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极乌恰

作者:zhizhimiao 显示图片

2019慢游新疆(40)
7月10日我们从阿图什前往乌恰县城,半路上我们游览了阿图什天门景区。离开景区后我们继续前往中国西极第一县——乌恰


从天门景区到乌恰县县城大概是55公里


乌恰县位于中国最西部边陲,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麓两大山系的结合部位,位于天山之尾,昆仑山之首。


乌恰县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我们这次去了伊尔克什坦口岸的边境线,也就是中国版图的最西边。


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老城发生7.4级地震,县城夷为废墟。1986年在乌恰老城东北6公里的博鲁什重建了新县城


我们在乌恰县城停留主要是还想继续向西,打算一直走到中国版图的最西边。所以我们到乌恰县城的第二天,就去了中国版图最西的伊尔克什坦口岸边境线。

从县城到伊尔克什坦口岸边境线大概有140多公里,走喀伊高速 (喀什—伊尔克斯坦口岸公路)G3013是G30连霍高速公路的联络线之一(下为网宕图片,侵删)


刚出县城就看到了伊尔克什坦口岸(新址)。伊尔克什坦口岸原在边境线处,也就是乌恰县吉根乡的斯姆哈纳村。那里位于高海拔地区,地域空间狭窄,自然环境恶劣,通关条件较差,已成为制约口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11年伊尔克什坦口岸下迁至此处(乌恰县城以西3公里)。


应该是等着通关的货车


这一带矿产资源丰富


这里还是天山山脉



因为我们走的早,光线不是很好,所以去程的前半段,我们基本上没停车拍照,都是在车上抓拍。


路过康苏镇。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铅、锌等15种矿产,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康苏镇曾是南疆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中苏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当年苏联专家曾经工作和居住过的苏式建筑群(红房子)还保留了下来,据说共有44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到康苏收费站前先要过托帕边境检查站,没有办边防证的就要在此打道回府了。这个边防证要提前在克州的首府阿图什的克州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过边检站时顺便打听了一下,我们想知道西部第一村或第一乡是否有民宿可住?结果被告知不允许在边境地区内过夜,必须当天返回。


前面就是五彩山了


当时光线不好,我们没停车,打算回程时再慢慢欣赏


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戈壁荒山


可能因为这里地处边境地区吧,一般的路口、村口都有路障和人员看守。


按路标我们下道去贝壳山。在路口处跟值守人员说明要去看贝壳山,就放我们进入了


这两棵应该是阿富汗小叶胡杨


贝壳山在河道的对面,车是开不过去了,只能下车走过去


古海遗址贝壳山


古海遗址贝壳山简介


贝壳山周边有铁丝网围着,但还是能找到可以进入的地方


从远处一点都看不出眼前这个不起眼的灰土山,是由贝壳堆积的


据地质学家初步考证,帕米尔高原原在海洋之下,远在地质史学上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由于地壳的断裂分割形成这片古老的帕米尔丘陵;白垩纪后期,在造山运动中,由于地壳的变迁,逐渐上升为陆地,再到高原,原本烟波浩渺的帕米尔丘陵被海水淹没消失,成了干涸的内陆,海洋中的各种生物死亡之后堆积在这里,变成化石,成为帕米尔高原沧海桑田的见证。


从山脚到山顶,大如铜钱、小如拇指,数以亿计的大大小小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千姿百态


一些贝壳化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走进后可以清晰的看见一层层堆积的贝壳


层层堆积的贝壳化石


看完贝壳山,我们又原路返回到主路,继续西行


边境地区的路标,当然也有中文的


前面就是天山昆仑山交汇处了


乌鲁恰克奇乡境内的天山昆仑山交汇标志


简介:天山、昆仑山山脉在帕米尔高原上交汇,此交汇处地理特征明显。天山山脉在此处呈驼色,东西走向,分隔准葛尔、塔里木两大盆地,是亚洲高大山系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昆仑山山脉在此处呈黛色,西起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在这里你可以眼望两山,脚踏两地地欣赏世界级山系独特风貌,感受“万山博物园”,体验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属世界级自然奇观!


天山与昆仑山交汇握手处。前方驼红色为天山,黛黑色是昆仑山


天山昆仑山交汇处地貌



天山昆仑山交汇处风景



天山脚下的是陪我们走南闯北的忠实座驾


公路一直沿克孜勒苏河谷穿行


一片绿洲



整齐划一的村庄



路牌指的玉其塔什是个夏季牧场,据说景色也很美


西部第一乡到了


吉根乡是中国最西部的一个乡


这里有好多的西部第一




过了吉根乡不远就到了海拔2873米的喀拉达坂




前面是克孜勒苏河大桥,山脚下的村子就是西陲第一村——斯姆哈纳村


乌恰县吉根乡的斯姆哈纳村,是雄鸡版图上鸡尾羽毛尖上的村庄,是我国国土上最晚迎来日出也是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


我们原本想进村看看,但进村的路口有路障,有村民把守,不让我们进入,因为语言不通,也不知道为什么。


村口的地标处也被铁丝网围起来了,只能隔网拍照


村口处的西部第一水文站


这里距中吉边境线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前哨还有两公里。但看到窄窄的公路上停满了货车,一眼望不到头,对面还时不时的有车过来,我们也就不想再添乱了,就此掉头返回。


到不了口岸前哨,就隔河遥望一下吧


伊尔克什坦口岸原称为“斯姆哈纳口岸”,口岸面对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州。这些货车在等待离开中国的最后一道检查


这里曾经是口岸大楼,因口岸移到到了山下的乌恰县城附近,这里现在是口岸前哨。


继续返程






返回到了五彩山处,这回光线正好。
这里有两处五彩山,一座是古海沉船,另一座是僧帽山


五彩山简介


相传古海沉船就是人类传说中的“诺亚方舟”


传说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经丝绸之路南道帕米尔高原时,由于帕米尔高原海拔高、风沙大,气候变化无常,将唐僧的帽子刮落此处,化成一座五彩的大山。
据专家考证:僧帽山形成于第三系,属红沙岩和石膏层叠加而成的雅丹地貌。


附近还有一个仙狐洞,里面还真有“狐仙”


离开五彩山后,我们就直接返回乌恰县城了


我们这次在乌恰县城一共待了4天。来的那天我们时间都用在天门山和路上了,而第二天我们又去了边境,实际上我们在县城只有2个整天。


县城是震后新建的,没啥特色。主城区不大,走路就可以转完了


西部第一街是乌恰县的商业街


看见了乌恰地震纪念馆,结果被告知不开放


县城中心的广场。广场上有乌恰县抗震纪念碑和拼搏雕塑。  乌恰地处强震带,地壳活动较为活跃。


纪念碑高11.8米,造型为三角鼎立,象征着乌恰县的柯尔克孜、汉、维吾尔三个主要民族团结奋斗战胜自然灾害


由王震题写的乌恰抗震纪念碑


碑文


“拼搏”雕塑


附近还有个不知名的小公园




“山父水母”雕塑。柯尔克孜族有句谚语:“山是柯尔克孜族的父亲,水是柯尔克孜族的母亲。”


雕塑由柯尔克孜族的白毡帽和库姆孜组成。白毡帽是柯尔克孜族的民族头饰,据说柯尔克孜族是个一年四季不离帽的民族。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2008年6月7日,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恰这里海拔高,夏天凉爽,堪称避暑胜地


其它街拍




我们住的酒店


酒店里拍的乌恰旅游地图




乌恰县以柯尔克孜族(国外称吉尔吉斯族)为主,约占乌恰县总人口的70%。据说柯尔克孜族中的一支还是汉朝大将李陵的后裔,对此感兴趣的蜂友可以百度一下。










玛纳斯40勇士雕像。《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
作为柯尔克孜人最富传奇的民族英雄,玛纳斯在人民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英雄史诗《玛纳斯》称为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玛纳斯》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传唱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公元10世纪,形成于13世纪。全诗共分八部,长达二十三万余行。它是世世代代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折射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历史发展的足迹。《玛纳斯》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一部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家庭婚姻、音乐美术、语言文字等内容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难得这里也有泉水,有一个很不起眼的蓄水池


县城南边的小山包上有个双拥生态园,只需安检进园,不要门票


乌恰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这里风沙大,环境恶劣,老乌恰人常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来形容乌恰。


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这里已经是荒漠中的一片绿洲了


在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县城


山顶树木林立、鸟语花香




有不少本地人来此休闲






山顶上有两匹骏的马雕塑。但想要看清它们的真面目,只能回到山下


白色的为“阿克库拉白驹”,黑色的是“色尔哈拉神驹”马


没有说明文字,我想它们是玛纳斯的战马吧


到县城的第一天,我们无意间走进了这家餐馆,发现这里的饭菜非常合我们的胃口,所以在县城期间就一直在它家吃的饭。



我们这几日的行程:
第57日(7月10日 )起点:阿图什市;终点:乌恰县;天气状况:12—24℃,晴
第58日(7月11日)停留:乌恰县 ;天气状况:14—24℃,晴
第59日(7月12日)停留:乌恰县;天气状况:14—26℃,晴
第60日(7月13日)停留:乌恰县;天气状况:14—26℃,多云见晴,有阵雨
离开乌恰后我们去了喀什(乌恰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