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武汉:江汉关博物馆临展——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版画精品展

作者:萤火虫 显示图片

版画(print),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鲁迅,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他引进介绍德、俄、法等国版画,通过开讲习班、办展览和出版画集等方式并且很多具有现实主义革命精神的国餐版画家介绍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表现版画家,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鲁迅在《近代木刻选集》小引中写到“所谓创作底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制,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和绘画不同,就在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他所强调的这种简约的版画风格不仅影响了中国第一代版画家,也延续至今成为很多版画创作者的追求。
本次展览,选取了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的版画和藏书票等近80幅,其中有李桦《怒吼吧,中国》,张望《受伤的头》等经典之作。此展旨在让广大观众朋友欣赏当代版画艺术家作品,感受美的同时,体悟鲁迅先生在版画领域的卓越贡献,向鲁迅先生致敬!同时,,我们也希冀通过此展,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尽些绵薄之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迅先生大力倡导新兴版画,他认为,“木刻为近来新兴之艺术,比之油画,更易着手而便手流传。”因此出版《艺苑朝华》《引玉集》等一系列介绍外国版画的作品,举办了多次版画展览会,并开办木刻讲习会,指导和影响了大批如李桦、陈烟桥、何白涛这亲的版画青年。他们的作品满溢真诚与现实主义的特色。鲁迅评价他们的作品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


怒吼吧!中国 ,李桦
《怒吼吧,中国!》是1935年李桦创作的一幅木刻版画。
作品以入木三分的遒劲刀法和线条,刻画出中华民族这位巨人已经猛醒,正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强捆在身上的绳索,怒吼而起,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进行战斗。作品极其富有震撼人的感染力。这幅木刻版画为当时许多报刊所转载。


黎明,李桦(1907.3—1994.5,广东番禺人。擅长版画、美术史论、美术教育。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九·一八”愤而后回国。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随军流转于湘、赣一带,举办抗战木刻展、出版利扬、推动木刻运动,曾发起和组织“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7年应徐悲鸿邀请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投身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作品以传单形式出现在游行队伍中,如《向炮口要饭吃》、《团结就是力量》。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人桥,古元,1948年
《人桥》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架桥部队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红、绿二色叠印产生的中间色和点点留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此为解放战争时期优秀作品之一,也反映出新兴木刻新的艺术里程。


黑烟,何白涛
何白涛(1913--1939)又名何可准,广东汕尾捷胜镇人。20世纪30年代初为我国第一代版画家,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版画家之一。

他从小热爱艺术,酷习书画,九岁就学会画人物肖像,十三岁就能为乡村邻里书写春联。因此名扬遐迩,无不为人们所称许。在校学习期间,时常得到老师的赞赏。1929年到广州私立明远中学就读,1932年秋考进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系,因成绩优异,在教师的荐举下,又考进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同年冬,与陈烟桥、陈铁耕等在上海新华艺专成立野穗木刻社。时值鲁迅兴倡新木刻运动,积极发掘人才,培育新苗,扶掖新人。1933年10月16日下午,鲁迅先生偕同内山完造观看第四次展览会,并选购木刻6幅。后又加入鲁迅先生创办木刻研究会,何白涛大量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木刻作品后,深受熏陶,对新木刻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从事版画创作。何白涛在鲁迅先生的培养下,很快成为我国第一代版画家。

由于家庭贫困,1934年毕业后,回到广东南海县樵西中学执教,业余从事木刻创作,常将木刻作品寄赠鲁迅先生求教。作品于在上海野穗社活动时期创作,充分体现了鲁迅关于题材方面多样化的主张。作者曾将《小艇》与另外五件作品一起寄给鲁迅先生点评,鲁迅先生在回信中一一恳切地评点了每一件作品,尤其对《小艇》《失业者》《等着爹爹》《上市》《黑烟》《街头》《收获》《窗外》颇多肯定。作品充分真实地反映了哪时的历史及下层生活。


山村,段干青


濯,胡其藻,黑白木刻,12.6X15.7cm


恐怖,胡一川。
在胡—川的大多作品里,基本上不把灰调子作为独立的元素去使用,而是主要从物象的结构骨架着眼更重视对画面的整体调控,从而直接形成黑白灰的全局架构。画面在视觉上显得明快和跳动——在明快中时有精彩的黑白对比,在跳动中显出强烈的节奏。大刀刻小形、厚拙含畅快、奔放藏精心体现出对木刻艺术的良好直觉。


狂风暴浪,黄新波


架锁,赖少麟,(周先生教正)
赖少其 (1915-2000),广东普宁人,曾用名赖少麟,斋号,木石斋。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996年获鲁迅版画奖。
30年代赖少其是鲁迅旗下“新兴木刻运动”的干将之一,被鲁迅誉为“最具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继而携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创作了一系列宣传抗战的木刻作品,唤起了中国人“匹夫有责”的抗战气氛。80年代,他成为“新黄山画派”的领袖,90年代又以其“丙寅变法”的新面目以及生命最后几年创作的近百幅极具生命张力的不朽杰作。


铁的怒吼,林世忠
他早期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是港穗漫画界活跃作者。他的作品跨越港穗,在上海亦出众,并大部分在上海发表,刊登於上海《时代漫画》、《漫画界》、《上海漫画》。


和平之神,刘岘
刘岘,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1915年出生于河南兰封(今兰考)县,自幼喜欢绘画。1932年,少年刘岘怀着一颗憧憬新生活的心,远赴北平,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并开始自学木刻。1934年,刘岘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留学,师从日本著名版画家平塚运一学习木口木刻技法。回国后,他不断实践,不断精进,形成其独特的木口木刻艺术风格。
30年代初,鲁迅先生力倡新兴版画运动,正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的刘岘起而响应。次年,他转学于上海美专,组织无名木刻社,受到鲁迅的关注和倡导。他以粗犷刚健的刀笔,鞭笞旧中国的黑暗,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推动着年轻的新兴木刻运动。
毛泽东同志曾于1939年11月为刘岘版画作品亲笔题词,希望他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前面有咱们的障碍物,刘仑
1913-1990,广东惠州人。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年参加新兴版画运动,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监事,并主持广东木协工作,历任广州画院院长,广州市文联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两个工人,刘宪


漓江之浜,罗清桢,1933年(鲁迅先生指正)


酒徒,唐英伟(30年代在鲁迅先生关怀下成长的中国第一代现代版画家)


炭坑夫,阗凯


受伤的头,张望
这幅不大的木刻,雕刻了一个受伤的工人像。额头和一只眼睛被打伤了,没有受伤的眼睛发出仇恨的光芒。一腔悲愤、一身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神态,跃然纸上。黑白木刻最适宜表现强烈的情感,而运刀的速度、力量与方式,也最易于强烈地抒发艺术家的内心情绪。

 这件肖像用锐利的三角刀、排线的紧密、粗犷,充分描绘出受伤者面部肌肉的紧张和内心的状态。这件作品作于1934年,曾经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赞许。


囚徒,野夫


奔逃,周金海


广九站,张影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必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新兴版画家在鲁迅的指导下,以数量众多的作品和不倦的热情,为后来者提供了继承和创新的基础,而后代版画家不仅注重了版画艺术的技巧,更以刀代笔,积极刻画现实社会和记录市井生活,表现了“现代社会的魂魄”。


风景,胡其藻


班雀,黄新波
黄新波(1916年—1980年),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中国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版画《横断南海》、《年青人》,以及鲁迅诗句组画等。1978年、1979年先后在深圳、北京举办个人木刻作品展。出版有《新波木刻选集》、《黄新波作品选集》、《新波版画集》、《春华散记》(香港版)等。


黄浦江上,陈烟桥
陈烟桥,1912年1月4日(农历1911年11月16日)生于新安县观澜镇牛湖村(今深圳市观澜办事处),原名炳奎,学名希荣,曾用笔名李雾城、米启郎。祖上是从江西迁来的客家人,祖父陈登谋早年曾漂洋过海远赴牙买加打工,赚到一笔钱后回家乡建了一座客家排屋,也就是现存的陈烟桥故居。父亲陈永发在陈烟桥11岁时,也前往牙买加做生意谋生。陈烟桥幼年入读由海外华侨捐建的力倡新学的广培学校,自幼习画,勤读苦练,为日后从事美术创作、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1928年,陈烟桥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科学习,后转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后投入新木刻运动,并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作为文艺运动成员关注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
师承鲁迅,开拓现代版画先声。陈烟桥既是鲁迅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最得力的助手,与上海木刻界的重要联络人。1934年,陈烟桥协助鲁迅筹办《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在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其作品《某女工》《天灾》《受伤者的呐喊》和《投宿》入选。


窗,陈烟桥


春到洞庭湖,力群,1981年


黎明,力群
力群(1912年12月-2012年2月10日),原名郝力群,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中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版画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木刻版画《鲁迅像》,这幅版画自1936年完成后,也成为流传最广的鲁迅像。


音乐家,刘岘


夏之朝,刘憬辉


肉市,潘业


斜徐路的一角,山定,1937.12.25


夏之风景,司徒奏


山河锦绣画神舟,邵克萍,1984


闵行一条街,杨涵
杨涵(1902-2014),浙江温州人。曾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报》专职木刻创作员,《苏中画报》编辑、副主编,华中军区《江淮画报》编辑等。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副社长、副总编、编审。


日本寺庙,杨可扬
杨可扬(1914—2010),原名杨嘉昌,笔名A杨、阿杨等,浙江遂昌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杰出代表,著名版画家、美术出版家。其长达七十余年的从艺历程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不可多得的生动侧影,既是“从抗战到新世纪”多个时代发展样态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以其艺术反映时代的塑造者和引领者。1991年,杨可扬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上海的黎明,杨可扬


晚霞,张慧


上海的黎明,杨可扬



日本寺庙,杨可扬


茶楼,张影


黄山云海,张望,1986.3


新兴版画发展至今,已经有80多年了。虽然时代变化了,创作者变化了,,创作的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遵循鲁迅先生主张,版画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主旨没有改变。更多反映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足,文明、和谐生活的作品也日渐增多。这睦印证着鲁迅的放大 :“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鲁迅先生,赖少麟


百合花,力群


蝶恋花,李桦


色刷木刻之一,李桦


猫头,刘岘


瓜叶菊,力群,1955年于北京
力群(1912.12-2012.2),山西灵石人。擅长版画、中国画。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全国美协常委,中国美协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曾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名誉教授、山西画院名誉院长。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为力群颁发了1931-1991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瓜叶菊,力群,1955年于北京


蛛网,罗清桢


鲁迅先生肖像,罗清桢



菊,潘学昭


名酒俏打扮,邵克萍


鲁迅像,汪刃锋,1947


鲁迅像,汪刃锋,1947


自刻像,唐英伟


鲁迅在上海,汪刃锋
汪刃锋 ,原名汪亦伦,笔名刃锋,别署仞峰。男,汉族,安徽全椒人,1918年9月生。幼随外祖父鲁云逵习诗文书画,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从事木刻。1939年在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绘画教师,1942年在重庆参加组建中国木刻研究会,任中国木刻研究会重庆区理事,1943及1945年分别在成都、重庆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在上海任中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长,1948年去台湾写生,并在台北市举办"刃锋写生画展",1949年3月由香港经武汉回中原大学任教,同年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派记者。1951年调北京市文联创作部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北京文艺》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创作以木刻为主,兼能国画。
早期作品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疾苦,提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以后的作品多反映生产建设的成就和祖国山河的风貌。1987年应联邦德国图宾根大学之邀去该校讲学,并举办画展。有的作品为莫斯科东方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现代博物馆,巴黎两次世界大战博物馆收藏。汪刃锋是中国国早期木刻运动的创作者和推动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影响的著名木刻家。2010年12月18日 上午10点10分在京病逝,享年92岁。



E君像,野夫


迎春,杨可扬,1989


迎春,杨可扬,1989


鲁迅与藤野先生,张望


藏书票,邵克萍

藏书票(Bookplate):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EX-LIBRIS"(拉丁文)。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

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带有藏书者姓名的小版画。藏书票艺术起源于15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至20世纪发展为繁盛时期,日前已逐步扩展到亚洲、澳洲、北美洲等地区。欧洲最早的藏书票是用木板刻制的,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都参与过藏书票的设计、创作。所以,藏书票可说是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是与版画艺术共同发展的。藏书票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从30年代开始,中国也有许多版画家投身于藏书票的创作。


藏书票,唐英伟


藏书票,杨涵


藏书票,杨涵


藏书票,杨涵


藏书票,杨涵


风雪无阻,杨涵,1958年


抚顺露天矿,汪刃锋


儿童乐园,汪刃锋


胜利归来,邵克萍





鲁迅像,汪刃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