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行-----渊远历史文化的自然渔村-----防城港簕山古渔村

作者:快乐旅程 显示图片

簕山古渔村,第一听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名字第一个字很难读,后来查清楚以后才明白,原来读le,为四声,好奇不仅只是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还有就是古渔村。
簕山古渔村位于企沙半岛东南面,距市中心约25千米。村前为数十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村庄树林清幽,礁石魔幻,岗楼威赫,是一个具有独特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渊远历史文化的自然村。 山古渔村是广西现存较完整的古渔村之一,具有较深厚的明清历史文化底蕴,游客可以参与观潮节、围网捕鱼、烧烤、垂钓等活动,是北部湾沿海渔村历史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村里现存有建于明朝的李庄古堡、有号称“南方雪原”的沙丘、有“陆地红树林”之称的古老银叶树、有参天古树、珍稀树种40类之多的滨海原始森林、有数10平方公里盛产沙虫的沙质台地海滩……是北部湾不可多得的天然观潮点之一。

防城、港口→→→到市行政中心与防城港高速公路收费站之间的出口转入企沙一级公路→→→走10多公里,(看路牌)右转出口,进入往光坡镇、企沙镇的柏油旧路→→→经光坡镇后,继续沿泊油路往前2公里,(看路牌)左拐进入通往勒山古渔村的水泥道路→→→(看路牌)一直往前走6公里,便到簕山古渔村。










































古渔村里还保留了一片古树参天的滨海原生态森林,尤为特色的是银叶榕,百年老树,形态奇特别致。在古渔村里到处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客栈,疲乏时可以小歇一会。簕山古时候又叫做鹿山,传说中这里以前因鹿多而得名,后因簕花树的传奇神说,认为古老的簕树是他们的守护神,便将鹿山改为簕山,沿用至今。












始建于明末清初,出于防范海盗,据险自保的需要,依八卦之玄理建筑成方形,一圈围墙,高丈许,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四个岗楼,踞高扼守。现仅存东门岗楼,岗楼是一座占地约30平方米两层的小砖楼,岗楼青砖厚重。村内四条街巷,青砖古墙,曲折回旋,内有生路与死路之别,不会走的能进不能出。围墙已毁,残壁养草,短砖狼藉,但围墙大概走向尚可辨认。村中的一座大古宅厅堂,瓦面崩摧,青砖古墙,苔迹斑斑,堂里有副对子“柱史家声远,青莲世泽长。”历代名人辈出,文员官员代代相传。明朝时出过状元李杏新(勒山村第四代人),历代五六七八品官员数十名,国民政府时期,其后代李孚曾任参政员副院长、台湾边界总指挥等要职。如今只有大门两个凿有双金线图案的红沙石门墩,在默默的尽其职守,追忆当年的威赫与尊严。
















在当地有人说这个村子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有几代人了,算起来也有几百年了,也有人说这里发现过唐宋时代的物件,那就是数千年了,到底是多久,确切的时间看来只能交给专家去考证,而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喜欢这里其实喜欢的就是一种感觉。







在古渔村里随处可见充满古韵的建筑,保留了北部湾古老生活的历史模样。遇上阳光正好的时候,斑驳的树影散落在小巷里,人们行走在古村里,这种无人打扰的这种生活中的宁静和安详,实在是难能可贵。



































来时正当退潮之时,一大片一望无际的海滩显露出来,当地的渔民纷纷去收获退潮后的“福利”——海产品,沙虫就是其中的一种。簕山古渔村海产品甚是丰富,不止是沙虫,还有各种牡蛎、青蟹、文蛤等海产品。海鲜是簕山古渔村的一大特色,味道鲜美,鲜嫩爽口,为北部湾一绝。

























看完古渔村,返回防城港住宿,在这里迎接2021年的到来,祝福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