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滨木栈道二日游

作者:开心一刻 显示图片

        生活在青岛,从来没有完整的走过海滨木栈道。家住海川路附近,经常走的路线就是海川路到石老人以及海川路到小麦岛,今年五一小长假5天,家有老人要照顾,不能出远门。想拿出一天走走海滨木栈道。看天气预报5月5日天气晴朗,另外5月5日也是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旅游的人员不会像前几天那么多。就5月5日和鱼儿、飞儿一起走一走海滨木栈道吧!
       青岛海滨旅游步行道西起团岛,经西陵峡路、太平路、鲁迅公园、南海路、汇泉路、山海关路、黄海路、太平角一路、太平角六路、东海路,至石老人止,全长为40.6km。著名开放式景点,连接起栈桥公园、海军博物馆、小青岛公园、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石老人海水浴场等主要旅游景点。

       5月5日早上8:40出发,从海川路雕塑园出发一直往西沿着海滨木栈道前行。经极地海洋世界、小麦岛、银海大世界、燕儿岛山公园、奥帆中心、五四广场、太平角、八大关。中午走到锦绣园有点累了,就在锦绣园吃了午饭。休息一会,继续出发,途径第二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鲁迅公园、小青岛。

       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4A国家级旅游景区,于2006年7月22日正式开业,拥有极地海洋馆,欢乐剧场,深海奇幻,5D动感体验馆,极地宝贝乐园等项目,打造富有科普性,娱乐性,互动性的情景式海洋主题公园。
      我们走在极地海洋世界靠近海边的木栈道上,非常惬意。


从海川路往极地海洋世界的路上。


从海川路往极地海洋世界的路上。


从海川路往极地海洋世界的路上。海边拍婚纱照的。


从海川路往极地海洋世界的路上。


极地海洋世界往小麦岛的路上。


       青岛的麦岛是安静的,它位于青岛崂山区,属环形岛屿,只有一条路与陆地相连,与市区隔海相望。整个小麦岛就像是一个花园,有大片平坦宽广的绿化草地,远处就是湛蓝的海水,保留着原生态的环境。沿着小岛是游览步道,可以360度欣赏海景。也可眺望到遥远的海岸线。海边有许多造型各异的礁石,夏季避暑最适合来这,海风吹来凉凉的,很清爽。       


远处的小岛就是小麦岛,今天主要是走木栈道,就没有去岛上,远远看看就行。

       青岛银海大世界主要有两个景点,一个是海拔水准零点。一个就是妈祖像。
       水准零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全国大规模测绘展开的需要,总参测绘局决定在1954年在青岛观象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所计算得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水准零点,得到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72.289米。于是就把这样建立的国家高程基准,称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在全国使用一直到1987年。但是,由于用于计算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的资料,是1950~1956年的验潮结果,观测时间还比较短,结果还是有些残缺。为此,中国又决定采用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的验潮资料,用中数法计算该水域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新的国家高程基准,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72.260米。该基准自1988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使用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由于建于青岛观象山的水准原点,是国家重要的地理空间基础设施,保密性较强,不可能向游客和公众开放,而银海集团码头与提供水准原点计算数据的麦岛验潮站相隔又非常近。为了充分利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和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码头独特的资源优势,也为了让更多游客了解参观,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上报国务院批准,决定由专家精确移植水准原点信息数据,在银海集团投资在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码头西南侧,于2006年建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景区,并且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经全国人大批转,2014年教育部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编入全国中学地理教科书。
      竖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附近有碑文并做了详细说明,建于青岛观象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是测算全国高程的起算基准。而建于青岛银海大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主要供游人参观,有助于普及测绘知识。
       早在中国测绘工作者就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为基准,精确测出珠峰的冰面高程为8848.13米;200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又以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再次对珠峰高程进行了精确测量,测得珠峰的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
       妈祖像——在银海码头,一座高达28米,由黄铜和不锈钢制成的妈祖造像在这里伫立,她保护着世世代代的渔民出海打渔,为人们带来希望和平安。这就是妈祖,妈祖也被称为海神娘娘,天后,原名林默娘,在沿海地区,很多地方都会供奉妈祖,祈求保佑海上一方平安。


远处的雕塑就是妈祖像。


远处的雕塑就是妈祖像。

       燕儿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在浮山湾东端,是一个突出海中的岬角。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五月,鳌山卫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设立。在青岛开埠之初,燕儿岛只是一个海边的荒芜之地。这里在明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岛”,由于泥沙淤积再加人工治理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似的岬角,到清代中期才与陆地相连,形成今日的半岛。浮山所的渔民在这里建有龙王庙,虽然称为龙王庙却也祀有天后,明代以来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遍布中国沿海。
       燕儿岛山公园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16000人,可应急疏散2万余人,园内设有生态、景观、文化、健身、休闲功能基础,环境优美,是个很好的避难场地同时也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地方。
       据说七十年前是青岛十大美景之一:燕岛秋潮。


前面的海滩就是台湾路海滩。


燕儿岛公园的小隧道。


台湾路浴场。


游完泳打牌的市民。


燕儿岛公园一景。


燕儿岛公园一景。


燕儿岛公园一景。


燕儿岛公园一景。


燕儿岛公园一景。


燕儿岛驿站——新建的卫生间。


燕儿岛公园一景。


燕岛秋潮石碑。

       紧邻奥帆中心和心海广场,一条深入海中的栈道,是一个很适合情侣约会的地方,所以叫做情人坝,也是2008年承办奥运会时水上项目的驻地。海鸥成群的在海面驻足,栈道两侧是迎风飘扬的万国旗,走到头是一个大大的白色灯塔,在天海间,守望于此,据说是以前为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照亮回家的路。长廊下面是一条酒吧街,林立各种酒吧,茉莉5吧、东方汤吧、奥吧、香蕉吧、听涛吧等等各具特色。站在大坝之上,临风观海,听海浪拍打着堤岸,感受海风吹拂着长廊,回眸观望,魅力岛城中心区映入眼帘,入夜更是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有着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情人坝一条街。



情人坝上万国国旗。




著名的灯塔。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就是青岛国际帆船中心。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岛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北海船厂原址,毗邻五四广场和东海路,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为了迎接奥运会帆船比赛和打造“帆船之都”,青岛市政府把北海船厂整体搬迁到黄岛区的海西湾,并将国际帆船中心建成青岛市独具海上运动特色的建筑区域,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拍婚纱照搭建的台子。


小火车。


昨天刚刚举办的青岛马拉松的终点。



       五四广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东海西路,北依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众所周知,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的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拒绝签约,高呼“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主权。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
       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造型是火红色,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力量。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由于眷沿东海路从广场中间横贯而过,五四广场被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连接青岛市人民政府,是中心广场。南区濒临浮山湾,为区两欣海滨公园。禹召默北部踩具的毗淘中心广场地势平坦,广场中间为篷棕平整、开阔筛眉实的大片绿色草坪。广场斗甲谢四周和草坪之间忧例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瘾紧铺砌了各种精致的嘴尖图案,中心设计了一座圆形喷泉。广场东西殡戴遂两侧为高层建筑。


五四广场“五月的风”。

       海涛园由雕塑“天地间”(中间那个手举圆球的)和《世纪长廊》组成。《世纪长廊》以中华历史传统故事为素材,以12根高大雄伟的 石柱 表现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凝重的花岗岩质感和强烈的 石柱 造型与海天环境共同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音乐广场。


中间的高楼是青岛海天大酒店,青岛的地标。


世纪长廊。


“天地间”雕塑。

       第三海水浴场也叫太平角浴场,位于太平角东侧,湛山湾畔,规模虽不大,但海水却异常清澈。沙滩上建有一幢幢风格多样的更衣室,更衣室冲浴的水是热水,对不习惯冷水冲浴者尤为适宜。第三海水浴场不对外开放,只有部分军队有关的单位可以内部办证。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远处的高楼是新建的海天大酒店,是青岛市的最高楼。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下面有潜水抓鱼的水鬼。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一景。


太平角美食一条街。


太平角美食一条街。

       青岛八大关“八大关景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角汇泉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同时,八大关有众多以各国风格建筑的别墅区,集中了表现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而也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形成“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并于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八大关八大关,地势起伏,花木葱茏,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有近百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及别致精巧的庭院绿地、花木繁茂的街道,是中外闻名的度假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及正阳关一支路、正阳关二支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八大关共有公共绿地40多处,面积约6万平方米。
       八大关内每一条道路都有一种不同的植物作为代表,有“一关一树、关关不同” 之说,例如韶关路的碧桃,山海关路的法国梧桐,紫荆关路的雪松等等,形成了四季有特色,路路花不同的景观特色。人行道树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林,成为春季人们踏青的又一好去处。西南角则绿柏夹道,成双的绿柏隔成了一个个“包厢”,为许多情侣们所钟爱,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爱情角”。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十条马路两侧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八大关的树木达400余种,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


我们吃午饭的餐厅。这儿也是山东省领导干部疗养度假的地方。


餐厅外拍摄的照片。


居庸关路一角。


紫荆关路一角。


山海关路一角。

       花石楼坐落于八大关景点南端一处伸入海中的岬角,三面临海,地势突兀。融合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将多国风格的特色兼收并蓄。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别致有序。由白俄罗斯设计师建造,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现成为婚纱照外景拍摄圣地。青岛本地人也称之为蒋介石小楼。



       第二海水浴场 ,位于汇泉湾东侧的太平湾内。建于1934年,德占青岛之初,德国总督常骑马到此狩猎,下海游泳,以后辟为海水浴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 第二海水浴场”,因地处太平湾,又称“太平角海水浴场”。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1957年在青岛时,曾经先后5次来到八大关对面的第二海水浴场游泳。与毛一起游泳的还有江青、李讷、李敏、毛远新等。毛喜欢仰泳,每次都要游1个多小时才罢休。有时他还潜到水里很久,令保卫人员虚惊一场。


第二海水浴场一景。


第二海水浴场一景。


第二海水浴场一景。


第二海水浴场一景。有许多拍摄婚纱照的。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位于汇泉湾畔,拥有长580米,宽40余米的沙滩,曾是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这里三面环山,绿树葱茏,现代的高层建筑与传统的别墅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景色非常秀丽。海湾内水清波小,滩平坡缓,沙质细软,作为海水浴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现在海水浴场每天可以接纳200000万人次前来入浴。浴场的各种建筑设计新颖,造型别致,色泽鲜艳,布局比较合理。建筑造型有方、圆、六角、八角、斜屋面、折屋面等20种,分一层、二层、三层和假三层。同时竣工的配套工程有:场区道路五条计1200多平方米;给排水管道2300多米;路灯23盏;长20米高4米的《奔向大海》大型釉下彩壁画一幅;喷泉雕塑一处。还新建了花架、花廊、空廊及饮食、卫生等公用设施。另外,对场区还进行了绿化,栽植树了黑松、雪松、龙柏等树木和花卉、绿篱,并安置了铁栏杆700多米。


远处的高楼曾经是青岛市最早的四星级酒店——汇泉王朝大酒店。


第一海水浴场。


第一海水浴场的标志——海豚雕塑。


从第一海水浴场看向鲁迅公园。


第一海水浴场。

      鲁迅公园为汇泉湾景区第一景点,独特的风格成为青岛的一个象征。在20世纪初至80年代,许多代表青岛的旅游产品上都印有鲁迅公园的海滨风光。此景点于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旅游风景点”,2001年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旅游景点”。 青岛鲁迅公园正大门是原先留存的牌坊,正面由鲁迅先生手书拼成四个大字--“鲁迅公园”。背面由当代碑帖鉴赏家郑世芬1932年所题“蓬壶胜览”,“蓬”指蓬莱,“壶”指方壶,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说鲁迅公园的景致可以同“蓬壶”仙境相媲美。
       公园的历史可从1929年算起,其始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因是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直到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公园再度更名为“鲁迅公园”。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3米高的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      
       1966年水族馆在公园内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1989年水族馆改名为“南极馆”。1986年,在公园牌坊内中心花坛处安放了鲁迅先生的花岗石雕像,此像为青岛的雕塑家张白涛所作。不久,又在公园西南角开修了一条通往小青岛的公园的琴屿路。
       1991年建了长6米、宽3.5米的小码头,1992年又建了长28米、宽约1.3米码头,这两个码头可供游人乘船游海使用。1995年增加了吴作人手书鲁迅诗的石刻。200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海滨风景区管理处投资对鲁迅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除植树、铺草和整修园路外,还新建了呐喊台、鲁迅自传碑和鲁迅诗廊。诗廊长75米,高3米,墙面镶着红色花岗岩,上面刻有鲁迅手书诗歌45首,造型即古朴典雅又具现代气息,是一处值得称颂的人文景观。自此,鲁迅公园可以说真正有名有实了。



海豹馆,以前的海豹池的位置。以前的海豹池为露天池子,小时候去鲁迅公园时看海豹都是免费的。


鲁迅公园一角。


这个建筑就是水族馆。


鲁迅公园一角。


远处的滑翔伞。


青岛水族馆。


鲁迅公园一角。


鲁迅公园一角。


鲁迅公园一角。


鲁迅公园一角。

       德国强占胶澳后,将其占领区定名为“青岛”,就是根据此岛而得名。这海中孤屿被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派兵驻守,日占青岛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小青岛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岛距东侧海岸370余米,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
       1898年,德国租占胶州后,在岛上建起灯塔。解放后,该岛一直为中国海军快艇支队沿用,并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现塔高15.5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是国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标志。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塔上的红灯与栈桥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故“琴屿飘灯”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被作为青岛市的标志之一。
       1988年,小青岛开辟为公园,并正式对外开放,全岛以栽植黑松为主的基础上,还栽有樱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春、夏、秋三季开花的观赏植物,在岛上地势较为平坦的南部有一个非常小巧的广场,广场中间立有手抱古琴、目视海面的“琴女”雕塑。
       传说,很早以前,有位弹琴的仙女爱上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她悄悄地来到人间,与小伙子结为夫妻。每当丈夫出海,她就坐在小岛上弹琴,用用琴声为爱人导航。玉皇大帝得知后欲捉琴女回去,琴女对爱情至死不渝,徇情在小岛上,那琴声至今仍萦绕在小岛周围。古老的神话故事凄美动听,感动着一代代艺术家,为纪念琴女,他们发挥想象力专门制做了琴女雕塑,线条流畅,形象逼真。2002年,以琴女雕塑为原型设计的微缩版“琴女”被青岛市政府定为青岛的象征,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如今的小青岛上,黑松遍布,花木扶疏,盛开在高崖上的黄色百合非常少见,20世纪初曾被世界植物协会命名为“青岛百合”。      


小青岛售票处,票价5元。


小青岛大坝。


“琴女”雕塑。


小青岛一景。


小青岛上看去的青岛信号山。



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是最高处矗立的一座锥形灯塔,德国人建的。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


游玩小青岛,已经快16:00点了,走了近4万步,大约20多公里吧,我们决定往回返了,栈桥及八大峡那一段的木栈道留待下次再走。

      5月9日周日,本周只休息一天,5月5日走木栈道没有走完,还差栈桥和八大峡那一段,今天就和鱼儿一起把它走完吧,栈桥和八大峡那一段太短,半天用不了就能走完。今天的计划坐地铁2号线到泰山路转隧道7路车到码头休闲村站,沿着唐岛湾走到积米崖,逛一下奥特莱斯,中午在吾悦广场吃个午饭。然后坐地铁13号线去董家口往返积米崖地铁站,再乘隧道7号车到西康支路站,走八大峡广场到栈桥这一段木栈道,再坐公交车回家,完美的一天!

     地处青岛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区,拥有10平方公里的海域和10公里的海岸线。因唐太宗李世民驻军于此而得名。在过去的千年中,唐岛湾曾经繁荣而辉煌。南宋时期爆发了著名的“宋金大海战”,金兵百余艘战船在此被一举歼灭,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首开海运,唐岛湾又成为南粮北运海道中的重要停泊点,明朝嘉靖年间,贯通唐岛湾与前湾的马濠运河发展成为往来粮船的集散地。作为南北商贾的重要交通枢纽,唐岛湾曾经“舳船络绎不绝,百货骈集”,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推动了南北海运交通和经济发展。
       唐岛湾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和天然优良的水上条件,被赋予水上运动及商务休闲的功能。对于唐岛湾的开发,青岛开发区政府高度重视,从2001年起,先后投资6亿多元对曾经淤泥郁结的唐岛湾进行了综合治理,建设了唐岛湾滨海公园。10平方公里的唐岛湾碧波荡漾、海鸥翔集,8处观海平台观光栈桥、3处浮码头、近7万平方米的游艇码头、8公里优美的护栏,弥漫了现代海滨的气息;与海为邻的滨海公园东西纵横4.5公里,以“航海、运河、爱情、运动”为主题,把文化、时尚和体验相互融合,规划建设了码头休闲娱乐村、滨海伊甸园、滨海休闲广场、公共艺术园、运河广场、滨海运动休闲娱乐中心、生态休闲公园等主题游览区,公园内小桥静默,流水潺潺,花开朵朵,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公园内旅游项目丰富,开辟了唐岛湾--竹岔岛(灵山岛)的海上旅游航线,推出了数十种海上娱乐项目,可体验皮划艇,乘坐游艇、电瓶船进行海上漫游,登上海上双人自行车,感受亲密与快乐,坐上手划船、蘑菇脚踏船,体验运动的趣味和刺激;还有海上“冰山”、海上跷跷板、水行器、蹦床、天鹅船以及转马、碰碰车等水岸游乐设施供儿童与成人游玩。景区濒临滨海大道交通方便,2009年,唐岛湾国际游艇会项目、唐岛湾海上嘉年华项目动工建设,唐岛湾海上运动休闲旅游开发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隧道7号车码头休闲村站。也就是徒步唐岛湾的起点。


唐岛湾木栈道一景。


穿过这条小路就到海边。


唐岛湾客运码头。






唐岛湾游乐场。


唐岛湾游乐场。


唐岛湾游乐场。












鱼儿学自行车。


前面就是奥特莱斯。





地铁13号线积米崖站。


地铁上的风景。


地铁上的风景。


地铁上的风景。


地铁上的风景。


董家口港车站。也就是我们返回的站。本想做到头再返回,看了一下时间有点晚,提前两站返回吧!



进站的地铁列车。


进站的地铁列车。

      八大峡位于栈桥海滨以西,西镇南部临海处,原是两处礁石,80年代开始筑堤填海,现已成为新的海滨风景区。因区内8条马路以我国著名的8个峡谷命名,且有与青岛著名的“八大关”东西并峙,争芳斗艳之意,故称“八大峡”。游览八大峡,可沿西陵峡路漫步 。西陵峡路紧傍海边,临海一侧围以石砌护栏。沿海漫步,可一览八大峡海岸风光。
       八大峡公园地处前海,位于栈桥西部,东起慰农公园,西至团岛,海岸线长3000余米,共有七处较大绿地,新建成的八大峡广场,面积达六万余平方米,草坪四季常绿,景色优美,园内共设有三组体育设施,新建标准门球场地4个,景区内有形态各异的建筑、雕塑。如海上皇宫、海关大楼、海牛雕塑等等。总投资达六亿元的中苑海上广场,也已开始接纳游客,公园内的两处游艇码头,即可乘船海上观光,又可外出钓鱼休闲,八大峡公园是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友谊游艇俱乐部。


友谊游艇俱乐部。


友谊游艇俱乐部。


友谊游艇俱乐部。


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前面的圆形建筑曾是青岛著名的海上皇宫。


远处的栈桥。


八大峡广场——李慰农公园。


八大峡广场——李慰农公园。


八大峡广场——李慰农公园。

       青岛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著照所请。同时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居青岛口。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是为青岛建置的由来。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折登州总兵章高元,承办各台基址已具,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紧扼口门现办烟台、胶州两海口防务,事同一律,宜各设水雷兵营,各制下雷轮船一艘。
       栈桥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 。该码头原称谓很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亦称“蜗牛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青岛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国侵占青岛后,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当局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许多物资由海上运来。为了方便运输,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上面可以跑轱辘马(专门装货物的车子)。
       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1901年10月7日,小港码头建成,运输物资均由小港码头承担,栈桥的运输功能也慢慢减弱。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舰队到达青岛海域,封锁了青岛海面。日军从陆路和水路进攻青岛。当时水路方面是从崂山湾完成登陆,不过最终占领青岛后,日军也效仿德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
       1922年12月,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1933年4月,整个工程竣工。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军从沙子口登陆再次占领青岛,次日一拨日军又开始从栈桥登陆 。一个时期,栈桥作为军用码头,不准中国人进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两侧围青岛栈桥部分垮塌 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 。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岛遭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岛栈桥中段东侧出现了一处30多米长的坍塌 。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青岛栈桥的桥身部分实现合龙 。2014年4月25日,经过11个月的加固维修,栈桥重新运行开放 。
       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





原青岛日报社。


原青岛日报社。



栈桥王子饭店。


远处的小青岛。

       第六海水浴场 (初为 栈桥 浴场、太平浴场)位于太平路 栈桥 ,1933年7月12日在哲理举办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受市民青睐,1934年、1987年重修,为我市配套齐全的第二大海水浴场。第六海水浴场 紧邻著名的 青岛 栈桥 ,距离青岛火车站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多米。

       第四海水浴场(初为湛山海水浴场)位于湛山,第三浴场东边不远处,1934年扩建,已废弃。
       第五海水浴场 (初为船渠浴场)位于小港,在 新疆路客运站以西(过去的盐化厂和前进工厂旧址),日占时期为三日月海滨浴场(意思为月牙海滨),60年代以后渐废。甚至在70年末个别地段仍可游泳,此后由于全部海岸的改造而彻底消失了。
       第七海水浴场20世纪六十年代建于李村河铁路桥下,1965年浴场搬到国棉六厂厂海池子,涨潮时海水灌满池子,退潮时有专人管理把大闸关上,所以不管什么时间游泳,海水总是满满的。海池的大坝成了跳水表演的舞台,人们乐此不疲地爬上跳下,跳水冠军很多从沧口海水浴场走向世界,1990年胶州湾高速公路建成隔断大海,第七海水浴场早已找不到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