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持续到了2021年,别说境外游,这次的春节就连出省都成了奢望。无奈接受了父母的建议,和他们一起到成都街子古镇的度假房去小住了两晚。为了打发两天两夜在度假房的时光,我带上了自己的相机和中长焦镜头,打算去好好领略一下这座人气古镇的魅力。有意思的是,在这48小时里,太阳和阴云让我的照片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中长焦镜头可以让我更好的构图,选取自己想要的表达的内容。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的照片来看看这座小镇的魅力吧。
街子古镇位于四川崇州市,毗邻青城外山。虽然毗邻青城外山,但是却很容易被游客所忽略。在大家心目中,“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是那么的朗朗上口,而关于街子古镇的介绍却少之又少,连官网都没有。虽然没有官网,但并不代表街子古镇很冷门。每到节假日,整个小镇十分的热闹。
在我很小的时候,街子古镇就是一条街的规模,那时候的游客很少。一条古街,你花不到半小时就能走完,剩下的时间,大家都干着一件事,那就是搓着麻将,喝着茶,度过悠闲的午后时光。街子的衰落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持续至今,百业凋敝的古镇,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光辉,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后来在清代和民国的又几经兴废。直到国家开始大规模发展旅游业时,街子古镇和黄龙溪等古镇一样,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翻新,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如今,假日的古镇,人山人海,大家利用着难得的假期外出看看,商家们更是卯足了劲,打算趁着假期,大赚一笔。想要感受古镇的“静”,那就只有住在古镇周围,第二天一大早进镇闲逛。冬日的太阳要等到7点过才会升起,我6点30就起床开始做准备,检查好电池和卡以后,看着开始被阳光染成橙色时,就向着古镇走去。
早晨7点半,街道上人烟稀少,除了环卫工人和早起的本地人以外,完全没有游客的身影。另类的“我”来到了银杏广场,刻有“街子古镇”的牌坊仿佛被“静谧”所包围,但背后的阳光努力地想要“打破”眼前的静谧,二者犹如在博弈一般。在假日期间,热闹和静谧于这座小镇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只要你把握好了时机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
站在高处向远处眺望,红火的太热已经冉冉升起,照耀着初春暖阳的古建筑,让这些拥有历史底蕴的建筑被衬托得更加熠熠生辉。
朝阳犹如小镇居民的“闹钟”一般,原本宁静的小镇开始有了烟火气。路边的商家开始张罗营业的事宜,一扇扇木制排门被搬进了店中,店堂已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而小摊贩们,已经摆好了架势,开始了吆喝。和成都话口音不同的当地“乡音”,是那么的接地气。为什么崇州和成都相隔如此之近,说的话却有区别呢?这和清初进入四川的张献忠有关。张献忠对成都原住民的大肆杀伐,造成了人口减少,从湖广来的移民经过重庆抵达成都,成为了新成都人,湖广话和南路话在成都交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成都话。而地处成都周边的崇州、大邑、邛崃因为没有收到张献忠进攻四川的波及,所以保留了真正的四川土话——南路话,不过我这个成都人听他们说话的确挺“打脑壳”的,不怎么听得懂啊。
如果说干净的店面代表“现代”的话,那么略显“凌乱”的店面则代表着“传统”。老旧的店面虽然没有高大上的装修,没有互联网思维的宣传,但是却有着地道的“乡土风情”。大锅中冒着热气,香味弥漫开来,路过的熟人对着店家寒暄着,似乎里面熬煮的是“秘制美食”。在街子的传统老店中,无论是主打何种美食,有一种美味是大家的共同招牌,那就是老腊肉。
我很喜欢老腊肉所散发出来的香味,相比云南的腊排,味道要浓郁的多。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那晶亮透明肥肉让人垂涎欲滴,和蒜苗一起爆炒,入口不腻,回味绵长,再搭配上豆花(带蘸水)简直是最绝妙的搭配。
很多当地人都会来到这些传统小店解决一餐,除了享受美味外,顾客也会和店主寒暄聊天,由于很多人都是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彼此间都十分熟络。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小店,让我联想到了武林外传中的“江湖”,“江湖”不在神秘,也不是大侠们的“专场”,而是三教九流的汇聚之所,我心目中的江湖就应该是如此。
至于早餐该吃什么,我个人推荐查渣面和叶儿耙。据说“查渣面”是由羊马镇查姓大娘查淑芳创制,所以叫“查渣面”。查淑芳把卖不完的抄手馅用油炒干,改作面的臊子。这种臊子炒干后既细又脆且香,形状虽像渣渣,搭配上精细的面条,吃起来特别爽口。很多店都会推出白味和红味儿,我在这里只推荐大家吃红味儿,而且一家店的生意是否红火,和红味儿面里的红油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红油不香,面就是会失色。一晚好吃的渣渣面,二两的价格在10元,一两为8元,至于三两的价格,我都忘记了,大概在12元,因为很少有人会点三两。你要问为什么,那是因为很多食客吃渣渣面的时候会搭配凉拌鸡片和炖猪蹄,面吃得太多就吃不下其他的了。
叶儿粑是遍及四川的风味名小吃,因其制作时用良姜叶等包裹蒸食而得名,具有色泽淡绿、皮面滋糯、咸甜兼备、清香可口的特色。叶儿粑主要发源地是在四川省宜宾市,后流传到各地,根据各地口味特点做改良后,造成叶儿粑制作方式略微有区别。最正宗的宜宾叶儿粑在当地制作时,是用糯米粉做皮,内部加入芽菜和鲜猪肉炒制的馅,外面用裁切好的良姜叶包上即可。不过我更喜欢吃甜味儿的叶儿耙。
春节7天假期让人们变得慵懒,即便太阳已经升起,路上行人依旧寥寥。相对安静的氛围也让我可以慢慢寻觅光影和古建筑之间的“交集”。相比于正午太阳垂直照射带来略显平淡的景色,太阳东升西下之时照耀在古建筑上的才称得上梦幻。
我很喜欢拍摄街道两旁建筑的二楼。相比被当成商铺的一楼,二楼显得更加纯粹,没有被商业化的气息所“污染”。用长焦镜头拍摄,更能凸显小镇的“静”,因为小镇“闹”的画面实在是太过杂乱,很难拍到让我满意的照片。如果这时候再有一位着古装的美女轻轻地推开窗户,或者坐在二楼抚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副画面啊。
当我把镜头从二楼移到一楼时,突然发现房檐下有正在盘旋的燕子,这些小家伙实在是太灵活了,想要抓怕到了一张照片实在是不容易。已经筑巢完毕的它们,不知道会孕育出多少个后代。
你能想到朝阳过后,迎接迎客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阴天吗?人生有时候就如这天气般,变化莫测,高光过后,紧接着的并不是更上一层楼,而有可能是低谷。当你期待蓝天白云到来时,老天给你扔过来的却是阴天,但是阴天下的古镇就不美吗,那可不一定。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能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美感,例如环保工人对着街面洒水。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地面,有了不错的光影效果,配上周边的建筑,展现出了难以言喻的美感,尽显古街的幽邃与深沉。
能体现“光”魅力的地方好不止于此,仰望屋顶的瓦片,近处因没有光的照射,彰显出了深刻的岁月感,而远处被关照射的部分,则体现出了朦胧的梦幻之美。
只要有一点亮色的元素融入其中,就能尽显让人陶醉的对比美,你如下图中,盯着远方的猫。另外,用长焦镜头拍摄,从中心点的清晰到周边的模糊,渐变的效果让画面不再乏味。
在街子古镇中,信步而游,高高耸立的字库塔犹如一个坐标一般,指引着方向。这座街子古镇的地标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我看过很多关于字库塔的照片,和大神相比,我的照片还是显得业余吧。感觉在阴天拍照,很容易呈现出黑白照的效果,无论是和烟火气还是枯树枝搭配,体现出了另外一种充满韵味儿的美感。
下方图片中的四棵银杏树在秋季和字库塔一起,所展现出来的美是古镇一绝。相传这四棵银杏,据说是晚唐时期生于街子古镇的诗人唐求亲手所植,因此极为珍贵。但是没想到在冬季阴天的配合下,四棵树看上去是那么的苍劲有力,由于没有任何其他事物的掺杂,更是尽显“侘寂”的魅力。
在阴云的影响下,展现细节锐度美的何止是大树呢,建筑物也一样,时光流逝而过所带来的“侵蚀”深深地刻在了这些建筑物上,没有太阳光照射时的朦胧感,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古建筑里都有人居住,不知道住里面的居民是不是都是原住民,不知道有多少代人守护着这些历史瑰宝。我只希望在时代洪流的挟裹下,这些古老的建筑能被很好地保护,而不是被随意的翻新。
早晨,有不少老人提着鸟笼去邻居家串门,大家坐在一起摆着龙门阵,品评彼此鸟笼中的“精品”。这样惬意的聊天,体现的是久违的“慢生活”状态。很多朋友说成都是一座安逸休闲的城市,但是成都的“慢”感觉只存在于中老年之中,随着成都迈入新一线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年轻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画面随处可见。
在如今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里,春联还能看见,但是门神却很少见了。相传,早期的两尊门神分别是神荼与郁垒,《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等典籍都有记载。不过因为《新白娘子传奇》的关系,我感觉门神的战斗力好差,画里的天兵完全不是小青的对手。不过在现实中,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的门神确是秦琼与尉迟敬德、萧何与曹参、关羽与张飞等有名的文臣武将,标准的文武双全。
随着晌午十分的到来,街头人潮涌动,古镇的宁静在这个时段荡然无存。即便天空飘着牛毛细雨,但是依然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
就连火热的汉服走秀表演也融入到了古镇的街景之中。这位小姐姐表现得极为自然,腰肢幅度摆动得很到位,如果不是人潮太多,旁边商家售卖的商品和古文化不搭,我相信还能拍出更多好照片。近几年,随着中国古代服装的流行,一波国学潮被带动了起来,让大家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更深的了解。这样的发展景象其实挺好的,想要中华文化更好地输出,我们自己就得热爱自己的文化。
小镇的道路四通八达,如果你想寻找“静”处,或者想安安静静拍一些美照,品一杯茶,不妨深入小巷内慢慢寻访,也许你能看到原住民的普通生活,也许能找到让你满意的小店。
走累了,想不想吃点东西呢?据我仔细观察,在街子古镇汤麻饼、糖油果子、萝卜干和油豆腐的人气相颇高,那接下就让我给大家一一介绍吧。首先来说说街子古镇的名产汤麻饼吧。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崇州市街子镇南场口头脑聪慧的乡民汤仕元创造出一种素食点心,并定下世代相传、秘不外传的门规,此素食点心即后来享誉川西的名小吃——汤麻饼。这种麻饼因其火工精当,黄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而颇受欢迎。
萝卜干是四川人餐桌上时不时会出现的一道下饭小菜。在街子古镇,售卖萝卜干的店家不少,但是人气最旺的要属袁记萝卜干。我母亲特别钟爱他们家的萝卜干,感觉他们家萝卜干选料最好,吃起来不会感到得“老”(嚼着太硬),而且麻辣程度适中。我们家每次去街子古镇都会带回来一些,早餐喝粥,晚上吃饭,都会经常夹上一些。
糖油果子是成都著名传统小吃。其是以糯米、红糖和芝麻为原料,将糯米粉团在油中炸制后裹上白芝麻并用竹签穿起来,一串有四五颗左右,每串约三到五元钱。做得好的糖油果子的外表,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搭配上喷香的白芝麻,煞是好看。一口咬下去,外酥内糯,焦糖香味溢出,搭配上白芝麻的香味,端的是美味可口。
油豆腐主要原料为黄豆,经磨浆、压坯、油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整个表面色泽金黄,外皮光滑,内如丝网,细软绵实,富有弹性。但是和北方的油豆腐不一样,四川的油豆腐一定不会少了麻辣味儿,而且麻辣味儿的度一定要掌握好,不然怎么能抓住挑剔成都人的味蕾。
在古镇中,装酒的大甕经常能看见。我一直很好奇里面装的是什么酒,但是这份好奇从来没有促使我去购买。我想买酒的人,只可能是当地的居民吧。闲着没事的时候,约上二三好友,来上一杯,多么的惬意啊。
可能你要好奇,我为什么没有推荐古镇中的餐馆。说实话,我自己吃过一些,除了李鸡肉餐馆好一些外,其他的,我都觉得太普通了,实在不想做推荐。
当我以为这次街子要以在阴天拍摄结束的时候,老天爷却给了我一次拍古镇“夕阳美”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呢,举起相机再次按下了快门。回去整理照片的时候,我特意进行了挑选了那些充满朦胧美的片子,为的就是和早晨的照片区分开来。
横跨在味江河上的瑞龙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为铁索桥,两端建有桥楼,中间桥墩上建有亭阁,取名“瑞龙桥”。后又几经重建,于2009年改建为风雨廊桥。新建的瑞龙桥是典型的川西风格建筑,桥身四角挑檐,朱红的廊柱上装饰有多幅名家的书画作品,桥旁有石阶可以直达江边的伴江游道。举目远眺,凤栖山翠碧如画,习习山风迎面而来,惬意无比。
毫无疑问,我迷上了夕阳下的街子古镇,我努力追寻着落日和古建筑的“组合”。当古建筑被夕阳的余晖所包裹时,那份坚毅的一面被隐藏了起来,而是露出了温情的一面,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家庭一般,充满了温暖,让我们可以暂时卸去在外的那份坚强,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真性情。
此时的游客们都在纷纷寻找吃饭的场所,古镇里的住家户也开始张罗自家的晚饭,很少有人抬头欣赏眼前的景致。偶尔能遇见两个手机摄影爱好者来上两张,而原住民应该对这番景象习以为常,只有我,还在小巷中溜达,看看能不能拍到更多的照片。
不同北方的2月,成都的2月的气温已经接近20度,空气中已经被暖意笼罩,树枝上的已经开始发出嫩绿的新芽,而盛开在初春的红梅正是这个季节的主角。王十朋《红梅》中的诗句:“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很好地描绘出了它的“容颜”。相比盛开于严寒的腊梅,红梅没有了那份“高节”,它更加平易近人,和我喜欢的樱花更接近,当花瓣随风飘落时,那画面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陶醉中又隐藏着隐约的悲伤。
红梅和古建筑的搭配固然很美,但我更喜欢用长焦镜头拍出“梅花繁多”的场景。前景的梅花娇艳欲滴,后景的梅花胜似一片花海,蜜蜂穿插其中,让照片内容更加生动。
别说倒回到古代,即便是倒退回去20年,我们的娱乐方式也没有现在这般丰富多彩。对于生活在过去的人来说,看戏就是最有趣的娱乐方式之一。一到了唱戏的时段,很多人都聚集起来,点上一杯茶,磕着瓜子,饶有兴致的看戏。可是没想到了2021年,街子古镇古戏台的唱戏依然那么受欢迎。而且,这座古戏台采用了当今都非常壮观的九脊顶歇山式屋面,加上浮雕石壁,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
川剧的伟大,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它是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其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流行于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了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
台上的戏曲缓缓拉开了序幕,台下的观众停止了聊天,无论老幼都进入了艺术的世界。如果说老年人看戏并不稀奇的话,台下众多本地年轻人来看戏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相比我们这些天天抱着电子产品的城市人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紧紧跟随时代的潮流,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休息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很难静下来钻研自己的爱好。但是相比受网络影响较浅的本地年轻人来说,他们也许没那么前卫,但是他们也许能更好地继承属于本地的戏曲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捍卫者。
随着大戏的落幕,夕阳西下,古镇开启了夜晚模式。相比平时古镇幽静的夜晚,春节期间,古镇的夜却是异常热闹,镇外放着烟花,镇内的烧烤摊前都坐满了人。不过我的镜头并没有对准接地气的摊贩,而是被霓虹灯装点的亭台楼阁。装点建筑物的霓虹灯说不上多么的优美,但是也并不是十分的俗气。暖色的灯光打在牌坊上,更能衬托出典雅的气质。
至于灯笼嘛,我还是喜欢红色的灯笼,而且我对拍的第三张灯笼照片十分满意。柔和的灯光让正红的灯笼照显得不那么刺眼的同时,灯光也并不暗淡,和其他灯笼一起并排而挂,照亮了店堂外的道路,照亮了迎来送往的店主的脸庞。
宏伟的瑞龙桥牌坊在白天看上去已经是那么的吸睛,但是夜晚有了灯光的配合,其风采更是夺目。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的居民都纷纷来到桥上,一边聊天,一边享受迎面而来凉爽的河风。说实话,要是没有旁边开着大功率音响跳舞的中老年同胞的话,我也很享受这种感觉。
晚上的字库塔有了烟花的配合,显得不再孤单,要是烟花能升得再高一些,那就好了,整个画面会看上去更加舒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城市里已经看不到烟花爆竹的身影,在环保、安全为前提的现代,年味儿真的在变,没有了烟花爆竹,心里始终是空落落的。来到郊区,甩开膀子放起烟花,我仿佛穿越回了童年。
本来下面这张照片,我是打算在白天拍摄的,但是汹涌的人潮打消了我的念头,晚上拍出来的效果相当不错。
人们游玩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因为夜晚的来临而减退,吃着好吃的,吹着河风,看着烟火,脸上幸福的笑容看上去是那么的治愈,平时的烦恼在这一刻被忘却。
深沉的夜终于把古镇的喧嚣带走,一切都归于平静,只有高挂的红灯笼让沉寂的小镇不至于看着太过单调。
48小时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把两天所拍摄到的照片融合在了一起,给大家展示了一座川西古镇的风貌。要说街子古镇有多么的出众,我到并不觉得,因为现在开发出来的古镇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古镇是如此的大同小异,我之前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我发现以前并没有用心去体验,就下了这样的结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凡人没有发现极致美的能力,很随便地妄下判断,真的十分肤浅,而真正的高手却能把很平凡的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描绘得十分诱人,高手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此吧。
前往街子古镇的方法也很多。自驾的话,从成都火车南站片区出发,可以沿着绕城高速行驶,到温江站下高速,然后沿着成温邛高速继续行驶,到温江北收费站下高速,接下来穿过国色天香,沿着生态大道成青旅游快速通道、S106、高尔夫街就能抵达。道路通畅的话,全程耗时1小时20分钟-1小时30分钟。抵达街子古镇停车场后,可以选择步行或者乘坐三轮车进入小镇。
如果是选择乘坐公共交通,那么就先抵达地铁2号线犀浦站,然后转乘城际铁路到青城山站(票价10元),再转乘102路(票价2元)就可到达街子古镇停车场。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从成都茶店子客运站出发。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
街子古镇虽然不大,但是各个价位的酒店和名宿并不少,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另外,如果你是打算在街子古镇长住避暑,那么也有那种一天100元的旅店可供选择,不过选择这类住宿的大部分是阿姨和叔叔。
对于街子的餐馆,我个人都不太推荐,因为很多看起来评分高,但是味道普通,有些甚至是难吃,例如王血旺。所以如果你只是在街子古镇玩个大半天,那不妨下午开车去都江堰寻觅美食吧。从街子古镇自驾到都江堰景区,距离是27公里,大概需要4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