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One loves to travel, not to arrive at a destination,but to enjoy the pleasures of the journey.) ---歌德(Goethe)
2月11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下午一点半,嘉儿驾车带我们去鲁汶游览。鲁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在布鲁塞尔以东20公里,位于比利时的佛拉芒区。沿着高速路开车20分钟就到了。小城人口10万左右,其中有一半是大学里的师生员工。按居民人口计,鲁汶在比利时算得上是个不小的城市了,但是若放在上海只能算个普通的居民小区罢。
使这个小城名闻世界的自然是鲁汶大学(英语译作: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了。它是比利时最大的大学、世界百强名校、欧洲十大名校之一,也是西欧“低地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最古老的大学。它还是全球现存的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1425年由教皇马尔定五世下令建立,距今已有近六个世纪的历史,现在仍然是享誉全球的顶尖研究型大学。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原因,鲁汶大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区和宿舍区,各学院的建筑物散布在美丽的鲁汶市每个角落,我们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大学,哪里是居民区。1968年由于受政治影响,说荷兰语的师生和说法语的师生发生严重冲突,最后比利时政府不得不做出决定,将其一分为二,即留在原址的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KUL)和新建的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UCL)。
走在古老的石条路上,我们看到各种肤色和服饰、操着各种语言的人,和布鲁塞尔不同,鲁汶属于荷兰语区,这里的居民都讲荷兰语,又称佛兰芒语(Flemish)。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精致而典雅的旅游景点,而鲁汶大学的中央图书馆则是其中最出名人气最高的地标性建筑,并且被认为是欧洲最美的大学图书馆。这座恢弘大气具有古典风格的图书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逾百万册图书化为灰烬,二战结束之后得以再次重建并增补书目,并开放给公众付费参观,成为游客来鲁汶甚至来比利时必去的景点之一。
我们随着游客来到馆前,只见眼前耸立着一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顶上矗立着一座尖尖的钟楼,这就是我们慕名而来的鲁汶大学中央图书馆。这时正好二点,正点钟声敲响,声音渾厚,廻荡全城。图书馆广场中央高杆上有一个绿色的金龟子雕塑,宝宝大叫着指给我们看,可是我们都不清楚这个金龟子雕塑是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后来回到布鲁塞尔也问过几位外国朋友,但他们也都耸肩摊手说“sorry"。(如有哪位网友知道,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不胜感谢!)
(最近我大学时代的老师时启亮先生查到了有关这一雕塑的典故并特地来信告诉了我。现将其摘录如下,并向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时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近25米的不锈钢针头上扎着一只长达3米的巨大甲虫,这座不平常的雕塑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图腾(Totem)。它由鲁汶大学在2000年也就是该大学建校575周年时赠送给鲁汶市政府、作为对市政府支持办学的答谢。该雕像的设计师让·法布尔在接受采访时称:“甲虫是自然界的记忆,它是世界上一种最古老的电脑,是人类生存的雷达。整个艺术作品就是关于一只甲虫扎在针尖的组合。重要的是,它折射出了大学图书馆的意义:人类的集体回忆、一座装有书籍和知识的建筑物。我希望借助图腾(Totem)向知识、一切美好的东西致敬,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的诗意存在。”这座矗立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图书馆前的现代装置完美地诠释了鲁汶市和鲁汶大学的精神。
见到让·法布尔(Jan Fabre)这个名字,我们是不是顿时心中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小学课本里好像出现过法布尔?没错,他就是我们自小就爱读的《昆虫记》作者法布尔的后代子孙、出生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小法布尔!
在广场合影后,我们买门票进入图书馆。普通门票七欧,教师五欧(当时1欧近8元人民币,如今似乎下来了一些)。虽然我没有带教师证,但经我一说明,售票小姐还是很爽快的给了我优惠票。宝宝免票。我和嘉儿各领一个英文的电子解说器,自动扫码后听讲图书馆的历史和展品。这是宝宝第二次来参观,所以她熟门熟路地带领我们参观。
在广场合影后,我们买门票进入图书馆。普通门票七欧,教师五欧(当时1欧近8元人民币,如今似乎下来了一些)。虽然我没有带教师证,但经我一说明,售票小姐还是很爽快的给了我优惠票。宝宝免票。我和嘉儿各领一个英文的电子解说器,自动扫码后听讲图书馆的历史和展品。这是宝宝第二次来参观,所以她熟门熟路地带领我们参观。
我们走上二楼,俯瞰一楼大厅,只见里面全部是一排排油光铮亮的木制桌椅。因为放假,只有两三个学生在用功读书。其中有一个很像中国人的女学生。我们由衷感叹,还是咱们中国人刻苦呀。
大厅四周的墙壁实际上都是木制书架,一排排的书整整齐齐的排列其中。二、三楼环绕的木墙也都是书架,书架前的窄窄走道上,每隔一段都有一个稍稍外凸的方寸之地,里面放置一个小方凳,让阅读者随时可以坐下随手翻阅找到的书。很多书一望而知年代久远,有不少居然超过100多年了!其中以法文荷兰文书籍居多,也有一部分英文等语言的。我翻阅了几本,有一本是英文版的精装《蛇类百科全书》(Enciclopedia of Snakes),印刷精美,内容详实,虽然年代久远(版权页的年代记得是18×x年),保存的却很好,这应该是与木制书架独特的保存条件有关系!
我正在浏览着,老管理员见我很感兴趣,就放下手头工作跑过来对我说:里面的小阅览室更漂亮,一般不对学生更不对游客开放的,她说我是来自遥远东方的teacher, 就破例领我去参观一下。果然那个阅览室更加古老典雅,美轮美奂,不但有装祯精美的珍贵图书,还陈列着古老的油画与雕塑作品,仿佛是一间艺术收藏室,其装饰的奢华程度也令我叹为观止!里面只有两三个长着比利时人典型的连鬓胡子的学者模样的人在埋头攻读。静悄悄地欣赏一周后,我邀请管理员和我合影,她很高兴地答应了。合影后她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图书馆还拥有一个东方馆,收藏着大量的中文典籍。可惜因为今天不是开放日,我们无缘看到。
走出小图书室,我继续参观介绍图书馆历史沧桑的展品。展柜中陈列的几部焦黑的残本无言地诉说着该馆两度被战火烧毁、数十万图书被付之一炬的伤心往事!我看到英文介绍说:仅仅在1940年5月16日的鲁汶战役期间,大学图书馆受到英德炮火的严重破坏,火焰几乎损毁了全部书籍(90万册)。之后,德国和联合王国均指责对方应为此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书籍和杂志收藏品被再次重新修复。图书馆建筑本身也完全按原样恢复重建。1987年,皇家颁布法令将鲁汶大学中央图书馆作为纪念性建筑物保护起来。
1968年由于受政治影响,说荷兰语的师生和说法语的师生发生严重冲突,最后比利时政府不得不做出决定,将其一分为二,即留在原址的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KUL)和新建的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UCL)。到了1970年,因“兄弟阋墙”导致的分裂也殃及图书馆。馆内的收藏也被分开,相互协商无法达成妥善协议后,当局便决定在原鲁汶大学保留各系列书籍的奇数册,偶数册则转移到新鲁汶大学。就是这样,目前在鲁汶大学中央图书馆收藏的书籍仍有四百万册之巨!
说来也巧,新鲁汶大学UCL就在我们所住的布鲁塞尔Saint Lambert区。我和义在闲暇时曾经去过UCL几次,该大学的建筑物也是散落地分布在一座山坡上下,周围有很多民居、草地、树林,甚至还有一个小牧场,现代化的建筑物与近乎原生态的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以下五幅图就是法语新鲁文大学UCL周围的景色。)
离UCL校区不远,耸立着一座文物级别的古老磨坊,为保护起见已经不再对外开放,但大门上有几种文字的铭牌介绍,我读了,才知这座磨坊生世高贵而且久经磨难,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
徜徉在图书的宝库中很久后,眼看时间不早,我们依依不舍地出来,由以前攀登过一次的宝宝做先导,沿着古老狭窄的螺旋式楼梯爬上了图书馆钟楼。看到了几十口大小不一的古钟,其中最大的一座低音钟就是刚刚报时的那口,钟身上镌刻着我们看不懂的文字,想来应该是佛拉芒语,几个欧洲游客正在研读,我看到几个和英语拼法近似的单词,猜测出这似乎是一口祈祷和平的大钟!我们在钟楼最顶端俯瞰鲁汶,只见灿烂的阳光下蓝天白云,古老的民居多为红顶白墙的平房,因为没有高楼大厦的阻挡,我们能极目远眺至城郊的丘陵小山。又因为人少车稀,一片宁静祥和,完全没有大城市的嘈杂和喧闹。
从图书馆出来,我们步行到大广场。似乎欧洲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其实根本不大的“大广场”!鲁汶市的大广场更小,只是一条以市政厅为中心的步行街而已,依然是温润的青色石条路,古老而整洁。三五成群的不多游人基本都是欧洲人。广场上的市政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哥特式古老建筑物,据说还是中世纪建成的,墙面上每一层都有人物雕塑像。
这时,宝宝叫着要吃下午茶,于是我们进了市政厅旁边的一家咖啡馆,也是同样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馆里座无虚席,我们只能入乡随俗地站在门口排队等候。等了一会,侍者才彬彬有礼地将我们领到一张空桌上。我环顾左右,顾客以中老年人为多,多半面前是一杯咖啡或饮料,都在轻声细语地聊天。我们邻桌坐着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儿,每人面前一盘意大利面,吃的有滋有味。侍者送来菜单,嘉儿点一杯牛奶巧克力给宝宝,一杯卡布基诺咖啡给我,给自己和老妈点了两杯红茶,又点了一份pancake,共花了40多欧元。最贵的是那份pancake 八欧元,送来时配三小碟红白黄砂糖,由顾客选用。饮料和pancake都很热 ,看来是现做的。宝宝在pancake上涂了白糖,让我们和她分享。我尝了一点,味道近似阿婆在家摊的软面饼。
吃完下午茶出来,我们到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Church)参观。教堂的门非常小,也很不起眼,然而推门进去,里面却非常高大宏伟。后来我们发现西欧的很多建筑物,无论是教堂,博物馆,还是商场酒店,不管里面多么规模宏大,门却都是小小的,大概是为了冬天保暖的缘故吧。走进去才发现教堂里恰好在做礼拜。我们和几位游客在侧边的过道里悄悄坐下,远远观看着布道坛上。只见正中间站着一位神父,穿着白绿两色法衣戴着法帽,正在用我们不懂的语言(应该是荷兰语)演讲,可能是佈道讲经吧。他旁边是一位肤色较黑的助手(像中东或南亚人),也穿着法衣。下面几十排木椅上坐满了听众,放眼望去,全是银须白发的老人。他们听得很虔诚,还不时的像小学生一样跟着神父诵读。神父演讲快完毕的时候,捧出一个大杯子,信徒就排着队走到他面前,他不断从杯子拿出一点什么东西,信徒们依次从神父手里接过,随即塞进嘴里后再慢慢走下来重回座椅坐下。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领圣餐吧。(教堂里在举行宗教仪式,不宜拍照片,所以这里就不发照片了。)
比利时的冬天黑的早,亮的迟,早晨九点钟天才完全亮,五点钟左右就已经天黑。我们走出教堂发现古老的街道上已经灯火阑珊,行人稀少。于是我们开车返回。从车窗里我看到路边有一家名为”Ni hao”的餐馆透着温柔的灯光,慢慢向后闪过去,想来应该是华人开的中餐馆吧。
一上高速,嘉儿将车开到时速120公里以上,快得令我们心都提了起来,不由得连连让她开慢点,幸好路灯已亮,路上车辆不多,但是都开得风驰电掣似的。嘉儿说全欧洲只有比利时的高速上有路灯,上次她自驾去法国,就开的胆战心惊,因为高速路上居然没有路灯,一路都黑灯瞎火的,全靠车灯照亮!她还说在上海因为行人多,开车怕撞到人;而在这里因为行人少,车都开得快,而且道路狭窄,路上红绿灯少,车要沿路中间的转盘分流转向,所以更怕撞到车!回到家里已快七点了,有点疲劳,却很满足,很开心,因为我们见证了欧洲最美丽的图书馆,一个典籍和艺术的殿堂!
女儿在比利时的座驾(宝马1)。回国时,她以7000欧把它卖掉了,同事们笑说她被老外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