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晋商文化不可逾越的一段历史。——山西12日自由行5

作者:彼岸之空 显示图片

2020年09月19日,今天旅行的目的地是山西黄河下游曾经漂流久远的响亮名字:碛口渡口(黄金码头)。现在一般称碛口古镇。是明清时期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上世纪30年代,碛口码头功能尽失,但是留下了一座座相对完整的商业建筑群和周边村落的民宅深院。

2005年6月22日,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纽约公布了2006年(当年公布下一年度)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山西省吕梁地区临县碛口镇村落名列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古村季”第四篇:《繁华散尽说碛口》随之播出,碛口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碛口,坦白地讲我还是在蚂蜂窝的一片篇蜂首游记中认知了这个地方,当时就决定,再入山西,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可是当时想来碛口的目的仅仅因为蜂首游记的美丽头图吸引了我,决定去看的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李家山民居。时隔几年,再来山西的目的完全是怀着 “华夏文明看山西”的心情游览景点的,所以,来碛口更想了解这里关于黄河渡口的商贸历史和黄河岸边人现在的生活环境。

随着中国旅行地域的广泛深入,旅行的目的逐渐从游山玩水转向了地理位置、地质地貌、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等方向。今天的旅行目的就是探访黄河流经山西吕梁碛口这段的地理位置和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文化遗迹。
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每一处风景,都有娓娓道来的美美故事;即使光阴走远,也不会辜负曾经的那份纯美与辉煌。
碛口,曾经因黄河水道繁华了近200年。从清乾隆年间到“七七事变”发生的200多年里,这里一度是宁夏、甘陕、绥远等地物资转运的桥头堡,也是晋商万里茶路的必经之地。是当时全国商界众所周知的“黄金水旱码头”。同样是因为黄河水道赶不上陆路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流量,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碛口走向衰败。留下了一段与晋商“万里茶路”相同时间的黄河水道商贸史。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黄河河运而来,到碛口后,必须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碛口运送的物资以粮食、麻油、盐、碱、茶叶、药材、皮毛为主。

1,游 山西 就是在读中华文明演进史,
2,游 山西 就是在读民族融合发展史,
3,游 山西 就是在读汇通天下晋商史,
4,游 山西 就是在读劳动人民创造史。
在上一篇《观一座常家庄园,知百年山西历史。——山西12日自由行3》@http://www.mafengwo.cn/i/21486088.html   星级游记中我写到4这句话,今天看,碛口的黄河商贸历史同样是这4句话的写照。因为晋商的“万里茶道”在碛口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必经之路。碛口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是晋商文化不能忽略的话题。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从源头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全长5464公里。
一不留神,我又完成了四大高原的旅行。之前完成了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旅行,今天要了解的是黄土高原的黄河商贸文化与民居建筑特点。同时,在黄河沿线省份旅行的地图上又增加了山西省份。
1998年9月,去四川九寨沟,路过阿坝松潘县,远观黄河流域;
2016年5月,首次在陕西近距离观赏黄河的壶口瀑布;
2017年1月,游览了河南郑州市黄河之滨的“黄河风景名胜区”;
2019年9月,游览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李家峡水库, 黄河由此流出水清澈见底,碧绿如同翡翠,与寻常见到的黄河水黄色回然不同。也是我首次惊异地发现,黄河原来还有如此驯服、美丽的时刻
2019年10月,在甘肃省会兰州,游览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巧夺天工的滨河风景区,被南来北往的客人称为“ 兰州 外滩”。2019年8月习主席在甘肃考察,站在白塔山公园俯瞰黄河穿过兰州市区的滨河风景区时发出了“黄河之滨也很美!”的感叹。
2020年9月,今天,山西吕梁碛口的黄河水道是我“黄河沿线省份游”第6个省份。



”西长安,东晋汾,黄河两岸踏两省”;图中粉色方框的6和7就是陕西和山西以黄河为界分开。碛口处于黄河“几”字的“竖弯钩”竖的位置。


碛口在图中吕梁市的临县境内,红色圆点所在的位置。
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临县境内,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古镇背靠卧虎山,面临黄河和湫水河,水陆交通便利,从清代乾隆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二百多年是碛口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碛口被称为晋陕大峡谷黄河沿岸的第一镇,也称晋西第一镇。在黄河水运走向衰落之后,碛口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贫困的状态。也因此,碛口古镇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直至上个世纪1989年10月,著名大画家吴冠中先生赴李家山采风惊叹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碛口才重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揭开了那段封尘已久的、与晋商辉煌不可分割的黄河商贸历史。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不是来碛口,我就不会想到了解黄河水运的这样一段历史的,学校书本上讲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水上运输历史。
行万里路学到的历史较之书本上的历史记忆深刻。甚至与胜过影视文艺作品。

太原去碛口最方便就是报太原当地去碛口的一日游旅行团。通常酒店前台会有咨询的。


住青旅的就没有那么方便了,因为碛口目前还不算大众旅游线路,当地报团的都是本地市民。我是来太原前就做了要去碛口的准备,所以,9月15日抵达太原当天,就到太原建南汽车站打听有没有去昔阳大寨和吕梁碛口的长途汽车。得到的答复是,去大寨可以在建南汽车站坐大巴到昔阳(晋中市),但是到昔阳还要坐昔阳县的车到大寨,那边,返回昔阳的车不确定。而去碛口的车不是从这里发车,要到太原西客运站发车,每天大概2次班车,而且,返回的班车时间也不确定。结果我与询问处的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个她朋友的微信。这样,在第二天去五台山的路上,我与这个网名叫迎春花的朋友联系上,预定了19日(就是今天)的碛口一日游并交付了115元(不含用餐)的团费。太原到碛口大约250多公里,费用还是相当划算的。本来说好在五一广场附近集合,结果发来集合的地点离我的住地打车还要20多分钟。我联系了迎春花,她只是负责向太原组团社送零散客人的,也决定不了集合地点,结果她给我打了20元的红包作为打的车费。为了碛口能成行,我收下了红包,事后,她才告诉我,她向旅行社介绍一个游客只提15-20元的人头费,她觉得我这么信任她,她应该满足我去碛口的愿望。我早上打车15元到达指定集合地点。

这个碛口要想当天往返,一个人从太原去还真有点不方便。有人会选择火车去,住一宿,但是个人觉得,不是专门摄影没有必要住宿。(我是计划一天去碛口,再用一天往返大寨的,所以没打算住宿。)
这个碛口和大寨,旅行社一般是周六固定发团,所以只有二选一。我先选择了路途远的碛口。

在此,我非常感谢这个叫迎春花的网友对我的帮助,也要感谢客运站哪个提供迎春花微信的工作人员巧姐。在山西,我得到到了很多山西朋友的帮助。心中暖暖的。
大家有想去碛口的可以联系迎春花,她的手机在上图有哈。我要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


6:06  打车来到位于太原杏花岭区(我住在迎泽区。)的胜利桥附近的“美特好超市”。这里是旅行社去碛口发车的比较集中的集合地点,出租司机基本都知道这个地方。所以,很顺利就到了集合地点。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西隔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
吕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2%。可耕田稀少,农作物因地理原因多旱少雨产量低。所以,沿途感觉就是老少边穷的地方,很难与历史上的黄河水道运输辉煌相联系。


10:08   3个多小时,这里已经是临县境内了。既是在9月的季节,面积不到8%的平原还在吕梁的东部地区,也不是全能利用的农田,农田仅占平原地区的25%。名副其实的西部贫困地区。吕梁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


10:25  这是我们的旅行大巴(有山西旅游局正式车牌号),全车50多位游客就我是外地游客。村里结婚的客人堵住了公路。
小孩子也要收成人费用,为了安全,旅游车必须保证每人有正座位。早上发车就发生游客带小孩没座位不能发车的事情,结果是大人放弃出游。因为吕梁是山区,旅游安全十分重要。


10:50   到达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原本说好不备午餐的,结果,李家村还是为大家准备了午饭。


大盆的粉丝、西葫芦、豆腐,个人排队拿碗,有人分发,有点像工厂里的食堂。花卷自取管饱,还有炸粘小米面糕,谁赶上谁吃。一种集体生活的氛围。这是在我的旅行经历里首次遇见的情形。(还是在疫情控制旅行期间。)


看,像农民不?这比我中学时代去郊区农村吃的饭要好很多。体验一下这样的旅行也是一种阅历。


这片空场地就是李家村的旅游接待中心。

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贾重镇,碛口古镇及其周边相关古村落作为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旱码头遗存,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


11:25   从游客接待中心转乘村里的面包车进村(车况很差,还不卫生。但是大巴进不了山。)。
碛口枣树种植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碛口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全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沿黄河的红枣林面积不断增加,红枣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碛口红枣非常驰名,品种有:木枣、大姆枣、园林枣、大密枣(个大、色好、肉厚)、骏枣、晋枣、梨枣(鲜食)。其中以本地木枣为主。其中碛口红枣其特点是: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质细味甘,富含蛋白质、有机酸。


导游嘱咐游客,不要随便摘枣,这是当地村里人的经济来源。因为碛口干旱少雨,适合枣的生长,所以,所到之处都是枣树。满地都是熟透的枣。

1989年10月,著名大画家吴冠中先生赴李家山采风惊叹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30多年过去了,李家山怎样了?
李家山村是明清时期李氏家族迁入并修建,整个窑洞民居分布在一条黄土沟两边的黄土山坡上,连接各窑洞的土路盘旋着,颇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窑洞顺山形依次坐落,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下一层的窑洞或许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村子里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2010年居住着220多户人家,到目前最完整的只有东、西两个财主的院落了,都是四合院形式,砖雕门楼也还算完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第四批中国历史大化名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三大发现之一,中国优秀景观村落。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隐于大山深处,空灵优雅,村落远望如展翅的凤凰,又名风凰山。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因为黄土高原的土质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因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故。所以李家山修有大小石质排水沟,最高的落差有30-40米。村内道路也不强调整齐划一,该绕就绕,该转就转,整体构思即宽松又严密,达到了“死可地马,密不差针”的意境。这里风格鲜明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玩风格极具特色,砖雕木刻做工精细,外表装修十分讲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桥、庙、房、厅、堂、厦、窑,照壁,应有尽有。
李家山民居是黄土高原上人类为中国民居文化浓墨重彩一笔的又一奇葩。其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


清中叶,李氏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插足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两家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与西湾陈氏比富。
这是站在东财主这边望见的西财主家。


就是站在这里拍的西财主家。这边是东财主家的一个院落。下面的洞口是水道。

跟着导游听了级耳朵的李家山及古镇的介绍。


每家每户的入院门楼。现在看到的建筑大部分在原址进行了翻建,我们从屋瓦可见一斑。


游人从东边进入李家村,可以清楚的看见西面山坡依山而建的7层窑洞式建筑。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便择离碛口不远的风水之地凤凰山,在两沟四面坡上盖房造屋,把家眷安放在此。另外在这里易货中转,金银也便于直接存放家中。逐渐地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质量上乘、布局结构讲究的古村落。


2006年,国家将碛口古建筑群李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测这个心窑院也是新翻建的。


对面的新窑洞,有的已经改为客栈了,自从吴冠中在这里采风、画画,这里每年都有文艺青年来这里写生、作画,有些人会在这里居住上一段时间。过着所谓的吴冠中口中的桃源生活。


这里依然有离家的后代居住,但是都是老人了,连孩子都很少,因为村里没有学校,年轻人走出深山,再也不想回来守住老房。所以,李家山才被列为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这里目前仅仅靠旅游很难维系这一片的建筑生存。建筑是要有人居住的才能有生气。






这样的局面,房屋早晚要倒塌,看来想留住这片建筑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让房屋有人居住,管理。哪怕改头换面,也要把黄河水运的这段历史流传下去。


时常会有一些写生的文艺青年居住于此。


这排大缸到砌墙中有什么故事吗?


现在想看窑洞,到陕西,到延安都看不到了,这是吴冠中口中“活的汉墓”。


东财主家。

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



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视觉震撼力的效果。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大厦、浓郁的黄河风情、纯朴的百姓人家……


站在西边望东边。



坐在濒危的古建筑群上,遥想当年晋商北上、南下的辉煌,仿佛迷幻在清末的晋西北时光里。


当年运送物资的毛驴、骆驼、马、已经沦为现在游客的拍照道具。。。偶尔也会有身着西北黄土高原农民装的当地村民让摄影爱好者拍人物肖像。


很难想象,当年建设家园用了多少的劳工。毕竟身处黄土高原,烧砖也要劈叉啊!可是也没有砖窑的影子。


昔日的富庶抵挡不了今日李家村村民的贫困,临县已经成为典型的贫困山村。而今,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进碛口古镇,碛口人民也在努力坚守着这片祖先的文化遗迹。希望,我的游记也能尽点文物保护的义务,让旅游也能支撑和宣传一下这油画般美丽的村庄。


平生第一次看见花椒长在树上的样子。


唯有这片山里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还可以向游客述说着曾经的辉煌。


碛口黄河水陆运输成就了晋商的商贸之路和晋商财富的积累,使晋商迅速成为明清时期的一支商贾劲旅。由于碛口水旱码头的建立、发展,为山西一部分因没有耕地或自然灾害无法生存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和生活途径(到碛口当潜伏或开各种服务类的店铺、客栈等),促成移民的可持续进行;同时,在晋商转运的途中,又促进了晋中地区与边境和境外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碛口古镇的具体地理位置和作用,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


12:24    当地有 “碛口街里尽是油,油篓垒成七层楼,三天不驮遍地流。”足以见得碛口作为商运码头当时的辉煌。


虽然碛口古镇虽也不乏有商业旅游的味道,但是比起现在的平遥古城的商业运作,还是淳朴了许多。碛口现如今为了留住当年历史上商铺林立的痕迹,以旅游的方式重塑碛口的当年的雄风。


当铺亦称“典当”、当店”、“押店”。以收取动产作抵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起源于南朝时寺庙经营的当铺。历代有“质库”、“质肆”;、“解库”、“长生库”等名称。清代雍正六年 (1728年) 规定,当铺营业,须向政府领取准许营业的执照,即“当帖”,并按年交税;停业时,交回当帖,即不再交税。经营典当的,称典商或当商。


本院落包括南院落雕刻“当局”匾额的房舍,传说为西湾村陈三锡清乾隆年间所建。历经几代,生意一直兴隆,当铺院设计奇巧,在四合院四周屋檐前,凌空拉着铁丝网,网上系着铜铃,盗贼倘若翻墙而进,铃声报警,即落网被擒。大门内还设活动的踏板,白天将木板拴住,晚上将插栓打开,盗贼撬门而入,便会掉入陷阱。真可谓“天罗地网”。


当时的建筑只讲究实用,不讲究美观,所以窑洞有大有小。



此处是黄河与湫水河交汇的地方,我身后的黄河对岸既是陕西省榆林市。


74岁的老艺人李送宝坐在碛口古镇黑龙庙的院子里,用苍凉的曲调诉说着当年那个晋商云集、穿梭如织的黄河古码头----碛口。这是网上下载的老人照片。当时看到一位老人在弹唱,因为跟团行走,没听太清老人的歌词。就没有拍照。老人的表演多少有些落寞。游人穿梭如织,竟没有人停下来与老人交流。

在碛口鼎盛时期,据黑龙庙记载,修建装饰黑龙庙时,有400多家商号捐款。其始建于明代,后有多次增补修缮。


黑龙庙是古镇上最重要的建筑物,现在是全国重要的文物保护部门,整个庙宇依山傍水,气势逼人,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明代建立的寺庙中供奉着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等众多神仙,意在保佑往来船只平安,生意兴隆。


黑龙庙正面拾级而上,最高层是乐楼及东西钟、鼓楼。


乐楼两侧的圆孔窗户大概是龙眼睛,叫黑龙庙是不是要震慑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于出行的鬼怪呢?


黑龙庙东侧,钟楼与主楼乐楼。看庙顶的电线缠绕,一定是有夜景建筑轮廓照明。



乐楼的底层。


黑龙庙正殿和东西耳殿及东西厢房。


庙宇以中軸线排列:山门、乐楼、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看台、东西厢房和东西耳殿,整体以单进四合院布局,建筑结构严谨合理;整个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院内西厢房,显然这里有人居住,是守护黑龙庙的?


零距离观赏窑洞建筑。


西厢房与正殿。


东厢房与正殿。


我感觉这个厢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建的。


沿西厢房向南登上乐楼,登高远望碛口的全景。


上来是乐楼西侧的鼓楼。


站在鼓楼木桩石基座上俯拍眼下碛口古镇沿黄河岸边。碛口镇沿河的建筑基本翻建一新。但是依然能感受昔日码头的繁忙和商贾与各种店肆因业务往来穿梭于间的盛景。


站在鼓楼木桩石基座上,我们可以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水曲折,俯瞰古镇与陕西榆林隔河相望的壮阔美景。


碛口,一个沉默了已久的坐落在黄河边的小镇,历史上一度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今的公路、铁路、航空网渐渐取代了原有的黄金水道,曾经的繁华已渐去渐远。如今却是巷声里流年长,铃深处锁华尽。


乐楼与东侧的钟楼。
什么时间再听到洪亮的钟声?那将是碛口再度辉煌的时刻!

不管碛口怎样的繁华,历史终究翻过了这一篇章,作为旅游古镇的碛口,风景逝去,人生依然继续。


现存的古老街道全部用石头铺修,店都是平门,门前有高大的树,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这些建筑物是根据地形完全建造的,主要有货物仓库、票号、当铺等各种商业建筑和庙宇、民房、码头等,古老的城镇现在依然是原始朴素的居民生活形式,所以也被称为“活着的古老城市”。



这里曾经是年画的天地。


碛口,现在有人留守。但是都是老人了。


这是碛口的“城门”。


镖局原地址。这里突出的就是没有平遥的商业化色彩,很原汁原味。能感受历史的脉搏。


想感受古镇窑洞的朋友,可以住在古镇,感受一下明清古镇的氛围。


穿梭在碛口的街巷中。


这是今天团里帮我拍照的旅友。




这条街是碛口古镇旅游主街,有选择黄河游艇或游船的在这里可以凑几个人一起游览。费用好像一次几百,人越多成本越低,对面陕西的什么塔?



曾经的岸边激浪,车水马龙,潜伏的号子,如今被悄无声息的古镇景观取代。碛口古镇还能重现往日的繁忙景象吗?

观景餐厅。



碛口最后的渡船。这里也曾像三峡沿江,有成对的纤夫,赤身裸体的拉纤,是在不忍心重现那混饭吃的工作。可以网站搜碛口纤夫的图片。


这是比较大的餐饮店,住在碛口的游客不愁吃饭问题。


对面陕西的山坡上隐约有窑洞的影子。整个碛口的游览基本是2.5小时,有想划船往返也就40分钟。我们是下午12:45开始从这条沿黄路返程步行到游客中心的,大约要走20多分钟。

今天的碛口人还在坚守着这片祖辈人开创的家园,希望有一天,碛口,能以另一种形态告慰祖先:碛口,还在,碛口,永远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可喜的看见,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披上了绿装,黄河两岸的人民正在享受全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并且继续在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拓宽思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期待看见更新、更美的碛口。

太原汽车客运西站
地       址: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大街396号
电       话:0351-6552571
预  售  期:2天 温馨提示:具体预售期请以汽车站实际为准。
公       交:859,809,50,52,72,17,16,7各路到达
开通代售:开通
营业时间:06:00 — 19:40
取票窗口:2~5号售票窗口
更新时间:2021-02-19 11:33:21

过了时间也可以坐太原到吕梁或者太原到临县的车,每天都有。之后可以换小巴车到碛口。
推荐报团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