最解东坡心意。
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
”另一个答道:“见识。
”苏东坡频频摇头。
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从闰四月初苏轼接到贬官落职的第一道诰命即行启程往南赴任,到朝廷五改诏令四降官职后,苏轼经过几千里长途的跋涉,终于抵达贬所惠州,时年59岁,只有第三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随行。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住就是三年,写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序跋。后来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传到章恬耳里,宰相章恬认为他的贬谪生活太闲适了,这才再贬到海南儋县。
苏东坡到惠州,王朝云在惠州为苏东坡生再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却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表达他对爱妾的怀念感伤之情。【——摘自百度网文】
王朝云是浙江钱塘人,字子霞,为人聪敏,有见地,原本是苏东坡早年买来的一个侍儿,当时孤苦伶仃,才十二岁。她不知道自家事,也不识字,但在苏家遇到极良好文化艺术环境,加上她人天资聪慧。耳濡目染,潜心用功,她不但学会了识字、读书,也喜欢诗画书法。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她死后,东坡与栖禅寺僧葬她于寺旁的松林间。传说朝云死后,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东坡梦醒后,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成了惠州“苏堤”的来历。于是才有了今天西湖八大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朝云死后,依她所嘱,葬在西湖附近的栖禅寺。寺内僧人十分重敬这位女施主,特地捐资在朝云墓上盖了一座纪念亭,初名朝云亭。后来,由于笃信佛教的女主人,在弥留之际曾反复诵念《金刚经》上的一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六个“如”字,突出表现了佛教强调的“空”意,所以朝云亭后来被人们改称为“六如亭”。【——摘自百度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