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五一虽然有五天假期,但考虑到加班狗的辛苦,我决定只玩2、3、4三天,1、5两天在家休息。
既然是3天短途游,那么大交通时间就必须控制在3小时内,这样早出发晚返程,基本还能算3个整天。
北京出发,高铁3小时内能到的、适合旅行的、我还没去过的、我又想去的地方其实不多了,所以没犹豫,直接就定了呼和浩特。
和不少旅游大省的省会城市一样,呼和浩特也是中转站的待遇。
这里没有出色的自然风光,休闲娱乐资源不太多,城市建设也没有特别之处。
但呼和浩特有以席力图召、五塔寺、万部华严经塔、内蒙古博物院为代表的旅游资源,还有以奶茶、羊肉、莜面为代表的美食,安排个3-4天的文化美食之旅绝对没问题。
Day1:北京清河-呼和浩特东-全季酒店(鼓楼)-席力图召-老绥远(席力图召店)-大召-五塔寺(到了才知道消防改造)-观音寺(到了才知道闭院了)-清真大寺-格日勒阿妈奶茶馆(总局店)
Day2:酒店早餐-万部华严经塔-内蒙古博物院-笼上隆捎卖冰煮羊店
Day3:酒店早餐-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千手千眼观音院-将军衙署博物院-金麦庄饺子楼-观音寺-清代绥远城阜安门遗址(就是个街心小公园)-酒店取行李-呼和浩特东站回京
这次出游还是一个人,好处是随心所欲,想去哪就去哪,坏处是胃容量有限,很多好吃的东西都吃不到,而且基本天黑之前就回酒店了,不敢乱溜达。
酒店还是全季,早餐也是酒店的自助。不过与其他城市不同,呼市全季的早餐是40元,是中式、西式、蒙式相结合,一如既往的满意。
呼市有三家全季,我选择的鼓楼店,在地铁1号线上,离将军衙署非常近,附近好吃的也不少,还算方便。
来之前我就查好了,一定要吃老绥远的捎卖,还有格日勒阿妈奶茶馆的蒙餐。然鹅事实证明,网红店就是坑多,还不如我临时找的馆子好,后面详细说。
1、出租车/网约车:方便、规范、不贵
2、共享电单车:满大街都是,很方便,美团、滴滴等好几个厂商
3、地铁:两条线,覆盖火车站、博物院、公主府、将军衙署等景点,需下载“青城地铁APP”绑定支付宝使用
3、公交车:需用微信小程序“乘车码”,上车刷二维码,下车不用,用现金必须登记
呼市市内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种:
1、各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蒙古科技馆、内蒙古美术馆等)
2、历史遗迹(大窑遗址、清·固伦恪靖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绥远城墙等)
3、宗教寺院(大召、席力图召、万部华严经塔、五塔寺、清真大寺、道观、教堂等)
大窑遗址,50万-1万年前,中国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石器制造场遗址,证明了内蒙古阴山地带曾有远古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研究中国文化发源和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万部华严经塔,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1031年)。辽代兴建了丰州城,在城内又建了大明寺。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
大召,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席力图召,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康熙皇帝六女儿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多布多尔济后所建府邸,是清朝满蒙联姻国策的产物。
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它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
清真大寺,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再次印证着呼和浩特是一座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城市。
文物和遗迹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发祥地,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北方少数民族权力更迭,抑或是不同宗教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融,无不在诉说着呼和浩特和内蒙古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
门票:免费,不能网络预约订票,必须现场凭身份证领取,节假日排长队警告
游览时长:我用了6个小时,还有3个馆没细看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
推荐度:★ ★ ★ ★ ★
你知道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建州女真等民族、部落、联盟之间的关系吗?在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打仗明天和好的“混乱”背景下,是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的升华、更是血脉的融合。
你知道除红山文化外,内蒙古地区还诞生了其他很多的人类早期文明,如大窑文化、兴隆洼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白泥窑文化、朱开沟等文化吗?并且在文明伊始阶段,并不都是单一的狩猎畜牧,也有原始农耕文明,只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文明之间的碰撞融合,才形成了后来的游牧文化。内蒙古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狩猎和饲养经济也为后来畜牧业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在那遥远的洪荒时期,在内蒙古的广袤土地上,生命曾是那样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吗?这里的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变迁起落恢宏,地下埋藏着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一直到第四纪人类出现时期非常丰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不知道没关系,在参观过内蒙古博物院后,你也会和我一样,对这片土地产生很多新的认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等等除外)。这大概就是博物馆的展出内容虽不能完整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变革(缺失了蒙元部分,查了资料以前是有的,不知道这次为啥没有),但仍然极其成功的原因所在吧。
由于博物馆的官网打不开,公众号啥内容都没有,百度百科内容老旧,展厅的名字我又实在没往心里去,所以就写个大概的意思,说不定过段时间人家就换布展内容了,读者老爷们凑合看吧。
远古世界:内蒙古地区远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陈列
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
照片没拍太多,但我得看了有一个小时,内容很多,二层一个厅还有一层一个厅,绝对是我看过的所有历史性博物馆中做的最好的,除了家底厚以外,布展也很用心,不可错过。
文明曙光:内蒙古地区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
大窑遗址下部地层底部为距今5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是内蒙古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厂遗存,与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共处同一时代,但地理位置更北,表明当时古人类已具有在更广阔区域生存发展的能力。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400年,分布范围遍布辽河流域,并向南越过燕山,向西扩展到河北北部。该文化继承了小河西文化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处于农耕兴起的初始阶段,而渔猎经济仍占较大比重。
筒形罐是兴隆洼文化陶器中发现最多的器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物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东北亚地区陶器类型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双筒口四系磨光红陶壶,赤峰市大南沟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
鸟形双系彩陶罐,赤峰市大南沟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
夹砂灰陶,整体呈鸟形,仰头张嘴,似嗷嗷待哺的样子,贼生动无比。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名鼎鼎的红山文化却只展出了几件文物,可是连地铁里的扶手都是C形龙,这是内蒙古的标志性之一啊?没道理啊,没道理
大甸子墓地彩绘陶器(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同时汲取内蒙古中部、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器物类型比较丰富,器型以三足器为主,特别是袋足三足器。彩陶图案常见红白两色描绘的云雷纹、兽面纹等,与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纹饰风格十分相似。
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距今约4000-3500年,相当于夏代早期到商代早、中期之交,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文化组织和防御设施完备,出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原始城市,在我国早期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喜欢左1这尊“重环纹龙耳青铜匜”,造型生动活泼,很有趣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与中原几乎相当。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文化晚期、呼和浩特清水河的西岔文化,出土了大批典型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生活在内蒙古中南部的北方民族(戎、狄和先匈奴)展示出强烈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同时吸取中原及周边青铜文化因素,开始步入青铜文明时代。其所创造的青铜文明为探寻匈奴民族的渊源和早期北方民族游牧文化的产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草原雄风:东周至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陈列
春秋时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各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活动在今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在东部地区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墓葬中,典型的中原器物类型与北方民族风格器物相伴而出,反映出中原东周列国文化与本地区文化共存与融合的状况。
马钮马耳双连青铜罐,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舞人与兽纹铺首衔环耳青铜壶
壶通体装饰呈带状分布的浅浮雕,五条纹饰带中图案以胡人舞蹈和蟠螭纹为主。胡人面目清晰,舞蹈形象生动,不仅体现了高超的雕刻工艺,还反映出北方地区与中原文化因素的融合与交流,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舞蹈纹青铜壶。
两汉时期,称雄于内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和乌桓,他们与中原汉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鹰顶金冠饰,由雄鹰站立的半球形顶和三段冠带组成,除雄鹰头顶部由松石穿成可以活动外,均为金质。整个冠饰组成雄鹰俯瞰狼吃羊的生动画面,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艺术风格。此件冠饰为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胡冠”标本,为研究当时活动于此的匈奴部落社会阶级构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公元前二世纪,匈奴迅速强盛,称雄蒙古高原,其势力一度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东北亚草原游牧帝国。
汉武帝时,通过发动对匈奴的一系列战争,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匈奴主力退出河套极其以西一带,向西北远徙,部落贵族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北匈奴西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来活跃在敕勒川地区(金大青山以南地区)的匈奴、乌桓等北方游牧民族,多已迁入内地,鲜卑则分化出诸多部落,并且各部日益活跃,成为蒙古高原较为强盛的部族。羯、氐、羌各族也纷纷进入这里,与先前的游牧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五胡”先后建立了16个地方性的割据政权,最后由鲜卑拓跋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创北魏基业,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
“太和八年”鎏金铜释迦佛像,北魏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这位皇帝笃信佛教,一心向汉,他在位期间云冈石窟呈现出鼎盛之态,迁都洛阳后又主导修建了龙门石窟。孝文帝不仅政绩卓著,对中国佛教文化、佛造像艺术的继承和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的一千三百余年,是中国古代各民族走向大一统、大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体的草原文明孕育、发展、壮大的时期。据统计,目前在内蒙古地区共发现秦汉魏晋时期的遗址多达三千余处,东西分布众多的城镇障塞遗址是这一特殊时期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实物见证。
公元六世纪末,北周外戚杨建立隋朝,至此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鼎盛的黄金时期--隋唐盛世。而在蒙古高原上,新兴的游牧民族突厥、回纥、契丹、蒙兀室韦等又次第登上了这个历史大舞台,继续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契丹盛世:东周至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陈列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发端于现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属于东胡族系,鲜卑宇文部后裔。北魏时见诸于史秉,并形成古八部联盟。隋唐时期势力强盛,五代时期建立了强大的辽帝国。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史称辽太祖,国号“契丹”。辽圣宗时改国号为“大辽”。终辽一代,“契丹”和“大辽”两个国号并用。契丹建国后,共历九帝,立国二百余年。先后灭后唐、后晋、吞燕云十六州,与北宋签订“檀渊之盟”,达到鼎盛。疆域最广之时,中国古代北方广大地域尽属其统辖范围。
十二世纪初期,契丹政治衰微,宗族倾轧,国力日衰。发迹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迅速崛起,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最终成为契丹政权的掘墓人。公元1125年,大辽国为金所灭,契丹遗族被分别遣散于大漠南北,部分部族成为金朝的属部遗民,并逐渐融入到女真、蒙古等其他民族之中。
个人认为,契丹文化展是内蒙古博物院现有展览中的最最精华所在,而且国内目前关于契丹文化的展览也非常非常少,也就是内蒙古和辽宁的部分博物馆有集中展示,且看且珍惜吧!
篦点弦纹磨光陶罐,北魏
舍根文化属东部鲜卑文化遗存。契丹人的印纹陶(主要是篦点纹)是从舍根文化滚轮印纹陶发展起来的。
波斯萨珊金花银壶,唐
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辽
褐釉盘口穿带瓶,唐
绿釉堆塑长颈瓶,唐
摩羯纹金花银盘,唐,复制品
猞猁纹金花银盘,唐
卧鹿纹金花银盘,唐
特别喜欢这一套,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墓葬
网上查不到更多资料,只知道和林格尔土城子是跨越战国、北魏、隋唐、辽、明、清等朝代的古城遗址,而这些文物(包括上图的褐釉盘口穿带瓶、绿釉堆塑长颈瓶)都出土于一个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墓葬。
契丹字仿汉字而制,字形、笔画、书写规则等都与汉字相同。随着契丹族的消亡,契丹字如今已成为“死文字”。契丹大字目前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读。
一组骨朵和瓦当残片
骨朵看着挺好看的,其实是“凶器”,俗称“金瓜”,打在头上,啧啧...
一组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武器”,左1为骨鸣镝,一种箭,被用作为惩罚犯人的刑具,还被用于大型的贵族围猎场所
一组“马”的装饰品,赤峰市松山区大营子村驸马卫国王墓出土
契丹人居处无常,四时转徙,称为“四时捺钵”,主要是以皇帝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包括狩猎、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外交活动等内容。“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是契丹政治体质的集中体现,是契丹族狩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辽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契丹政权分布在阴山南北草原丝绸之路的所有重要通道,物产源源不断的转售于中原、甘沙诸州和中、西亚地区,其他诸方的物产也纷纷引入契丹本土,为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一组饰品、手把件
辽代金银器的基本工艺、器型和纹饰直接继承了唐文化。中期以后,纹饰的演变、器皿的色泽和某些器型,又受到宋的影响。在个别器型和技法上,也能看到突厥、粟特和中亚文化的影子。以佛教纹饰入住祭器为辽代金银器的独创,这一点在葬具、装饰品和马具中尤为突出。
一组盛水/酒器
契丹族原本信奉萨满教,随着疆域的扩大,契丹皇帝又“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确立了契丹社会萨满教与儒释道等其他宗教并行发展的局面。佛教因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契丹社会各阶层中占有主导地位。契丹整理佛教文献、印刷佛经典籍等活动,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传播与发展。但到了辽中晚期,统治者佞佛之风日甚,广建寺庙佛塔,大兴佛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庆州白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辽青州城内。此塔修建于辽兴宗(1031-1055年)时期,用时两年半,是保存较好的辽代佛塔之一。此佛塔按1:28比例复制。1989年对白塔进行修复时,在天宫内发现了经卷、经咒、佛舍利、银塔等文物。
辽朝皇帝崇信佛教,在五京地区以及重要府州皆造塔建寺。造塔之风波及全国上下,各地官吏乃至普通僧徒也在州县等地自行筹资建造,留下了丰富的古塔遗存。
辽塔多为密檐式砖塔,第一层塔身(4-6米)约占全塔的1/5,砖雕装饰通常集中于该层。外部多为仿木结构,内部则多为实心结构。此外辽塔也有少量楼阁式塔,如河北涿州一部分塔、西京区万部华严经塔、上京区庆州白塔,都是模仿唐塔的结果。
北京的辽塔我只看过“天宁寺”(上123),呼和浩特也有一座辽代“白塔”,名为“万部华严经塔”(下123),下文会详细介绍。
还挺喜欢这种砖石仿木结构的风格,远看朴素无华,近看另有乾坤。
白瓷瓜腹提梁壶,辽,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欠营子辽墓出土
绿釉凤首瓶,辽,兴安盟突泉县六户区出土
八角形三彩砚,辽
祖州石室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代祖州城的内城北部,俗称“石房子”,用七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支盖而成,是契丹族特有的一种祭奠性建筑,也是现金唯一保存下来的辽代石室。此场景按1:1.34比例复原。
看到这个图的时候我还小激动了一下,心说端午节有事干了,可以来一个辽代陵墓参观之旅,结果仔细一查,没有一个对外开放的...
辽代皇室和贵族的墓葬多有墓道、前室、耳室和主室组成,此场景是墓室的局部复原。正中的木椁按出土实物尺寸复制,椁室内的棺床、小帐为原件,墓室四周壁画是结合了多处辽代墓葬创作而成,顶部《形象图》依据位于河北宣化市的辽墓壁画绘制。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了中外合壁的星图。
散乐图壁画,辽,出土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北,张家世族壁画墓群
辽代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以朴实、简素、亲切、自然等特色著称,和契丹文人画构成我国北方草原画派的重要艺术风格,全面反映了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习俗,折射出契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风貌。
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后,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
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
黄金覆面,出土于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该覆面由薄金片锤击而成,出土时盖于公主面部,成半浮雕型,面部安详、平静、端庄。面具边缘一周有33个小孔,用细银丝沿着面具周边穿孔与头部连缀起来。作为殡葬服饰的组成部分,此覆面是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辽代等级观念在葬俗中的反映。
契丹政权建立后,不断学习中原礼法,吸收丧葬制度精华,并结合本民族葬俗,创造了诸如棺床小帐、金丝网络、金属覆面等独特的葬具葬俗。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强烈影响,契丹社会还出现了仿照“荼毗礼”而流行的火葬形式,即将骨灰放置于真人大小的真容木偶的躯体中,这也是辽代葬俗中独有的一项内容。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
198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为配合青龙山镇水库建设,对沉睡地下千年的合葬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重大发现。墓中出土文物几千余件,包括精美的金银、陶瓷、玻璃、木器、玉器及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最令人感动的是与一般合葬墓不同,这对夫妻去世后依然依偎在一起。据考古人员介绍,墓室被开启时,公主平卧在尸床左侧,驸马在右侧(后入葬),两人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葬服。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规格仅次于帝陵,而辽代的帝陵几乎破坏殆尽,因此其中出土的文物大多独一无二,改写了辽代历史,堪称辽代文化的海内孤例。
彩绘木棺及棺座,辽,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多处贴金。棺木置于须弥座状的棺床之上。棺床由8层组成,上部有镂空的栏杆,栏杆上蹲六只铜狮子,栏杆下悬挂有上下两排铜铃,中间部位有四只两两相对的描金凤。虽然无法从墓志铭中解读墓主人的身份,但是彩棺贴金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
总结:
嗯,看到这里,参观基本就结束了,也就是意味着从12世纪初到现在的这将近800年的历史都没展示,就挺突然。另外还有几个馆我看的不详细,也没怎么拍照片,基本就是民俗、红色教育这些,印象较深的有一个专门介绍内蒙古动植物水纹土壤生态的馆,个人猜测是承担着一部分自然博物馆的职能(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好像才成立没几年)。
Tips:
1、不接受任何网络预定(官网打不开,公众号没功能),只能现场凭身份证排队领票。我是5月3号上午11点多到的,那天恰逢大风(下午沙尘暴),排队的长龙已经绕大广场一周了(早上8点多我路过时已经开始排了),至少排了30分钟吧,那个风啊,那个晒啊,好在一切都值得
2、博物馆内有各种自动售卖机,可以买到水、纪念币什么的
3、二层还有专门的恐龙纪念品商店
4、没有语音讲解器、没有扫码讲解,但是可以现场约人工讲解员(不记得是不是免费了,我没约)
内蒙古博物院的介绍就到此为止啦,总之强烈推荐!
以上。
门票:貌似不能网络购票了,我是买的席力图召-大召联票,50
游览时长:2-3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
推荐度:★ ★ ★ ★ ★
呼和浩特七大召之一,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寺庙建筑宏伟,风格独特,我国北方著名的佛刹之一。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历史上,席力图召曾是达赖喇嘛三世和四世的“法座”之地。同时,也是本召迄今转世十一代活佛的“坐床”之处。清代康熙皇帝曾亲临席力图召,赐名“延寿寺”。
在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之际,自治区拨款重修了席利图召,并把山门,菩提过殿,古佛殿,护法殿重新铺上了琉璃瓦,使得古寺有新的生气。并且把民国时烧毁的大经堂佛殿,及后罩楼重建。
席力图召内建筑群,采用中原传统布局,即从山门到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
席力图召山门
山门匾额“灵光四澈”,是在道光16年,席力图召附近的店铺集资敬献的
屋脊上的装饰物,双鹿法轮
寺内建筑凡五进,山门前还建有木牌楼。
席力图进得山门,就是天王殿。
佛经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瑠璃),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执羂索;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执宝叉。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四大金刚。
他们的脚都是抬起的,这一塑形,一说是为了踩住四方妖孽,另一说是明成祖朱元璋没有做皇帝之前,他曾是庙中的一位小沙弥,一天,他在庙中扫地到此,喃喃自语道:要是四天王抬起脚来,我便能扫得更干净,朱元璋本是真龙天子,四天王于是顺从地抬起脚来,扫过以后,朱元璋却忘了说把脚放下,所以到今天为止,四天王的脚还是抬着的,但有些寺庙中,四天王的脚是放在地上的,这就要看建庙的时间了,如果是建于明朝之前,那么四天王的脚就是放下的,建于明朝之后的寺庙,四天王的脚就是抬着的。
席力图召的前院,疏朗宽阔,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按古制各寺庙都是“左钟右鼓”,寺庙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有“晨钟暮鼓”的说法,钟鼓有集众、报时之用,此外,击鼓以迎宾客,敲钟以去烦恼。佛门认为烦恼伤害身心,因此佛经中把烦恼称之为魔,早晚叩钟108响,含意是众生能解脱108种烦恼,同时,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大转经筒。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
菩提过殿前这两根大旗杆,是正月十五晾佛所用,晾佛就是晾晒本寺珍藏最大的佛祖释迦牟尼唐卡,一是为了使佛光普照青城百姓,二是为了防止唐卡虫蛀。
菩提过殿分东西两堂,西堂供奉着宗咯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大弟子,克珠杰与贾曹杰,又称“师徒三尊”。 东堂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八大药师佛。中间为转经筒,沿转轴缠裹着无数层观音菩萨的经书,你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读了千万遍的大咒经书的六字真言。
长寿佛塔,俗称“白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本寺喇嘛为祈求活佛长寿而建。
位于寺内大殿东侧,广场东面(右手边,穿过一个古朴的小门即是)。
此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
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
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
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
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
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是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
长寿殿,2016年动工复建,2017年竣工。
殿内正中央供奉的是长寿佛,佛像高6米。
长寿佛是藏传佛教中对“圣无量寿智决定光明王如来”的略称,亦简称“无量寿智如来”。
虽说是新修的建筑,但挺精致的,就在长寿佛塔前方。
御碑亭,为两座,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亭内有康熙御制碑,故称“御碑亭”。
两座亭东西对称而置,亭内石碑通高4.3米,汉白玉质,碑文为康熙亲撰,内容相同,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写,记述了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的缘由与经过,以及康熙皇帝途径呼和浩特时亲临席力图召的活动,史称“康熙纪功碑”。
经堂佛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经堂与佛殿连为一体,是席力图召佛事活动的中心,是东方藏、汉合璧建筑殿堂中的精品。前面的经堂为僧人专门诵经的场所,可容纳千人;后面的佛殿为僧侣、信众供奉佛祖、菩萨的圣地。
“大经堂”的前部是藏式平顶、小窗、梯形墙。
中央置3米直径的鎏金大法轮。
其两端各立“角瑞”,俗称独角兽。
后部歇山顶,中央有鎏金宝顶。经堂墙体镶以蓝、白琉璃砖。与殿顶的黄绿琉璃瓦相配衬,使经堂显得庄严肃穆。
大经堂门匾“延寿寺”三个金字,乃康熙皇帝手书。
进入大经堂,殿内共有明柱72根,是一代一代出家人修行的见证。
麒麟是地藏菩萨的坐骑,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轿子和伞盖是本召第六世活佛出行时所用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殿内较暗,到处都是灰扑扑的,地板、鼓面等甚至都出现了残存。但就是如此景象,反倒让人肃然起敬,连脚步和呼吸都不自觉的放轻放慢起来,生怕打扰了这一室的肃穆。
穿过经堂的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金碧辉煌的佛殿。
因为有门窗的遮挡,并不能看清殿内的实际情况,只觉得金光灿灿,万分神秘。
进得殿内才看清,这“金光”是上百蘸酥油灯、数座金佛以及明黄色墙面三者交相辉映的结果。
难以形容当时的感觉,照片也不能还原实景之万一,宛若登入极乐世界。
佛殿面积很小,佛像也不高大,但却极尽辉煌、庄严、宏伟、瑰丽、殊胜,这是以往我看到过的所有密宗道场都不能比拟的,震撼、崇敬,难以忘怀。
然而席力图召给我的惊喜还远不止如此,就在这条朴素的小过堂身后两侧,分别有两座建于辽代的佛殿,向左走是古佛殿,向右走是护法殿,而惊艳就在抬头的一瞬间。
一株硕大的丁香树就这样闯入我的视线。在我的记忆中,丁香从来不会长得如此之繁密茂盛,以至于我不得不用“硕大”来形容她。
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两株百年丁香,红墙古佛,白花绿叶,花香佛更香。
此殿建于辽代,公元1663年由席力图十一世活佛个人出资修缮塑像,改为藏密护法殿。
护法殿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神殿之一,殿内供奉有大威德金刚、降阎魔尊、大黑天神、吉祥天母、财宝天王等多位密宗护法神像。
这次在呼和浩特参观的所有佛寺无一例外均供奉千手观音,不知道是何缘法。
没有查到壁画的官方说明,个人猜测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剑和吐宝鼠。
古佛殿是席力图召时间最久远的殿堂。建于辽代,已有千年历史,它的前部是经堂,后部是佛殿。经堂中间的法座是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围世的法座。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是众达赖中唯一的一位蒙古族。同时,席力图召的历代活佛都在这里习经传戒。
佛殿中间供奉的是三世佛,两侧为八大药师佛和康熙皇帝御赐的《药王经》。
上边立柱上有四条用黄泥和纸浆作成的栩栩如生的飞龙。
墙体的壁画是用纯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已有500多年历史了,但还是色彩亮丽,经久不退。
一出古佛殿就看到两只鸽子站在水缸上瞅着我,不止这个殿门口,席力图召山门广场、经堂佛殿小广场上也有很多鸽子。
美岱是蒙语,汉语以译为未来
殿内供奉的全部为弥勒佛,即未来佛,藏语为强巴。
弥勒佛生于南天竺婆罗门,与释迦摩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摩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是世尊释迦摩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最后看一眼咕咕们。
总结:
席力图召的介绍就到这里,最后再补充一点个人感受。
来之前看马蜂窝上显示,席力图召是不开放的,当时还觉得很遗憾。但是因为要去大召,所以午饭就选在了附近的老绥远烧麦,没想到经过时发现席力图召竟然是开放的,简直太惊喜。
事实上也没有辜负我的期待,这是一座安静、古朴又辉煌、殊胜的格鲁派寺庙,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佛像壁画,包括寺内的一草一木,就那样真实的呈现在我的面前,永生难忘。
以上。
门票:席力图召-大召联票,50
游览时长:2-3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
推荐度:★ ★ ★ ★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席力图召有丁香,大召有海棠
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大雄宝殿等。
天王殿
菩提过殿
菩提过殿小广场
普明殿
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雄宝殿”,大殿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有双层三开间的前殿,后卫经堂和佛殿,在佛堂正中供有一尊2.55米高的银佛像,因此无量寺又称为“银佛寺”,银佛的前面是通天柱,有飞龙盘于其上,在银佛的左右分别是宗喀巴和达赖喇嘛三世、四世的铜像。
弥勒佛殿
写游记时才发现,大召里所有“匾额”上的名字和平面图里的都不一样,我是对照着写的,应该没错。
九间房
大白伞盖佛殿
怎么说呢,大召修复的实在是太新了,确实很好看,但总觉得失去了真实的味道。后来去万部华严经塔时遇到一位老师傅,年轻时参加过大召的修复,老人家说大召的壁画都是揭下来重新画的,建筑物也很多都是新盖的...
玉佛殿
殿内有一尊非常高大的玉佛,还有很多精美的唐卡。
平面图上叫菩萨殿,寺内说明水牌上叫观音殿
观音菩萨是随佛八大弟子之一,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化身最多,此殿供奉有观音菩萨二十二尊不同显像,其中有两尊高九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一尊是柏木雕刻而成,一尊是铜鎏金造像。整座殿宇庄严肃穆,金碧辉煌。
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高九米,头戴宝冠,胸前饰有璎珞,袒露上身,并着天衣宝钏,衣纹灵动,神态慈悲祥和,整尊造像简洁明快,端庄大方,四周有铜鎏金二十一度母造像,神态各异。
另外,在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名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为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
吉祥八塔
实话实说,大召我就没有仔细看,一方面是人特别多(本地人也都会来参拜游览),再一方面是“太新”,尤其是在刚刚参观完席力图召后,这些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以上。
门票:现场凭身份证登记进入,免费
游览时长:1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河西路
推荐度:★ ★ ★ ★
万部华严经塔,蒙古语称“查干·索布尔嘎”,座落于呼和浩特东郊(丰州故城),在一片农田间,离市区17公里,绝对算郊区了。
我不会开车,所以是打车过去,坐公交车回来(回程打不到车)。公交车挺新的,很干净,用微信小程序“乘车码”买票,5元,上车刷码,下车不用,我是在内蒙古博物院这站下车的。
早上打车的时候,我跟司机师傅说去万部华严经塔,师傅说不认识,我想起查地图时看到过白塔的字样,就问认不认识白塔,师傅才知道是哪里。
万部华严经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1031年)。
塔高7层,下设双层须弥座,平面8角形,高约56米,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
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
巨塔笔挺,虽经千年沧桑,辽代风格犹存,雄姿不减,敦实威武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写照。
参观的这天天气不好,早上多云,中午虽然出了太阳但紧跟着大风就吹来了沙尘
后来我还琢磨,可能下午来拍更好,黄沙弥漫中的古塔更显沧桑
塔檐采取“叠涩出檐式”,层层回收;每层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铜镜,共计224面;每层转角和第七层椽下系惊鸟铃,风吹铃响,增加了古朴典雅的风韵。
举目上眺,一二层,直棂窗,一洞一门,盘龙柱相隔,各成画面,菩萨护窗,天王护门,形态逼真,气势宏大。
共计32尊辽代雕塑,件件都是艺术珍品。
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塔门的门楣上。
除了万部华严经塔,景区里还有一个展览室,没有文物,只有印刷的亚克力板贴在墙上,大概内容是与建塔相关的背景历史介绍。
总结:
虽然可看的内容只有一座“塔”,但因为塔本身非常漂亮,有时间还是应该来看看,我国现存的、完整的、辽塔其实也不多了。
以上。
门票:现场凭身份证进入,免费
游览时长:1-2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
推荐度:★ ★ ★ ★
和硕恪靖公主府,是康熙皇帝六女儿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多布多尔济后所建府邸,是清朝满蒙联姻国策的产物。府邸以大青山为屏,札达河与艾不盖河环抱,素有二龙戏珠之美称。
公主府现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分四进五重院落,为亲王级建筑品级。
前有影壁御道,后有花园,马场,府门,仪门,静宜堂,寝宫,耳房,厢房,配房,后罩房依列分布,风雨沧桑三百年,至今保存完好,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清代公主府邸。
保存完好不假,而且应该大规模修缮过。这么完整的高规格的四合院,在北京也不多见了。
又见丁香
这一天的天气不错,虽然风很大很冷,但比起前一天的沙尘暴,真的谢天谢地了。
公主府虽然修葺一新,但也还保留了一些“原样”,给看客留出想象的空间。
这300多年,从满蒙和亲政策、康雍乾三朝的辉煌、清朝的鼎盛到晚清、民国、近代的沧桑巨变,这座公主府也许就是最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花园不大,景色还行,花卉有牡丹、丁香、海棠等
尤其是牡丹,有挺多的,不过还没有开,刚冒骨朵
整个公主府最美的地方是垂花门到寝宫这个院子,精致、布局也好,再加上盛开的西府海棠和重瓣粉海棠,如入画境。
垂花门
垂花门正面
和硕恪靖公主府还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常设展览有清代公主日常生活场景复原陈列、公主府变迁史、公主及额驸敦多布多尔济生平陈列、喀尔喀蒙古族民俗陈列等,内容涉及清朝满蒙联姻制度、宫廷文化、建筑艺术及少数民族历史风俗等。
有价值的展品都是复制品,真品多为金银首饰,氧化的非常厉害。
复制品中值得一看的是扎萨克龙纹鹿角扶手宝座,真品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馆,然而这次并没有展出,没想到在公主府看到了,只不过复制品和真品的区别大了点儿,聊胜于无。
另一件是晋封为“固伦恪靖公主”的金册,这个品级封号以及金册足以彰显这位公主非同寻常的一生。
清朝的公主们其实挺不幸,身份虽高贵但命运由不得自己,多是为政治而牺牲,尤其嫁到蒙古和亲的诸位,大多早逝。
像恪靖公主这样有卓越政治贡献和政治手腕的实属不多,至于她和额驸的婚姻生活,希望真的如记载的那样幸福吧。
总结:
在北京看惯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这种最高级别的皇家建筑,猛的一看公主府,就觉得建筑规格很普通面积也小。同样是亲王级别的府邸,和恭王府相比差了不知道几个档次,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戏台基本全无。
但逛了一圈下来又觉得,呼和浩特在清代那是标准的塞外,节俭的雍正能给自己妹妹建这样一座府邸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吧。
以上。
门票:现场凭身份证登记进入,免费
游览时长:1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和新华大街相交的鼓楼立交桥西北
推荐度:★ ★ ★
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营造,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
它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
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
这一天都在刮大风,刮着刮着就刮来了乌云,下起了太阳雨,5分钟不到天又晴了
又双见丁香
总结:
就个人而言,将军衙署一般,赏花不错,古建和历史方面就差了很多。
不过胜在地理位置优越,1号线直达,有时间可以转转,丁香花确实美!
以上。
门票:现场凭身份证登记进入,免费
游览时长:0.5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泉源巷31号
推荐度:★ ★
观音寺始建于1796清朝嘉庆年间,1846年清朝道光年间重建,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呼和浩特市内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的汉传佛教寺院。昔日的观音寺,居于“汉佛庙之首”, 曾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上汉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呼和浩特市的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资料显示,观音寺分上、下两院。上院为祖寺,下院为新寺。
上院位于玉泉区泉源巷31号,下院位于呼和浩特市郊区东乌素图村,其中上院又分了原址和扩建两个区域。
本文只涉及上院原址和扩建区域。
堆放了很多杂物,等了很久也没有运走,只好先打个码发上来,回头好好P一下图再替换
恢复、扩建的上院,占地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依中轴线设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沿中轴两侧,分别建有钟楼、鼓楼、方丈室、藏经阁以及僧寮、斋堂、接待室、法物流通处等附属建筑。
大雄宝殿还在修,未能参观
整座观音寺里最有历史感的建筑物,也是看到这里我才知道观音寺不是一座现代寺庙
总结:
观音寺面积不大,而且不是旅游景点,圆通宝殿里供奉了一尊巨大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以上。
门票:现场凭身份证登记进入,免费
游览时长:0.5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北郊公园北侧
推荐度:★
千手千眼观音院始建于一九九五年,占地面积五千平方米,是呼和浩特地区汉传佛教观音道场之一。
寺内各类殿堂十余座,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禅堂、法堂、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钟楼、鼓楼等。
一墙之隔的基督教堂
除了这座温室,寺内还有其他几处菜地
参观时能明显感受到这里不太欢迎普通游客,但是百度百科里又着重介绍了旅游资源建筑特色等等,有点儿迷惑。
不推荐作为旅行目的地来参观。
以上。
门票:无,不开放
游览时长:0.1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以南
推荐度:★
拉布齐召位于大召以南,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由宁宁呼图克图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建造。该寺建筑面积比较大,有三进院落以及东、西仓院。康熙帝赐名“弘庆寺”,此后人称“弘庆召”。
百度百科说2010年弘庆召在原址重建,如今10年过去了,还没有完工。
网上的资料很少,少到上传照片到马蜂窝都没有关联地点。
最后找到一篇2016年的博文,里面的照片与我现在拍到的很相似,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个修缮工程烂尾了?
头一次看到文保碑上再修改的,原来叫寺,后改为召?
相传,呼和浩特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免名召,因此呼市又被成为“召城”。
如今城犹在,召已毁,完整保存的仅剩席力图召和大召两座。
以上。
门票:无
游览时长:0.2小时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通道南街东侧
推荐度:★ ★
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通道南街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
名字叫“大寺”,但实际上非常小,5分钟就能看完,加上拍照片不超过20分钟。
顺路的话可以看看。
以上。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的面积不算小,城市挺干净,绿化做的也不错,再去往各个景点的路上也顺便记录了一下这个城市的模样。
大召西夹道
小召前街
小召仅存的牌楼,在维修中
大东街与德胜街路口
大盛魁牌楼
新华大街与哲里木路路口
新华大街与哲里木路路口
将军衙署入口
气象局西路与赛马场南路路口
去往千手千眼观音院的路上
胜利西街
去往公主府的路上,远处的山应该就是大青山
来之前做攻略,看的最仔细的便是吃啥,奈何只有一个人,早餐又是在酒店吃的,所以只能介绍四家饭馆和一家酒店自助早餐。
不过我是非常努力的在吃了,基本上1个人吃出了2个人的量,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
人均:40元(其他城市35元)
地址: 酒店内
环境:★ ★ ★ ★
推荐度:★ ★ ★ ★ ★
之所以喜欢住全季,除了干净、舒适、不贵外,自助早餐占得比重也很高。
呼和浩特全季的早餐是40元/人,比其他城市的35元/人多了蒙式早餐,包括奶茶及其配料、羊杂汤等等。
奶茶还不错,味道再浓一点就更好了;红萝卜丝巨好吃;羊杂汤不腻,咸度辣度正好;面条卤比较咸,少放;煎蛋和小包子保持了一贯的水准;蔬菜沙拉还挺新鲜的;鸡米花和鸡肉圈很嫩,不错;其他几个菜普遍有点儿咸,应该是当地的口味。
总体来说很不错,墙裂推荐!
餐费:25元(人太多,我只点了一份捎卖,不具备代表性)
地址: 玉泉区席力图召附近
环境:★ ★
推荐度:★ ★ ★
慕名而来,略感失望,可能是我选的店不对。
首先是点小人太多,其次是味道也没惊喜,就中规中矩吧。
我是中午11点多到的,人多正常,我着急去席力图召,就先点了外卖,想说2个小时以后再来吃,应该差不多。
结果我2点多来,人一点儿没少,怕耽误去大召的时间,只好拿着外卖盒坐在外面等号的椅子上快速解决。
有机会试试非景点区域的店,可能会有新体验。
餐费:93元
地址: 新城区总局街
环境:★ ★ ★ ★
推荐度:★ ★
同样慕名而来,非常失望,非常不推荐。
说起来环境还不错,奶茶也好喝,但还是不推荐。
不推荐的原因有3:
1、菜很咸
2、服务员明知道我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还一个劲儿的给我推荐贵菜,并且说能吃完
3、烤羊肉串等了30分钟才上,而且都烤焦了(照片上放的是不太焦的那一面,背面更没法吃),我要退还不让,一个男服务员用很嫌弃和冰冷的口吻跟我说:“又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吃”。
????
真的没有想到能在一个好评度很高的网红店感受到这样的服务,就很无语。
如果你还是去了,记得奶茶点小壶就行,中壶一个人喝不了。
餐费:102.5元
地址: 新城区财神庙街
环境:★ ★ ★
推荐度:★ ★ ★ ★ ★
就在我已经对呼市的餐饮业感到失望,准备降低期待值随便吃一吃的时候,救星出现了,那就是笼上隆捎卖冰煮羊。
这家店就在我住的酒店楼下,是我在大众点评上按位置搜出来的,想说反正离得近,凑合吃饱就行了。
没想到呀没想到,看着不太起眼,装修也挺一般,味道和服务却是一流!
首先服务员热情、客气、有礼貌、有眼力价,吃完老板还会问问评价,有不好的地方马上接受批评。
其次羊肉鲜嫩,捎卖也不错,炸酸奶简直惊艳,小料里有一种他家的秘制调料非常好吃。
第三有仪式感,铜盆里先放上冰块和水,然后服务员倒入羊肉和一堆调料,那夸啦夸啦咕嘟咕嘟的声音就会直接刺激味蕾。
我点的是双人冰煮羊套菜+捎卖双拼,墙裂推荐!
餐费:77元
地址: 新城区总局街
环境:★ ★ ★ ★
推荐度:★ ★ ★ ★
这家饭馆是我走累了随便选的,也不错。当时正值中午饭点儿,人都坐满了,而且大都是本地人。
服务员见我是一个人,就劝我不要多点,给我推荐了一道牛排炖山药,我自己选了一个凉拌莜面。
虽然名字是凉拌,但其实是温乎的,当作主食没问题。
牛排不是我想的那个牛排,而是排骨,有点咸,和米饭肯定是绝配,但是我实在吃不下了,看着量少,其实很深。
这家饭馆离我住的酒店也很近,菜单上还有不少我想吃的,哎,可惜没有早知道啊!
以上,就是呼和浩特3日游的全部内容。
总的感觉是,作为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应该开发更多旅游资源,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方面也应该要加强一些。
未来,希望这座民族大融合的城市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