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周边自驾游(四):再游应县木塔与悬空寺

作者:光明行 显示图片

应县木塔和悬空寺,是山西省晋北地区的两个著名的古建筑,其中应县木塔以纯木结构和无钉无铆而著称,悬空寺以半插飞梁、岩石暗托和梁柱一体而闻名;1994年6月我曾随忻州长征路信用社的职工一起去旅游过一次,从此就没有再列入过我的旅游计划。而妻子却因为没有去过,竟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她不止一次地讲,什么时候去看看应县木塔和恒山悬空寺?
应县木塔距忻州只有150公里,悬空寺稍远一些,也只有210公里,都不过是两三个小时的车程。
2017年8月12日早晨,我们在家没啥事,突发奇想,决定出发,我们是上午8点从忻州出发的,8点15分从顿村高速口驶上二广高速,9点10分过雁门关隧道,9点45分在二广高速与荣乌高速交叉口右转,过桑干河特大桥,又上了一个小坡,远远就看到应县城中矗立的木塔了。
上午10点,我们从应县收费站驶出高速,沿迎宾北路一直向南,5分钟后左转,进入应县木塔停车场,停了车,走出停车场。


停车场的斜对面就是应县木塔景区,它的全称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距今已有一千年,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公元十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初,辽国进占晋北地区,并设大同军管理周围区域,公元1044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此后山西大同成为辽国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056年一心崇信佛教的辽国萧太后萧挞里决定在西京大同府南70公里的应州城北门外兴建佛宫寺,以作家庙,彰显家威。遂有此寺与此塔。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佛宫寺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高67.31米,呈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内观实为九层,全塔消耗红松木材3000立方米,全塔均采用纯木斗拱结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虽然无钉无铆,但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却安然无恙。


1994年6月游应县木塔时,我曾经进寺登塔,这一次我就没有进庙门,只是站在广场上拍了几张照片。妻子因为是第一次来,我就建议她进去看看,她说古建筑我又不懂,外面看看就行了。


上午10点半,我们离开应县,驱车赴悬空寺。应县木塔距悬空寺约60公里,我们走的是高速公路,在浑源互通下了高速以后,走的又是国道,所以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悬空寺。


应县木塔景区的游人不多,我以为悬空寺人也不会很多,到了悬空寺,我们看见的却是人山人海的场景,停车也成了问题,几个停车场都是满满当当的,站在停车场入口处,向下望去,整个山沟里成了车的海洋。


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车位,把车停了,走到售票处,此时售票处也是排了好长的队,不仅如此,从检票口到悬空寺的河滩里也是排着长队,看着有几千人。据说为减轻对悬空寺的负担,目前对悬空寺采取限流的办法,每次只能有80至100人登楼,出一人才能进一人,看着这种情况,我们想进入寺庙得等到什么时候,遂放弃了进入寺庙的想法,拍了两张远景照片,打道回府。


悬空寺的建筑年代比应县木塔更早,公元398年7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即今大同市),大兴佛教,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于491年在北魏都城大同市与中国当时的佛教中心五台山之间,建造了这座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远观悬空寺,见其只是靠十几根木柱支撑,将一座寺庙悬挂在刀劈一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高低错落。实际上,寺庙主要是以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扶托,加上回廊栏杆和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木质框架式结构,这样才使其屹立峭壁之上,千年不倒。


应县木塔和悬空寺,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表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