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尾雷州半岛自驾游之七《英山胜境雷祖祠》

作者:东北里 显示图片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午,我们依靠车载导航来到了雷州城西南英傍山下的英灵村,著名的雷祖祠就在这里。我们的车子在白官公路的一处石牌坊旁停下了,这座石牌坊是四柱三门牌坊,每根石柱顶部都雕刻着一只精美的石狗。也有人称石柱上雕刻的是石狮子,但根据其造型和当地的风俗应该是石狗。石牌坊中门上方雕刻着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手迹“雷祖祠”三个金色大字。下面“唐贞观第一任雷州刺史陈文玉”十三个金字,是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的。看着石牌坊上面的金色大字,一个大大的问号盘旋在我的脑海里:纪念陈文玉的祠堂为什么叫“雷祖祠”呢?



坐落在英山下的雷祖祠,始建时间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的祠堂。据《雷州府志》载:“陈文玉少而明敏,长猎书传。唐贞观时,辟茂才,仕本州刺史。”陈文玉任州刺史三年后奏请朝庭,将州名改为雷州。其在任八年,精察吏治,巡访境内。消民疾苦,政教并行。由于陈文玉“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下诏建庙祀之,并册封“雷震王”。雷州人则感其恩德,尊为“雷祖”,并立祠祭之,称谓“雷祖祠”。所以雷祖祠里面供奉的先人,并不是当地的雷姓氏祖先,更不是神话传说中的雷公。而是被册封的“雷震王”,雷州先人感恩戴德的“雷祖”陈文玉。


这座石牌坊以及牌坊广场的建筑物、石桥和鉴湖等则是现代产物,据说是某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捐资修建的。但由于修得过大,反而衬托出雷祖祠的狭小,有些喧宾夺主了。


我们走进石牌坊广场,回头看见石牌坊背面正中刻着“壮我擎雷”四个大字,观字笔力遒劲,气势不凡。


进入石牌坊,眼前就是一座巨大的广场。这座广场由牌坊广场、东西仿唐门阙、鉴湖和石狗桥、祭祀台和祠前广场组成,面积大约有近百亩。老曹行动速度挺快,转眼间他的身影就消失在远处了。我们几个来到左右两座仿唐门阙旁边,之见两座仿唐门阙中间的花墙内面写着“茂德公集团”字样,看来这个石牌坊广场就是他们资助修建的。



仿唐门阙伴有绘画长廊,介绍雷州的各个古迹景区和风景名胜。老侯在这里慢慢观赏,我和小胖则踏着青石铺成的广场来到鉴湖边浏览拍照。



这里的鉴湖其实就是一个水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风水塘的。湖边修建有雕花护栏,中间一座石狗拱桥伸向湖中央的一个圆形湖心平台。在湖心平台通往东西各有一座拱桥通往岸边,看卫星图,三座桥把鉴湖分成了三块水面。





通往鉴湖中间圆形平台的拱桥叫石狗桥,是因两侧护栏石柱顶端刻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石狗而得名。雷州的“石狗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在雷州,各村寨桥头都有石狗雕刻。别看雷州人喜欢吃狗肉,还创造了白切狗饮食文化,但供奉石狗习俗则是雷州一大特色。尤其石狗,在古代雷州各族人民心中已经是辟邪守护之神。




在鉴湖边、在石狗桥、在通往东岸的拱桥,小胖给我留下了许多空间镜头。在鉴湖中间的平台,我们选择了走向东岸的拱桥。这是已经看不见老曹的影子了,老侯还在绘画长廊里欣赏名胜古迹。



我和小胖沿着湖边路向北走,不远就看见一座石坊矗立在前方。看样子,这是一座沧桑感很强的石牌坊,“英山胜境”四个大字闪闪发光。雷祖祠就修建在北面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岗之上,前低后高。这座山岗叫做“英榜山”,简称“英山”或“雷岗”。在广场的西边也有一座石牌坊,石坊额上刻的是“雷岗秀拥”。据说这两座石坊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时加建,而“英山胜境”则是前中国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的墨宝。



广场的最北面有一个巨大的焚香炉台,不知是青铜还是铁铸造。炉台身铸造精美纹饰,四只炉脚呈现四个兽首,只是这个兽首不知道是狗还是狮子?炉台正对着台阶之上的“雷祖祠”山门。



“雷祖祠”山门前平台东西两角上,各建有一个造型精美的风雨亭。



我们从东侧沿着十二级台阶,来到了“雷祖祠”山门前的平台之上。这时候看见老侯刚刚从鉴湖东侧拱桥走过来,我和小胖在平台之上等着他的到来。



雷祖祠山门不是很宏伟,门前两只石狮子蹲在山门东西两侧。山门正门之上的匾额“雷祖祠”三个大字,是由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题写的。正门两旁有一幅对联,上联是:霹雳开天南一祖,下联是: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这幅对联,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撰写的。正门旁边还有两个小门,都是关闭的。两棵巨大的连理树,分别耸立在山门前方。




山门的西侧立着一块记事碑,记录着雷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中国雷祖文化节”,于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一日在雷祖祠举行的纪实。这块记事碑是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八日立的,立碑单位是雷祖祠文物保护管理所。东侧也立着一块石碑,也是一个记事碑,这块石碑的题头是“重修雷祖祠记”。



连理树下有一圈石凳,我和小胖在这里休息一下等着老侯。今天这里的游客非常少,从我们进来还没有看见一位其他游客。




我们走进山门,只见迎面正中高悬着沈鹏题写的“壮我擎雷”横匾。再回头望去,在两扇打开的山门正门上方也悬挂一牌匾,上书“惠泽千秋”,是一苏姓人家敬献的。



这个山门内厅为第一进,两侧厢房各有一尊土地神。但这两尊土地大神佛龛上方均为“福德堂”,只有佛龛两侧对联有些差异,一尊的对联是:土旺黄金随处有,地灵杰士必然多。另一尊的是:土旺恒生金玉盛,地灵懋毓子孙贤。一尊佛龛下为鹤,一尊佛龛下为鹿,不知两尊土地有何区别?



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雷祖祠的庭院。迎面就是拜亭,在拜亭的下面东西各有一棵高大的许愿树,树上挂了不少的红绸。拜亭的西面是一座钟楼,而东面是鼓楼。



拜亭是雷祖祠正殿前面的一座四方亭子,亭子正中摆放着一个大香炉,香炉上铸造出“雷祖祠”字样。亭前檐下高悬着乾隆皇帝御书的“茂时育物”牌匾,两旁有对联:乌仑出蹟永思厥蹟,白院呈祥长发其祥。据说,乾隆御书“茂时育物”,是对雷祖予以褒扬。亭后檐下正中也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是“南州冠冕”四个大字。





 在拜亭的前面台基之上并排跪着四个石人,这就是雷祖祠现存最早的文物,称作“五代石像”也称千年石人。据说石人原有五尊,象征臣服于陈文玉的五个少数民族,后遗失一尊。关于石人还有个一个神话般的传说:相传五代后梁年间,雷州匪乱四起,朝廷官兵屡战屡败。官兵将领祭祀雷祖祈求胜利。次日,竟见雷祖与李广率领阴兵助战,战争大获全胜,但贼寇未擒。当夜,雷祖托梦告诉将领:“贼来降我,我收在庙前,化为石人。”早上果见五个石人跪在祠前,其中一个断头。雷州从此太平,朝廷敇令迁建雷祖庙宇,并增建李广庙,从此有了雷祠三殿,五尊石像也迁来了。





拜亭的后面就是雷祠三殿,所谓三殿即正殿,东侧殿和西侧殿。正殿上方高悬“显通神灵”匾额,正殿圆柱之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承泽雷鸣千顷绿,下联是:传芳祖志一祠春。这里供奉的就是“雷震王”陈文玉。关于陈文玉也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五里白院村的陈鉷,以打猎为生,养有九耳异狗。一日,这只狗九耳齐动,陈氏便邀其邻十多人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由于德才兼备,唐贞观时,陈文玉被任为雷州首任刺史。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




在正殿的旁边,好像是一块工作人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墙上镶嵌着阿沛阿旺晋美的藏文题词:“保护历史文物,弘扬民族文化”。



西侧殿是供奉的是李太尉,殿堂门的上方是一块彩匾,上面书写着“青史德馨”四个字。供奉佛龛的上方,可以看见四个金色篆体字“李太尉阁”。红脸的李太尉,全副武装的坐在里面,相当威武!李太尉即飞将军李广,相传当年陈文玉平叛时曾获李广阴兵相助,故合祀于雷祖祠中。侧殿的两边,还站立着文武官员的彩色塑像。




  在正殿与西侧殿之间有几块匾额非常醒目,一块是“一祖同尊”,一块是“德厚仁丰”。还有一块是“三雷正”,不知什么意思。但在这块匾的两边各有一句话:右边一句是“高雷琼州立正向”,左边一句是“坐雷吊琼正东南”,看了好久也没看懂。



雷祖祠正殿之东为英山石神殿,供的是当地山神。现亦存明代房梁屋架,整个建筑修缮成份较少。来到这里,能够体验出那种高古建筑的沧桑之感。一座是“雷祠局”,另一座是“石阁神”。而在“石阁神”的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伟绩千秋”四字,看落款是雷城东关外敬送。



我们从正殿的后门向后殿走去,在正殿后面的木制墙上镶嵌着一个金麒麟浮雕图。看这金麒麟浮雕图的木框以及金麒麟浮雕,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岁月沧桑感凸显画面,由于没有文字不知道其制作年代。走出正殿就是直通后殿的一条青石通道,对面就是雷祖祠的后殿。第三进的后殿,也称太祖殿,殿门上方挂着“光被雷阳”的匾额。



这座太祖殿供奉的是陈文玉之父陈鉷的神像,陈鉷享年一百一十三岁,贞观十六年册封为“光禄大夫”,被誉为“雷太祖”。在太祖殿的墙上有一块石刻,记录着陈鉷简介以及陈文玉降生的传奇传说。



后殿东西两侧都是碑廊,一块块石碑被透明玻璃保护起来。它们像是一部部打开的史书,向游人倾诉着雷祖祠的千年沧桑和变化。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碑刻,历经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在七个朝代和历史时期,是我国岭南地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走向西侧的碑廊,庭院里还有一个许愿池,两只石刻乌龟趴在水池中央。西侧的碑廊也是一直向下延伸的,一座座被玻璃罩起来的石碑,等待着后人的品读和研究。



整个石碑回廊里陈列着唐、宋以来各个朝代碑刻三十余块。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在这里可以看见寇准诗,东坡赋。还可以浏览丁谓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堪称国家文物之瑰宝。最著名的镇祠之宝有:宋朝寇准的《游英山》诗碑,宋朝苏轼的《游英榜山赋》碑,明嘉靖《钦典镌记》碑和清乾隆《大清敕封》碑。




我们沿着石碑环廊边浏览,边拍照,边走向雷祖祠的山门。由于石碑被玻璃罩着,反光不好拍,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不尽人意。



也是走马观花的游览,不知不觉在这里逛了近两个小时。看着跪在拜亭前面的四个石人,望望庭院当中的许愿树,我们走出了山门。通过了“雷岗秀拥”石坊,遥望着鉴湖碧波荡漾的湖水,我们沿着广场西侧的通道走向仿唐门阙,走向“壮我擎雷”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