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作者:闲云不飞 显示图片

1994年10月建成开放的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据说是全国第一家县级博物馆。虽只是一家三级博物馆,馆内的一些藏品却颇具份量,频频参加国内外重要的专题展,如其镇馆之宝“持伞男俑”等文物才出展云南省博2019年《国宝盛宴》,现又被送往广州南越国博物馆参加《滇国与南越国特展》,馆藏的好多件精美的文物,确是值得一看,当然,要碰巧它们都在馆内展出。

云南省江川县江城镇温泉村,地处星云湖西北端,背靠多依山脉,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山脚至山顶高差约100米。自1972年至今,江川李家山历经两次科学考古发掘,清理古墓葬87座,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牛虎铜案”蜚声中外,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而且是镇馆之宝。


👇持伞男俑.西汉.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借展“滇王与南越王展”的馆藏文物还有参加过国宝盛宴的金腰带:

👇金腰带及圆形铜扣饰.西汉.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上面两件文物曾在云南省博《国宝盛宴》上展出,我拍的照片。但下面两件借展的贮贝器这次未能得见,有些遗憾,照片是从百度上下载的:

👇播种祭祀场面铜贮贝器.汉代.李家山69号墓


👇纺织场面铜贮贝器.汉代.李家山69号墓


一家县级博物馆为什么有这么多宝贝?那还得从1966年春天说起。

江川的李家山,背靠多依山脉,依伴在美丽的星云湖畔,原来是一个草木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山坡。这一年,“农业学大寨”的东风吹到了这里,村民们就近上李家山修建梯田,竟挖出了古墓的随葬品,当时的村民不认识文物,把一些青铜器当作废铜烂铁以每公斤3角人民币的价格交售到当地供销社。9月,在得知当地村民挖出了更多的青铜器之后,云南省博物馆正在江川参加农村基层工作队的张增祺与江川县文化馆的李茂兴一同至实地调查,发现尚有千余件青铜器堆放在生产队的仓库里,凡梯田所及的较浅墓葬均已被破坏。于是,张增祺带了几件标本赶回昆明汇报,然而,时值“文 革”,一切工作陷于停顿。直到1972年1月一5月,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才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首次发掘,这一发掘不得了,古墓27座,就出土文物1300余件。


1991年12月-199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地、县联合考古队又对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发掘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套),这次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72年在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土的牛虎铜案,其器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修复完成后即蜚声中外,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并成为其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


考古证实,江川县李家山墓地是滇国最重要的墓葬遗址之一,有的墓葬出土文物之多、工艺之精湛,甚至超过了晋宁石寨山6号滇王墓。而且李家山大型墓葬时间比石寨山的早,延续时间也比石寨山更长,显示出李家山墓主在石寨山滇王势力衰微之后仍继续保持了“富贵荣华”。从墓葬等级来看,李家山应该是等同于“滇王”一级的墓地。李家山早期墓葬中地方文化色彩更浓厚,它很可能是一个以土著为主的滇国高级贵族墓地。

李家山出士文物上起战国,下至东汉,以青铜器为主,形制多样,兵器、农具、乐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马具等,无所不包。除大量的青铜立体雕饰的贮贝器、类型各异的铜扣饰、“仿生式”动物纹兵器、大量青铜生产工具外,还出土有金银器、玉器、竹木漆器、陶器、石器和玛瑙、绿松石、海贝等杂器。这些器物构思独特、造型生动,融艺术与实用为一体。铸造加工工艺巧夺天工,代表了云南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平。

籍田、纺织、驯马等贮贝器,以群雕的手法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滇人的生产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引人入胜。

李家山出土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它们以写实的艺术风格系统地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滇国及滇人的社会发展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状况,印证充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是我们研究滇青铜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


李家山出土的许多精美器物大多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这次参观我主要拍摄了省博末见过的文物,部分文物照片采用自我的游记:《奇妙博物馆之旅一一彩云之南之六:古滇国青铜器,揭开了尘封二千多年的历史》@https://imfw.cn/l/249883269

👇驯马铜贮贝器.汉代.李家山51号墓


该贮贝器整体为圆筒状,腰微束,平底下三扁足,器身两侧铸对称立体虎形耳,虎头朝上。足相并而立。张口,尾上卷。圆形盖上分八组铸有十人七马:中间一组三人,一男子坐于中央铜鼓,双脚踏地,着长衣长裤,耳佩环,腕戴宽边玉镯,左腰佩剑,左于扶膝,右手前伸作训斥状,其后一人手持伞(伞盖已缺),身前一人右膝跪地,双手平伸作似接受斥责,其余七组为一人牵一马环盖周沿分布,作牵马行走状。盖上十人皆头顶梳螺髻,头缠帕,腰束带,跣足。此器真实表现了滇人在头领监督下有组织集体驯马的场景。


铜鼓是以青铜铸造,不仅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还是祭祀通灵的礼器,古滇人的铜鼓别具一格,不同于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稻作民族中的铜鼓,这件铜鼓就在鼓面上塑造了四位手舞足蹈的滇人。

这件铜鼓出土于李家山69号墓。古代巫舞一统,“舞以降神”,滇王后以及贵族妇女同时也是各种乐舞的主角,滇青铜器上留下了许多滇人乐舞的场景。这件铜鼓人物形象,穿着装扮都与滇人不同一一有的人头戴髙尖帽,有的人穿紧身窄袖衣裤,他们可能是来自异域的旅人。


滇文化墓葬中的执伞铜俑均呈并膝跪坐姿态,双手合抱于胸作执伞状,身体内部中空,光着脚。此类俑有男女性别之分,男俑出土时均置于铜鼓或贮贝器上,位于棺木两端,似有供养和导引神灵之意。

👇执伞女铜俑.汉代.李家山69号墓


铜扣饰是用青铜铸造,背面有矩形齿扣可供系戴、悬挂的一种装饰品。它主要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滇中地区,是滇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扣饰是一种高级装饰品,主要被当时的滇国王侯贵族所拥有。云南青铜扣饰的出现,可能与远古时期氐羌等游牧民族南下带来的文化影响有关。

滇青铜器图案中一些人物胸前、腰间悬挂、佩戴着圆形扣饰作为服饰装饰;一些滇人发髻上也有类似扣饰的圆形饰物,可能是一种束发的发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金腰带及扣饰组合证明扣饰还具有类似于带扣的实用功能;此外,扣饰还是财富的象征,甚至还可能是一种巫具,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具有神秘的作用。

👇干栏式房屋模型铜扣饰.汉代.李家山68号墓


👇孔雀铜房扣饰


👇青铜豹扣饰


👇喂牛铜扣饰


👇双牛铜扣饰


滇国考古出土的青铜器十之八九是兵器,数量超过一万件。博物馆展出的的兵器数量较多,但精品主要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如下图。

👇猎首纹铜剑.战国(省博藏)


李家山出土的生活器具构思精巧,工艺精湛,趣味盎然。

👇铜鱼杖头(省博藏)


👇立鹿铜针筒.战国(省博藏)


👇蝉形铜斧


👇蛇头銎铜铲


“珠襦”是滇文化大型墓里常见的葬具,作用和意义可能和“金缕玉衣”相当,显示墓主人的尊贵与富有。“珠襦”由金、玉、玛瑙、绿松石、琉璃等质地的管珠、扣饰件缝缀而成。

👇珠被.汉代.李家山



👇神兽形金片饰.汉代.李家山69号墓


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具有不同颜色纹带构造,通常有红、黑、黄、绿、蓝、紫、灰等各种颜色,又名“玉髓”。玛瑙是水晶的基床,很多水晶生长在玛瑙矿石身上,它同水晶一样也是一种硅矿石,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水晶是单晶体,而玛瑙是多晶集合体。

云南保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玛瑙产地。滇池区域也有很多地方出产玛瑙。据研究,石寨山、李家山两地出土的玛瑙珠管,其原料很可能就是来自滇池附近。


👇玛瑙扣.汉代.李家山68号墓


从出土的文物看,描绘滇人战争的场景很多,下面用于装饰马甲的鎏金铜泡钉,说明了滇人对战马的忠爱。



👇鎏金铜泡钉



一、中国青铜文化

青铜是铜与锡、铅的二元或三元合金。它是人类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定义青铜时代为“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以种类繁多、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青铜器不仅用于物质生产,而且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王朝时期。至商代,青铜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量巨大,纹饰狰狞恐怖,铸造工艺极其精湛,是青铜文化发展的鼎盛期。西周以后逐渐进入转变期,青铜器从商代的“重礼”系统转而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春秋、战国以后,列国纷争,青铜器各领风骚,交相辉映,区域特征明显,青铜艺术发展形成了最后的高潮。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秦、汉仅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而在西南边陲,战国秦汉时期,滇青铜文化迸射出灿烂的光芒,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

二、滇青铜文化分布范围

现已发掘的滇池及其附近区域的青铜文化遗址主要有:
江川李家山、团山、竹园;晋宁石寨山;官渡羊甫头;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大团山;安宁太极山;呈贡石碑村、天子庙、小松山;宜良纱帽山;嵩明凤凰窝、梨花村;澄江黑泥湾、双树营;富民大营;路南板桥;泸西白沙坡;玉溪刺桐关、金砂山、金莲山等。
所发掘的滇青铜文化墓葬总量已逾1000座,出土青铜器超过1万件。

此外,曲靖八塔台、橫大路;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以及东川普车河;昭通营盘;个旧石榴坝、黑玛井;元江洼垤、干坝等遗址等虽与滇池区域距离稍远,但彼此间也表现出很密切的联系。

三、关于滇青铜文化的观点

滇青铜文化的概念,存在许多意见。现在学术界所谓的“滇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滇文化既可泛指“云南文化”,又可指从商周末到东汉这一时间跨度内的云南青铜文化。狭义的滇文化则指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滇池区域及其附近的青铜文化。我们所说的“滇青铜文化”是以“滇人”的活动范围为基础,即以滇池为核心,包括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相邻区域的青铜文化,是“滇人”所创造的青铜文化,具体地理位置即司马迁笔下曾记载过的“滇国”故地,但其时间上下限并不完全与滇国的存亡同步。

“滇国”是云南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权,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滇国前后存在时间约500年(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全盛时期为战国末至西汉初,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

滇人以自由开放的社会心态和娴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兼容并蓄,独树一帜,创造了独具青铜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滇文化。李家山古墓群等滇文化墓地出土的滇国青铜器被誉为“青铜铸造的史诗”,是解读古代滇人从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最直观的资料,既揭开了滇国许多的谜团,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疑问。

四、文物知识

1.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在考古发掘中,墓葬出土的俑除了有各类人物俑外,还有众多动物形像。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同时也可考见古人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东汉经学家郑玄《礼记·檀弓》作注云:“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中国目前最早的俑见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中。

2:珠襦: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又《西京杂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形如铠甲,连以金镂。武帝匣上皆镂为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

2022年8月15日,云南玉溪市,纪念《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布《李家山宣言》:

会议认为,古滇青铜文化是中国西南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面貌,李家山出土文物与石寨山一道,共同构成了滇文化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具有较高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中国青铜文明最后阶段的杰出代表。

会议认为,李家山全方位地反映了古滇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李家山的考古学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华南百越文化、南亚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化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是早期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会议认为,李家山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