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五都荟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作者:墨十三 显示图片

当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进入到你的视线,朋友,华夏文明之源便向你敞开了穿越之门。
不论你所从何来,当你站在这里的那一刻就踏在了民族精神文明的根脉之上。相信我,它值得你专程来一趟。


你追剧吗朋友?《长相思》里战损相柳那破碎的命运同样也撕碎了我的心💔。檀健次对角色的理解就像外科医生手里的手术刀一般稳准狠。
刚好文科老妈有阵子对《山海经》特别感兴趣,买了两个版本放在家里,我们来看看九命相柳在上古神话中是什么样的:




那么,在这个博物馆能见到相柳吗?
不能。但是能了解到杀掉相柳的大禹,包括大禹和涂山氏的关系。
没错,就是剧里涂山璟他们家。
所以你看,有时候追剧也需要点门槛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夏都遗址”真的能穿越到夏朝吗?
从现阶段的考古发掘来说,不能。原因如下: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走进这座博物馆?
早在4000年前左右↔️,远古先民们便在这里建造家园、祭祀天地。他们生活用的陶器、青铜铸造的礼器只有在博物馆可以看到。
逛博物馆的理由有很多:出片的场馆设计、热门的文创产品、去看看从小听的神话传说起源的地方、去看感兴趣的大展等等。诚然这些理由都很不错,但二里头遗址第三任考古队长则把它们总结得更为令人心悦诚服——





还是那句话:来都来了。

博物馆的设计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若本建筑工作室承接的,这不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了。
【俯视】
俯瞰视角下,整个博物馆是一把钥匙的形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钥匙元素寓意开启华夏文明的钥匙🔑)。


(图片来自网络)

【侧视】
从博物馆的侧面看相是一条抽象的盘龙,中央大厅是龙头的部分。
龙是中华的象征,并且二里头发掘出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喻意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开元之地。


【景观环境】
博物馆周边的广场以“农业文明的国家”为主题,绿化植物四季不同,呈现出井字格的农田效果,与博物馆浑然一体,更与遗址公园及周边农田相一致,有自然过渡的感受。
秋天的芒草像是稻谷,稻谷在华夏文明中一定程度上起着延续文明的重要作用。
随风摆动的芒草更是有一种类似“风吹麦浪”的动态画面,诗意唯美,引得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凸”字形入口】
主入口院落的凸字形外廓与二里头遗址宫城区1号宫殿院落相吻合。
独特的三柱回廊设计是参照夏宫遗址发掘出的宫殿样式特征。
外立面9.5米以上使用铜蜂窝板,9.5米以下则采用铜铝热熔复合蜂窝板,两种不同含铜量的产品,大小板块、错落有序地纵向排列,给人以秩序的,庄重的感受。



               (图片来自《偃师二里头》)
【天井门厅】
前台所在的大厅是正方形,对应的顶棚是透光玻璃,暗喻天地。遇到天气晴朗,阳光透过顶棚洒在地面,颇显内外通透,人与自然的沟通对话自不可与外人道。


【符号意象】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logo是以乳钉纹铜爵造型设计的图案,馆内中央厅挑空三层,中央大厅屋顶支撑结构的造型来源于这个青铜爵,其上方与顶棚以弧线形链接,类似拱券,形态舒展流畅、优美。这个设计可以分散掉顶棚的压力,起到支撑作用。国外的拱券结构建筑多用于室内面积大,挑空高的建筑中(如教堂)力学合理的同时更能显得空间庄严。“青铜爵”造型不仅支撑着中央大厅屋顶,同时它还是个电梯井,通过它可以到达三层观景平台远眺一水之隔的发掘现场和二里头遗址公园。



这个图案既是铜爵,也是夏字。

一层大厅里的龙形器图案,是将铜蜂窝板进行穿孔处理,若隐若现、生动传神地展示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绿松石龙形器”造型。
博物馆上午九点正式开门迎接游客,如遇天气晴朗,阳光会随着时间游走在这图案上,犹如鸿蒙初始。


【材质的运用】
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曾说:“不管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建造建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筑和材料之间寻找一个特殊的相遇,材料是在诠释建筑,同样,我们使建筑显示出建造它的原料,使材料‘可见’。”
为了体现“最早的中国”,设计要显得庄重,给人强烈的震撼呈现,在不同质感的建材运用上也是优秀范例。
博物馆选择夯土+铜板来建造,是因为夯土具有早期遗址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了最早的青铜作坊。

夯土墙的质感,朴实+略带肌理感的高级,使它成为了优秀的打卡背景墙。




在一层的夯土墙上有带着陶片的夯土墙,是工地上的原土制作而成,只有几块墙面上有,需要细心观察寻找。其中的每个陶片都是夏朝的历史尘埃。



整个博物馆的夯土墙面积有近4000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夯土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除了博物馆外围设计了一个15厘米厚的夯土抹面以外,博物馆的外墙底部至40厘米处也是夯土打造。考虑到安全性,夯土材料提前经过严格试验。夯土墙在制作夯土的车间制作成大块的夯土砖,安装在钢架结构上,并不只是一层饰面板而已。在打夯之后,再进行找平,最后涂上绝缘漆。
夯土建筑古来有之,其运用灵感来源于遗址。二里头遗址是生活遗迹,在遗迹的宫城内外也先后发现多座大小不同的夯土建筑基址。为体现原汁原味,夯土就地取材,土、沙、石和水按一定比例严格配置。用最原始的材料,最简朴的方式,打造出肌理自然的夯土墙面,也有种追本溯源的意味,让人能够真切体会到二里头遗址的原始、古朴、粗犷。


博物馆的内、外立面和屋顶装饰均使用了做旧紫铜装饰板材料,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为了契合遗址所体现的内涵,除了夯土墙以外,为了兼顾装饰效果、材料的耐久性和经济性,最终采用了紫铜、铜铝热熔复合的铜质蜂窝板材料饰面。其中铜蜂窝板供货量高达22983片,每片板材规格各不相同。在设计下单时就对每片板材进行编号,这样成品板材到达项目工地开箱即可根据编号有序进行安装。
紫铜,表面泛红且光亮,表面上进行了做旧和哑光处理让铜板看起来“铜锈斑驳”,散发出岁月洗刷的痕迹。让新遗址博物馆建筑传达“旧”感,表达中国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点明夏朝是青铜业发达的社会,有着最早的铸铜作坊和青铜礼器,并且体现了古今智慧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博物馆一层墙壁为夯土墙,二层为紫铜板,寓意人类文明破土而出,文化生命由此开始。


【空间的运用】
外面周围的夯土墙呈向四周发散状,寓意着中原文明向四周辐射。



你养猫吗朋友?猫咪见到此情此景该当如何?是追着光旋转跳跃或者打着滚儿翻肚皮。
爱是一道灵光点亮心房,没有生命会不爱太阳🌞。


通向二层的无障碍步道,以几何元素简洁、概括地表达,成为了游客拍照打卡的地方。




还有这些几何形的镂空设计,保证了立面的通透感和隔断作用,拍照打卡也很出片。


兼具采光的功能性和通透的视觉效果的玻璃运用给人水天一色的视觉体验。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共九件,分别是白陶斗笠形器、骨猴、龙形牙璋、七孔玉刀、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铜圆形器、网格纹铜鼎、乳钉纹铜爵、绿松石龙形器。
这些镇馆之宝中,除圆筒形器不展出、龙形器为仿制外,其余均有自己的独立展柜。


我想如果时间着相,大抵应是这般模样。就像冰冻了的流水、织成布的丝线🧵,它们有形、色、质地,像是另个世界时间的样子。


进入展厅前的浮雕墙上,各位宝贝们的证件肖像集体环绕亮相。如果你的时间非常紧的话,按图索骥去打卡是速读博物馆的好办法。


⬆陶鼎


⬆陶鼎(太阳纹表示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实物在第二展厅。


【象鼻盉】
实物在第三展厅。
在浙江有出土很多同器型的文物,说明是当时在浙江是常见的器型。
它又出现在二里头,说明当时二里头已经把浙江的一些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当中了。


⬆青铜爵,礼器,实物在第二展厅



(图片来自勾芡公众号)

【圆筒型器】
从它的射线透视图可以看到它外缘的齿有(61个),内圈双层十字(各13个)均为绿松石镶嵌,具推测是当时的历法(夏历)
【历法】
我们日常所用计算日期的阳历(即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的计算方法,它的特点是用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在2🈷️增加1天)的方法来弥补“回归年”的差距。
与“阳历”相对的“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计算,每29/30天为1个月,一年有12个月。
我国特有的农历则是阴阳合历,“阴历”的部分按照月亮🌙圆缺变化,十五天为一周期。“阳历”的部分是以太阳🌞的运行来计算。二者以“闰月”来调节阴历与回归年之间的差距。
阳历作为国际通用历法被广泛应用,我们现在所说的年、月、日、星期都以阳历为指导;阴历主要应用于宗教、传统文化这些方面;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农桑、民俗等都以农历为准。


(图片来自勾芡公众号)


(图片来自勾芡公众号)
60年一个甲子,61*6=366(一年)
一年有12个月,加上闰月,是13。应该是根据一些方法排列组合,推算日期的。

“大禹治水,夏启承命”。
早在4200年以前(准确的说法是4000年左右),先民们经历了又一次的地球气候副本,使很多文明和物种消失在了突如其来的干旱、大洪水、寒冷之中。
当时的华夏先民又一次积极自救,举家南迁至河南嵩山一带,其留下的遗址被称作“龙山文化”。
来到中原的龙山人在干旱留下的湖岸处开荒种地,生存了下来。
过了100多年,地球气温上升,冰川开始融化,引发了超级洪水席卷全球,至此,黄河“蚌埠住了”。

【《史记》为什么会成为权威?】
当甲骨文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其内容证实了《史记 殷本纪》中所记载的内容(王国维曾写过《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这就使得《史记 夏本纪》的内容可信度非常高。
《史记 夏本纪》这一篇,是关于大禹治水的详细记载。而这篇内容似乎告诉了我们夏朝的存在。














【♚禹贡九州】
要证明大禹治水,得看有没有过洪水发生。
考古发掘出的洪水遗迹证实了这一点。包括在青海喇家遗址也发掘出了洪水遗迹,其中发现了人类挣扎的痕迹,妇女保护儿童的痕迹,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面条🍜(据推测当时洪水来的比较突然,可能正准备吃饭,灾难来时一碗面扣在地上,保留了下来。发现的时候只剩下薄如蝉翼的痕迹)
在图上可以看到,夏都的位置是在夹河滩,地处洛河伊河之间。但是在夏朝,洛河伊河过了龙门就汇合为伊洛河,遗址的位置在河北岸。这个地理位置,取水方便,万一发大水可以迁至北边的邙山,在当时来说,是个非常好的位置。
《竹书纪年》中“自洛汭(rui)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
就是说伊水与洛水之间,平坦无险阻,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
宫殿区的位置相对于四周来说地势比较高,但是历经这么多年,却没有村庄在这里出现过,这是远古先民们留给我们的小小迷思。
【二里头遗址名字的由来】
遗址的大部分地区其实是在圪垱头村(方言,高地尽头就叫“圪垱头”)地界,当时的社科院在这个村子设立办公场所的时候,当时村民还没有“考古”的概念,他们觉得“挖坟掘墓”很不吉利,不让社科院在他们村。于是社科院的办公地就搬到了遗址小部分所在的二里头村,这也是遗址名字的由来。


高中历史课有学过,大禹的父亲鲧使用堵塞的方法治水,最后堵到堵无可堵的地步,宣告失败,被处死。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治水,使用疏导的方法,历时十三年,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据说这也是“因势利导”的词源。

大禹治水后,夏禹划九州制九鼎,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划分,这个图对应到现在的地图🗺️也是大致上一致的(比如河南在图中的位置大致没有什么变化,到现在简称仍是“豫”)。只是现在的划分会更加细致完善一些。至于那些鼎,据说上面标有各行政区的山川河流地形,生产的作物,动物等,非常全面。这些鼎随着周成王来到洛阳,遗失后就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了。
那么关于“禹贡九州”,还有另一个说法。我在看《隐秘的细节》第三集时,复旦大学李晓杰有提到魏晋时期的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禹贡”出自《尚书》中托名大禹所作的一篇。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有说,九州这件事是不存在的,是古时候的知识分子眼看天下要统一了,认为有必要规划未来的蓝图,所以假借古代圣人之手,编造的九州之说。这个说法在诞生伊始便得到了重视,所以一直到现在,“九州”仍是中国的别称。他认为,在当时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强大的行政能力去管理。
关于上古传说的争议我们无从考证,在九鼎重现于世之前这些说法会一直争论下去。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谜团,考古的过程不亚于刑侦痕检般抽丝剥茧、细致入微。
如果九鼎真的存在,民间的一些文史爱好者认为它们的位置很可能就在现在的洛阳西工区王城公园及附近。
而王城公园确实是建在遗址上的一座公园,但在考古出新的内容之前,这些说法都属于假说。





【1.8器物铭文】
(左)豳公盨(西周),其中的铭文共98个字,是从文献角度最早记录大禹治水的青铜礼器。
豳通“彬”或“玢”,是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北部,山西省旬邑县,泾河流经的小平原,是与旬邑县相邻的平原,如今仍叫“彬”。
约商初时(公刘那个时候)周人到豳地。约商武乙时古公亶父才迁到岐山的,可以说是周人的祖先。为后人所知一是因为周人祭祖,另一个就是诗经中的《豳风》。


【2.1禹都阳城】
由于夏朝缺乏文字记载,要证实这个朝代的真实性就只有凭借蛛丝马迹,发掘物证来证明。那么证明“禹都阳城”、“禹征三苗”、“禹会涂山”这三件大事件,就成为必须要做的工作。
据《史记》记载“大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大禹打算退位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舜帝之子商均,自己则居住在自己父亲曾居住的地方阳城(即今日的登封王城岗)
那么这个地方是怎么找到的呢?这就要提到我国的田野考古了,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的记载,前往这片区域寻找,在王城岗发现了同时期,一大一小两个城池,大的城池是禹父鲧当年居住的地方,禹在卸任后又回到了这里。
遗址中发掘的奠基坑中出现人牲,说明了在夏朝,建筑奠基用的是奴隶(如今仍有奠基仪式,我们现在奠基用的是石碑)。
在发掘中,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城池在战国时期使用过的痕迹,刻有“阳城仓器”字样的陶片为我们提供了遗迹被使用的历史时期。

现在,让我们来聊聊“传位禅让”的事吧。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皇五帝,传位禅让”的故事,我们在一遍一遍反复被强化这个观念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哪里不对呢?
上一任首领对新的首领候选人考察人品很多年,新候选人为自己的部落联盟做出过突出贡献,然后上一任首领在卸任时转交接力棒。
小的时候听这个故事越多遍就越讨厌òᆺó这个故事。并不是因为听太多了逆反,而是我越发觉得这个故事的不合理性。倘若是我要栽培下一任接班人,我会怎么做?
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喜欢这些故事的原因,直到我长大以后第一次听到一本书——《竹书纪年》。


这本书里说,舜囚禁了尧,驱逐尧的儿子,夺了王位。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更加合理了呢?
首先,在动物世界中我们知道一个族群的领袖在自己年迈时会面临年轻力壮的同类的挑战,如果输了就会被逐出群体,过着离群索居的流放生活。而挑战成功的那个会成为族群中新的领袖。
为什么要争夺领袖?成为领袖就拥有了资源分配权、优先享用食物、优先挑选配偶。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所有的动物在成年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想要去挑战一下老领袖的权威。
而远古的人类,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部落首领所能拥有的权利是非常令人向往的,所以有人做出争夺王位的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
当然,文献层面的记录在没有得到考古层面的证实之前,它不能被确定。到目前《史记》仍是学界所采信的文献。



【♞禹征三苗】
大禹治水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接下来要进行领土扩张(土地和奴隶的竞争,即粮食和人口的争夺),把目标瞄准了三苗,这就是涿鹿之战。
蚩尤在当时属于东夷集团,大战之后分为了三股力量,其一留在了黄河中下游,作为奴隶存在(所谓“黎民百姓”的由来)。又一到了西南四川一带,还有一部分到了东南江汉流域。这就是“三苗”的由来,有的地方也称为“有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苗族。因为这层渊源,苗族世代都会与炎黄势力起冲突。
历史上对于三苗集团的记载少的可怜,我们也只能从文献中发现关于战争的零星记录,这更使得我们对苗族了解不多,愈发加重了神秘感。考古学家曾在后石家河发掘出了都邑性遗址,即石家河古城。从相关的图片也能看出,石家河古城的图案风格跟三星堆非常类似。并且这里的文明也是突然间消失的。据文献来推测,是和禹征三苗有关,可能整座城毙于一役。




【♛禹会涂山⛰️】
禹会涂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盟。关于这次会盟的说法是禹在涂山这个地方娶了涂山氏女娇,举办婚礼。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聚会,遗址中有搭帐篷供人居住的痕迹。
这次的会盟实际上是一次王朝转型的举动,带有试探的意味。也就是说,禹要确立自己的中央核心地位,他就先试探其他各国的态度,以庆祝为由,邀请大家前来,如果受邀的人带着礼物前来参加,那就默认为是承认禹的统治地位,否则将会受到禹的打击或者讨伐。禹就是这样确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


夏朝共经历了十四世十七个王,共471年,官方的说法是400余年。历史上所记载的王并不多,主要是第一代王禹,之后是开启家邦的启,太康因酒失国,少康中兴,孔甲开始夏朝衰败,灭于傑。
接下来的商朝是500余年,周朝在传说中姜子牙令姬昌推车定国寿,奠定了周朝800年基业。


“夏”字,在最初是个人,头身躯干四肢。后历经演变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说到文字的演变,在这里拓展一个字“蜀”,“蜀”字最初的释义是一条吐丝的蚕。我们知道《蜀道难》中说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是这个字的由来。



灰嘴遗址和王湾遗址是两处非常重要的遗址。
王湾遗址位于洛阳市涧西区,面积为200*100,虽然面积不大,却从新石器时代沿用至东周。(说到东周,有兴趣可以留意一下五女塚,在三岔口的加油站后面有一道古城墙,约20-30米的样子,那是东周的城墙)



灰嘴遗址则位于洛阳偃师,离万安山的宋陵采石场较近(巩义宋陵所用的石材,均出自这里),是一个石制工具加工厂。


古城寨遗址位于新密。遗址中也出现了小型的宫殿区,并未形成规模,形制也不够规范。



⬆这是一个等比例模型,是一个半地穴式的祭祀场所。这样的祭祀方式包括有人牲(奴隶)的祭祀情况,基本是在夏朝或者夏之前出现,商朝以后就出现了祭坛,即筑坛祭祀(如天坛地坛等)。


【瓮棺葬】
同样类型的展品在洛博也有。
关于瓮棺葬,有两种说法被广泛认可,一种是说这么小的空间可能是葬小孩的。另一种说法是二次葬,就是在之前下葬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收集骸骨再次下葬。
下葬时用两个瓮扣在一起,在顶部钻个洞,以便灵魂出入,葬在自家院子里或者房屋下。
如果对瓮棺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郑州的大河村遗址,那里的葬具跟这个略有不同,形状类似于盛水的尖底陶瓶,绘有图案,在瓶侧钻洞。
瓮棺葬在日本比较多。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日本人吃水稻较多,祭祀的鬼神也多,那么日本的水稻神是谁?
(就是秦始皇派去蓬莱仙山寻求长生不老的徐福)



【夏商更迭】
研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可知,这个遗址处于夏朝的中晚期及商朝的初期,所以在这个展柜,可以看出夏商的传承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文化传承,在夏朝有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那么,殷墟博物馆在安阳,是因为商朝起始于洛阳,后迁移到安阳,实实在在是“洛阳为头,安阳为尾。”


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穿越。
在这个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夏朝的奢侈品”。
司马迁说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具有警示作用和指导意义。老百姓有句话“民以食为天”是作为老百姓对生活最基本,最朴素的念头。不论是外出征战请神襄助,还是祈福风调雨顺有肉有谷,这些都离不开祭祀的活动开展,而祭祀权更像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的权柄。


【猪骨套箱】
夏朝的祭祀,出现了用整只猪仔为祭品的规格。注意,不是猪头🐷,而是整猪,且猪为六畜(chù)之首,这规格,怕是只有国祀才能这么造。


【卜骨】
这些祭祀用的卜骨,跟商朝的卜骨是不同的。商朝的卜骨是把占卜的卜辞刻在骨头上,而夏朝没有卜文,只把骨头放火🔥中烧裂(裂纹为“兆”),根据裂纹进行占卜。


【网格纹青铜鼎】
1987年出土,高20㎝,口径15.3㎝,底径10㎝,为夏晚期(前18-前16世纪)。中国最早的青铜鼎,以其外表网格纹路而得名。它是由模范铸造而成(模,在外面,就是我们看到的外形的形状。范,在里面,是内壁的形状。模范之间的空隙就是鼎的壁厚。这也是“模范”一词的由来),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范线,并且三足中空。
从其造型和纹饰可以看出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是承继关系。
鼎,从一开始被用作烹煮或盛放肉食到后来的祭祀、宴飨(xiǎng)中使用的礼器,性质发生变化,体现出社会阶级和当时社会对粮食的重视。
说到青铜,这里补充一点,历史上先有铜而后有青铜。铜本身是会生锈的,而青铜是对铜改良后的一种合金,不容易生锈。史学界称青铜时期为“青铜文明”,不论国内国外,青铜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文明进入了较为发达的阶段。


【乳钉纹铜爵】
这件青铜爵造型非常美观🌹,之前曾作为洛博的镇馆之宝在洛博展出。它收腰如同楚王后宫的美人,腰线装饰乳钉纹强调腰部线条,也是它名字的由来。绝对属于大女主型,观之则心生赞叹,可见在夏朝人们已经对美有所追求。然而美则美矣,如果真的用它喝酒的话,会发现它站不稳。因为这件爵上面最宽31.5,高却只有26.5,这样的尺寸造成上重下轻,显然不是实用器具,而是祭祀用的礼器。
所谓“酒能通神”,人们认为酒后的状态是通神的样子,也是中国最初的酒文化,演变到如今的酒桌文化。

说到“青铜文明”,我们已知目前中原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就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那么,二里头遗址中的青铜器又是哪里来的呢?
这得说的远一点,远到大约8000年前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孙卫东,一个化学家,他发现了殷商早期的青铜器中含有铅同位素,而东亚大陆是没有这样的铅矿的,可埃及🇪🇬却有着与之成分相似度非常高的青铜器。商朝晚期的青铜器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则发现了相同的矿床。
这科学的证明了在“青铜文明”时代,人类有着大范围的交流活动。至于这交流是如何产生和进行的,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对于青铜文化的交流这一说法,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印证。
中国境内最早的青铜器是在甘肃宁夏的马家窑遗址出土的一把青铜小刀,距今约5000年。
1924年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宁夏齐家坪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批青铜器,距今约4000年前。
陆续地,新疆等地也发现了来自4000年前的青铜器。
1983年,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发掘出了含铜量98%的铜铃。
而三星堆的青铜器大约与二里头是同时期的,约3600年前。
至此,两条青铜文明的传播路线,已经非常清晰了,也确认了中原青铜时代的起点。


【龙形牙璋】
这样的玉璋是二里头所独有,这款放在独立展柜,是镇馆之宝。它的形象是一个抽象的龙,左边轮廓线是张着的嘴巴,两侧的小翅膀叫做“飞翅”,而一般出现飞翅,就与龙相关,是王权的象征(注意不是部落,是王权),没有实际用途。
据研香港中文大学邓老师研究表示,这种牙璋器型以中原为出发点,辐射影响了整个东亚。


【七孔玉刀】
因刀身有七个孔而得名,是目前二里头发掘出的最大的玉制礼器。刀两端各有飞翅,那不用多说肯定是龙的象征。刀身上的装饰纹呈轴对称样,线条均匀笔直,做工精细,且没有使用痕迹,显然这是一件礼器,也是王权的象征。


在青铜文化产生、演进的过程中,玉文化相伴而生,中国绵延不绝的文化体系中,玉文化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世界文化中,其他方面的文化或存在有共性,但玉文化却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这件展品甫一映入眼帘就非常惊艳,直呼太美了!它是铜胎(不是青铜),因此胎身有锈,铜板上面镶嵌的是绿松石,是中国最早的镶嵌技术。虽然历经4000年左右,出土时基本没有松动,这样的镶嵌水平放到今天连专业人士都会赞一句强
这件展品的纹饰是兽面(我第一眼看时觉得像狐狸),与商朝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类似(河南博物院门头上的装饰就是饕餮纹,饕餮纹可以说是青铜器的代表),但是又不相同,据专家推测这是鳄鱼纹。
鳄鱼作为古老的生物,原始且凶猛,其惊人的咬合力令人生畏。而且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头部类似鳄鱼,文物出土时是放在墓主人胸前的,因此也可以推测鳄鱼在当时被当做神圣的生物由专职人员饲养。而这件展品应该是当时的饲养员所使用的。
这样形制的镶嵌牌在二里头遗址共发掘出三枚,纹饰各异。相类似的器型在三星堆也发掘出过,在世界上这样的器物共十几枚,早年间人们还没有关于文物的概念,包括馆中藏品有部分是老百姓耕地时拾到的,因此有些流失在外也是难免的。


【绿松石龙形器】
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有不少人是冲着它来到这座博物馆的。这是个复制墓,原物在社科院保存不对外展览。
这样的模型展示洛博也有一件,做在地下,上面盖有一层玻璃板,可以在上面行走,看的也更直观。
2002年,在二里头一高等级墓葬中发掘出来。从墓中可以看到龙和铃铛同时出现,这件龙形器长64.5㎝,由2000多块绿松石组成,最小的绿松石嵌片直径为0.2㎝,厚0.1㎝,龙头用青白玉做鼻梁。
发掘时是在墓主人身上,墓主人的年龄约在30-35岁之间,这件器物的头在右肩处,尾在左胯处,斜置于人身上,中部压一铜铃。“龙旗阳阳,和铃央央”正是《诗经》中描写周王祭祀宗庙的景象。
龙形器的头类似鳄鱼,蛇身,尾部卷曲,整体为曲线波浪状,具有动态效果,是为飞龙。
除了龙形器和铃铛之外,墓主人的脖子上带了一串子安贝,这种贝壳产于南海,不是中原之物,因此可以说明夏朝对外来往密切,可能作为贡品纳入王城的。



⬆这个墓中露出来的绿松石,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之前那件的颜色,之前那件是复制品,而这件是真的!是把原墓整个搬过来的,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装置中,装置外面有个口,会有工作人员往里面加水喷淋,保证里面的环境稳定。相比较那件猪骨套箱,就没有用这样的装置去处理,因此里面的土出现开裂的情况。
这个墓中绿松石的部分也是一个龙,因为只做了初步的清理,没有经过修复,还有很多土在上面,看不出全貌。
龙的身旁也有一个铜铃(通常这俩会成对出现),有白陶器(贵族的象征,因为白陶器之所以是白色,因为制作之前把陶土中所含的杂质尽可能过滤掉,保证陶土的纯净,才能烧制出白色的陶器,非常难得),有漆觚,土中呈红色的部分是含有朱砂的缘故。
说到漆器,有人可能觉得惊讶: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漆制品了吗?在这里补充一个“双槐树遗址”,现在叫“河洛古城”来解答这个问题,那里位于巩义,伊洛河与黄河的交叉口,向东三公里处挨着黄河的一个高台。这个遗址比二里头遗址还要早,里面发现了丝制品,还有用猪🐷的獠牙雕刻的家蚕(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桑蚕缫丝的技术)。还发现了用陶罐摆出的北斗九星的图案(历史上有关于北斗九星的记载)。事实胜于雄辩,几千年前的社会发达成度可能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且文明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因为天文学不仅仅和神学有关系,更与气象,历法,算数都是相关的,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这可是非常厉害的(同时我们也不要自以为是的小看神学,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在晚年会去研究神学。而且神学在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化学的前身,如火药的发明)。另外,这个遗址中的瓮棺葬也较多,可以前去了解。



【骨猴】
这是一件微型骨雕,高2.2㎝,宽0.75㎝,且经过抛光处理,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楚。
现代的微雕技术会借助放大工具来辅助,但是在当时是没有这些技术的,在肉眼难辨的情况下是怎么雕刻出来这么形象的一个猴子🐵,这现在还无法解答。


⬆这件绿松石项链,在发掘之初就是一些散落的珠子,经陆续被发掘后串在一起的。


【白陶斗笠形器】
在同一个墓里出土了三件这样的白陶饰,大小都不一样,它是神职人员作为装饰戴在头上的,三个为一组,每个陶饰里面中空,缀有一个绿松石珠子,具体的使用在对面墙上的屏幕中会有演示。


⬆这些是二里头发掘的陶片,上面是龙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的形象是宋代以后才形成的,而在那之前,龙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鱼龙混杂”就是当时的人们对鱼龙不分的写照。


(图片来自网络)
⬆夏、商、周时期各种龙形象


【透底器】上面有三条蛇的浮雕,在它的口处蒙一张兽皮可以作为打击乐器来使用。


(左边是复制品)
⬆华夏族被称为是“礼乐之邦”,礼器的出现必然也伴随着乐器的出现。


⬆礼器既是祭祀所用,那么乐器也会与祭祀有着相关性。只是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乐器逐渐世俗化。
同一展柜中所展出的二里头发掘的铜铃,可以看到都有一个手柄样的部分,且里面的铃舌是用玉做的,应该是供神职人员使用的,其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算卦或者拜神敬香之前摇铃那样。


⬆陶鼓


⬆这些爵,上层是陶制,下层是铜制。与之前那件端庄典雅的乳钉纹铜爵相比,更朴素实用一些,应是生活用具。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这里强调一点:爵不是饮酒器,更像是温酒器、调酒器。有的爵在三足内发现有火熏烧的痕迹,而古人喝酒🍶习惯在里面添加香料。


(图片来自公众号小程序)
⬆下面一层类似杯子的器型,就是觚,这里展出的是陶觚,它既可以盛液体,也有不同大小可以作为量杯使用。
现在我们知道,在青铜觚上发现了铭文“同”字,从字形上更像觚的器型,但是由于约定俗成、将错就错,觚目前仍叫“觚”。
上面的三足器型是盉,这件为白陶盉。


【白陶鼎】
这两件陶鼎特别可爱有趣,左边那件小的,制作粗糙,没有纹饰,也不具备使用价值。右边这个相对来说制作精美,雕刻有太阳纹饰,应该是与祭祀相关的礼器模型,是最早的四方鼎。
这里补充两点∶
1.鼎分方圆两种,方鼎祭地,圆鼎祭天。
2.鼎上必有双耳,无耳不成鼎。


(图片来自公众号小程序)
⬆说到礼器必须有玉,说到玉器就要说到三门峡的虢国墓,那里面的玉器非常丰富,包括飞鸟鱼虫走兽,应有尽有。


(图片来自公众号小程序)
⬆这个展柜中有兵器也有礼器,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同时我们能够看到,直的器型是中原文化的产物,带有弧度类似牛角🐮的器型,是草原文化的产物,说明那时中原和草原已经存在交流活动了,并且“天下之中”的概念也逐渐形成。
说到“天下之中”,在中国有个概念叫“景山”。“景”通“影”,景山是京畿之地最高的山。景山南京有,北京故宫后面也有,而中国最早的景山在偃师唐恭陵。曹植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在景山之下路过的情景。
因此这里是以王都的地位存在的。
那么作为王都,包括在周公营建洛邑之时都是经过测量计算的,计算出这个“天下之中”的位置,才会决定在洛阳建立都城。


这个展厅介绍了夏朝时期的风貌产物,结合现代技术呈现,挺有意思,小朋友应该会喜欢。

华夏文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那些“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等,不是一句表决心的狂话,而是一份活下去的倔强。要知道“在地球气候面前,各文明必有一死”。而《侏罗纪公园》里又有一句经典台词“生命总会找到出路”。历经生死考验延续下来的文明,其智慧必将被写在基因当中。
我们先来说说“新仙女木”事件——大约在1.29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所喷射出的陨石和碎片使地球气候冷了1300年。在这个过程中,有大批动物灭绝,美洲的克劳维斯人突然消失。而有一种植物的种子,悄悄让自己存活了下来。
约1.1万年前的“全新世,地球回暖,在生命萧索的地球上,那颗猥琐发育的种子,发芽了,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野生水稻”。
在约7000-6000年前气候进入温湿期,于是,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气温比现在要高、降水更多、河水水位比现在要高,气候呈现出如今江南地区的特点。岗地丘陵适合栽种粟、黍等耐旱作物、平原谷地则更适合种植水稻🌾。在当时,这里实现了“五谷丰登”的景象,为区域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的文明。作为农业文明的我们,在传统文化中用“社稷”指代国家,“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说文解字》中“稷”为“五谷之长”、《齐民要术》中“谷,稷也,名粟”,也就是小米。
约13000年前,珠江流域的人类就开始了对“仙女木”的驯化。 直到约9000年前,中国的华南长江流域的采集野生水稻进行栽培才逐渐成熟(今天水稻的样子)。约8000年前华北的黄河流域就有了小米的种植和驯化。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做“良莠不齐”,而这里的农民👨🏻‍🌾把谷田里的狗尾草称作“谷莠子”。而“狗尾草”在解剖和DNA中可以得出粟是由狗尾草驯化而来。后经过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不断进行品种的优化和升级,野生水稻有了质的跃升,它成为了人工栽培的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的小米。
中原先民选择以小米作为主要农作物,是因为小米耐旱、储存条件要求不高、储存时间长的特点。而且粟的其他部分作为饲养家畜的材料又具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属于老祖宗严选了!
在其他文明被饿死时,养活了干饭资源匮乏的先民们,人们依靠它存活了几千年,为古代文明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这种充分的、稳定的能源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可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
人类优化谷物,同时人类的肠胃也被谷物驯化,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社会形态、基本文化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并影响至今。



考古中有个筛选文物的方法叫作“浮选法”,对于遗址中的土,初步清理完成之后,先用水的浮力来分离出土中需要的物质。先用水洗一遍,之后静置澄清,这时水中的成分会自然形成分层,那些种子,有机物会沉淀下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分层。再用粗筛子过一遍,再用细筛子筛一遍。最后在显微镜下选出需要的颗粒。
咱们知道我们现在吃的葡萄是引进来的,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葡萄,可能品种或水土原因,不如外来品种产量高,味道美,所以我们更加接受外来的葡萄。


⬆蟾蜍,多子,是母性和生育的象征,类似的文物洛博也有。


⬆虽然做工粗糙,但还是令人联想到圆明园的铜兽首。








在栾川孙家洞发掘有远古人的牙齿,大熊猫的牙齿,说明历史上中原曾经有大熊猫在中原活动。


【象鼻盉】
用来盛水或者酒。同样的器型在南方的遗址中有大量出现,说明当时中原和南方或许是有某些交流的。



【鸭型壶】
在上海马桥出土了很多类似形状的文物,说明在当时的上海地区,这种器型很常见。跟象鼻翯类似,二里头地区也吸纳了当时上海地区的文化。


【白陶盉】




【绿松石微雕】
我觉得像只卧着的狗🐶。


二层


⬆这是夏朝的排水系统,两根陶管,一头粗一头细,可以套接在一起。







【陶甑】
夹沙或泥制灰陶,外饰绳纹,内有麻点,是二里头陶器的重要特征。
甑这样的器皿实现了粮食在煮的基础上出现了蒸(用法像是蒸笼或箅子),烹饪的多样化使得人们营养丰富。不同的操作锻炼了人的大脑,对智力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你吃过“甑糕”(也叫“粽糕”或“甄糕”),通过了解这件器物就能知道,甑糕是蒸出来的。而我们的文明也是一脉相承不曾中断过的。















































三层


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伊洛河道,一水之隔就是遗址区。

【地址】
洛阳市偃师市翟镇二里头遗址区南300米处

【关于费用】
免费(须预约)
不要小看博物馆与发掘现场一水之隔的距离,如果博物馆建在遗址之上,是可以向政府申请收取门票的(如天子驾六博物馆和天堂明堂景区),在遗址之外是不要门票的

【关于交通/停车】
🚌1号线定制公交
于2023年开通
起止站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站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首末班:8时、17时10分
⏰洛阳站首末班:8时30分、16时

🚌2号线定制公交
于2024年3月26日开通
起止站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杨湾地铁口,⏰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首末班:8时20分、17时30分
⏰杨湾地铁口的首末班:9时、18时10分。

🚌3号线定制公交
计划于2024年4月1日开通
起止站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龙门站
⏰目前首末班发车时间尚未确定,待确定后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自驾(交通)
博物馆有自己的停车场,画了车位,从游客服务中心到博物馆附近都有停车的地方,很方便。

博物馆的五个展厅中,序厅、一、二、三展厅在一层,四、五展厅在二层,三层是观光平台,可以眺望遗址公园。

【沉浸式数字展厅】
这个展厅有固定的播放时间,需要以身份证在入口处的窗口换取单独的票。




【关于餐饮】
馆内有咖啡吧,作为休闲区域。



出了博物馆在园区内,游客服务中心隔壁也有餐厅


【关于打卡】
印章有两处:前台和往二层去的坡道那里的邮局。



文创和纪念币可以去逛一下,可以考虑留作纪念或者作为伴手礼





【书单】




【纪录片】
《寻古中国·河洛记》

【关于讲解】
还是建议请讲解听一下,博物馆内有收费的职业讲解,和不收费的志愿者讲解,可供选择。
职业讲解员有博物馆提供的设备支持,统一的形象和标准化的流程。
志愿者讲解需要在前台志愿者服务中心请讲解员,一般只讲第一展厅,志愿者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又没有标准化的限制,所以千人千面,传说,典故,野史,知无不言。如果有兴趣可以向志愿者恳切的请求一下,比如说自己是外地游客,对二里头文化非常感兴趣,慕名而来,希望能多听一些讲解等等,志愿者也许就能带着你逛整个博物馆哦~
另:讲解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整场下来非常耗费气力,请大家尊重讲解员的劳动付出,收获一次圆满的体验~

这里介绍一位非常优秀的讲解志愿者,梁老师,他会用正宗的洛阳话为游客讲解,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同时他也是洛阳考古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他与协会成员的合照目前在洛阳考古博物馆的墙上,向游客展示。
他的服务时间是周日,每两周一次,上午下午各一场,如果时间刚好合适,就去翻他牌子吧~


图片来源:网络,实景拍摄
资料来源:知乎网络,馆内讲解,历史传说


「图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图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图源:文博中国」



🎦纪录片:
《十三邀》第二季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