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攻略第501篇,齐鲁攻略第17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中国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曲阜攻略大纲:
1.曲阜孔庙
2.曲阜孔府
3.曲阜孔林
4.曲阜颜庙
曲阜,一座因孔子而扬名海内外的东方圣城,一座因儒家思想而泽被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曾是神农故都、黄帝生地、少昊之墟、商殷故国、周汉鲁都、孔子故里、孟子诞生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化胜地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怀着对孔子的崇敬,绵绵不断地来到这座圣城,追忆、抚摩、朝觐,感受着儒家文化的历史印痕。
info:曲阜,古为鲁国国都,后曾更名为鲁县,如今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
世界文化攻略(不断更新,10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8114419.html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8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2936936.html
北京攻略集合(含景点全集)
@http://www.mafengwo.cn/i/2872129.html
目前501篇:
北京文化攻略:72篇
三秦文化攻略:31篇
姑苏文化攻略:23篇
杭州文化攻略:27篇
三晋文化攻略:46篇
中原文化攻略:22篇
金陵文化攻略:18篇
淮扬文化攻略:23篇
燕赵文化攻略:22篇
巴蜀文化攻略:38篇
吴越文化攻略:26篇
古镇文化攻略:9篇
齐鲁文化攻略:17篇
八皖文化攻略:14篇
八闽文化攻略:23篇
丝路文化攻略:15篇
西域文化攻略:9篇
荆襄文化攻略:11篇
岭南文化攻略:12篇
南诏文化攻略:21篇
关东文化攻略:6篇
塞外文化攻略:4篇
江右文化攻略:5篇
吐蕃文化攻略:1篇
上海文化攻略:5篇
美食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其他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是在“袭封宅”(阙里故宅)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是孔子后世嫡裔子孙世代居住的官邸。“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共32代,达880年之久,共有43人袭封了这一爵位。“府”一般意义上是指官署,即官宅合一的衙署,故名“衍圣公府”。它历经数个朝代近千年而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透过孔府的建筑布局与名称、装饰,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到中国的传统家族观念,还可以品味中国的传统文化。
孔府主体院落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其后不断添置完善,建筑规模逐渐扩大,最高峰时占地比现存要大许多,包括喜房(现阙里宾舍)、养马场(现颜庙前至邮政局部分)。现存面积13.32多万平方米,有楼轩厅堂460余间,八进院落,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俗称“东学”,主要建筑有报本堂、祧庙、九如堂、一贯堂、慕恩堂等;西路为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俗称“西学”,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建筑;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它是集官衙、宅院、家庙三位为一体的典型的封建贵族式建筑群。
☆孔府大门☆
孔府大门为明代建筑,形制完全按照建筑礼制而建。据《明史》所载,一品、二品,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衍圣公当时为二品官阶,所以在这里能看到当时定制的迹痕。门阔3间,深2间,高7.95米,长14.36米,宽9.67米。五檩(檩,架在房梁上托住椽子的横木。也称“桁条”、“檩条”、“檩子”)三柱分心式木架,灰瓦悬山顶,脊施瓦兽,檐下用一斗二升云拱(云拱,雕饰云状花纹的斗栱),平身科二攒。内部结构,中柱落地承脊檩,边柱略有侧角,双步梁上瓜柱(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施通长角背,单双梁下均垫替木(替木:起拉接作用的辅助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虽然其后多次维修,但主体结构与外观依然保持明代式样和风格。每间开辟一门,黑漆红牙,狻猊铺首,菊花阀阅。这种建筑构造,在其他地方的一般府邸是不可能见到的。
孔府大门最值得注意的是门上悬挂的巨型金字“圣府”匾额,以及大门两边的一副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匾额为明嘉靖年间阁老严嵩手书。因严嵩孙女嫁给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孔、严两家喜结姻亲,故旧时曲阜多有严嵩手笔。严嵩因事被贬后,他的字迹大多被毁,但衍圣公对其书法厚爱有加,故而把他的这一手迹保留了下来。
☆二门☆
二门内侧下立有石碑6通,东西各3通。其中元大德三年(1299年)立《阙里庙学记碑》、明洪武二年(1369年)立《赐孔氏恩典碑》、洪武六年(1373年)立《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立《修衍圣公府纪恩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些石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洪武六年《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俗称“孔府门里对话碑”,上面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与孔子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孔克坚及其子孔希学的对话内容。
从其对话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朱元璋出生布衣,但对孔子的思想却极力推崇,所以对孔子的后裔也是倍加优渥。同时,也可以从中领略到当时平白自然的语言特色。实际上,孔子嫡裔也只有顺从封建王朝的意志,才能得到赐给他们的既得利益,才能换来孔府至高的政治地位。
☆重光门☆
进入二门,一座孤零零的门楼坐落在路的中间,遮住了游人的视线,这就是“重光门”,旧时称之为“垂珠门”。此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高5.95米,长6.24米,宽2.03米;四柱三间三楼垂以莲花,明间略高,檐下施一斗二升云拱,明间平身科二攒,次间一攒,梁架结构,前后各有4个倒垂的木雕莲蕾。莲花,是清廉、纯洁的象征,在此寓意衍圣公府高尚廉洁,清白无瑕。中间4柱立于须弥座抱鼓石上,有抱牙板扶持。柱顶以云拱承脊檩,担梁下垫通长替木,柱头云拱与平身科云拱大小相等。云拱线条顺畅,形象饱满。整座门比例匀称,造型庄重,具有明显的明代前期建筑风格,为该时期的上乘之作。从风水学上来讲,它关系到整体建筑风水命门,是孔府内所有建筑的重中之重。
据传,门上方悬挂的“恩赐重光”匾,为嘉庆皇帝亲颁。从字义上来解应为孔氏族人所书,如是嘉靖皇帝亲颁不会有“恩”字。重光的含义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谓曰有重日也。”在这里又有新建孔府落成,犹如儒家思想将会大放异彩之意。过去此门只有孔府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徐徐开启,故又称“仪门”。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门又叫“塞门”,一般的官宦府第只是以墙代之,是没资格建立的,只有被封建帝王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殊荣。“塞门”早在《周礼》中就有定制,帝王及各诸侯国公方可建立塞门,否则,就不合礼制,犯了僭越之罪。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平子曾在自己家中设立“塞门”,并用八佾舞于廷,故而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于是大发雷霆,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大堂☆
绕过重光门,院里有一个长方形的月台,月台的前面放置着两种特殊的物品,右为日晷,左为嘉量。日晷,是古代利用太阳来计时的一种器具;嘉量,是一种量器,古代以此量器颁布诸侯国,用以统一度量、统一政令。设这两种物品,也象征着孔府的崇高地位。
与月台相连的大型建筑,就是孔府官衙中最重要的办公场所“大堂”,它是衍圣公辖区事务的决策中心,也是处理孔氏家族内部事务的地方。大堂是按明代定制,五间九架而建。前庭深阔,两侧厢房矮平,主体突出,显示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所在。进深3间,面阔5间,高10.5米,长28.65米,宽16.12米。九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歇山顶,脊施瓦兽,前后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平身科四攒。其梁架结构,明次间由于明间省去两根前金柱(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而为前七架后双步,梁下有通长替木,雕成雀替形状;稍间五架梁,前后双步,双步梁下的穿插枋出榫成七架梁下丁头栱,二侧出三幅云翼形栱,脊瓜柱扶以云纹角背,平板枋略大于额枋,次稍间檩条升起,形成纵向凹曲的屋面线,总坡度3分举1,檐柱高径比为9.6:1,虽然多次修缮,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斗拱时代较晚,为后世修补更换。梁架施雅伍墨彩画。
大堂原明次间洞开,没有遮拦,与稍间以栅栏分隔,1959年去栅栏而成通间,1969年用玻璃门封闭。堂中间有一黄色暖阁,绘以蝙蝠、祥云、八宝,寓意“紫气东来”,大福吉祥,故而显得此堂浮于云端,庄严煊赫。正中放一虎皮太师椅,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衍圣公的文房四宝、印盒、令牌、令箭等仿制品。堂正中上方高悬清顺治皇帝钦赐的“统摄宗姓”匾,表明孔府管理宗族事务的权利是得到中央政府恩准的。
大堂原名作圣堂,是衍圣公迎接皇帝钦差、宣读圣旨、举行袭封大典等重大活动的地方。祭祀孔子前举行祝版、香盒、献帛恭送仪式及发榜仪式也在这里举行。明清时,因衍圣公爵高位尊,晋秩一品,被称为“天下文官之首”,班列内阁大臣之上,所以大堂内东西两侧陈列着各种仪仗。有金瓜锤、钺(yuè)斧、朝天镫(dèng)、曲枪、钩连枪、龙枪、蛇枪、鬼头刀、八棱锤、雀枪,各种灯笼、更鼓、云牌、云锣、龙旗、凤旗、伞、扇等,它们均是仿清代定制陈设。此外,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大夫”、“紫禁城骑马”、“赏戴双眼花翎”、“回避”等官秩牌。以前“衍圣公”出府进京,这些仪仗都有专人执掌,并列其前后两旁,以示威严。据史料载,衍圣公持这些官衔牌銮驾进京,不但畅通无阻,沿路的地方官员还要迎接相送,热情招待。
☆六厅☆
大堂的东西两侧设有六个办事机构,简称六厅。它们按照朝廷的六部(吏部、礼部、工部、户部、兵部、刑部)而设立,是在明代孔府的“四科”(管勾、司乐、百户、典籍)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及掌书厅,具体管理着孔府内部的日常事务。它们各司其职,不同的事务分别由不同的厅处理。各厅的长官官阶自正四品到七品不等,人员配备也不尽相同。孔府配备最为鼎盛时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此时整个孔府的在编官员,七品以上者达75人之多,可见孔府内的机构之庞大,权势之高贵。
各厅管理的具体事务如下:
管勾厅 设于东厢南部,是负责管理孔氏家族的祭田、征收租税,筹办祭品等事务的机构。元延祐六年(1319年)始设,有屯田管勾一员。清代为正七品,在山东巨野县设有管勾衙门,下有屯官八员。旧时孔府收入主要靠土地租税,明洪武元年赐给孔庙祀田二千大顷,加上历代颁赐和自置田产,全盛时期孔府共有土地三千六百大顷(108万亩),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北京、天津五省二市,每年有近十万两银的收入。衍圣公本身没有俸禄定额,田租几乎就是孔府的全部收入,故而,管勾厅掌管着孔府的经济命脉,其地位非同一般。
百户厅 位于西厢南端,是负责管理林庙护卫、保管礼器、管理林庙户、催缴税银的办事机构,又称守卫林庙百户(百户为官名),在孔庙南门外以西设有百户衙门。清代康熙年间纳入朝廷管理体系被正式认可,人员在庙户中挑选,一律补(官)服佩刀,全副武装,有着自己的仪仗,以四品官充任。孔府户人可分为庙户、佃户和杂户三类:庙户始设于南朝的刘宋时期,明洪武年间赏给洒扫户115户,人丁逐年增加。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存有户103户,丁4850人;佃户是明洪武元年赐田时由孔府自行招租的,正统四年(1439年),批准500户,2000人丁,至乾隆二十五年,存有户313户,存丁10243人;杂户负责专项劳役和交纳某种实物,有船户、羊户、笤帚户、扫祭户、鸭蛋户、菱角户、香米户、桃户、年花户、运冰户等。这些户都是为孔府服务的专业户,世代为孔府从事单一的劳动。孔府的副食品供应,一般的劳动工具,环境卫生等都由这些专业户承担。另外,还有一独特的户种——哭丧户,专门从事为孔府丧仪哭丧的一种工作。此类人户较少,当然也可归为杂户之列,但又与杂户的服务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典籍厅 位于东厢中部,是负责保管奎文阁书籍、管理训练礼生、管理典章制度的办事机构,设典籍一员。始设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清代为正七品。
司乐厅 位于西厢中部,是管理祭祀乐舞、培训乐生、舞生,保护乐器、乐具、碑刻的办事机构,设司乐一员。每次祭孔的仪式典章活动,均有司乐厅管理安排乐舞。元延祐六年(1319年)始设,清代为正七品。
知印厅 位于东厢北端,是负责“礼札”、“甘结”等一切来往信件印务的办事机构。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知印官一员,清代为正七品。
掌书厅 位于西厢北端,是管理孔府档案、起草文书、告示、信件的办事机构。元元贞二年(1296年)设掌书一员,清代为正七品。
☆阁老凳☆
通廊里这两条红漆长凳,在这里存放了数百年,因与严嵩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故俗称阁老凳。
明朝权臣严嵩胡孙女嫁给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成了孔府的姻亲。严嵩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人称“严阁老”。他为官贪污纳贿,卖官爵。据说,每天到严府行贿的人络绎不绝,相望于道,馈赠之物,鱼贯连珠,斗量车载。后来,严嵩劣迹被御史邹应龙弹劾,世宗朱厚熜下谕旨治罪,严嵩急忙跑到孔府来,想托姻亲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衍圣公因此人劣迹昭著,难挡众人之耳,便让严嵩在此凳长坐,不予理睬。这便是坐冷板凳的来历。
☆二堂☆
由穿廊直入便是二堂,为明代建筑,5间,高10.20米,长19.00米,宽7.00米。七檩抬梁式木架,灰瓦悬山顶。内部结构为七架梁上驼峰大斗承五架梁,大斗与驼峰连为一体,仅起垫块作用,用料较粗大,施松文彩画,屋顶总坡度3分举1,檐柱高径比为10:1,均呈现出明代建筑特征。明间南向开门于穿廊。
“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替朝廷选拔礼、乐童的场所。另外在大堂庭院接见高级官员礼毕后,也在二堂奉茶。
室内正上方悬挂两块木刻贴金、群龙围绕的“钦承圣绪”和“节并松筠”巨匾。前为雍正手书,后为康熙手书,是对儒家圣地和孔府主人的赞颂之词,孔氏族人深感荣幸之至,故而高高地悬挂于此。后墙两旁立有7通碑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慈禧太后手书的“寿”、“松鹤图”及“九寿桃图”碑刻。这些字画是在清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孔令贻同其母“一品太夫人”彭氏、“一品原配夫人”孙氏到北京为皇太后慈禧祝寿时赏赐的。当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而慈禧却不顾财政的空虚,动用了大量的海军造舰军需银饷,大修颐和园为她过六十大寿。这时,“衍圣公”也收到邀请前去祝寿,期间慈禧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玉器与亲笔字画。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对此感到十分荣耀,并刻于石上,立于二堂之内,让前来孔府的达官贵人鉴赏。
二堂内东西各设有一厅。东厅为启事厅,孔府的上传下达、内禀外报的事务皆由此厅管理,内设正四品官1员担任启事官,其余人员官阶为七品官。
西为伴官厅,是专门陪伴“衍圣公”外出公务或进京朝见皇帝时的随从人员,实际是起着保卫、文书的作用。伴官共设6人,官阶为六品到七品不等。
☆三堂☆
三堂为明代建筑,面阔5间,高9.95米,长27.42米,宽11.8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灰瓦悬山顶。明间五架梁加前单步后双步,三架梁上用叉手,瓜柱两翼扶以驼峰状角背,屋面总坡度3分举1,屋脊线两端明显升起,檐柱高径比为10:1。梁架施松文彩画,青绿红底枋心。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务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孔府所管辖的内务繁多,包括祭田、租税、庙户徭役、林庙护卫等,府内仆役有违法乱纪者都要在此办案处理。内设公案和文房四宝、印盒等办案工具,正面有康熙年间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的书法作品《后赤壁赋》作为三堂的屏风。作为孔子的嫡裔子孙,历来受到很好的教育,他们能够精通诗、书、礼、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因而孔府也留下了他们很多的诗文和字画作品。孔毓圻是衍圣公中比较有学识的一位,尤以书法、绘画、诗赋见长,造诣颇深。康熙六年(1667年),孔毓圻袭封衍圣公,年仅11岁,康熙帝召见时,特许他从皇宫的御道上步入太和殿,开清朝先例,也是满朝文武官员所不及的。由此可见,“衍圣公”在皇帝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礼遇。
三堂明间正上方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六代含饴”四字,蓝底雕龙金边。匾正上方镶金字“乾隆玉玺”大印,此匾为乾隆御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来阙里朝圣,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已经81岁高龄了,而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也已经出世,从黄氏到孔宪培已是六代同堂。乾隆帝看到孔府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生活像吃了饴糖一样甘甜,遂赐此“六代含饴”匾。
在公案的两旁还放有“衍圣公”出巡时乘坐的“金顶紫襻(pàn)绿帷”八抬大轿和“金顶红尼刺绣”八抬大轿。室内两侧陈设的是原来的紫铜镜(鉴)和大鹿角及其他物品。
堂内两侧的铜镜,称为“铜鉴”,铜鉴的摆放寓意深刻,并非照影之用,本意是起警示作用的。凡遇族内矛盾,衍圣公坐堂审案后要站在铜鉴前观照、思量、自省,看审理案件是否秉公办事,看自己的形象是否刚正清廉。人们常言,一个人要照照镜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鉴得失,明事理”,这就是三堂设置铜鉴的真正意义。
三堂的东西两暗间,东为小会客室;西为向朝廷书写奏章的地方,设六品书写官1人。
三堂的庭院小巧别致,堂前为地平露台,正南立一太湖石,高约3米,周边石栏围护。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其寓意为办事说话“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两旁排列六盆景石,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树并列于庭院的两旁,把这个小院装扮得古朴典雅,具有江南风韵。院的东西各有一厢房,均为明代建筑,各5间,高8.45米、长15.9米、宽8.7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灰瓦悬山顶,檐下施一斗三升斗拱,平身科四攒。东厢房为“册房”,掌管孔府的地亩册契和土地的分布状况。后院内又有“司房”,管理孔府的总务和财务。西厢房为“书房”,是当年孔府的文书档案室。它们各设六品官1员,负责管理府内事务。东西两房前各有一形似搓板的方石,常常被人们误解为执行家法时罚跪之用。其实,因东西厢房经常要书写大量的文书及掌管大量的卷册,故需要经常在石上晾晒,并非家法量刑之物。是否曾经在此石上执行过罚跪之家法,不见史料中记载。
从大门到三堂,各办事机构林立两旁,是孔府的官署部分。堂厅层层叠进,旧时公差人员来来往往,显示出“天下第一家”的政治权势。
☆红萼轩☆
红萼轩,位于第二进院落,为清乾隆年间的建筑。5间,高11.50米,长21.07米,宽10.23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前出廊,前檐施望栱,一跳交麻叶,出峰,额枋下施雀替,蝉肚长而平。前五架梁后单步,瓜柱两侧均有角背,檩枋间施荷叶墩,均为清代建筑风格。轩内以灯笼框花心格扇分隔各间,裙板雕夔龙回纹及品形回纹。外廊下设花格坐槛,装修灵巧精细。轩前有露台,对面为照壁,西有厢房5间,东厢借用大堂西厢的一部分。
红萼轩是衍圣公读书、写字、作画之处,室内装修精细,以格扇分隔空间。明间室内悬有“正学昌明”匾,正中上刻“圣训”,下署“衍圣公臣孔庆镕恭录”,录自嘉庆八年(1803年)皇帝在孔庆镕恭贺平定川楚奏折上的批语。外檐悬“红萼轩”匾,明檐柱悬挂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书写的对联:
晓露浥金茎练墨试磨新赐砚
春风留玉座焚香还读旧传书
轩前有低矮月台,前对照壁,照壁前置太湖石盆景。庭院略呈方形,东厢房借用大堂西厢房,5间,名曰“西书房”;东耳房1间,名曰“东书房”;轩西有4间西厢房,名曰“西值房”。庭内栽植花木,西南角有一棵百年杉树。
衍圣公当年在此修身求学,饱读圣贤之书,疲倦之余,坐在回廊的木凳上,观望院中的果树,闻着阵阵花香,倒也修身养性。
☆忠恕堂☆
红萼轩后面是一个方正的四合院,院中的正房名“忠恕堂”。堂门上悬“忠恕堂”匾额,为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手书。
忠恕堂,现存为清代建筑。5间,高11.50米,长21.07米,宽10.23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歇山顶,不出廊,明次间设格扇门,稍间设支摘窗(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拱,平身四科四欑,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柱头雕作麻叶头,均出峰,昂头略上翘。内部结构:大梁下垫为雀替形替木,丁头栱做重栱出昂,二侧复出三幅云翼栱,明间前金柱为后来修建时添加在六架梁下。屋顶坡度较陡,明、次间通开,两稍间以菱形花格扇分隔。堂前有月台。两侧为东西厢房,各5间,均为清代建筑,长19.20米,宽7.24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歇山顶,西厢前出廊,东厢前后出廊。堂后有轩,3间,进深1间,五檩卷棚木架,灰瓦硬山顶。下为月台,与安怀堂连接。
忠恕堂为西学的主房,是衍圣公学习会客的地方,曾是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学礼学诗之处。堂原名“永寿堂”,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改名为“忠恕堂”。此堂是孔府唯一用正规斗拱的建筑。明间内悬“忠恕堂”匾额,为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手书,屏风及后金柱分别悬挂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书写的“交友择人处事循礼,居家思俭守职宜勤”木刻对联和“守口不谭新旧事,知心难得二三人”墨书纸对联。两梢间以格扇隔开,格扇向明间一面东镶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róng)撰写的“忠恕堂记”,西镶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书写的“濂(lián)溪赋”等。明间门柱悬挂孔庆镕书写的“天眷龙光匪懈精勤惟就学,祖谟(mó)燕翼大成似续在横经”对联。堂后轩与忠恕堂齐檐,内悬有孔庆镕书写“吟赏烟霞”匾。东西厢房明间檐柱上分别悬挂“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礼门义路家规距,智水仁山古画图”对联。二厢房清代称为东西厅房,保存帝王赏赐书籍物品,庭院东西各有百年以上石榴树、丁香数株。
“忠恕”即儒家仁学“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与“恕”实为一道,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循此“一以贯之”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从中引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忠恕堂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是孔府西路和谐氛围的集中体现。对当今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廉政建设教育,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安怀堂☆
忠恕堂后面的轩与安怀堂院相连,亦为5间,系清代建筑。高8.85米,长20.30米,宽9.10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不出廊。明间设格扇门,次稍间置低矮槛墙,上设灯笼框支摘窗,明间后也开格扇门,次稍间墙上开槛窗。
安怀堂为西学的第三进院,原是衍圣公“燕居吟咏”之处。根据《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意命名。此语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容,被统治者信奉为安邦治国方针。“老者安之”,即老有所养,与“孝道”和“仁道”相关联。老者不安,应是孝道出了问题,孝道有问题,涉及仁道,仁道不见,则天下大乱;“朋友信之”,即互信互诚,否则,人际交往中诚信就会丧失。在广义层面上,无序无道的现象随即泛滥,就会产生猜忌、倾轧和争斗,其结果就是“礼制”的破毁;“少者怀之”,即关爱之心,少年得到培养,社会便有淳穆之风,儒家思想就会世代弘扬。安怀堂除了衍圣公修身养性外,也有教育后代子孙的功能,必依仁孝、关爱、诚信为基本准则。
室内分割巧妙,以隔扇和各式落地罩、飞罩分隔成九个空间,习称“九套间”,分别是衍圣公弹琴、作画、书法、静坐、焚香、品砚、观画、赏古、弈棋所用,可惜在1962年改建招待所时被拆除。西有厢房5间,与忠恕堂西山厢房连接,分别称西书房、茶房。堂后有竹林,林中叠石,被修竹遮挡时隐时现。石壁上有孔庆鎔刻孔宪培1791年植树诗:“植移庭院胜江干,露叶烟梢次第看。他日孙枝应解箨(tuò),晴窗先为报平安”。诗后有跋,孔庆镕记:“先公重修安怀堂成,叠山种竹,诗之记之。”
☆内宅门☆
从进入孔府开始直到三堂,领略的主要是孔府显赫的政治地位。然而从此处开始进入孔府的内宅,它与前面的衙门区域不同,是孔府主人的生活家园,中国古代的一些大户家庭传统在这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堂过后,有一门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孔府的内宅门。此门不大,功能却非常重要,它把孔府隔成了内外两个世界。此门为明代建筑,高6.54米,长11.80米,宽6.10米。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灰瓦悬山顶。檐下施一斗二升云栱。中柱到顶,以云栱承脊檩,双步梁下垫通替木,雕作雀替状,单步梁上用叉手,绘松纹彩画,柱高径比为10.6:1,外柱有侧脚,屋脊升起,均为明代建筑风格。
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宅分隔的地标性建筑,属于内眷住的地方。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是观念很强的“戒律”,即内外有别。孔府又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书香府第,所以对内宅的控制特别严格,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旧时,乾隆皇帝所赐的虎尾棍、燕翅镗(tāng)、金头玉棍三对仪仗,排列于门前的两边,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为了保持与外界联系,在内宅门还专设两种差役:一种称差弁,一种名内传事,共有三班人役轮番在耳房内值班守门。传事向内传话,差弁向外传话,分工明确。内宅门东侧上方挂有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手谕,详述了内宅的有关规定。东耳房门的上方还有一差弁(biàn)、传事看门的值班“水牌”。门的西侧有一个特制的水槽——石流,是挑水夫倒水的地方。因是内宅重地,成年男子不能随便进入,所以挑水夫只能把挑来的水倒入石流,隔墙流入内宅的水缸,然后再由佣人分布到各用水的地方。挑夫是府内的一种专项职业,只负责孔府内宅的用水,平时居住于大堂后东侧的小屋内。
☆奎星楼☆
在内宅门的东面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4层高楼,始建于明代,俗称“避难楼”。
奎星楼,即所谓“避难楼”。单间4层,五檩抬梁木架,实墙灰瓦硬山顶,高16.10米,长4.08米,宽5.94米。此楼为砖石结构建筑,风格粗放,充分显示出明代建筑的特点。该楼位于孔府主体建筑的东部,据《易经》讲“紫气东来”,建此楼主要为纳入阳气(兴旺),所以又叫吉星楼。
楼的底层内部设活动扶梯,下有陷阱,2层楼板均包铁皮,以防火攻。原为孔府藏放金银货币的金库,据说,该楼设计理念具有两重性,除高高耸立纳入阳气外,如有战乱衍圣公及眷属也可以在此楼避难防灾,因此也俗称“避难楼”。
☆戒贪图☆
进入内宅后,其屏门有幅寓意深刻的图画,俗称“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贪”。虽状似麒麟,但其本质却与麒麟有着天壤之别。麒麟为仁兽,能造福人类,民间就有麒麟送子之说。在古代,麒麟的出现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而则是贪婪之兽,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地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
衍圣公将此图制作在此用意,是因为这里是内宅外出的必经之路,可以提醒衍圣公及其他的孔氏裔孙不要贪得无厌。孔子的一生重道义轻财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符合道义,如果追求物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祸及其身。这幅画告诫孔氏后裔要警钟长鸣,牢记圣人的教诲,体现了孔子嫡裔的处世哲学。此处现已列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继续发挥着它的警示作用。
☆前上房☆
“戒贪图”的正对面就是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现存的前上房为明代建筑,7间,高8.60米,长30.88米,宽8.60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灰瓦悬山顶,明次间设格扇门,稍尽间施花板,雀替蝉肚平而密。明次间彻上明造,稍、尽间施平棊(同“棋”)天花,前五架梁,后单步,五架梁下各垫雀替形替木,丁头栱两侧出三幅云翼形栱,瓜柱两侧扶以驼峰状角背,三架梁上用叉手,通施松文彩画,梁和脊檩绘包袱彩画。屋面坡度,廊步、金步举折平缓,脊步陡峻,高达10举,形成金步曲率特大的屋面凹曲线,称“囊金”做法。
庭院中东西两侧各有一株高大茂盛的十里香花树,每当春夏交节时,乳黄色的花朵散发出阵阵的芳香,使人心旷神怡。十里香下有两人才能合抱的莲花大水缸,是孔府当年最重要的防火设施。院子中间有方砖砌成的大月台,四角各放置一个带眼的石鼓,是当年孔府过年时搭建天地楼、朝天灯用的拉绳系石,府内戏班唱戏时也用来扎台稳脚之用。当年孔府供养有几十人的专业戏班子,但所演戏曲是有选择的,有损于孔氏家族名誉的曲目是不能演出的,如《子见南子》、《打严嵩》等,不但不能在孔府演出,在曲阜地域也不能上演。
前上房内有长期听差的职员2人,负责勤杂事务。前上房西间,是衍圣公平时的办公室,名为签押房,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就在此处办公。听差的每天在此伺候茶水,如遇婚丧嫁娶和寿辰,这两名当差的就专管伺候酒席。祭礼桌的供品如供菜、供果、点心、红烛等也由这两名当差的负责摆放和撤换。
前上房的室内陈设豪华,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中堂挂有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大“寿”字(二堂内的“寿”碑石刻源于此字)。正堂上方悬挂有曲阜邻县的绅士们联合赠给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巨大匾额,上书“宏开慈宇”四个大字。民国年间,曲阜一带军阀混战。有一次,军队宿营在曲阜及邻县这个地区,陶氏便派人给军队送去酒肉等许多慰劳品,同时要求军队兵士不要干扰乡民。军队的长官下了命令,不许强占民宅,骚扰地方百姓,更不准抢掠百姓财务,使附近百姓免受了一场战争劫难。军队起营后,几个县的绅士联合给陶夫人献了这块匾,以示乡民感恩之情。两侧的墙壁上挂有十二幅金色的长条幅,条幅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彭太夫人(即孔令贻之母)过五十大寿时,山东省的地方政府官员联合赠送的祝寿词(寿屏)。东侧间,陈列着乾隆帝赠给的荆根床、椅,工艺十分精美。靠窗子的条桌上原有清朝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小楷字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丰润温雅,为标准的馆阁体。最东间中间的方桌上放有几件清乾隆时期的满汉全席餐具,制作十分讲究。满汉全席全套餐具共404件,其中有象形餐具,分别有鸡、鸭、鱼等。此宴席由196道菜组成,是孔府专门招待上等宾客的宴席,即孔府喜宴、寿宴、家宴三大种类的高档宴席。在这一间屋内还有乾隆时期雕龙贴金的圣旨盒,抗战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赠给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结婚时的大银鼎等珍品。西侧间的正面墙壁上挂有一幅清光绪年间李培雨画的“张良拜书”图,里间是当年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办公室,西墙上挂有慈禧画的长条幅和清朝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木刻对联。室内备有冬夏两季分别使用的顶子床和罗汉榻,是临时休息的用具。前上房门前原有抱柱对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 别尊卑 重勤俭 择朋友 有益于己
处世尤宜慎言语 守礼法 远小人 亲君子 无愧于心
前上房是衍圣公举行婚丧嫁娶、祝寿等家庭重大事宜的地方,届时,自然族人齐聚,高朋满座。此处悬挂这副对联,明白无误地告诫族人至亲,做人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与人生理念。此对联充斥着生活中谨小慎微与严明礼法的辩证关系,以及从容地直面人生的哲学与信仰。内宅与官衙相连,如何做到公私分明、恪守法度、远亲有别、言行有节,悬挂在此处的这副对联起到了很好的喻示作用。它与迎面的戒图相呼应,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衍圣公府及族人的生活信念与精神境界。这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亦有不同的警示与启迪。
前上房的东西两侧各有厢房5间。西厢房是孔府当年用来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东厢房是原来的帐房。清末,府内主管就在这里处理府务、起草和发布各种文告。
附近的小景
☆前堂楼☆
前上房之后,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曾经居住过的前堂楼。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最典型的王公贵族的起居室。
现存前堂楼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7间2层,高13.10米,长30.96米,宽11.30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灰瓦悬山顶。檐部梁头出峰,枋下施雀替,廊步围以荷叶栏杆,挂云板,上层较矮。三架梁和五架梁均用随梁枋,脊瓜柱以云纹花板支托脊檩,彻上明造。下层较高,明、次间设格扇门,尽、稍间设槛窗,外廊和室内均施平棋天花、绘团鹤彩画。
楼两侧有东西配楼,清代建筑,3间2层,长10.16米,宽6.50米,五檩抬梁木架,灰瓦硬山实墙到顶,为内管家居室和库房。楼前中有垂珠门,3间,清代建筑,五檩砖木结构。明间设门,两次间封闭。楼后出轩1间,长7.15米,宽8.15米,高5.60米,六檩卷棚(卷棚,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木架,灰瓦歇山顶,三面处廊,设格扇门,廊下设花格坐槛。
前堂楼的明次间为客厅,东、西两套间为卧室。衍圣公和夫人、小姐们就住在此楼。现复原陈列为清末民初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生活居住的场景。二层原是收藏珍贵物品的储藏室,现已清理,存放在孔府文物档案馆。
孔令贻,光绪二年(1876年)生,五岁时袭封“衍圣公”,先后共娶了四个夫人,原配夫人孙氏因病早逝,又纳丰氏为妾,未生育。继配陶氏生一子夭亡,以后不育。最后收王氏为侧室,生两女一子,即孔德齐、孔德懋(mào)、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堂中间设明代一铜制暖炉,为当年取暖的用具。正面上方悬挂孔令贻书写的“松筠(yún)永春”巨匾,意为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后堂楼☆
前堂楼的后院就是后堂楼,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当年的住所。前为父亲的居室,后为儿子的住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相随的思想。
后堂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高13.60米,长31.23米,宽11.88米,形制与前堂楼同。堂前有东西配楼,3间2层,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歇山顶,前出廊,长17.45米,宽10.89米。
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农历正月初四生,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个月。同年的四月袭封衍圣公,这是最后一位衍圣公。1935年蒋介石将“衍圣公”爵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底结婚,1937年7月离开孔府去武汉,后又到重庆歌乐山,蒋介石特为他建了奉祀官府,之后又在南京居住,淮海战役后转到上海。1948年12月,与夫人、子女到了台湾,曾任台湾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长。夫人孙琪芳,长孔德成一岁,安徽寿州人,清朝咸丰年间状元孙家鼐的孙女。孙家鼐曾任工、吏、礼部尚书,担任过毓庆宫行走。孙家也是世代书香门第,孙琪芳文学修养甚佳,又忠诚老实,办事说话体现出名门闺秀小姐的文雅风度。1936年12月16日孔德成和孙琪芳结婚时,新房就设在后堂楼,现在仍保持原貌。
明间正中挂有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写的“瑞应雎麟”横幅,有许永昌、沈鸿烈等民国要员题写的对联。正中条几上放着国民党政府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联合赠送的双凤银鼎,楼内陈列孔德成结婚时的政府官员及友人赠送的银鼎、银杯、银盾、银瓶等,琳琅满目,体现出孔德成结婚时仪式的隆重。当时连蒋介石也曾打算专程前来参加其婚礼,因发生西安事变,没有能够参加婚礼。东间为当时的会客室,中西结合式布置,体现出时代的风格。里套间是孔德成及夫人的卧室,东墙壁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影照。后堂楼西边的两间是当年孔德成的奶妈及结婚时北京来的伴娘居住的地方,里面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高档玻璃器皿及部分孔德成结婚时赠送的礼品。东墙壁上挂有两幅照片,是当年孔德成婚礼的部分场面。
东配楼,又称“绣楼”,是当年府内女工做刺绣活的地方,现仍保存当年的部分用具和丝绣材料。孔府的刺绣属鲁绣的范畴,历史上鲁国的纺织业较为发达,以“鲁缟”闻名于世,所以鲁绣还是比较精美的。西配楼,为孔府招待来府内的至亲女眷的住处。院内两棵十里香树点缀着院落,显得此院高深清雅。
后堂楼西是佛堂楼。清代建筑,3间2层,长13.95米,宽10.70米,高12.10米。佛堂楼是当年衍圣公及其夫人烧香拜佛之处,说是佛堂楼,其实当年里面供奉着许多各路神像,如关公、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等,其中也包括观音菩萨,不过以佛像居中为主,故名。每年的节日、寿辰、夫人孕育、临产等都要在此举行大型的烧香拜佛仪式,乞求各路神仙保佑孔府老幼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长寿。
后堂楼的后面还有5间出廊的房子叫“枣槐轩”。因原来此院中各有槐树、枣树一棵而得名。原轩已毁,现房为后建。因在孔府后部,也叫“后五间”,民国年间为粮食仓库。
☆花厅☆
安怀堂的后面还有南北两个花厅,是衍圣公及眷属活动的地方。原来只与前上房院相通,现已与前、后相通。花厅有四座,分别为东花厅、西花厅、南花厅、小南厅。
东花厅原为3间,明间上悬挂“诗酒陶情”匾额,柱悬挂“酒渴诗狂啸傲且随今日境,花晨月夕风光仍是昔年春”对联,均为七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庆镕书,对联书于1816年。1979年改房间拆改为4间,匾额对联只好移西花厅。东有耳房2间,1979年扩大重建。
西花厅是衍圣公的书房,3间,前出廊,室内也分为3个房间。明间悬挂着郑亲王之弟乐泰的木刻挂对、庄陔兰的字对。东间挂有孔庆镕“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对联。此厅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前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外首脑来曲阜时下榻之处。
南花厅位于安怀堂后,与西花厅相对,厅3间,前为廊,是衍圣公及眷属活动的地方。室内1936年改为新式装修,供会客之用。
小南厅又名小南屋,与东花厅相对,在今南花厅东南,北面有廊,悬“风花雪月”匾,为七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庆镕书写。1959年被拆除,北移与南花厅重建。
☆后花园☆
从孔府中路“枣槐轩”出来往后走,面前呈现一片开阔的园林,亭榭回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令人顿时心旷神怡。这就是孔府的后花园,又名“铁山园”,是孔府主人休闲娱乐的地方。
花园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长沙李东阳设计建造。
明代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为当朝的权臣,他把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花园。清嘉庆年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重修时,将数块大型铁矿石置于园内,故称“铁山园”,而他自己从此也以“铁山园主人”自称。同时又大兴土木,扩建花园,把各地能工巧匠集合到曲阜,各显神通,争献技巧,从各地搬来奇石怪岩,移植名花异草,使花园变得焕然一新。修完后他还题诗来赞扬:“园林亭榭好,岁岁客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月就牡丹”。
花园占地面积约13万余平方米。入园门,由雪松下东行,路南圆门内探出一颗酸枣树,高10余米,围粗近1米。酸枣为落叶灌木,此棵竟成了高大的乔木,是名副其实的酸枣王。再东为假山,呈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渐高,最后以绝壁收势。山北置水池,跨池建桥,池中布置三块巨石,寓意海上仙山。池中放养着各色锦鲤,游人一靠近便聚拢过来,很有情趣。池北有一扇面亭,此处山水相应,动静结合,美不胜收,可以在此顿足赏景,小憩品茶。由假山向北,有荷花池、桂花圃、紫藤架。紫藤有两株,主干围粗约80厘米,已有百年历史。
紫藤北是老花厅,厅后有报春和梅花。向西是新花厅,为民国年间添建。花厅3间,高8.50米,长11.97米,宽8.15米,灰瓦卷棚硬山顶。东接耳房2间,前有露台,穿廊4间,五檩卷棚木架,灰瓦顶,回廊置坐凳栏杆,外周以瓶形水泥栏杆装饰,已有许多西洋建筑装饰手法的特征。
新花厅向南,有一株近四百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间生长一枝槐树,五枝柏树围绕在周围,因此称作“五柏抱槐”。其树奇伟挺秀,是花园一奇景。曾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看到此景,在感悟自然的同时,能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处关系有所启迪。
在南台上,有株五六百年的何首乌,高达10余米,至今枝叶婆娑、郁郁葱葱。再向西南折,有竹林、皂角、古树、兰花圃、牡丹圃。再向西为果圃,有柚子、佛手、梅柑等南方水果,虽为盆栽,也有一二百年历史。再北,矗立着几块铁矿石,即为孔庆镕当年所置,其状似山峰兀立,又被称为“天降神石”。
花园西南隅开一园门,园门设一照壁,壁上画有一幅西洋画风山水画。这幅画有一奇特之处,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画面中的大路都始终正对着你,因此常引得游人啧啧称奇。这幅画是当年孔府花园的一个普通的画工所画,因为年代久了,他的名字已不可考证。这幅画本身也并不神秘,它其实就是采用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原理。路的开口很大,铺满了整个底边,而路的远端又极尽的向画里收缩,最后化为一点,人从路的开口向里看,很容易造成路始终对着自己的错觉。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知识,可见当年的这个小画工很不简单,孔府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