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长城之洪山口

作者:单老 显示图片

一、  受疫情影响,远行不便,利用区位优势,按朋友的建议,踏勘一下唐山境内的古长城。 
二、     唐山境内的明长城长度大约220公里。原有关隘33个,关城23座,现在保存较好或能看出轮廓的为数不多,占总数的20%左右。唐山市的“北三县”由东至西分别是“迁安市、迁西市、遵化市”,东接秦皇岛,北邻承德,西与天津蓟县接壤。
      唐山市境内的明长城关隘由东向西排列如下:
      迁安段:
     徐流口(东为秦皇岛市辖卢龙县境,是唐山段长城的东始点)--河流口--冷口--新开岭口--白道子口--石门子口--白羊峪口--红峪口(旧称洪峪口)--擦崖(牙)子口--
     迁西段
      --城子岭口--青山口(现今青山口村)-青山口关城北门外西“扳倒井”--董家口--铁门关口--李家峪口--喜峰口--潘家口-- --龙井关口
      遵化段:
       --洪山口--河口(原名豁口)--马蹄峪口--秋科峪口--罗文峪口--冷嘴头口--大安口--上关--马兰关--马兰峪口--楦门子口--水口子--龙洞峪口--钻天缝,西出唐山与天津蓟县交界。
        唐山与北方承德市的分界线基本就是长城。
三、唐山境内长城纳入旅游局景点(要售票的)有:遵化鹫峰山长城、迁西潘家口水下长城、迁安大理石长城、青山关、喜峰口等。
四、关于唐山古长城的建设、现状、特点、规制等等的踏勘、考察、游记以及专家论文非常之多,俺们也凑凑热闹,完成全部“考察”任务估计要几年,有些地方可能要去几次(因此也没按照顺序走),先把首次观感整理一下。视频都是手持手机拍摄,效果不行。
2021.1.31出发洪山口村,单程80公里。


遵化市洪山口村,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东临迁西市洒河乡,西接天津蓟县。
       古村洪山口群山环绕,是南北贯通的要道。相传,战国时期修筑长城时,这里即构建石城而扎兵御故,唐朝初期,有位姓洪的人在此占山扎寨,起名为洪山寨,后来因为姓洪人家的势力日趋壮大,又居于关口之上,逐渐演变成现如今的名字:洪山口。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从此处入关,打下遵化,威逼北京!
       明代洪山口是“松棚路”路城,属蓟镇长城的十二路之一,有参将在此把守。城内外庙宇楼阁林立,碑亭桥台遍布,其中曾有八处古迹,建筑别具风采,被称为“八怪”。
一怪   纱帽城(目前无影无踪)
       纱帽城是洪山口古城的俗称,因全城平面布置形象一“品”字,酷似朝廷命官的乌纱帽而得名,经唐、明两代修复,一直保存到20世纪中叶,现仅剩一处成废墟的残存城址。
二怪   鱼鳞街·旱桥(目前无影无踪)
       洪山口城内有一十字街,它是因街面用椭圆形路石铺垫,近看似鱼鳞而得名,十字街心建了一座石桥。每遇暴雨,洪水从西门入,从东门出,为使南北主道能通行无阻才建此“旱桥”。此桥已毁于20世纪。
三怪   真武阁(目前无影无踪)
       这座寺庙建在北城墙上,可谓独树一帜。在二层阁楼内塑着一尊7米高的真武爷坐像。当地一60岁的老乡说他哥哥小的时候,还在真武塑像的耳朵里打牌玩。据此估计是个大耳垂肩的坐像,按比例,耳朵应该有一米多高。
四怪   庙脊跑马(目前无影无踪)
       “庙脊跑马”是真武阁脊正中的一组铜塑。一个官人骑马,马前马后各有卒护拥。传说是押送隋炀帝游街示众、警示后人。
五怪   响铜碑(目前无影无踪)
       这块石碑位于真武阁西,据碑文记载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重修长城时所立。石碑绝处在于用掌拍打能发出悦耳的铜器声响。
六怪   九子悬钟(目前无影无踪)
       几百斤的铁钟相传当年悬挂时,几个异姓人未能悬起,而城内同胞九子却一举成功,体现团结之力。
七怪   南门碑(目前无影无踪)
       传说石碑立在南城门的墙上而不是地上,这块碑记载着修城过程的,这块有历史价值的石碑和城墙一起在“文命”时被毁。
八怪   戏楼(目前硕果仅存)
       建在城中十字街东南不远处,省保。独树一帜的是戏楼将“山墙”当前台,而非“宽面”做戏台,此规式必有历史缘由,估计全球仅此一处。
       洪山口村在明代是个“边陲小城”,城内以驻军为主,数百年来,军属繁衍生息于此,逐渐形成功能齐全的小城市。“八怪”中的“七怪”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左祸”,目前仅在几个白墙上由红字进行了描述,用以显示地点。
       “八怪”假如得以留存,洪山口城无疑是明代戍边关城的活化石,会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遗憾啊......(文 革中曲阜孔庙都差点拆了......)


      (承上)所以,来到洪山口村,只有看看古戏台和“野”长城了。
【百度百科】古戏台:始建于唐代,明代改建,为砖木结构,座南面北,北面顶为歇山前厦,南面为硬山顶。
        戏楼中间有隔扇,将楼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为砖砌戏台,前台口左右纵列2根明柱。南半部分为后台,后台东侧有券门,出入门上首分别写有“阳春”、“白雪”字样,东、西侧墙上分别建有1米直径的圆孔窗。一般的戏楼月台为四根明柱左右排列,而洪山口戏楼的明柱为前后排列,建筑别致而新颖。
       描述的言简意赅,在我看来,它的奇特之处是没有用“宽面”做戏台,而是用“房山头”做主面。


北为戏台,东侧为偏屋,西墙开圆形窗。




        金柱、廊柱是左右结构还是前后结构,完全是个相对概念,根据需要即可,减少柱面对观众的遮挡是建筑师考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完成承重结构的设计。


       戏台扩建痕迹明显,砖的型制规格也有不同,估计使用了长城砖。







        隔断上绘制的“四大美女”及“梅兰竹菊”图案,据老乡介绍,在文 革期间也是如此,只是旧点而已,目前的图案是2000年后新描的。
      我有点怀疑,1978年之前,左风盛行,样板戏占据所有舞台,不可能容忍“封资修”在舞台上出现。唯一的可能是被贴上宣传画之类的遮挡了。那个年代照相机稀少,没有发现老照片。



        “永庆升平”四个字据周边居民讲,就是对面院子了“张兰葆”老师写的,张老师已80多岁了,已去外地孩子家居住了,不然可以进去聊聊天。不知道是几百年来的不断摹写,还是更换。


       古戏台南山墙,明显的硬山顶结构,有圆窗一扇,搭建的偏屋为方窗,估计不是一个时代的建筑。屋后及侧面立有三块小石碑。见下图





听听街访:老木匠的修补过.......

出村北行200米就是关口,关楼早已不见踪影,一条县道向北连接承德兴隆县。






东西两侧均可上山,我们向右(东)开始攀登...


      有些雾霾,向南眺望就是洪山口村全貌。


临近道路的长城的砖石几百年来都被村民运回村里盖房了。留下的是夯土基层。





回眸山下是个私人承包的休闲园,有垂钓、打猎等项目。


陡峭处只有爬






既有风化的原因也有战争的痕迹,弹痕累累...












这是本地特产“麻利疙瘩”


一只猫头鹰不知什么原因,死在地上,天寒地冻,一点也没坏。


距长城内侧约100米处一座独立的建筑叫“烽火台”,呵呵,大家视乎都知道,但又不太知道,常常把长城上的敌楼当成“烽火台”,我也是如此。
       “烽火台”内需存储大量易燃物,是不能与敌楼共存的。它必须建在距离长城适当的距离内。
       “烽火台”十米见方,没有门,透气防潮的小窗距离地面6米,需要借助梯子才能上去,既避免的孩童戏耍,也使的点火成为有一定约束的行为。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点燃的。
       “烽火台”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年后,通信信号塔居然在它旁边取代了它的功能,风水宝地啊。
       洪山口之行,对“烽火台”的认识,对后来看长城提供了帮助。



真是天然的关口!由于南北两侧均有扇面展开,便于大兵团集结,所以,皇太极选择在此威胁北京。



暮冬时节,坚冰开始融化,春天不远了。祈祷2021年,疫情结束,大伙撒丫子开玩。

1、古戏台保存完好,值得一看,但保护工作有待完善。
2、老式戏台都不太大,这与民间戏曲的表现形式有关,通常没有大场面,一桌一椅就是一台戏。故宫皇帝看戏的台也不大,大了容易“空”场。用行话说只要主角“舞”的开就行。
      想象早期洪山口驻军连家属也就2000人左右,戏台规模不用大,能唱戏就行。至于朝向南北,也许与周边的道路及既有建筑排布有关;或许是这种布局在满足台面面积的情况下,演员的化妆间、衣帽间、休息间都一并解决了,不用另外搭建了,“一举两得”的构思。东侧偏屋不是一个风格,是后搭建的。
3、遵化市境内长城约68.9公里。其中砖砌城墙(包括单侧、双侧包砖墙)约有5846米,石砌城墙约有63000米,遭受自然和人为严重破坏的约占95%。遵化市段长城共有敌楼309座,较好的17座,破坏严重的292座。墙台31座,烽火台7座,没有发现谎城。洪山口的烽火台无疑是保存完好的7座之一。
       下一关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