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峨眉山的行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继续前往乐山参观那座已矗立在岷江边1200多年的大佛。
两地之间来往方便,从峨眉山报国寺可以直接坐601路抵达乐山大佛景区。
如果乘公交前往乐山大佛景区,到底应该在哪站下有以下三种选择:
1 需要坐船游览,就在“乐山大佛”站下。下车后向江边方向走,就是游船码头。
2 如果不坐船,步行游览,应该在“龟城山”下。再沿着一条小马路步行一段即可抵达景区门口(北门)。
3 如果时间充裕,也希望坐船,可在“嘉定坊”下。下车后,先参观乐山大佛博物馆,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再沿着嘉定坊步行街边走边逛即可抵达游船码头。
大佛景区票价80。除了大佛本身,景区南侧五百多米还有麻浩崖墓以及江对岸的离堆乌尤寺值得参观。持大佛景区的门票都可以直接免费参观这两处。
本文涉及景点汇总
结束了峨眉山的行程,5月13日早上8点出门,退房直接坐601路前往乐山大佛。当天早上,峨眉市区竟然下起了中雨。估计山上的情况也好不了哪儿去。
601票价五元,不能扫码,好在身上有零钱投币。
坐了一个半小时,9:30才到龟城山。好,在乐山市区这边没有下雨。
下车后,沿着这条小马路走个十分钟就能到达景区大门(北门)口。
在景区门口先扫码购票。进去之前先看一下崖壁上的摩崖造像群。大佛所在的这座山叫做凌云山,大佛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其两侧的崖壁上都开早有不少洞窟。只是如今看来,毁坏比较严重。
凌云山千佛岩摩崖造像群,位于大佛景区北门临江崖壁,唐代凿刻。在长70米、高10米的崖壁上分布方形、长方形佛龛72龛,造像有佛像、菩萨、塔、经幢等。造像造型生动,题材丰富,有弥勒佛、三佛、千佛、西方净土变、释迦多宝并坐、千手观音、塔;组合有一佛三尊、五尊、七尊等。其中弥勒造像数量较多,地位突出,如编号119和134龛造像规模大,都以弥勒佛为主尊,凸显了与乐山大佛的关联和弥勒信仰的盛行,是乐山大佛石窟造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全景图。右半部分的崖墓和离堆90%的人都不会去。
5A景区,第二批国保,世界文化遗产。
交通便利。哪怕是工作日人也不会少。
进门以后不想跟旅游团挤在一起,过了喜生弥勒洞,旅游团会直接往大佛方向走。我们先上山参观灵宝塔。
上到山顶,首先看到的是沫若堂以及它前面的雕像。
堂前屹立着一尊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演讲的全身铜像,高约3米。雕像旁兀立一支6.5米高的花岗石巨笔,笔杆上镌刻女神、屈原、凤凰涅磐图案,颂赞着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业绩。
前方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观看三江汇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此交汇。
沫若堂,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郭沫若。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因为郭沫若就是乐山人。出生地在乐山市的沙湾区。本名郭开贞,只因乐山“三江七河”中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流过家门前,后来才改名“沫若”。“1992年,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凌云山上设立了“沫若堂”
如今郭沫若在沙湾区的故居。也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开放参观。
沫若堂陈列着沫若生平事迹图片和各种著作版本,以及有关郭沫若所研究的成果展览。
在文艺圈,对他的评价其实也是毁誉参半。其私生活也是颇为精彩。。。
沫若堂后面的台阶上就是灵宝塔。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顶,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29.29米,共十三层。
灵宝塔的制式属于中国最常见的密檐式,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中空,塔顶为四角攒尖式。塔基上面,第一层特别高,以上各层逐步收缩,空间越来越低矮,各层塔檐紧密相接,每级都开有窗眼。塔层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含吉祥之意。根据佛教理论,第一层象征“地”,第二层象征“世间”,第三层象征“三界”。灵宝塔的每层四角翘檐上各安装了 1个风铃,总共挂了 52 个风铃。风铃用铁翻砂铸成,每个重量约10 公斤。
灵宝塔位于山巅,对于江上往来的船只而言,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地标。
灵宝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
从灵宝塔下山,这边有个文创商店,先进去买了个冰箱贴。对面有一个小景点,注易洞
注易洞位于集凤峰背面山崖下,相传为明代嘉州人安佑注解《易经》的地方,后有知州袁子让刻易经图文于五碑,并立于洞中,至今犹存。很多文人墨客游览凌云寺,必到“注易洞”一游。所以,“注易洞”是明代中后期嘉州易学象数派学人为探讨《周易》奥秘而留下的遗迹。清代的《嘉定府志》有段记载:“注易洞,凌云山阴,正方,可坐数十许人。”
重新整修过的“注易洞”,因沿悬崖外接屋檐1米多,呈现为不规则的“凸”字形。中部的主洞宽约5米,深约6米,高则4米有余。洞前檐口正中有郭沫若“注易洞”题匾,右翼有一横置的篆刻着“伏羲八卦次序”、“八卦取象歌诀”和“先天八卦方位”文字的长方形石碑,左翼竖立着分别由刘隅与陈嘉言所撰《注易洞铭并序》翻刻的两块石碑。主洞的地面由两色匀净的鹅卵石镶嵌着太极图,两侧洞壁上各嵌置一镌有卦形痕迹约70厘米见方的石板,后壁中间竖立着新刻的“安佑注易处”石碑。洞外长廊两侧伫立《易经的象数哲理》、《八卦与阴阳》、《八卦方位图》、《先后天八卦图》、《阴阳平远图》、《幽玄远渺图》等各类碑刻十余通,碑刻图案造型典雅,线条流畅。
注易洞前方就是凌云寺的后门。
凌云寺在凌云山顶,被凌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是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代,且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到了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下令灭佛,凌云山仅凌云寺得以“做工精妙”而保存。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修复,明末又经兵燹,大部分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寺外两侧分列着四通石碑,记载了明清两代重修寺宇的过程。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
藏经楼为民国时期所建,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产物
凌云寺香火旺盛,是旅游团聚集地。。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应身、报身)。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像,殿后为菩萨殿,正中塑净瓶观音像,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
匾额“淩云寺”三字,为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所题。
出凌云寺左转就是大佛。首先是在平台上近距离观赏佛头。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这边也挤得水泄不通。标准的拍照姿势是用一根手指指着大佛的某五官。。。要想镜头里面不出现别的游人,几乎不可能。
乐山大佛建造从公元713年修建到公元803年,历时90年,历经三代建造者,四位皇帝。大佛坐像通高71米,头顶上有1051个发髻,额头宽度为10米,鼻子长 5.6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结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于是立志开凿大佛,欲仰仗佛法,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当时弥勒佛像作为武周时期广泛流传的佛像代表,自然成为海通造像的首选。当大佛头、胸初具雏形,海通就圆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
公元740年至公元74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出俸银20万两主持大佛续修,同时唐玄宗颁布“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支持大佛修造。当佛像开凿至膝盖部位时,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因耗资巨大而再次停工。直到40年后,也就是公元789年至公元803年的15年里,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俸银50万两,完成了大佛膝盖以下的雕刻,包括莲花座和礼佛平台。他还开凿了大佛左右外壁高18米的两龛力士造像和大佛右侧岩畔上的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石碑,同时修建了大佛阁,使得大佛“趺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终于在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全部完工。
乐山大佛开凿于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红砂岩上,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依旧保持着雍容的盛唐风貌,除了历代的维护,还得力于大佛本体设计巧妙的排水通风系统。首先,大佛的发髻在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分别有三条排水沟,有效减免了雨水对大佛面部的直接冲刷,同时,大佛的衣纹线条也是隐蔽的排水沟。其次,在大佛的耳朵和肩膀背后凿有通风洞穴,有效缓解了岩体渗水对佛身的侵蚀。最后,大佛阁的覆盖也对大佛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大佛阁存世四百多年,于宋元之际损毁,
右侧这边人稍微少点
接下来沿着步道下山,去参观佛脚。
为确保游客安全,步道实行一边上一边下。遇到黄金周小长假,排队下山得等上好几个小时。
前往下行步道的途中,路过海师洞。海师洞原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崖墓遗址。相传,第一代主持开凿大佛的唐代高僧海通就住在这里。海师洞洞深10米,洞额“海师洞”三字,出自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他还同时撰有《凌云山海师洞记》。
洞里空空如也
然后开始沿着步道下山。
当日天气不好,江面雾蒙蒙的,看不太清。
中间有一段比较窄。只容一人通过。赶上前面有腿脚不利索的,后面的人只能等着。
来到大佛脚底,仰视视角
江面上的游船很多。在船上能找到欣赏大佛全貌的最佳角度。对于这方面没有太多要求,这次就没有坐船
记得小时候来大佛还可以爬到脚上去照相。现在肯定是不允许了。
左侧是上行步道,相比下行步道更为陡峭。
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峻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壁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因为要继续前往麻浩崖墓和离堆,返程仍然选择走下行的步道,中段会分出一条岔路,直接前往崖墓方向。
前往崖墓方向的步道。
到达山顶是东方佛都景区的入口。这个景区要单独收费,且票价不菲。完全是人造景区,兴趣不大,略过。
按照指路牌向崖墓方向走。这一段都是下坡路,半山腰有一座炮台。景区这半部分游人很少,旅行团根本不会过来。
南宋末年,元军攻克成都,随后开始沿岷江对嘉州进攻。嘉州守军花了三年时间,在三龟山、凌云山建成了这座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集生产、生活、军事防御于一体,人称“三龟九顶城”。三龟九顶城是一座天然的堡垒,三江水面成为这座堡垒的天然壕沟,宋军龟缩城中,负隅抵抗元军。元军陆地作战金戈铁马,势如破竹,但面对江防却一筹不展,无计可施。九顶城尚存三段,全长约850米,两城内还有炮台遗迹,周围砌条型江砂石,全城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占据了整个凌云山顶部平坝。至公元1275年,宋军的三龟九顶城陷落,南宋军民在山上抗击元军近35年。
继续往下便是大佛景区的出口。
出大佛景区还需要步行下山再走一段。中间路过一个渔村。
麻浩渔村,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船型仿古建筑。渔村建筑的原型,源于犍为的罗城古镇。这座船型建筑是穿斗木结构,石板铺地,镂花门窗,青瓦覆顶。船体全长近114米,宽近30米。“船头”枕靠壁津楼,“船尾”接驳麻浩崖墓,从高处往下看,宛如一艘乌篷船停靠于茂林修竹之间。麻浩渔村集一街一市于一“船”之内,形成了“船是一条街,街是一条船”的景观。
去的那天,渔村正在维修。
出了渔村便可以看到横跨河上的濠上大桥。
过去,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只有一道简陋的索桥。乌尤寺主持方丈遍能大师,在他80多岁高龄的时候发愿,要在有生之年,募资修造一座仿古大桥。大师的发心在1993年7月得以实现,遍能大师亲自题写了桥匾:“濠上大桥”。“濠上”一词,语出《庄子.秋水》,庄子与友人同游于濠梁之上,两人辩论鱼知乐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来,这个命题常被人们比喻为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意。遍能大师将这座方便众生渡河登岸的大桥命名为“濠上”,其寓意不外乎鱼乐水、人乐桥,同为畅游。另有人认为,遍能大师明用“濠上”这个典故,实则暗用“拈花微笑”的佛教典故,表明“即心即佛”的教义。
河对面就是离堆。这条河叫麻浩河,麻浩崖墓就是得名于这条河。
过河之前先参观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得名于麻浩河。麻浩河是介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一条溢洪河道。崖墓是两汉时期广泛流行于乐山的一种墓葬形式,具体做法就是将逝者封存到山体墓室中,墓室的形式完全仿照逝者在世的住宅,其主旨体现的是“事死如生”的孝悌观念
凿山为墓,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不惜人工成本,经年累月,凿成一个或一连串的方形洞穴,然后,安葬死者遗体和殡葬品。这种墓葬形式主要流行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也称东汉崖墓。
乐山东汉崖墓分布非常广,可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找到数以万计的崖墓。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高居蜀中之冠,也是中国之首。我们眼前的麻浩崖墓,是乐山东汉崖墓墓群中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墓葬群,整个墓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一共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
博物馆以一号墓遗址为主体,左右两侧陈列室分别是“乐山汉崖墓概况”和“崖墓表现的汉代生活”两部分,展示了乐山汉崖墓出土的铜、铁、陶、石器中的精华和部分石刻画像题记等,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建筑风貌和思想意识。
崖墓出土的陪葬品多是各种陶制冥器
什么陶猪圈,陶楼看的多了,这种陶水田倒是第一次见。
墓穴内部是这样的情形。
门楣上和墙上都有不少雕刻作品。
还有石棺
主要的雕塑作品都有展板解说。
这一副是《荆轲刺秦王》。没想到这个故事在汉代就已经流传甚广。
刻于一号墓墓道门枋上的浮雕结跏趺坐佛像,高37厘米,是我国最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对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南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转角处有一幅垂钓图。
墓室刻鱼,也是看中了🐟和“余”同音。
西王母赐药图
被玻璃罩起来了,看不太清。西王母赐的药为长生不老药。这种以长寿为主题的图案出现在墓室也是非常合适宜。
外面还摆放着几口汉代石棺。
看点主要是棺身上的雕刻图案。
图案多是基于一些神话传说故事。
像这幅图,其中一个是女娲,另一个忘了。
东侧的展厅同样是展出崖墓出土的文物,乐技俑出土较多。
麻浩崖墓1988年已列入第三批国保,地位可不低。
从崖墓出来大概11:30,到了午饭时间,但这边比较偏僻,也没有什么卖吃的,还是打算先过河把离堆逛完再说。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认定: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开凿麻浩溢洪道,引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也有人称为“青衣别岛”。乌尤山自古森林植被一直保持完好,植物名录就有120科,所以张问陶才有“绿影一堆漂不去”的感受。
由此可知,离堆就是指的左侧小岛。
离堆不止一处,都江堰那边也有。自然也是由于修建灌溉工程而形成的。
过桥后再往山上走一点便是离堆入口。乌忧离堆已经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
检票口出示大佛景区的门票即可进入。
乌尤寺位于山顶。爬坡先。
半山腰貌似也有崖墓。
来到山顶乌尤寺门口。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代至德、乾元年间,后来寺随山名,更名为乌尤寺,距今约1300多年,比乐山大佛建成最少要早半个世纪。正觉寺的创建人是唐代僧人惠净。据传,他结茅山中,十年不下山。山顶上建有结茅亭,亭壁上刻着“唐惠净上人结茅处”八字,意在表明,惠净是乌尤寺始祖。
宋末元初改朝换代的战争中,乌尤寺遭毁。明代景泰、成化年间,由乐山杜、胡二姓族众集资,先后建造弥勒殿、大雄殿、无量殿、乌尤殿。明朝年间,知府魏瀚又建旷怡亭。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十二世方丈东仑重修乌尤寺,开坛传戒。 1902年,四十三世方丈朗清增补乌尤寺客堂,修聋山门楼阁。僧俗两界前赴后继,历经千余年,终于建成了乌尤寺。乌尤寺的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乌尤山上。现寺中保存完整的殿宇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乌尤殿等。乌尤寺依山取势,高下相间,布局巧妙。
乐山佛教协会就在里边。
乌尤寺的建筑本身倒也平平无奇。
山顶平台可以俯瞰江景。
五百罗汉堂
上面还有个塔院。
从寺庙出来,从另一侧下山。
路上经过普同塔,是埋葬一般僧人的佛塔。
山下即是乌尤寺的后门。
从后门步行大概1km抵达乌尤寺公交车站。
前方就是乌尤坝大桥,过桥就是车站。
再度跨过乌尤河。
从乌尤寺车站乘坐k1路前往嘉定坊。
这个k1路相当于是旅游专线。车型也跟普通公交不一样。
12:50抵达嘉定坊前方的大广场。
广场一侧便是乐山大佛博物馆。登记后免费参观。
一图对比可知,乐山大佛远大于其他。
乐山大佛到底是雕的哪尊佛?
答案是弥勒佛。且采用了倚坐弥勒像
与很多人心目中的大肚弥勒像大相径庭。
全国不同地区石窟的弥勒造像类型汇总。倚坐像是非常常见的
看到了崖墓的三维影像结构图。在景区只能看到最外面那一小部分。没想到深入山体这么深。
为避免积水,佛头发髻上是有排水沟的。
前面提到大佛落成以后,外部有加盖阁楼将之笼罩加以保护。但阁楼在宋末元初被毁。根据发掘出的阁楼构件和史料记载,复原了阁楼。
乐山大佛是一个老牌景区,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80年代末就来过。
除此之外,还展出了一些汉代崖墓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各种陶俑
明代陶俑
从博物馆出来才1:30,一看还有点时间,便打算去嘉定坊转转。
乐山历史悠久,古称嘉州。嘉州之“嘉”,源于“郡土嘉美”之意,这个“嘉”字,是乐山这座山水相依、风光迤逦、物产丰富的真实写照。嘉州自古航运发达,依托岷江航道,嘉州造船业、运输业在川江码头独领风骚,码头堆满货物,城门内商贾云集,大江中千帆竞渡,沿江两岸出现了商业街。我们现在所在“嘉定坊”,就是一条再现嘉州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休闲街景。
简而言之,嘉定坊就是为乐山大佛景区配套打造的仿古商业街。
沿着这条街一直往前走,1km多,就是游船码头。不想走路,也有电瓶车可以坐。
大佛已经去过了,就在街口转了转就往回走了。
岷江大桥
离开嘉定坊 乘601路,回到乐山火车站。
乘坐3:13发车的G2184前往双流机场。
再乘坐5:30的MU5274返程
峨眉山,乐山的行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