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老北京的京味儿生活25——探险废弃的王平煤矿

作者:芳菲 显示图片

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门头沟的煤矿,再见!” 
内容是:上千年以来门头沟一直是北京重要的煤炭供应地,但随着城市发展与定位的变化,门头沟开始向绿色的生态涵养区转型,年底门头沟最后一家国有煤矿大台矿也将实现关停,这意味着整个京西地区将彻底告别自辽代至今上千年的采煤史。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区域面积144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8.5%,从辽代开始便有煤炭开采的历史,而后到元大都的建设再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采煤史。
近年来门头沟区已经陆续关闭了区属全部的270家乡镇煤矿。

“我想去看看废弃的煤矿”
“不去,煤矿有什么好看的?”
“煤矿是啥样子的?”
“我在鹤岗长大,我给你讲讲。”
“去一趟吧”
“不去,听说那里的红砖楼被称为鬼楼 ”
“去吧,我还不信邪!”

是啊!在现代人的眼中,废墟不堪入目,特别是与我们现在生活格格不入。

单程46公里。


王平煤矿步行路线(用了一张网友的俯视图),红色进,蓝色出。


网友九月曾经来到王平村煤矿探险中写道:“与其说是喜欢拍摄废墟,不如说喜欢废墟里的生命力。看着兀自生长的植物与废弃的人类遗迹完美共生,……那种感觉特别奇妙。”

王坪煤矿也叫王平村煤矿,兴建于1952年,隶属于京西矿务局(现京煤集团),北京矿务局的八大煤矿之一,这里的职工最多时5000余人,曾是年产量百万吨级优质烟煤和无烟煤的大矿,也曾辉煌一时。据说这里的煤质量好,低硫低磷,燃烧充分,含杂质极少,深受人们的喜爱。
曾经的王平煤矿,职工加家属有三万多人,男的在矿山干活,妻子在五七连劳作。当时矿区有规定,一般来说女人是不下井的。五七连是职工妻子们组成的工作队,她们通常负责接电话、开矿灯、挑煤和盖房子等工作。
1994年正式停产关闭,矿区工人和家属陆续搬出,偌大的矿区成为无人之地,至今已经荒废了27年了。
在那个年代,矿工工作强度大、辛苦且有很大的危险性,由于在井下工作的生产条件较为简陋,靠的就是人工、洋镐、铁锹、大锤, 时有塌方、透水等意外事故发生。
据说,王平村矿的死亡指标是百万吨三人。王平村矿的产量每年平均正好是100万吨,因此这里一年只准死三个人。
老大说,他的同学大概15岁就去鹤岗的煤矿上班了,因为父亲有病,母亲是家庭主妇,于是哥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都去矿上开启了“井下人生”。想当年,一般工人每月工资是30、40元左右,而矿工每月工资600、700元。
他的同学每天下井要工作十个小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下井要自带干粮,用布包好,别弄脏了。
老大说矿工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工作,早上下井,晚上能否安全归来,就不好说了。
同学在煤矿当矿工一年多,由于巷道塌方将他压在煤下,当矿工们将他刨出来,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年轻的生命就此停留在那个年代,遗憾啊!

寻找入口
我们导航来到王吕路,由于前方不让车走了,于是问了一下看门的,让把车停在路边。


我们从这里进入王平村,过桥洞左手处有个小铁门。


问了一下当地人,告知从这个小门进入,门没有锁,于是我把门推开,拍张照。


一进门没走几步右侧就看到了一栋楼,这就是曾经的家属院?



这里还有住家?



顺着小道一直向后面走过去。
地上砖头、碎片、杂草,坑坑洼洼不平整,走路低头看路啊。


又穿过一个铁门,走不远就看到了门头沟区基督教会王平镇中心聚会大楼。
大门紧闭,未能进入。


一条铁轨伴我们而行。


我极力要求在此拍照,老大露出不情愿的目光。






里面穿的衣服太多了,显得臃肿。



再往前走,没有多远,就看到王平煤矿的大门了。
右侧的立柱上写着“拼搏进取”,诉说着当年热血矿工的时代精神。
左侧的已经看不清楚字迹了,我给添加上四个字“团结协作”或“发愤图强”或“自强不息”?……


熟悉的五角星,小时候在部队大院经常看到。
一颗红星向着党!一颗红星跟党走!


大门两侧是宣传橱窗,门口还停着一辆破旧的拖拉机。


一条架空的栈桥跨越矿区,这里是和生活区连接的通道。



站在栈桥上观望。
装车台大楼矗立在眼前。外墙最上面的大字依稀可见“1960”,中间标语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毛主席在1958年发起的口号。



大楼正面左下侧,有一合辙押韵的标语:“安全来自遵章守纪,事故出于麻痹大意”。



两条破败不堪的废弃铁轨,冷冰冰的横卧在那里。



我们从栈桥旁边的小铁门进入(居然没有锁上)。



废弃的矿厂展现在眼前。



看到废墟,让我想起了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废墟》中写道: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我们来到一个废弃的厂房,宽大敞亮,我好像看到昔日矿工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人们都跟打了“鸡血”一样。




一切已经成为往事,如今人去楼空,只剩散落一地的杂物,向我们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和辉煌。



脏乱灰尘充斥着整个空间,破碎的窗户,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对于老大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可看的,他转一圈就走,而我却觉得新鲜、刺激,总想仔细看看,一转眼就看不见他了,我只好大喊,主要是害怕,阴森森的。




我们找不到进主区的门,而且基本上都被封死了,只好见门就进,见洞就钻。


光线不行,没有拍出想要的“耶稣光”。



“注意高温伤害”的标语清晰可见。


排风扇随着微风不停的转动,感觉像拍电影的审讯室。


这里曾经是做什么的厂房?

运煤通道。



矿区内有采煤作业区、洗煤车间、职工宿舍、灯具管理房、浴室等。
我们努力的去寻找。



见门就进。一个个门洞阴森恐怖,老大在前面,我紧跟其后。


破旧的家具散落一地,黑板上还写着:安全月的主题。
是啊,矿工工作环境艰苦,生产条件复杂,不安全隐患存在,给矿工的生命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安全生产是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



矿工帽静静的悬挂在生锈的铁钩上。
防护用品就是矿工的命,每一顶矿工帽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


矿工防尘面具。
有这么一句话“流水的矿工,铁打的尘肺病”。“开胸验肺”,尘肺病已为大众熟知。
煤矿工人患职业病的人较多,我国尘肺病患者中有60%是矿工,以尘肺病(煤矽肺)危害最大,这是一种导致人丧失劳动力和降低生活质量致残的疾病。
尘肺病是由于矿工长期在矿下粉尘蔽日的工作环境中吸入矿物质粉尘,粉尘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弥漫性肺纤维化疾病,出现包括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末尘肺的尘肺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尘肺病是当今中国“第一大职业病”。尘肺没有什么太好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改善症状。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呈慢性病的发展。
预防上来讲,改善工作环境,改进生产工艺,完善防尘措施,主要是避免粉尘的暴露、戒烟。


这里是分拣煤矸石的地方。
上网查了一下,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
煤矸石主要用于生产矸石水泥、混凝土的轻质骨料、耐火砖等建筑材料。



我们来到了矿区的一个大门,紧锁着。


从旁边的破损房屋可以绕出去。



发现无路可走,于是又原路返回。


这是堆放煤的地方?


破损的楼梯,老大慢慢上去看看,我在楼下等候。



光线太暗,拍的照片实在是不清楚,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


我们又来到一座破损严重的厂房。



少一半的屋顶都没了,房梁都弯弯曲曲的,注意抬头看看,别被砸到。


2001年制定的“压风机司机岗位责任制”。
上网查一下什么是矿井压风机?
压风机一般用在电动设备的动力提供上,将空气压缩成具备一定压力的气体,该气体连接到气动设备上,使之工作运转。例如供井下风镐、风泵等气动设备。
压风机的主要作用在于:冲淡和排除井下各种有害气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条件;增强矿井的抗灾能力,保证矿工的安全健康和正常生产。


这可能就是通风管道吧?




这里有一台阶,我们爬上去,准备进楼里看看。



穿过一段破损的端墙,就来到了这栋楼里了。
看照片的左侧,窗口底下有几块砖头,我们就是从这里爬进来的。


厂房里的楼板好像边缘是水泥,中间是用木片搭建的,糟朽不堪,无法估计能承受的重量,稍有不慎就会坠下去。


有胆大的探险者从废旧的楼板上走过去,我们没有尝试,太危险了!



我们小小翼翼地靠着墙边走,厂房暗,看不清路,用强光手电筒照射,拉着手,他在前我在后,先小心试探,再走过去。千万不让大步横冲直闯的,安全第一!




这是传送带?



从楼里出来,视野极好。



我们爬上了运煤通道的顶层。





俯瞰整个王平煤矿。


互相交错的通道,犹如一条龙盘旋在各楼层之间。


远远的眺望“五角星”,我们没有走运煤通道上去(我在网上看到爬上去的通道好危险)。





这里是进入煤矿深处的必经之路吗?采矿挖掘的地下坑道?
王平煤矿矿区地下多是采空区,一些地方已经塌陷,再次提醒:小心看脚底下的路!


有些地方我们没有敢攀爬。


这个铁梯子我们没有上去,感觉晃晃悠悠的,危险。


我们原路返回就来到了这栋主楼。



图片的最右侧门洞有楼梯可以上楼。


我们来到二楼,哇!煤矿食堂。
老大说是工具领取处,一个一个的木质窗口,通过窗口发放工具,包括:头盔、防尘面具、头灯、雨靴等。


“平平安安升井”是多少人的期盼啊!



这里是一个一个的储物间?



楼的另一半楼层都是是矿工浴室。


矿工被人们常称为“煤黑子”,井下通风条件差,“轰隆一炮放下来,煤尘四处飞扬,伸手不见五指,全身上下除了牙齿是白的,其它地方全都是黑的。黑人不过如此啊!
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升井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痛痛快快泡个澡,一身的疲劳一扫而光。
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去除油污和汗液,更重要是洗去碳黑、碳素、石灰粉、煤焦油等有害物质。
老大说,矿工泡澡,水都是黑的。那还用说!
这是一层采掘工人浴室。


啥意思?不让打肥皂?怎么能洗的干净?
我理解是泡澡的池子里不让用肥皂吧?




走出澡堂到隔壁更衣间换衣服。
这是散落、破败的更衣柜。


墙上的标语依然醒目可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这是二层采掘工人浴室。


池子里不是循环水,而是工人们循环用一池水。
能够想象出来,池子里的水应该也是黑的。
是否能分一下浴池,标注1、2、3,先在1池子泡澡,之后2,之后3,再去淋浴,这样是不是就能洗干净啊?我一直在纠结怎么能洗干净



浴室,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能荡涤人的灵魂的澡堂,矿工带着黑黑的面孔走进澡堂,沐浴更衣后面貌焕然一新,把干净美好的形象留给人们。



这是三层采掘工人浴室。


中间是泡澡池子,四周是淋浴。


废弃的水池子已经落满了尘与土,没有了昔日的喧嚣。


男厕所。



浴室是矿工们生产和生活的一道分界线。
我们随后来到宿舍区。


这应该是宣传栏,玻璃橱窗,现在空空荡荡。



一些涂鸦跳跃在废弃的墙上,显得不伦不类。


宿舍楼的玻璃都破碎了,房间里也是灰尘土瓦。



右侧这栋宿舍楼传出犬吠的声音,好担心冲出来咬我。


楼里破旧不堪,阳光洒在楼道里,好有视觉效果。


往前走看见一个小亭子。


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在这里花前月下,成就了多少幸福美满的婚姻?


往前走,房屋屋顶都没有了,大狗不住的犬吠声,让我心惊胆战,止步于此,掉头返回。



高台阶上也是宿舍楼,这就是“鬼楼”?



破损的楼梯,小心攀登。


满地的砖灰和倒塌的墙壁,宿舍房间大概能住4—6人吧。



每层楼都有一间破烂不堪的洗漱室。






我独自上到三层楼,老大在楼外等着我,他说每层楼都一样。


凋敝零落的墙面,残破的门窗,彰显格外的凄凉。


我们随后来到装车台。这是一种将煤矿的质量快速连续的称量并装入列车车厢的系统。
以前的装煤车就是从这里出发,驶向各地。











铁道长满了杂草,废弃物横飞,破烂不堪。




如今再也看不到满载煤炭的列车驶出矿区,看不到浑身黝黑的矿工在澡堂泡澡,往日的喧嚣都化为乌有,昔日的辉煌已经随时间逝去,那些苦与累、酸与甜、血与泪、汗与情,都融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特别提醒要去王平煤矿探险的朋友注意:
安全第一。
由于年久失修,楼层之间都有糟朽不堪的大洞和裂缝,走路千万要仔细看路,不轻易迈步。
在废墟里,你永远不知道一脚下去会踩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必备三件物品
戴个头灯或强光手电筒照明,厂房、宿舍等房屋只靠自然光透过窗户和门采光,有的地方特别黑,最好就别过去了。
手套用于攀爬使用。口罩防灰尘。
着装
红色的拍照太抢眼了,只是天气还凉,建议里面多穿点,我就是在红长裙里穿了一件保暖内衣,2件毛衣拍照显得有些臃肿。拍照受凉生病,不值当!
穿双合脚的鞋。
感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来这里拍照,效果不错
最好结伴前往,互相有个照应。
捡了一小块煤,留着纪念。


想象当年这里也是人们幸福生存的家园,如今却人去楼空,煤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留下空旷的车间,破损的门窗,空荡的楼房,黑乎乎的煤渣,一切一切都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曾经锃光瓦亮的设备,如今却任由风雪冰霜、日晒雨打,腐烂锈蚀……
废墟,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岁月,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些标志性建筑或多或少保留着当年建筑师的建筑风格和气息,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将会变成废墟,楼顶将会落陷,围墙将会倒塌,但曾经给人们的记忆是永恒的。
对我来说,在这里学到了许多知识。废墟探险,拍摄废墟,与其说是记录往日的繁荣和远离现代生活的寂寞,不如说是穿越时空探索年代感和神秘感的遗迹,新奇感、刺激感让人心情愉悦,不信您来试试。
用一段话余秋雨《废墟》来结束今天的探险: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让“废墟”留几个脚印在人们心中吧!那是历史的印记,是时间的积淀,是人生的过程,是一代人的情怀,让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