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行|探秘有着“一府三乡”之称的巴中通江

作者:旅游狂魔夏夏夏 显示图片

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有一座县城叫做通江县,它位于巴中市东北部,素有“一府三乡”的美誉,这“一府”指的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而“三乡”则分别是溶洞之乡、红军之乡及银耳之乡,现在就跟着夏夏夏的步伐,一起领略一下属于这座北纬30°县城“一府三乡”的独特魅力。

随着夏日的到来,气温也逐渐攀升,四川好多地方甚至突破了三十度,看来又到了要找清凉避暑胜地的时候了,于是来到了巴中通江诺水河景区。景区位于县城北部,距离县城不过几十公里,却紧邻陕西汉中,东有“秦川锁钥”加护,西与“剑门蜀道”相接,这个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它会拥有险峻奇特的地质地貌。



到了景区之后可以发现,河水两岸陡壁如削,周遭林深似海,环境的确十分不错。据说整个景区可观景点多达300余处,除了有不同风采的险滩、碧潭之外,还遍布有奇峰峭壁、险道雄关约75处,这些山体由于钙化而呈现多层式地貌,十分神奇,各类瀑布、暗流、喷泉、水帘等等更是多不胜数。





河畔有公路相通,不过比起公路,其之上的空中栈道更适合赏景,有种航拍的感觉。沿着栈道顺路而行,可以发现山谷底除了有潺潺的流水之外,的确还形成了一个个小潭,潭水清澈见底,底部的乱石都依稀可见,运气好的话甚至能看见其中游鱼,这便是景点临江丽峡。





不过,真正让诺水河闻名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奇险的山壁,更在于景区内的溶洞,但凡是有溶洞的景区,溶洞基本都是这个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而在诺水河景区里面,溶洞却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据说已经探明的溶洞就有138个,而其中大于两万平方米的可游性溶洞也多达四十多个,通江县能成为“溶洞之乡”,大抵也是因为这里吧。



这些溶洞各具特色,又分为了旱洞、水洞、风洞三个大类,在这众多的溶洞之中,要说最值得一去的溶洞,那么靠近游客中心的龙湖洞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洞可不像其他的溶洞一样能够步行进入,而是被一片暗河所包裹,只有先乘船到了洞里的步行栈道,才算是刚开始。也许正是由于这里水质丰盈的原因,在船上可以看到旁边有一尊“龙王塑像”,据说这里是方圆数百里内的川陕边境地方官和老百姓在天旱之时的求雨之地,洞内甚至还完整地保存着数百条明清以来的取水题记。









整个龙湖洞非常大,全洞分成了上、中、下三层,可游面积多达5万平方米,其中又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穴相连,形成了“界河”、“龙湖”、“喊泉”、“鹅管群”、“古城堡”、“生命之源”等等景点,可谓洞中有洞。连接这些景点的步行观光栈道也超过2000米,栈道之间也不尽相同,极具特色。





诺水河神奇的是不仅洞内各小洞之间相通,洞外各大洞之间很多也相通,从龙湖洞出来步行一会儿,即可到达另一个有特色的溶洞狮子洞。狮子洞比龙湖洞还大一些,可游面积多达7万平方米,洞内塔柱林立、四周钟乳满布,由三殿、七庭和“乳石莲花”、“定海神针”、“珍珠玉盘”、“金龟戏水”等等十二大景观组成,特别是深2000余米、高30—80米的主洞最让人震撼,而其中古水文线遗迹也极具科研价值。



如果你觉得这里两个洞穴已经让你惊艳的话,那么中峰洞则会让人震撼,这个洞穴现已开发的洞道面积约25万平方米,据说中峰洞最窄的地方一个过都只能躬身通行,而最宽的地方则可让三辆汽车并驾齐驱,最大的厅堂甚至可供上万人游览,堪称国内进行旅游开发最大的一个溶洞,怪不说曾被中国溶洞协会会长朱学稳考察认定为“天下第一洞”,这里的漂流也被誉为“亚洲第一漂”,只不过现在气温还不够炎热,漂流估计要暑期才会开放了。



此外,曾发现巴人遗迹、被当地群众称该洞为“远古穴居”的宋家洞、乳石水帘瀑布堪称一绝的楼房洞等等溶洞都值得一去,为了方便游人游览,景区内还专门修建了诸如吊桥、观光电梯等等,减少了溶洞之间上下奔波的劳顿,也节约了不少时间。





不过,想要短时间之内游遍诺水河景区不太可能,因此上面提到的“临江丽峡”与诺水洞天”仅仅是诺水河景区内四大景点中的两个,还有由137座山峰围城的天然盆景“空山天盆”与怪石环列、石林成簇的“唱歌石林”两个大型景点,每个大型景点之下还有几十上百的景点,每个景点都很值得一去,因此景点之间都是分开售票,游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也正是因为诺水河景区如此多的地质地貌奇观,早在2018就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也是我国的第三十六个世界地质公园,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每一样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何况还有漂流,这个夏天快去清凉一下吧!
旅行Tip:
1.从成都出发有直达景区的大巴车,也可以从外地先坐大巴到达通江县,再从通江乘大巴到风景区,一路上路况都不错,自驾的话更为方便。
2.地质公园环境相对原始,食宿的话在县城更加方便,我们就是入住的长盛通江大酒店,不挑环境也可以在景区入住。

前段时间的巴以冲突剧烈,造成了23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六千人受伤,每每看到这些报道,在对遇难的平民表示同情的同时,也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但是,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因此每次接触红色文化,内心都会涌起一股不可名状的情愫,到了有着“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之称的四川巴中,自然会去拜访一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这个烈士陵园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南龛半坡上,因为它坐落于王坪村,因此也叫“王坪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一般是后人为了纪念、缅怀烈士而修建的陵园,而王坪烈士陵园却不同,它早在1934年就已经建立,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为褒扬革命烈士以及纪念广州暴动七周年,决定在王坪烈士墓区修建墓碑,这就是王坪烈士陵园的前身,也让这里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处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



为什么这个烈士陵园是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设立的呢?因为在那个时候红四方面军正与地方军阀激战,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已由鹦歌嘴迁于王坪村,而总医院的任务就是收治前后方伤病员,最多的时候伤员高达数千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医疗技术、物资都短缺,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也就因为伤势过重、缺医少药等情况下光荣牺牲,牺牲后的烈士也就在此长眠,因此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于1934年7月亲自设计、题词、修建了烈士墓区,也就有了王坪烈士陵园的前身。



正中间的烈士墓长眠着红军烈士3800余人,周边还有10余座烈士墓葬,这里最开始共安葬了红军烈士7800余人,其中还包括曾任中共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五军军长旷继勋、红三十军九十师师长邹洪盛等在内的军师团干部烈士108人,当年的激战状况的惨烈可见一斑。



登上墓地旁的台阶往后走,才发现后面还有如此大一块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在1985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原本的烈士墓区扩建为王坪烈士陵园,后来到了2011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王坪烈士陵园再一次进行改建和扩建,烈士陵园的前半段已经饱经了几十年的风雨,而后半段则还未经过十年的时光,因此烈士陵园前后半段风格差异很大。



也正是由于这次扩建,烈士陵园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也就扩展到350亩,面积足足翻了十倍,不过这可不是什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只有那么大的面积,才能容纳下如此多的烈士。在这次扩建过程中,王坪烈士陵园也把分散在通江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遗骨迁移至该烈士陵园,现在整个陵园安葬英烈多达到25048名,王坪烈士陵园也就成为了全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





这每一块墓碑之下,都长眠着一位甚至多位红军烈士,与前面的墓碑不同,这里的每一块墓碑上只刻了一颗红色五角星,因为这里是无名烈士纪念园。在那个战乱而科技匮乏的年代,统计工作并不比现在,很多烈士甚至都无法确认身份便已入土,他们是英雄,却无法留下姓名,但是却又是新中国历史的铸造者,也是人们不能忘却的存在。



在陵园里坐着一位老人,手脚都不是很灵活,但是他却是在这里守候了陵园几十载的守陵人王建刚,也是一名红军后人。他的父亲叫王成现,在1933年2月加入红军,先是在后勤部,后来又调入通讯班,也是墓园修建之初的见证者之一,后来他的父亲奉组织命令前往距王坪70里外的毛浴去送信后,部队早已离开王坪好几天了,于是便留守在王坪,成为最早的守墓人。现在的守陵人王建刚是二代守陵人,从1994年接过父亲的扫帚开始,每日清扫树叶、整理挽联,日复一日直至今天,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好在他的三个儿子已经接替他,成为第三代守墓人,这也是一种传承。



扩建后的陵园有铁血丹心主题雕塑、英勇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总医院旧址群等主体建筑,部分至今仍在完善过程中,如果你是自驾而来的话,还可以去离陵园不远处的地方观看石刻标语“赤化金川”,这是在1934年由时任中共川陕省伟宣传部部长刘瑞龙手书,红四方面军镌刻,也是全国最著名的红军石刻标语之一。





从烈士陵园出来,内心依旧久久不能平复,“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不能遗忘前人的付出。现在虽身处和平年代,也应居安思危,学习革命先烈们的不怕艰苦困难的险胜精神,个人力量再小,也能在所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拼搏,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有“菌中之冠”之称的银耳,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这种呈菊花状或鸡冠状的真菌作为我国传统的食用菌,也一直都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在明清时期品相好的银耳更是作为皇帝及达官贵人养生益寿的佳品,毕竟一小匣子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也不是寻常老百姓能够消费的。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银耳随之普及,也就成了大家都能消费得起的寻常食物,但在四川有个地方,至今仍出产着高品质的银耳,最贵的可达上千一斤,这便是有着“中国银耳之乡”之称的巴中市通江县。



为什么通江的银耳如此贵重呢?首先就在于历史的厚重,通江的银耳可以说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通江“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从盛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一直以来都是皇家贡品,皇帝享用的东西,品质自然是一流的,不过光有历史还不足以让通江银耳如此贵重,更多的还是在于通江银耳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培养工艺上,通江县有着霜期短、湿度大、云雾多、温差适宜等等特点,恰好就适合银耳生长。



在培养工艺上,通江银耳的培养从耳棒就开始挑选,耳棒只能选择每年的冬至过后的青杠树,还要遵循“座七砍八”的古法,意即生长满七年的青杠树,第八年砍来做耳棒;砍好的青杠树并不能直接使用,还要经过50天的晒架,期间每隔十天还要上下翻一次,保证自然脱水的均匀;经过晒架之后再钻孔接种,钻孔必须在晴天,一般是在三月份,而钻孔完的当天一般就要完成接种;接种后就等着发菌,发菌期一般在50天左右,如果在三月份钻孔的话,发菌基本就在5月底,耳棒就可以入堂、排堂了;由于银耳有着厌光喜湿的特性,需要经常喷水等待出耳,出耳后再采耳、修剪、烘干,以朵型不散为准,经过那么多步骤之后,才有通江银耳的诞生,通江银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多糖体、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铁、磷、钙、镁、硫等微量元素及17种氨基酸,这也是通江银耳如此高昂价格的原因之一。



通江银耳闻名全国,为了把银耳文化、银耳发展历史还有银耳产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产品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通江县还专门在高明新区修建了占地40050平方米的银耳博物馆,其中展厅面积3700平方米,由“天赐”、“地孕”、“人文”、“和合”、“神效”、“乐享”、“品鉴”共计七大展区及3D数字影院组成。





博物馆不需要门票,出示健康码、佩戴口罩即可参观,里面不仅讲述了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奇特风貌,也讲述了培育通江银耳的细致流程,还有有关通江银耳的发展历史及银耳流向省外、国外商贸之道,甚至展示了通江银耳产业链、规划、食用菌现状、相关产品等相关内容,内涵十分丰富,让人不仅感叹,这小小的银耳竟然有如此多的内涵。





通江银耳还取得了无数荣誉,通江县早在1994年就被国家特产之乡宣传暨命名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而通江银耳更是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并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这也是通江银耳如此昂贵的又一原因。



正是因为通江银耳如此昂贵,市面上也存在不少仿冒品,因此要注意甄别,可以用“观、闻、泡、尝”四个步骤:首先要观形色,通江银耳耳片为鸡冠状,色泽纯正,白中略带米黄,那些小而散的银耳不是通江银耳;其次要闻香味,通江银耳清香馥郁,不似棉籽气味平淡;再次是泡,经过清水发泡之后,通江银耳体积膨大5—10倍,此时耳片肥厚,摸起来柔软而富有弹性;最后就是尝,通江银耳易于炖化,炖好后不仅胶质浓厚,吃起来也嫩香柔滑。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分辨上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正规途径购买,贪小便宜的话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除此之外,通江县还有很多地方值得一去,可以在红军街购物娱乐、也可以参观一下红四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等,好多景区还在改造升级,相信下次去通江又有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