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我在江西行走了半个月,乘坐在火车上准备去游安徽,当列车快到上饶时,突然想到这里离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只有一站,乘坐动车或高铁不过半小时左右。很早我就想去见识武夷山这座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是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联系。大自然赋予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典型的丹霞地貌更为武夷山的自然山水增辉添彩。这次来到了武夷山边,我不但心动了,而且马上行动起来。
列车一到上饶,我就赶紧下车,乘坐中转电梯进了候车区,急忙看电子显示板上的列车到开时间。这一看才发现,我在列车上匆忙查好的换乘高铁G9081竟然停开了,只好等待了将近1小时改乘最近一趟G1633。只是没想到这趟车只到武夷山东站,离景区远了许多,还好有到景区的大巴,见有不少像我一样的背包客上车。我便随人群上了大巴,花了10元车费,耗时40分钟,临近傍晚才到了景区附近。
武夷山是热门景区,在大巴上,见不少人都预定好了酒店。我到这来是临时决定,也没有预定旅店的习惯,总是走到哪算哪。我这个穷游,通常都是住民宿,从大巴上下来,便向当地人打听民宿。有人朝前指了指,对我说:“你往前走有座大桥,过了桥到河对岸的兰汤村,那里有很多民宿。”
过了架在河面上的兰汤大桥,我走进山了脚下宁静出尘的兰汤村。
从兰汤村路口进入,我来到了大王峰下的青年旅舍。大王峰又称天柱峰,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首,是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的第一峰。
走进旅舍,我就被这里的气氛吸引,这是一家国际青年旅舍,来这里住的大多是户外驴友、背包客、青年学生、外国游客等,感觉很对我的味口。
我在服务台登记后,到里面转了转,见这里的装饰很特别,既有乡居的返璞归真,又透着时尚。
热情好客的老板向我推荐武夷山旅游线路,并且代购了景区门票,告诉我取票和坐公交车的地方。天渐渐黑了下来,外出游玩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品茶。一个男孩兴致勃勃地说中午在一座寺庙里吃了免费的素餐,不过出来的时候他在门口的捐款箱里放了10元钱。说得我也想去体验一回,可惜没找到那座寺庙。
我住的是四人间,但没有其他人住进来一人独享。就是卫生间在房间外的走廊里,不过走廊很宽敞,还有洗衣台,当然洗澡也在外面的卫生间里,好在看上去挺干净。住惯了带卫生间的房间,有些不太习惯,但是氛围不错,住宿费又便宜,只要45元一天。总体感觉不错,有这样的地方还会入住。
次日早起,过兰汤大桥吃了早餐,便乘6路公交车到景区南门取票。进入景区大门后,随着人流上了景区小火车,前往天游景区。
小火车沿着九曲溪缓缓行驶,清澈的溪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环绕在山脚下。因武夷山有36峰99岩,九曲溪贯穿在武夷山的峰岩幽谷之中,峰岩交错,溪流纵横,蜿蜒15华里,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廓。
下了小火车,我跟随人群来到位于九曲溪的五曲东岸、隐屏峰南麓的武夷精舍。这里背靠隐屏峰,五曲溪水于右前方绕行而过,四周峰峦耸立,古树荫郁,景色十分优美。远远就见大门前的朱熹坐像,这里是朱熹亲自筹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境。
武夷精舍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四月,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当时,南方各省负笈求学者纷至沓来,迄今有名姓可考的弟子尚有数百人。
在浓密树丛环绕的草地上,朱熹讲学雕像,重现了朱熹与众学者切磋理学思想的场景。
由宋至清,书院历经800多年的历史沧桑,曾多次重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官方加以重建,由康熙皇帝赐予御笔“天性达学”匾额。
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年),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8年之久,他在这里完成了《易经启蒙》、《孝经误刊》、《小学》、《诗集传》等一大批论著。他的重要著作《四书集注》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朱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其理学思想为指导,而又自成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熹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私家办学的典范,武夷书院也成为中国古代一所极负盛名的高等学府。
室内竖立有福建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撰并书的“武夷精舍遗址”六字及介绍文字的碑刻。
走出武夷精舍,我见到一张游览图,知道了这里是云窝、天游、桃源景区,这一景区集山水、文化景观于一体,是武夷山精华所在,武夷精舍是在景区的入口前方。
听到一个领队的说,先上天游峰,下山再游云窝,我便跟了过去。其实,要先进入云窝才能上天游峰。很快就进入一条穿洞幽径,洞口写着云窝老虎洞,洞宽且敞,可容纳百余人。
穿过老虎洞,进入云窝的石径,山径幽静,天然山门上镌刻“云路”二字。
在嘘云洞的略高处,是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的聚乐洞,洞口上方是斜覆向外的巨石,书勒“聚乐洞”三个巨字,是明代陈省手笔。洞室近20平方米,内置天然石桌、石凳,为陈省回见宾客之所。
嘘云洞东侧有一条登山石径,径通石门,门楣书勒“崖云”二字。晨曦初露时,山岚徐腾,聚于石门之岩近处,形成崖云景观,故而得名。
云窝分上、下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岩前直至九曲溪之滨称下云窝,岩背称上云窝。
上了一段陡峭的石梯,来到平缓的山凹,抬头向上望去,只见山峰上有一亭子。亭子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一看就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
见石壁上刻有“水云寮”三个醒目的大字,这是宋代理学家游醡裔孙游九言于绍熙元年(1190年),在先祖所寓岩顶石壁所刻。“水云寮”取自“水云缭绕”的谐音,双关之意。
很快我就来到水云寮遗址,宋元符二年(1099年)著名理学家游醡,在铁象岩岩顶修筑精舍讲学。岩顶小块平旷之地,宋时盖有水月亭,为夜间观赏水天月色的佳处。原亭已圮,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长方形竹亭。水月亭后,还遗留一处游醡当时舂米用的岩舂。
游醡曾北上洛阳拜理学家程颢、程颐为师,南归后建水云寮,在此著书立说,传播理学,使这里成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
从山凹再向上攀登,就是天游峰顶,这一段要比前一段险峻得多。有人形容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当然还有“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的说法,所以每一个来武夷山的人,必定要来这里打卡。
沿着石径向前行走,眼前出现一道石坊,只见门额上刻着“峥嵘深锁”四个字,这是清初所刻,明代石匾为“仙凡歧路”。
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见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着“茶洞”二个大字,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位于六曲溪的东面。据说是因为此洞里产茶“甲于武夷”,故而得名。至今,洞里依然还有一片历经沧桑的古茶树。其实,茶洞之奇,并不在于茶,而在于它“峥嵘深锁”的意境。
石碑背面刻着对茶洞的介绍,从洞中可放眼望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清隐峰、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
峭壁耸立的危崖,就像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这里团团围住,唯一的道路,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所说的:“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
历代都有人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代刘衡的中隐居,明代李钟鼎的煮霞居,清代董茂勋的留云书屋和《武夷山志》的编纂者董天功的望仙楼等。这些古老的建筑,至今大都不见踪迹了,唯留下的是董茂勋的留云书屋旧址。
茶洞最北面,清隐岩右的深峡之中,峡口有一天然石门,从天游峰顶跌落下的雪花泉注泻到峡内,蓄成水潭,相传仙人在潭中沐浴,故称“仙浴潭”。宋代陈梦庚咏诗:“神仙无垢骨犹香,底事山间有浴潭?我欲从之三洗髓,骑鲸散发水云乡。”
走出茶洞,便开始向天游峰顶攀登了。天游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我看到路边有天游峰登山提示,上面写着“海拔高度:409.6米;台阶数量:848级,通行方式:单向通行”,说起来这山并不算高。据说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我一边向上攀登,一边不时停下脚步望向远处,只见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溪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攀登天游峰后点评:“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险峰”之称,想来自己是在追寻徐霞客的游迹。
尽管是足登峭壁上天游,道路极为险峻,一路的美景却让人们兴趣极高,拍景的,自拍的,占满山坡,这里不愧是东南佳胜处。
正面攀登顶峰约400余级石阶处,原有一个亭子,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凭亭仰望可观赏天游峰顶奔泻飞湍而下的雪花泉,故称观瀑亭;回身俯视,则可观赏隐屏峰、接笋峰的险峻景象。1984年开发武夷山景区时,又从观瀑亭延伸正面登山道,经仙掌峰直达天游峰顶,改“观瀑亭”名为“半山亭”。
刻着“天游”两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这是登上了峰顶。山顶平台有不错的观景位置,视野很开阔,武夷山连绵群山和蜿蜒溪流都清晰可见。
我来到高踞天游峰峰顶的天游阁,这是一栋二层的仿古建筑,外观古朴庄重,一层正中悬挂“天游阁”三字大匾,大匾上方还悬挂一匾,上面写着“遨游霄汉”。据说天游阁始建于宋代,是为纪念武夷山开山鼻祖彭祖而建,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纪念堂,现在这座天游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天游阁内供奉着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相传彭祖是“长寿仙人”享年800多岁,他携带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来到武夷山,父子三人以无畏的胆略,超凡的智慧,辟六六奇峰,开三三秀水,为当地人造福,功德无量,深受武夷山百姓顶礼膜拜。
登上一览台再前行,有一宽约2米的山涧,这就是将天游峰分为上、下天游的胡麻涧。传说曾有仙人从涧水中流送胡麻饭以惠乡民,故称胡麻涧。
胡麻涧两侧崖壁上石刻纵横,为摩崖石刻的荟萃之地,有三十多幅历代摩崖石刻精品。石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年代从宋代开始直到民国。
漫步在胡麻涧,犹如走进中国书法艺术的长廊。胡麻涧石刻的书法草隶行篆俱备,手法阴雕阳刻皆全。
“第一山”、“武夷第一峰”都是徐霞客赞美天游峰的浓缩句。胡麻涧“第一山”为摩崖石刻中的佼佼者,书写者徐庆超是广东蕉岭县人,清朝武将。他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历任闽浙督标右营守备、台湾北路左营都司、闽浙陆路总兵等官职。
这一处长廊式的摩崖石刻群,集儒学、释佛、道教文化于石壁丹崖,汇纪胜、题景、纪游镌刻于涧壑两侧。
“仙凡混合”为道教石刻,“无量寿佛”为佛教石刻。
当我走到胡麻涧的末端,“汉奸汪精卫”五个突兀的大字出现在崖壁上,与之前的氛围迥然不同,让我很是惊讶。但看到下面的落款“军管区政治部”、“二十九年”,我就有些明白了。二十九年指的是民国二十九年,也就是1940年。而1940年3月,正是汪精卫在日本的扶持下于南京成立汪伪国民政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汉奸。当时日军侵入了大半个中国,却未能踏入武夷山山区,这一带还是国民党的军管区。这个石刻,无疑是把汉奸汪精卫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万世唾弃。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武夷山也没有幸免于日寇的魔爪,1942年3—7月,日军曾对武夷山境内进行了3次野蛮轰炸,对武夷山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毁坏。
欣赏完胡麻涧摩崖石刻,我登上了“崎岖丘”,这是一段沿着山岩开凿的石阶,上面烙满了岁月的痕迹。
走上崎岖丘,眼前出现一座牌坊,牌坊中间有匾额,上面有阳刻“中正公园”四字。这是民国25年(1936年),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所建。牌坊上的“中正公园”曾被打掉,是后来恢复的,原来还有“青天白日”徽没有恢复。
顺着幽静的山间小路往下走,只见山谷两边森林茂密,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九曲溪发源于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全长62.8公里。景区内的河流,受多组岩层断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自然弯曲,蜿蜒曲折的河流长9.5公里,直线距离仅5公里,曲率达1.9。
我一路下到了石门岩,这是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横亘于仙掌峰前,是从侧面登攀仙掌峰和天游峰的必经之处。巨岩与仙掌峰相倚形成一个自然洞门,石壁上镌刻着“天游门”三个大字。
过了天游门,向远处眺望,九曲溪群山环绕,溪水清澈碧绿,犹如镶嵌在群山怀抱中的一颗绿宝石。
从天游门下来,走了一段,不久就见到了云窝茶室,也就是游完了天游景区,又进入了云窝景区。
云窝有大小洞穴十余处,每当冬春季节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飏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下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名云窝。
云窝位于接笋峰西壁岩下,周围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苍屏峰。这里地处武夷山景区精华地带,是武夷山首胜之区。
云窝中心的“叔圭精舍”,始建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乡贤江贽(字叔圭)入朝为官。江贽三辞不赴,钦差便命县令为其建造精舍于云窝,匾额为“叔圭精舍”,石坊内外尽属钦赐之地。到了明朝,江氏家族衰微,逐让售给卸任官员陈省,陈省在此隐居13年。明朝末年,又被退隐官员李时兴所得。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江贽裔孙江睿先从李姓族人手中赎回祖业,修建奉先祠,奉祀江贽。景点内仍保存少微坊和江氏奉先祠碑记。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隐居于五曲、六曲之间的云窝幼溪草庐,此处云海氤氲,他将草庐附近经常往返之地命名为“云路”、“云桥”,以示“白云深处有人家”。陈省看云看得透彻,书写“云关”二字时,故意把“云关”二字间距拉开,似乎告诉人们此“云关”阻碍重重,不是轻易可以逾越的。
云窝濒临九曲溪的第六曲、第五曲,兼得峰峦、溪流之美。这里巨石倚立,背岩临水,人文景点荟萃,融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令人流连品味,不忍遽离。
“壁立万仞”是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陈省刻于仙掌峰岩壁,以形容仙掌峰的高俊峭拔,同时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除称赞武夷山美景之外,同时武夷山三教同山,更展示了武夷山的大度与包容。
“壁立万仞”四个字,是陈省以擘窠大楷字体题刻,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9字竖书1行。大字380×240厘米,小字46×36厘米,距地高度880厘米。这幅摩崖石刻,是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
伏虎岩位于云窝景点中心,与仙掌峰毗邻,高数十米,岩势形似蹲虎,因此得名。岩壁遍布摩崖石刻,朝向西南的只要岩刻,有明代陈省撰写的“伏虎”景名和五绝诗:“百兽舞虞庭,胡为岩下伏?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追逐。”作者借景抒志,拓展岩名涵义。
岩壁上还镌有陈省与挚友、门人的酬唱诗十数首。伏虎洞前有一曲折小径,通过人工架设的梯桥通向仙掌峰麓。
伏虎岩西壁的主要岩壁有,武夷道教名山的题识两处:一为“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一为南宋学者游九言题写的“升真元化洞天”。
走出天游景区,我到路边等车。武夷山景点较多,各景点分散,彼此之间距离又远,好在有景区中巴还是很方便。我看了一下乘车线路图,决定先把最边上的一线天和虎啸岩看完,再返回一路逛过去。
我登上景区的中巴,一下车就看到紧挨着两块石碑,“一字天景区”和一首七言绝句:“洞门天造匪人镌,锁钥浑无几许年。一字光中长不昧,眼明便可见青天。”咀嚼词意,能感觉到一线天的幽险,但为何叫“一字天”呢?后来才知,在一线天洞中所见的天空就像汉字的一字,所以一线天又叫一字天。
我跟随下车的游客向洞口走去,人不多只是几个散客,也没有导游。上了进洞的石阶,见有路牌,这里的一线天还分“左一线天”和“右一线天”。原来这座山岩叫灵岩,长数百丈,高千仞。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边的是灵岩洞,中间的是风洞,右边的是伏羲洞。
据说武夷山的一线天,拥有几个全国之最:首先,洞穴游程全长190米,在全国众多一线天中赢得了最长的桂冠;其次,洞内最窄处仅有30厘米,又成为全国最窄;再次,一线天洞中最高处达49米,也让它拥有了全国最高的称号。看来这个一线天,真是不同凡响。
抬头仰望,只见岩顶有一裂罅,像利斧劈开一般,从顶上漏进天光一线,明亮如炬,细看又如银丝垂落,金钗斜插。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鬼斧神工的一线天。
我跟着几个年轻人,先走了左边的一线天,左边相对要宽些,石台阶也相对好走,很快就走了出来。
从左边的一线天出来,沿石罅前行数十步,折回到中间的风洞。洞口石壁上镌刻着楷书“风洞”二字,遒劲有力,是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安郡人徐自强所书。风洞的特色是风,风从一线天岩罅中纵灌而入,再从风洞洞口嘘喷而出,带着山野茂林的湿润,凉意习习袭人。
出风洞,有一段地道石廊,从石廊能够看到外面的石岩。
我好奇地探出身去,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洞外一片绿意盎然,最让我惊奇的是对面有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岩壁上有很多大大小小蜂窝状的洞穴,就像高楼上开的窗户。
我又绕了回来,去走右边那个叫伏羲洞的一线天。关于这个一线天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劈的。
我进入伏羲洞,水漉漉的石阶相当湿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抬脚起步。我扶着岩壁缓慢地走着,愈走愈暗、愈窄,仿佛进入时光隧道。真是一线天啊!像一根细长的丝线,难怪有人会说这一线天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出来的。
往里走地势更险要,狭窄处只能侧着身子,幸好我减肥后还没反弹,肥胖的时候真过不去。但也得前胸后背紧贴岩壁,摸着黑手脚并用,在夹缝中艰难的往前挪动,还不时被卡住,来回折腾试着挤过去。也顾不上岩壁上的滴水蹭湿了衣服,冰凉地滴在头上,又顺着脸颊流淌。愈来愈压抑、紧张,只担心自己过不去,后面还跟着人,退也退不回去,还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种体验让我欲哭无泪。
经过十多分钟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阴暗,迎来了光明。一种昂奋跃然而涌上心头,只有走过了一线天,才知道天地的广阔和豁达,这大概就是一线天留给人们的启示。
又转回到灵岩洞,相传有个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后人在毗邻的风洞内镌刻有“馘妖岩”三字记此事,所以又叫葛仙洞。灵岩洞岩石终年滴水,汇成一壑清泉,世称圣水井。
出灵岩洞,往前行约百米,就看到了先前在洞内地道石廊,见到的那座有很多蜂窝状洞穴的石岩。
石岩长约120余米,形如屏障。因为砾石脱落和风化,形成独特的蜂窝状岩洞景观。岩壁上分布着108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洞穴,自然错落,俨然有度,远望若高楼的窗户,传说是神仙歇脚的楼阁,所以石岩名叫楼阁岩。岩壁上镌有“神仙楼阁”四字和“天心明月”的题刻,相传为朱熹所题。
岩壁上还有关于明代鼎建甘泉精舍的两幅岩刻,记载着明代大理学家湛若水的事迹,一幅记载鼎建者捐助钱物的数目;一幅记载书院学田的分布范围。
从楼阁岩入山谷,前行数里可见路左有山岩峻峭,魏然独立,这就是虎啸岩。我顺着山路行走了20多分钟来到虎啸岩景区,见石壁上刻了一幅“虎啸八景示意图”,原来虎啸八景指的是白莲游、集云关、坡仙带、普门兜、法雨悬河、语儿泉、不浪舟和宾曦洞。
进入虎啸岩景区向前走不远,就遇到一个双岔口,按箭头直走是去天成禅院,箭头指的另一个方向是上好汉坡。好汉坡因毛泽东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得名。
喜欢徒步登山的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好汉坡。来到好汉坡下,抬头往上看,一座巨大的山峰直耸云霄,自下而上呈“之”字形的台阶,倾斜度在六七十度之间。
我登上了狭窄陡峭的阶梯,而且是那样的迂回曲折,不时的需要手脚并用的攀爬,犹如在攀爬一座天梯。这是一条艰难的路程,仰望如一条笔直的巨龙,不得不耗费很多的体力。
沿着好汉坡石阶上到半山腰,前面出现一座砖砌的古门,这是雄踞于谷口交叉处的集云关。因谷中风云变幻时,云雾翻滚聚散,故而得名。集云关盘踞于悬崖之上,是崖壑间唯一能从东西面出入的一条隘口,弥漫着浓雾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易守难攻,是兵家防守要地。
从集云关继续向前,大约又登了600多级石阶,终于到达虎啸岩巅。相传虎啸岩是因为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而得名。其实虎啸之声,是来自岩上的一个石洞,每当山风穿过洞口,就会发出近似虎啸的声音。声小之时,只能穿耳闪过;宏亮之时,却声震群山,令人毛骨悚然。
登上山巅,我已汗流浃背。早就进入深秋,前几天在景德镇还穿了棉衣,现在只穿一件衬衣,还后悔没有带短袖衣。在虎啸岩茶室,见一位男士都赤膊上阵了。好汉坡不愧是好汉坡,谁都免不了要出一身汗。而往下走有一条较短的路程,不那么费劲也可以到达终点,但要错过许多美景。为了饱饱眼福,大多数人都会攀登好汉坡。
虎啸岩盘踞在九曲溪南一线天北,怪石崔嵬,流水迂回,是一个独具泉石天趣的佳境,虎啸岩有“极目皆图画”的美称。
虎啸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抵达虎啸岩下,抬头望岩,首先映入眼帘是“虎溪灵洞”四个大字高勒岩壁,向来往游人提示:危崖高耸,岌岌可危,幽深景观,虎啸神奇。
我来到位于虎啸岩之巅的定命桥。岩顶有一条劈向涧底的岩罅,狭仅二三米,古人架设独木桥,履险而逾,石壁上镌刻“定命桥”,喻之为考验世人渡过迷津通往佛界的仙桥。
如今已建造一条水泥桥通过狭罅,并护持以栏杆。凭栏俯视,涧深莫测,涧水隆隆,涧草凄凄,惊险万状,令人目眩。
走过了定命桥,一返回我开始顺着下山的石阶往下走。刚下了一段石阶,就在危岩之下的洞府里见到供台和香炉。
武夷山二曲溪南的虎啸岩下,原本就是道士栖居的洞天仙府。明朝时,道盛、元镜禅师在下虎啸岩上一级高丈余、深长的洞府内建虎啸庵,在此修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泉声和尚在虎啸庵旧址重建寺院,改名天成禅院。
上山时走的是艰辛的好汉坡,下山这条路直通天成禅院,被说成是懒汉坡,回头看过去,也是险要异常,不过路程比好汉坡短,阶梯也要好走得多。
寺院缀于半壁,上覆危崖,下临绝壁,林木掩映,涧水环流。夜晚宿在寺中,抬头可窥星月,倾耳可闻水声,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想想这就是李白诗的意境:“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在月下醒过来,树上的花落下来,花瓣的影子零零散散,落满了衣服袖子,宛如魂魄在月光中洗过了一般。
这里千仞悬崖向外斜覆,形成一个巨大的洞府,整座殿堂不施片瓦,风雨不侵。
悬崖的古壁上雕刻着大型观音像,像高10米,莲花宝座高3米,总高13米,深度2米,最宽处5米。观音微笑着俯瞰众生,左手执如意,右手当胸礼佛,赤足登莲花宝座,衣袂翩然。
庭院右侧有个巨石垒叠的小小洞天,高约三四米,顶上一石,勒“玲珑”两字,石下置一床,是和尚坐禅的居所。
右后侧悬崖上,草书勒刻“虎啸”两字。
“语儿泉”位于天成禅院殿堂右壁,泉水从石隙喷出,洒落石上,蓄流为塘。泉水流淌之声轻快清脆,好像乳婴牙牙学语之音,故名语儿泉。石上镌有沈宗敬《虎啸八景.语儿泉》诗:“夜半听泉鸣,如与小儿语。语儿儿不知,滴滴皆成雨”。泉水甘冽,为冲泡武夷岩茶的一道名泉。明代吴拭赞曰:“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
往外走就是紧靠崖壁的照壁,上面写着“天成禅院”四字。禅院在民国时期逐渐废弃,这是1993年重建。
走出天成禅院,顺着石阶下行,见一座小小的悬崖下供奉着土地和山神的石像。
走到山脚下,看到石阶旁立着“虎啸岩”的石碑。我是看过一线天,从阁楼岩那里的山路走过去的,看来这里才是上虎啸岩的正路。
山脚下是虎啸岩茶叶基地,见牌子上写着“白莲渡”。这是虎啸八景的第一景,据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道景观,虎啸岩的西溪流水浸瀑,夏天白莲花盛开,前人想象那是天上佛祖以圣洁的白莲花接引世人的渡口,就把它称作白莲渡。
离开天成禅院,走到虎啸岩山脚下,往玉女峰方向行走,一路全是下坡。我走了将近20分钟,就到了九曲溪畔的玉女峰脚下。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
玉女峰突兀挺拔数十丈,峰壁有两条垂直节理将柱状体分成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插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从水中望去,俨然是一位秀美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是玉女峰风采神韵的写照。
玉女峰与大王峰隔岸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情人,铁板嶂横亘其间,好像故意从中作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发了骚人墨客的丰富联想,于是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故事,绘声绘色地流传了千古。
玉女峰下是碧绿清澈的浴潭,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字,相传这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右侧,是一块巨大的圆石,光洁照人,这是玉女梳妆打扮的镜台。
从水中看,玉女峰犹如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论是霜晨还是月夕,也不管是雨天还是晴日,玉女峰总是充满着迷人的神韵。
伫立在玉女峰对岸,遐想了一阵,我便离开了。上了人行道,穿过一道山岩凿开的石门,就到了公路边,准备乘坐景区中巴去武夷宫。
见路旁立了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面写着“绿野仙踪”,原来这里是玉女峰到虎啸岩漫游步道的入口。
我从玉女峰乘坐景区中巴来到武夷宫景区,一下车就见到挂着“宋”字的仿古建筑。
我跟随人群向前走去,一眼就见到武夷山博物馆,这是一栋两层的阁楼式仿宋建筑,这里位于仿宋街的入口,地处九曲溪一曲码头北岸,丹峰远仰,风景秀丽,是武夷山主要景点之一,可惜门口摆着施工的牌子进不去,真是一个遗憾。
我从一座仿宋阁楼式建筑的入口进入,开始逛这条仿宋街。
仿宋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全长300米,取南北向,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了古门楼。
有着宋代遗风的街道,掩隐在绿树下很是幽静。漫步在石板铺就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千年。
街道两边店铺林立,繁华如梦,酒旗倌风,古韵犹存。宋街有大小店铺几十家,主要销售武夷岩茶、蛇制品、旅游工艺品。酒铺、茶观,客人随到随饮,十分方便。古老的闽越文化,在宋街上展现出她那迷人的风采。
我走到立于街头的“宋街”石坊前,石坊一面正对着宋街,背面衬着的就是大王峰,看上去很是古朴。
穿过“宋街”石坊,我见到洁白如玉的徐霞客塑像。161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霞客,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穿浙江、过江西,首次踏入了入闵的艰辛道路,对武夷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在短短的三天里,他几乎踏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名篇《游武夷山日记》,精确地记载了武夷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排列和九曲溪的发源流向,记载了峰峦崖谷和洞穴溪潭的位置,出色地描绘了神挺秀丽的武夷山水。
我来到武夷宫的门楼前,武夷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六大名观之一。武夷宫前临九曲溪流,背依大王秀峰,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观,也是武夷山古老道教文化的象征。可惜这里也在维修,只是见了一座门楼。
走到仿宋街的中段,我见到一座三门牌坊,高矗的中门坊额上写着“渐入佳境”,牌坊正对着一片仿古建筑,便走了过去。
走近一看,是柳永纪念馆。柳永是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的祖籍是福建武夷山。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纪念馆建成于2004年,占地300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建筑风格朴实素雅。
纪念馆大门前的草坪矗立着柳永的全身站立像,单手持书卷,儒巾布袍,仪态潇洒。塑像旁有一块大石,上面刻着柳永纪念馆的来历:这里是柳永的故乡,2004年,一抔黄土从镇江北固山柳永墓运来,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院内还有两组雕塑,名为柳永与歌女。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他落第后,频繁与歌伎交往,为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以此得到一些经济资助,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虑。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感情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月残。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羁旅穷愁的无奈,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无限遥想。这词传得太广,贩夫走卒之辈,引车卖浆之流,潦倒不堪的文人,流离花间的才俊,都从其中找到了共鸣。
纪念馆内设有东西展厅,展现了柳永生于书香门第,儒宦世家,幸福童年,蹉跎岁月,失意官场,颠沛流离等生平,描绘出柳永才华横溢却又落魄坎坷的一生。
柳永词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为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或失恋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求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在这类词中,展现出柳永一生的追求、挫败、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柳永求官天真,为人处世也天真。他和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官运不通,孙何却做了两浙转运使。落魄的柳永前去拜访,当他来到杭州府衙,门卫根本不让他进。柳永无权无势,却有一枝生花妙笔,他想用这个做敲门砖,于是,大作《望海潮》诞生。真的是一首好词,尤其是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人无限遥想。词不会自己飞,柳永请了歌伎,在秋夕晚会一展歌喉,传到孙何耳中。孙何虽然接见了柳永,也仅是故人探访,求官就难说了,柳永扮演了天真汉的角色。命运就爱逗他,也许官运蹭蹬,造就了他词的飞跃发展,以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的粉丝遍布天下。
出了展厅,我转到院子后面,看到素雅的门楼顶上覆盖了一层杂草,让这里好有年代感。透过拱形的门洞,见陈旧的墙壁上是一首明刻的《雨霖铃》,有一对情侣穿着洋装和旗袍站在那里拍照,很有一股民国风。不愿破坏那怀旧的画面和气氛,我只好站在门外等他们拍完照才进去。
看着满墙的柳词,我都不知道柳永的一生是幸还是不幸,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有生之年是悲催的。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颂,仁宗皇帝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柳永好作艳词颇为不满。科考进士放榜时,仁宗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刻意把柳永的名字划去。还有记载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逐渐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柳永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养成功名用世的观念。可他不受皇帝待见,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都落榜。直到换了皇帝才榜上有名,那时他已暮年。即便有了做官资格,可转官还是阻碍重重,最终也不过是个屯田员外郎。1053年柳永在江苏镇江逝世,死后凄凉,王和甫太守寻找他的后人却不了了之,只能州府出钱安葬,也有人说是妓女们出钱安葬。柳永是有儿子的,但他不被家族认可,连后事都不来人操办。
一代巨星,就此陨落。至于他究竟葬于何处,历来争论不休,在《独醒杂志》上说的比较诗意,说柳永的长眠之地在枣阳花山。每当清明那一天,就有许多人在他的墓前喝酒谈天,载歌载舞,称为“吊柳会”。如果真是这样,相信柳永会喜欢的。
柳永一生天真,也许在政治家看来,天真是毒药,但在文学家身上,天真却是必不可少的特质,唯有天真,才更接近本性。他的浪漫气息,他的才华横溢,都源自于此。自命不凡的背后,是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白衣卿相的苦楚,终其一生相伴。他看似玩世不恭,与人交往却真诚相待。虽仕途潦倒,但文学上的成功足以傲世。只是这样的风流才子,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他呢?大哭,大笑,他的一生,值了。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安静的看客,陪他大声欢笑,陪他黯然落泪,足够。
逛完了武夷宫景区,我乘车返回兰汤,下车后直接过了兰汤大桥,到河对岸的三姑。昨天在武夷山东站乘中巴到三姑,见街道挺热闹,因急着找地方住没逛,这会有空逛了。
先在河边转了转,看了一会崇阳溪。崇阳溪是闽江支流建溪的支流,发源于武夷山脉,源流上无数沟壑山涧汇成小溪,其中就有九曲溪,九曲溪在武夷宫汇入崇阳溪。溪流两岸山峦连绵起伏,多河曲浅滩。崇阳溪流域是著名的产茶区,也是古代崇安地区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过去溪流所经城镇都建有码头,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运才逐步衰落。
我转到三姑街中心,夜幕已经降了下来。华灯初上,灯火辉煌。其实,三姑只是隶属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的一个自然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它是一个交通不便的贫困小山村。三姑村与景区之间仅隔一条崇阳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扶持,让三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姑旅游度假村现在酒店繁多,商铺林立,热闹非凡,成为游客到武夷山旅游下榻酒店的首选之处。
逛了一天,都没有好好坐下吃顿饭。我在餐馆外找了张桌子坐下,点菜的时候我还真不知道点什么。热情的老板娘对我说:“到我们这里来一定要吃溪鱼,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于是我就点了溪鱼,还有青菜和汤,狠撑了一顿。
吃撑了就逛街消食。先逛的是茶叶街,一条街都是茶叶店,多得数都数不清。岩茶是武夷山的特产,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具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之中的极品,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
我从茶叶街逛到根雕街。根雕是巧借天然根材的根艺美术创作,福建是中国的“根艺之乡”,有着“全国根艺看福建,福建根艺看武夷”的美誉。
我走进一家又一家的根雕店,琳琅满目的根雕,造型各异,唯妙唯肖,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很早就听说武夷山的“大红袍”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来到武夷山便看到还有一个大红袍景区。这是我到武夷山的第三天,清早起来就赶往武夷宫,乘坐景区中巴到了大红袍景区。在入口看了景点游览图,才知道大红袍的母树生长在九龙窠,要经过蜿蜒的九龙涧峡谷才能抵达,还真是深藏不露。
慕名来到大红袍景区的人还真多,我跟随着人群走在峡谷中,不时能见到山岩上的石刻。
走进蜿蜒曲折的九龙涧,两侧峰岩夹峙,周边九座山峰犹如九条游龙,盘旋于峡谷。清晨云雾从山谷峰石间缓缓升起,云卷云舒,苍松翠柏掩隐其中,竟有一种不同以往的美感。
沿途的谷地分布种植着数十种武夷岩茶,光是看茶名,就让我接应不暇。
一直走在后面,突然看到人群都停在前面,才注意到高耸的岩壁上刻着许多摩崖石刻。见最前面是“岩韵”两个醒目的大字,喝茶品韵,武夷山很多茶商标冠以“韵”字,这里生长着武夷岩茶自然是岩韵。
我走近岩壁,见刻着“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是取自宋代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一段,武夷茶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的秦汉时期,汉武帝曾派使者祭拜过武夷君,经唐宋,历元明,发展到清代。又见中间突出“晚甘侯”三字,采用的是晋代王羲之字体,“晚甘侯”源自武夷山的一个典故。唐代元和年间,孙樵赠送武夷茶给焦刑部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从此“晚甘侯”逐渐成为武夷茶最早的代名词。
向前走见到一处树叶形状的雕塑,这是武夷岩茶采摘的标准叶形,俗称“两叶抱一芽”,叶下石刻镌“九龙茗丛园”,紧挨的一块石刻上全部是武夷茶名,有白鸡冠、金观音、瓜子金、金柳条、不见天、半山腰、不知春......武夷茶名多不胜数,据说当地茶人一生也记不全。
我继续跟着人群沿着弯弯曲曲的九龙涧峡谷向前走,一路上都种植着武夷岩茶。
来到一块奇岩下,上突下嵌,面东背西。山泉在其下展成瀑,聚为潭,古代山民在岩下种了数棵茶树。悬崖上刻着“不见天”,原来岩壁下生长的茶树,太阳无法照射到,所以称为“不见天”。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茶树成了名丛。
顺着错落有致的石阶前行,在这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不愧是茶树的王国。
终于来到深藏的九龙窠,不过最先见到的并不是大红袍母树,而是搭建在深谷的大红袍母树茶寮,这是为来这里探秘大红袍的游客设置的品茶处。
在大红袍母树茶寮前聚集了很多人,有的在听导游讲解,有的向对面的山崖张望。
我顺着有人指的方向望去,见高高的崖壁上刻着“大红袍”三个朱红大字,听说有6棵大红袍母树就长在那里。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很适合茶树生长。大红袍的树龄已逾千年,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它们,不用施肥也生长旺盛。
据民间传说:明朝有一秀才赶考,途径武夷山天心寺,突然重病,考期已近,秀才心急如焚。寺中方丈以九龙窠崖上的茶叶为药,给秀才服用后,病即痊愈。后秀才高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为抱救命之恩,把御赐的红袍披在茶树之上,因此得名。岩壁上的“大红袍”石刻,据说是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刻。
既然是来探秘大红袍的,我还是攀到了九龙窠最后一窠的岩壁上一探究竟,见识一下大红袍的庐山真面目。只能说自己是门外汉,看不出所以然。
从岩壁上下来,穿过一座石门,据说是清代看管大红袍修建的,大红包的珍贵不言而喻。
大红袍探秘结束,原路返回。行走在峡谷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观赏着沿途的茶树,很是舒适惬意。
离开大红袍景区,我立即赶往水帘洞景区。提到水帘洞,就会想到孙悟空,但这却是一个没有孙悟空的水帘洞。景区在武夷山的北面,是武夷山最大的岩洞,素有“山中最胜”之称。
岩壁高宽各数十丈,上凸下凹,形成岩穴。洞内敞亮可容千人,依崖散建数座不施片瓦的庙宇。
洞顶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飞檐,遮住了半边天。崖洞内依崖构筑的几幢小木楼,有的深藏洞内,有的半露洞外,上下错落,栏杆围护,悬梯环接,被称作是天车架。
水帘洞内摩崖石刻比比皆是。岩壁上的“活源”二字,是清光绪年间浙江总兵象山副将余宏亮所题写。据说水帘洞前有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如悬挂的两幅珠帘。不知是不是季节不对,此时并未见到水流编织的珠帘。
相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并排还刻有“水帘晴雪,赤壁明珠”。这两方题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生动地勾画出水帘洞的景观,可惜现在没有水。
洞壁上还有古人诗:“水帘千丈垂丹壑,晴雪长年舞翠檐;赤壁千寻晴指雨,明珠万颗昼垂帘”;“今古晴窗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等题刻,从诗中可见,那时洞前的两股清泉,是终年不竭的流泉。
沿崖有栋茶室,为原奉祀宋代大儒刘子恽、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遗址。关于三教堂曾流传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三教堂进香的都是儒、道、佛三教信徒,时间久了儒士们发现一个问题,当道士主持教堂时,老子塑像就居中;当僧人主持时,释迦牟尼塑像居中,唯儒士没主持过教堂,所以孔子的塑像一直冷落在旁。儒士们发现这个问题后,十分气愤,状告到县衙门,写道:“惟我夫子屈尊处末,亵渎已极,是所望于崇邑当事诸群为之整饰耳。”由于县太爷也是儒士出身,于是此事得到了妥善处理。
出水帘洞口,磴道右侧有个水池,叫浴龙池。据说水帘泻入池中,不断溅起水花,随即又晃漾出涟漪,犹如一条龙在戏水,煞是好看。
看了大红袍和水帘洞两个景区,返回兰汤村时,才刚过上午11点。于是我便回到旅舍退房,乘公交车到武夷山北站,在那里乘坐火车去了歙县,开启了我的安徽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