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仓南园——明朝太师府

作者:渔宝宝 显示图片

江苏太仓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太仓境内有金仓湖、沙溪古镇、弇山园、南园等许多值得游玩的景点,因为与上海相邻,吸引了不少上海游客。前些天和老同学一起游玩了金仓湖,这次和家人又来到太仓游玩南园。


南园是明朝万历年间当朝宰相王锡爵营建,是其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太仓民间亦称“太师府”。王锡爵官至明朝内阁首辅,是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人物。



南园的门楼为典型的明式风格,乃卷棚歇山顶,飞檐斗拱,甚为古朴。其悬挂的匾额“南园”两字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大门口的两块抱鼓石仿南园旧物而制。大门两侧的漏窗,选用了书卷、画幅、棋盘、古琴等物,寓意琴棋书画之意,体现了园主的艺术旨趣。








清初,王锡爵之孙大画家王时敏对南园又加以拓建,特邀当时叠山大师张南垣主持营造,画师与匠师,两位高手合作,使南园成为造园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园,占地达30余亩,为清代以来吾邑园林之首,后毁于战火。


南园历史上经历多次修善与破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政府投资了1000多万,将街坊改造中有历史价值的十余栋古建筑迁建至南园,按原照片原图纸进行修建,重建后的南园占地50多亩,目前已恢复了潭影轩、大还阁、鹤梅仙馆、绣雪堂、寒碧舫、香涛阁等十八处景点。




潭影轩——为老南园傍水建筑,夜来月升,倒影水中,故名“潭影轩”。又因轩后两棵高大青桐树比肩而立,又称“双梧轩”。








大还阁琴馆——中国第一家琴馆,是为纪念明代古琴大师徐上瀛而建。在古琴历史上,严澂和徐上瀛是两座高山。相传明万历年间太仓操琴之风蔚然,时值徐上瀛两次参加武举考试都未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为排遣烦闷,遂弃武学琴,后拜高师,其琴艺长足进步。






























香涛阁——又名台光阁,是一幢两层楼的亭式建筑。所谓香涛阁,通俗解之乃梅花暗香处,暗香如涛,其梅花之盛,可见一斑。香涛阁建在南园最高处,居高赏梅,别有情趣。现在的香涛阁所在的土坡,是老城墙位置,为元代张士诚拆常熟支塘城建太仓城的旧址。





太仓是中国江南的一个水的城市,水的灵气孕育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太仓又称娄东,被太仓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的娄江,不仅滋润了一方沃土,养育了这里的儿女,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称它为娄东文化。





南园每年都要举办荷花节。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的生日,古人特地在这一天约会赏荷,定为“观荷节”,共享荷花的“独灵”。它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淡远类秋菊,清韵比寒梅。古人称它是“花中君子”,荷花是当之无愧的。










寒碧舫——俗称旱船。旱船一般临水而建,一半水中,一半岸上,上半部三面临水,如不建在水边的则称为船厅。船身为石制,船舱为木制,旱船通常分前、中、后三段。临水部分无遮无棚,便于在此赏荷赏鱼赏月,或饮酒抚琴。尾舱为两层楼建筑,中舱即便雨雪天也可赏雨赏雪,听雨听雪。



知津桥——南园的桥主要有四座,全是石桥,却各有特色,各有风格。知津桥是南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面离水面3.4米,远望之如飞虹临水,亦美亦壮。此桥仿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款式建造的,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




井亭——建于南园西门边,靠知津桥西南两土坡间的平地上,其亭为明式石亭,高四米多,高敞古朴。石柱上的对联“手弄石上月,口吟沧浪辞。”乃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笔体。其青石井栏据说是元代武陵桥堍名传遐迩的沧江风月楼的旧物,是98年老城区改造拆迁老屋时发现于原吉庆书场遗址的。







绣雪堂——曾为南园主建筑之一。其匾额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本邑王世贞手笔。当年著名书画家松江的董其昌、陈继儒曾于明元启七年(1627)来南园雅集,在绣雪堂上饮酒弹琴,绘画吟诗。董其昌还在墙壁上题了“话雨”墨宝,后刻石立碑。




今日的南园水景占了全园面积三分之一,缓坡丘壑,溪流纵横。小桥流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倒影入池。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老树参壮,绿荫掩映,构成了一幅典雅自然、精巧山水的画面。




城市山林,绿叶红花,泉石清流,已超越了自我和物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永恒的才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