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州回龙窝景观出来,时间还早,在高德地图上一导航,发现户部山近在咫尺,听说山上的古民居修缮成功,对外开放了,去一探究竟吧!走起,一会儿功夫就来到户部山下,几年没来,变化很大,增加了许多商铺跟道路,很熟悉的地方居然迷路了,问了路边的城管,指了一条明路,“看见对面的南山了吗?从哪里上啊!”是啊,想起来了,户部山不是又称南山吗?这么健忘,果然是老了,记忆力不行了。
在山上顺着项王路兜了个大圈,先看到的是戏马台正门,进去过,还要20元门票,这次就免了。戏马台旁边就是新修缮的古民居,官方称“徐州民俗博物馆”,由于在疫情期间,各个古民居的大门几乎全部上锁,只留下余家大院的大门供游人进入,里边联通了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权谨牌坊五个明清时期古院落,总占地9000余平方米,房屋260余间,里边还是比较大的,应该够转了。
徐州有句俗话说“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到民国初,户部山聚集了徐州的八个大家族的大院。2000年这里设立徐州民俗博物馆,对研究明清时期漕运,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既然来了就不能不进,门票优惠,只要了10元,看来老有老的好处,门票优惠啊!
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有行商坐贾之宅或书香门第。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不过比起山西的大院,就小巫见大巫了。第一进院子是余家大院,进大门后是过道,连接前院和中院,起个过度作用,中院西面是个中药房。
正面是客厅,第八代后人开设的“积善堂”,穷人前来抓药不收费。解放前为什么大户人家要做善事?一个当然是积德,第二个防止穷人走极端,给你放把火你有什么脾气?再往里走,余家大院分为了东中西三个院落,中间是大老爷主房,东面是二老爷主房,西面是三老爷主房。规模齐整,是户部山东部唯一坐北朝南的院落。余家在清初作为安徽歙县茶商,来到徐州开铺经营茶叶,诚信待客,经营有方,家境渐殷富。
余家后从户部山衰落的巨富“尚半山”手中购了一个大院即今之余家大院,其中院不是一般的民宅,它原来是明代徐州户部分司的官府公署。余家选定这所院落是有眼力的。其一是房屋院落完好;其二是这院落是“官房”,建筑质量上乘;其三是这所院落地势高、风水好,后邻戏马台。正门前苍茫云龙举目可见。余家第十二代传人余宗城先生说:先有中院,再有东院、西院,经两三代人的艰苦创业、陆续添置的。
从大老爷住房出来往东走,应该去二老爷主房兼戏曲展厅,结果一不留神走到了东花园、燕呓楼、戏园,回身往后走才阴差阳错的到了二老爷主房,门不开。下一步自然是找三老爷住房了,应该在西面,但走了半天愣是找不到去三老爷主房的路,什么是大户人家?就是你想找谁都找不到。撞到了他家的盐库,才无意中到了三老爷住房,这里布置成了婚俗展厅,一片喜庆,让人遐想,无怪乎属于人生四大喜。
得补充交代一下,大老爷住房院中有一像鸡窝类的东西,这东西可不简单,称房胆,有节制风水的作用。从余家大院出去往后走,在进翟家大院之前,过道里摆着一个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太平车”,以前我见过实物,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名称,太平车不是《水浒传》中那个倒霉军师吴用吴学究为投降派宋江出谋划策,用所谓的计策赚大名府的大财主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时,卢俊义不就是推着这种车上路的?
翟家大院最主要的看点是绣楼、鸳鸯楼,还有个龟叶池没注意。重点介绍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这种楼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翟家祖籍山西,原为晋商,看来晋商到哪里也不弱,明末迁来徐州,兄弟六人开始经营些小买卖,后经营杂品,经几代人苦心经营,到清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在户部山购买了一座大院。
翟家后人逐渐改造这处院落,形成了大小四进。因翟家大院处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不规整,但布局也更加灵活。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 40余间。翟家院与余家院、郑家院相连,屋连着屋,有巷有门相通。他们又互相结亲,使得翟家、余家、郑家,乃至刘家相互之间关系亲密,共损共荣,彰显了中国婚姻门阀制度与家族利益相连的特点。只是我不知道怎么上鸳鸯楼。
再往前走,就到了郑家大院,一看这一家就跟前两家不同,感觉文化气息更浓重。查资料,果然不凡。据史书记载,郑家祖上源自西周时期的郑国,国灭后分成几支,到唐亡时,郑家一共出了九个宰相、八个驸马、二十二个进士。明朝末年,郑姓一支来徐州。郑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分期建造,占地1600多平方米,是清末徐州名士郑叔平居住的地方。郑叔平(1871-1930),字坦之,行三,官称郑三老爷。
郑家来徐州后经商做酱菜生意,后又做军队生意逐渐发达。现在的郑家大院由南北两个两进四合院组成。郑家后代承祖宗恩荫,人才辈出,有古文家郑坦之、诗词名家郑在陆、郑异之,民国律师郑万钟,著名画家郑岩等。人称郑家大院雅事多:人名雅、园名雅、楼名雅和亭名雅,听我细细道来:“叔平”之名和“坦之”之字出自《后汉书·郑均传》和《易经》中“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语,其意果然是风雅高尚啊!
提到园名雅,郑家原有一处面积较小的后花园,上世纪20年代又购得相邻的翟家后花园,两园打通连成一体,广植花草,修造小楼三楹和凉亭一座。书法家、清末举人张伯英为之取名“郑谷园”。登此园小楼和凉亭,云龙秀峰、奎山残塔和黄河清流尽收眼底。郑叔平老友、清季举人祁汉云认为,登楼可揽月,踏亭可伴云,故为小楼取名“上月楼”,凉亭取名“伴云亭”,郑谷园、上月楼和伴云亭很快在徐州名噪一时。
此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通德堂、少爷房、小姐闺房什么的,尽管这些地方布置也都可圈可点,比如同德堂墙壁上的那个镶嵌云石的木雕;而是这里的膳房、茶堂等。看到膳房不禁让我想到电视剧《大宅门》中吃饭的场景,大户人家,讲究!座位按尊卑大小排序,不能乱:大老爷不动筷子,全家人都不能动;吃饭嘴里不能发出声响;不能掉饭粒米粒,掉了要捡起来吃掉。喝茶还有专门的茶堂,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提起权家牌坊,老徐州人都知道,原位置在徐州北门大街。改革开放后,市政府为保护权家牌坊这徐州唯一的皇家钦建的建筑,便在户部山上一个院落,开辟了权家祠堂的新址,恢复了精致巍峨的权家牌坊。权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出生于徐州北的临沂,那是元末的战乱年代。他为人正直,孝顺传承。父亲权衡,博学多才。母故,正逢兵兴,无以与父合葬,遂葬家园东墙下,并推墙为标志。
八年后父亲权衡病故,跟随兄长到祖陵东昌把先祖、祖太太的骸骨迁归徐州,选定吉日安葬。权谨守丧期满遂游历四方,广其学识。元人奉檄派他做沂州知守,他以臣夷为愧而辞之。权谨是明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还以孝名著天下,妻子封为宜夫人。他的生前身后,朝廷对权家多次褒奖,他也成为《明史》中46位“孝义”的典范之一,并撰有《权谨传》。权谨牌坊在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权谨牌坊不是平常所见石、木牌坊,是三间厅房,房顶上还有一个小廡殿顶,也称权谨祠堂。当初朝廷还赐给权谨牌坊“天朝元辅”、“忠孝名臣”、“中原文献”十二个大字。2004年户部山上权谨牌坊竣工,依然是清代建筑风貌,门头高悬“圣旨”牌匾。正堂正中间是权谨夫妇的画像,两边的对联是乾隆到徐州时所题。南屋是权家先祖的功臣名宦,北屋是权氏家族的谱系。他家系从别处搬来,不算户部山老院子。
总之宣德初建、顺治复建、户部山再建,这就是徐州权谨牌坊约400年的迁建史。后院是个位置高崇、景致幽雅的花园,人们习惯说是“刘家花园”,注意:这个刘家与大汉王朝刘邦是同宗,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的后人聚居的地方。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沛县人,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死后埋骨城北九里山,我去专门寻找过,居然没找到。
刘家园中有座别致的平临阁,是户部山与伴云亭等一样的古建筑,经过了文革纷乱,却在之后拆除了,没文化真可怕!其实看景不如听景,所谓的刘家花园也就那样。这里是出口,我不想从这里出去,就又绕回去了,路过了郑家月亮门,门额上书:环碧二字,曾是梁启超手迹。进入了门口有个大福照壁的“冠芳轩”,尽管这里门不开,但一看就是花了大钱的地方。再往前走看到了余家大院放轿子的地方,真省地方。
从徐州民俗博物馆前门出来,沿着项王路往北走几步,向西走状元街,这里有朝北开的除了余家以外别的大户人家的大门。先看到的是翟家大院和郑家大院的门楼,然后看到的是最壮观的权家祠堂即权家牌楼,两边墙上嵌有“中原文献”、“忠孝名臣”的石碑,中间门额为“天朝元辅”,中间门头上镶嵌“圣旨”二字,绝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建筑还真少见,最西面是刘家的大院门,门两边大概是桃花吧,开的正盛!
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长街巷,那便是崔家巷,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现存的崔家大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李蟠状元府位于户部山南麓,崔家巷以南,其府邸占地 4000平方米,原有房屋100余间。大门口原有两根旗杆和两个圆形石鼓,大门楼上迎面立着“状元及第”匾额。这两个地方过去来过,虽不及细看也就算了,关键是时间不够了。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崔家大院,加之有号称户部山八大家的郑家、翟家、余家、刘家、张家大院和李家大楼。基本上都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