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北京游记写了天安门、故宫、景山,第二天按理说应该是长城,但我只是小时候去过八达岭长城,这些年没再去过,也没留几张照片,以后再说。今天先来介绍南锣鼓巷和什刹海。
游客可以坐地铁到什刹海站到姚记炒肝店(鼓楼东大街311号)吃早点,尝尝北京的特色:炒肝、卤煮、炸灌肠、爆肚、豆汁、焦圈、麻豆腐、豌豆黄、炸咯吱等。这里也提供午餐和晚餐,试试炸酱面、卤煮火烧、驴打滚、干炸丸子、包子。吃饱后可以先看鼓楼,北边是钟楼。然后步行去南锣鼓巷,它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
著名景点:
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矛盾1974年搬到这里,直到1981年病逝。
齐白石故居:位于雨儿胡同13号,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
蒋介石行辕:位于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是清代庆亲王次子载旉的府邸,从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的行辕。
绮园:秦老胡同35号,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
中央戏剧学院:位于东棉花胡同39号,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
游览完南锣鼓巷,步行到什刹海,沿后海漫步,推荐景点恭王府和醇亲王府,路上可在银锭桥和烟袋斜街拍拍照。如果时间富裕,在晚上也要逛逛什刹海,与白天完全不同的感觉。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前海西街,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好。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
恭王府花园有一道汉白玉石拱门,又称西洋门。这道门是恭亲王建造的,是花园的正门。据说这种门当时在北京只有3个,如今却只有此门流传下来,因此成为恭王府的一处“绝妙之笔”,堪称一绝。
福字碑:恭王府花园内有座太湖石假山,山脚下有个秘云洞,洞府正中央石壁上有一座康熙亲笔题的福字碑。此福字右半部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唯一把福、寿写在一起的福字,被民间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此字右上角的笔画像“多”,下边为“田”,左半边似“子”和“才”字,右半边又像“寿”字,整个福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的福字。其中的“田”字尚未封口,因此是洪福无边,无边之福。
湖心亭:
葆光室:恭亲王时期,堂名为咸丰皇帝所赐。
出恭王府,沿后海走不久就到了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即摄政王府花园。1963年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至逝世。
箑亭:清醇亲王府花园原有建筑,匾额为光绪皇帝的父亲奕譞所题
明开夜合树: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亲手栽种
恩波亭:醇亲王府花园在清朝是皇城内除皇家宫苑外,唯一引玉河水入园的王府花园。为此,永瑆修建了这座六角攒尖顶的“恩波亭”,以谢皇恩。(玉河水自玉泉山引水入城,经过六海,即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进入皇宫,为皇宫专用水源)
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凤凰国槐:主楼前的草坪上有一株古槐,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国家一级古树。
南楼:明珠府邸原有建筑,匾额为溥仪父亲载沣之弟载洵所书。据说当年纳兰性德经常邀请一些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
“岁岁平安”石:桥边这块太湖石上的岁岁平安据说出自永瑆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