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郊人文精华——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半日游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解州关帝庙是天下第一关帝庙,因为它是古代朝廷正式祭祀关公的场所,所以选在关公故乡所在地的府州级行政机构——解州。解州关帝庙附近就是古代解州的城区中心。
解州的“解”,当地人念成hai,第四声。不过怎么读无所谓了,大家明白就行。
另外,在解州关帝庙以东10公里左右的常平村,有个关帝家庙。这常平村是关公的故乡,家庙对面的中条山上有关氏的祖陵,现在还立有关帝巨像。这两个关帝庙可以放在一起游览。
两个关帝庙之间有21路公交车连接,然而这车不太靠谱,一小时一班,所以只能打车去。常平关帝庙门口只有这所谓的21路车,因此不管是到达还是离开,都很麻烦。
解州镇现在虽然属于运城市盐湖区管辖,但毕竟离市区远了些,有一定的独立性,加上关帝庙的地位很高,所以将解州镇的这两处关帝庙单独写一篇游记。

火车站有11路到解州关帝庙,我在车上的时段是7:40-8:17,用了37分钟,票价4元。开头十七八分钟在市区低速行进揽客,售票员中途才上来。出了市区就快了。
下图是火车站广场上的11路起点:


上图中部的一白一黄便是11路车。
雄姿英发的关公像:


运城北站也有一个,不过我去的时候正在围起来施工,无法靠近。


11路车是到席张乡的,席张在解州关帝庙以西两公里左右。
这11路属于城乡公交性质,虽然也加入了 运城 公交车的序列,编号为11,但与城区公交不一样。 运城 的城区公交是绿色的大巴,车头上有液晶屏,显示线路号与首末站名,明显正规一些。


上图是解州关帝庙前的11路下车点,下客后它还要再等一会儿才前往席张。如果要从此处回 运城 市区,得到路的对面等车,夏天很晒。

解州在古代是州府的治所,地区行政中心,到这一看,成了普通的乡镇,不太发达。
运城在近代逆袭成功,解州与运城的关系,诸如正定与石家庄、汝南与驻马店、峄县与枣庄的关系。

官网:@***
这个官网同时包括了对常平关帝家庙、关帝祖陵的介绍。
官网对解州关帝庙的称呼是“关帝祖庙”,强调它的“带头大哥”、‘总舵主“的地位。

广场上有个火神庙:


火神庙是近年来重建的。
左边便是关帝庙广场了:


南边有新建的城墙类建筑:


以下简介引自解州关帝庙景区官网:
解州关帝祖庙始建于陈末(南北朝)隋初,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位于距运城20公里处的解州镇,南临巍峨秀丽之条山,北依万顷碧波之银湖,庙宇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总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

解州关帝庙是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一类大型的古建筑群,除了佛寺与道教宫观之外,特别推重一些专题性的祭祀祠庙。有一些是祭山川河海之神,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现存的我都去过,除了广州的南海神庙之外都很大,起码在7万平方米以上,转两三个小时没有问题。
另外就是人间英杰的两大重点——文圣人孔子与武圣人关公了。曲阜的孔庙非常大,有11万平方米。解州这关帝庙的祠庙区也有6万6千平方米。由于这是我计划中的最后一处大型古建筑景区,所以在里面呆了三小时,比较细致地转了几遍。

关帝祖庙的大门:


普通的成人票是50元,这建筑不知是古代的山门还是近年重建的,我估计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在广场上南望中条山:


整个解州关帝庙景区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南边的结义园、中部的祠庙区、北边的御园。其中结义园与御园有浓重的花园或园林的味道。即使是中部的祠庙区,也可以看作是古建筑园林。
按官方的数据,整个景区有22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结义园+祠庙区,总占地面积约66600余平方米。那么,御园及东边外围的一些遗址合起来有十多万平方米。

结义园的中轴是结义亭、君子亭、结义坊等古建筑,两边设计成了花园。
官网的介绍:
结义园位于祖庙之南,占地五十余亩(差不多4万平方米),是按照当年刘备、关羽、张飞涿郡三结义时的桃园意境而设计建造,中有结义坊、君子亭等主体建筑,四周古柏参天,湖光山色,园内翠竹绕湖,碧莲拂柳,小桥流水,桃花满山,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是一处娱乐、休闲、朝圣的好去处。
进门后是结义亭:


结义亭创建年代不详,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建的。

结义亭之后有块影壁:


影壁前有一块陨石,影壁的正中题着“三分砥柱”四字。
后方是君子亭:


君子亭创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原名莲亭。现在这建筑应该是清代或近代的。
君子亭的侧面:


君子亭后边是一片小花园:


这小园林颇有风致,上下两张图可以远眺到西边的鼓楼。


回望中条:


上图这个建筑是君子亭。

后面还是园林:


上图中部的建筑是结义坊。

景区官网的介绍:
结义坊位于祖庙端门南北对峙,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正面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洒题“结义园”,背面书“山雄水阔”,坊上四周彩绘山水、风景及三国人物故事。其结构精巧,气势恢宏,为祖庙最壮观木坊之一。

穿过结义坊,接下来这一片是祠庙区,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
因为我到得早,在祠庙区的中轴线也能拍到无人的照片。我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所以先由中轴线长驱直入,前往崇宁殿、春秋楼,拍到满意的照片后才返回到崇宁殿附近的大院中。这是已经是9:30以后,游人渐多,后来更是有一批千人左右的中学生集体前来参观。幸好一般的游客只是占领中轴线,两边广阔的院落还是清静得很。因为以后很难有参观大型古建筑园林的机会了,所以我在文经门、武纬门这两条线上徘徊了许多。等到中学生的主力到达后,才前往最后部的御园。

祠庙区的建筑布局为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是我很喜欢的古建筑园林。

西边的鼓楼与城墙外西端的“威震华夏”木牌坊:


城墙西段:


近看“威震华夏”牌坊:


它是明代建的。
“威震华夏”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的原话,那一次关公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三国志》说:“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威震华夏”是极高的评价,虽然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武将驰骋大江南北,纵横长城内外,足迹踏遍中华大地,也能当得起这句评价,关公不是唯一的。但每每想起这句话,仍然十分感动。这个区域几乎没有游客,我很喜欢这座牌坊,所以多呆了一会儿。
在牌坊前再次回望中条:


鼓楼与城墙:


上图左边这个建筑是办公区,好象还有个研究院。
城墙正中的端门(正门)与四龙壁:


城墙东段与钟楼:


曲阜的孔庙、泰安的岱庙、华阴的西岳庙等大庙都有城墙围起来,另外还见过平遥的双林寺有城墙。解州这关帝祖庙,地位很高,当然也不例外。

端门前的四龙壁背面:


官网的介绍:
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琉璃影壁。从建筑学上讲,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从文化角度上讲,属于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有消灾降福,佑护生灵的作用。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龙壁的正面:


上图中下部的三根铁柱起“门档”的作用,提醒人们到此落轿下马。
侧看端门:


官网的介绍:
端门位于关帝祖庙最南端,为主庙正南门。始建年代不祥,重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恢宏的砖结构宫门。外观砖雕为仿木建筑,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门洞背面上方有“扶汉人物”匾额,两次间门洞上层东面横额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端门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勘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

进去后回看端门:


背面下中的题字“扶汉人物”与正面是不一样的,正面就是“关帝庙”三个大字。而两边的“精忠贯日”、“大义参天”却与正面重复,在里面还分别有个木牌坊刻着这两处字样。

第二道门——雉门:


官网的介绍:
雉门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端门以北,第二道大门,专供帝王出入。创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现为清代后期建筑。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北面为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可谓一门两用。

现在当然开放了,不再是帝王专用。

正脊中间的装饰物:


歇山顶的曲檐:


官网的介绍:
钟楼和鼓楼位于端门与雉门东、西两侧,分别与主庙前沿墙东西转角处相连。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遗物。钟、鼓两楼平面为方形,两层。下层为砖砌墩台,上层为木构重檐歇山顶。瓦顶全部为琉璃构件,吻兽齐备,造型逼真。两座建筑形制外观相同、位置对称,为阁楼式,主要用途是悬钟系鼓,以壮威仪。

东边通道尽头是钟楼:


楼上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所铸铁钟一口。
钟楼旁边的崇圣祠:


本来大门紧闭,正好有个工作人员开门进入,我赶快跟到门口,向里拍了一张:


崇圣祠是供奉关公三代祖先的塑像与牌位之处,创建年代不详,现存的正殿是清雍正年间的建筑,山门则是同治年间的。

崇圣祠与文经门之间本来有部将祠,祭祀 杨仪、王甫、赵累等几位,但是没有开放,连门都没有打开。

雉门门前通道上的这批建筑挺讲究对称的,不仅是位置的对称,而且名称也很对称。
两端的钟楼、鼓楼就不用说了,许多古建筑都有。
从钟楼、鼓楼往内收,紧挨着它们的分别是东边的崇圣祠、西边的胡公祠。崇圣祠祭祀的是关公的三代祖先,胡公祠祭祀的是关公的兵父胡宾及其祖先,这祭祀功能很对称。
再往里,东边是部将祠,西边是追风伯祠,这追风伯不是人,而是关公胯下的赤兔马的封号。一边是部将,一边是骏马,这是关公的得力助手,也很对称。这些是现代人口中说的“猪队友”的反义词——神队友。
再往里的另一对儿——东边的文经门与西边“武纬门,这就不用多说了。不过经为主,武为辅,以文为经,以武为辅,说明华夏总的来说是重文轻武,所以尽管每朝每代都有热血名将,但总是被北边来的只重武力者打趴下。(文明干不过野蛮倒不是耻辱,武力与武功并非唯一标准,也未必是主要标准。正如我打架打不过流氓,不能说我没有价值,流氓更有价值。)

连接钟鼓楼之间的通道挺幽静的:


西边的鼓楼:


鼓楼旁边的胡公祠:


胡公是关公的岳父胡宾,胡公祠创建年代不详。上图好象也是从门缝里拍的。

武纬门与胡公祠之间的追风伯祠,祭赤兔马,但也没开门。

从正中的雉门进入,是第三道门——午门:


景区官网的介绍:
午门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雉门以北,是第三道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被毁,民国九年重建,是庙内最晚建筑。午门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庑殿顶,七架梁。它是文武群臣待朝、献捷、侯旨和布诏的场所。
普通庙宇没有午门,关公是“关帝”,所以此处设有午门。(不过曲阜孔庙没有午门)

在院子里侧着看午门:


门前台阶上有雕龙:


官网的介绍:
午门正面东西两侧分别绘有周仓、廖化的站像,他们是关羽的忠实部下,在这里用作关帝庙的门神。北面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图画。东西两端山墙还分别所绘道教中的方位神,左青龙、右白虎,足可所映关帝庙当时凸显道教文化的元素符号。
东壁有青龙画像:


西壁有只白虎,不上图了。
上图左边有周仓画像,不过没有拍周仓的正面。西边有廖化画像。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图画:


再往前是御书楼前的“山海钟灵”牌坊:


景区没有说明它的建筑年代。


再往前是御书楼:


官网的介绍: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中心,现存建筑为康乾时期遗物。前檐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抱厦三间,单檐卷棚顶。楼上雕木制八角形藻井,顶端为八卦图案,因而得名“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康熙帝西巡,祭拜关帝,并御笔“义炳乾坤”。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帝为纪念康熙帝御书匾额,遂改名“御书楼”。

背面有块匾:


“无二心”是大白话,对武将的称颂,除了文诌诌的四字词语外,来点大白话最得人心。

御书楼之后就是重头戏—正殿崇宁殿:


官网的介绍:
崇宁殿位于关帝祖庙后部,是全庙主殿。始建于陈隋年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得名。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大殿檐下悬清乾隆帝钦定“神勇”巨匾,门楣上悬咸丰帝御书“万世人极”匾,殿内关帝神龛上悬康熙帝御笔“义炳乾坤”帖金匾。环绕殿周26根巨型盘龙石柱,粗犷有力。正面八根柱为双龙遨游飞翔,其余三面18根石柱为单龙深浮雕,其上有龙抓小猪、小鱼、小龟等图案,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神勇”说是乾隆钦定的,有些多余。乾隆不同意,关公就不神勇了?


上面这个“万世人极”据说是咸丰写的。
精致的“双凤朝阳”:


殿里的关公神像:


关公像上方有个“义炳乾坤”匾,但是,在这里拍照是“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所以只来得及拍关公像。
对于我来说,云长不是关帝、关圣、关老爷、关二哥,是关公、关将军。每次看到关公像,肃然起敬。

檐下各处还挂着不少牌匾:


上面这个是同治年间的。


上面这个是光绪年间的。这庙里的大多数建筑都重建于清代,牌匾也基本上是清代的。

这个庙专挑关公好的一面说。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结尾的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虽是一家之言,但能概括关张二人的优缺点,还算公正。



除了从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这一中轴线行进之外,东西还各有一条纵线。

雉门东边的文经门也可以进入:


前面是“精忠贯日”木牌坊:



侧着看御书楼:


继续往前是碑亭:


官网的介绍:
钟亭和碑亭位于关帝祖庙崇宁殿东西两侧,是清代增设的两座亭式建筑。两亭位置相对,规模、形制相近。碑亭位于崇宁殿前东隅,内立果亲王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诗碑。

碑亭已经离崇宁殿很近了。

在碑亭着回望这条静寂无人的甬道:


倒卧的硅化木:


我比较喜欢古建筑园林,所以连这些甬道都会多逗留一会儿。

西边是武纬门:


前面是“大义参天”牌坊:



尽头是钟亭:


官网的介绍:
钟亭在崇宁殿前西隅,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构,亭内的铁钟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

回望这条通道:


只有讲解员偶然飘过。

崇宁殿以东有条甬道:


还是没什么人。
同时可见,崇宁殿周围还有一道围墙。
回望这条道:


西边也有条通道:


东西两条都可以通后院。
回望这条道:




崇宁殿后有个门:


这个门是通往春秋楼区域的。

后部春秋楼前的“气贯千秋”牌坊:


上图其实把整个春秋楼建筑群拍下来了。牌坊正后方出现的屋顶是春秋楼的,右为印楼,左为刀楼。
坊前的紫薇开得正盛:



官网的介绍:
春秋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最后端,是关帝的寝宫。因为关公喜欢夜读《春秋》,所以各地的关帝庙一律将寝宫称为“春秋楼”。
该楼又名麟经阁,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详,复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一楼神龛供奉关公戎装像,二楼神龛供奉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像,暖阁内壁板刻《春秋》全文,顶部悬垂三眼“藻井”,环楼四周挑承“悬梁吊柱”,皆为古建艺术珍品。

然而上面说的这些根本看不了,因为二楼不让上。

关公像:


居然没有夜读《春秋》。

官网的介绍:
刀楼、印楼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东为印楼,西为刀楼,形制相同。其中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

东边的印楼:


印楼陈设方形汉寿亭侯印盒一枚:


西边的刀楼:


刀楼内置青龙偃月刀一口:


春秋楼是祠庙区的最后部分,出厚载门,再往后还有个很大的园林区。从厚载门穿过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没有拍。

我来得比较早,8:15就进来了,没什么人,所以很从容地逛到了崇宁殿与春秋楼。然而在9:20左右,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我就在端门—崇宁殿的院落里转了好几个来回。9:50左右来了一大批搞游学活动的中学生,足足坐了十几辆校巴。随着这批人源源不断地涌入,我感到不妙,才赶快逃离祠庙区,前往御园。

入口:


右边有个服务区:


左边其实也有。
一进去是个大鼎—福寿鼎:


它所在的台子叫“福寿台”。
西边是圣行祠:


圣行祠是御园里的主建筑。
这些建筑都是近年新建的,所以没认真拍。
回望春秋楼方向:


这时候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鳞云,持续时间挺长。


园子东北角有个瀛湖:


上图中的石碑上刻有“福地”二字,据说是康熙写的,所以景区一般将这个湖称为“福地”。我个人觉得叫“银湖”或“瀛湖”更好。


欢乐的孩子:


园子西北角的忠义堂:




小山上有亭:


上图的长廊叫“文化长廊”,绕御园一周。
亭子好象叫“揽月亭”:


文化长廊的另一段:




御园这一部分我就信步闲逛了,只呆了半小时。
御园门口往东有条道,是景区指定的出园路线。


途经上图有棋盘的地方,这是崇宁宫遗址,它连同清庆宫、祝公祠等被烧毁了。
走出去便到了钟楼:


回看出口:


上图这个石牌坊叫“万代瞻仰”坊,建于明代。它与西边鼓楼西南侧的“威震华夏”坊是对称的,只不过这个是石坊,那个是木坊。不知为何没有统一?

广场上有不少服务点:



前来参观的校车:


第一次看如此庞大的校巴阵势。

接下来要前往常平村关公老家的家庙。
虽然有21路以解州关帝庙为起点站,途经常平关帝庙,但每小时才一班,整点发车,很不方便。特别是常平关帝庙门口,只有这一趟公交车,限制很大。
我原先只知道有21路,从解州关帝庙出来,路口仍是一片空白,看不到21路的站。问了旁边卖水果的夫妻,说21路一小时才一班,就在关帝庙东边这条街上游走。此时才11:20,还得等40分钟。我立刻叫了滴滴,马上有司机接单,距离12公里左右,开过去要10多分钟。

家庙门口公路对面的广场:


不知在开发什么项目。
远处山上有关公的巨像:


以下简介引自解州关帝庙官网:
关帝祖陵,位于祖祠南1.5公里处,景区占地3000亩,由石磐沟自然景区和圣像人文景观景区组成。“幽谷、奇石、汉城、流泉”是景色深邃、山水明媚的祖陵景区之四大奇景。石磐沟自然景区,峡深谷幽,两峡壁立,青松、翠柏、野草、鲜花遍布山坡,天然奇石,惟妙惟肖,景区新开发有24个景点,有“青龙把门”、“携妻拜祖”、“赤兔蹄痕”等,漫游其沟,看条山翠绿,赏石磐美景,忆关圣功德,感人生滋味。 关帝圣像景区位于“汉城”东边的山峰顶部,有世界最高,最大的铜铸关公圣像。圣像高80米,其中基座19米,象征关公在家乡生活了19年,圣像主体61米,象征关公一生61年成就了中华武圣的千古英名。圣像面朝故乡运城盐湖,背靠巍峨中条山,形神兼备,英姿盖世。

下图是常平关帝庙入口两边的小摊,只有冷饮、雪糕、现摊的煎饼等简易食品。


以下简介引自解州关帝庙官网:
常平关帝家庙,位于运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距解州祖庙8公里,总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整座庙宇的建筑布局,采用了与祖庙相仿的“前朝后寝”的建筑体制及中轴对称式的传统建筑手法,其庙貌、风物与祖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庙内的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砖塔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 
这座庙宇原是关羽的故宅,关羽从出生到避祸出逃之前一直生活于此。关羽殁后,当地人及关氏后裔为纪念关羽及其祖辈三代便在此处建造了一座祠堂,作为奉祀他的场所,成为当今纪念关羽最早的祠堂。到了明清形成现今之规模,庙内现存建筑亦多为清代重修之物。

常平关帝家庙是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20元。
常平关帝庙的交通不算很方便,又正值 大中午十二点,当天太阳很毒,所以我在里面转了45分钟,并没有碰到太多的游客,好像就三五人。等我准备走的时候,在解州关帝庙遇见的大批学生再度杀到,完美避开。


入口石牌坊:


官网的介绍:
关王故里石坊位于关帝家庙正南。次间外柱雕有明嘉靖二年七月(公元1523年)巡按检察御史王秀立。横额为“关王故里”。四柱三间,明间两柱剔地凸起雕蟠龙各一,整体风格饶素朴之风。
石牌坊正后方的是山门。

东边是钟楼:




上图左部的牌坊是钟楼旁东边的“灵钟卤海”坊,右部的城楼是这座庙环庙城墙的东南角楼。
西边是鼓楼:



上图右部的牌坊是鼓楼西边的“秀毓条山”坊,左部是西南角楼。

一进去就是祖宅塔:


官网的介绍:
在家庙中,还有一座与众多关庙不同的建筑,这就是屹立在午门东南隅的八角七层砖塔。高不过一丈,据塔铭记载,该塔是金代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建造的。
  因塔建于井口上,俗称井塔。许多游人至此,“见此塔,不知其为墓者十有八九。”佛教寺院建塔司空见惯,而关圣故里家庙建塔实属罕见。殊不知,这里有一个悲壮故事。相传,这里原是一口水井,当年关羽杀了恶霸员外后,官府要对他家斩草除根,灭门九族。关羽弃家外逃,他的族人也逃到了现在的运城市古村一带隐身埋名。而关羽的父母却因年迈,出逃不便,又不愿连累邻里乡亲,便双双投井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两位刚烈的老人,便在井上修建了这座砖塔,取名“忠义塔”。此塔历经千载,受到嘉靖年间大地震的考验,屹立无恙。
据家庙北端圣祖殿清康熙23年立的《创塑关圣父母金身碑》记载,此塔为东汉中平元年(184年)所建,因“里人为帝有扶汉兴刘之举,遂建塔井上。金大定17年重加弘竣”。此塔当为金大定及明清重修后的遗物。


塔后面是仪门:


仪门里的小院落:



正中这个是献殿:


官网的介绍:
献殿位于常平关帝家庙中轴线崇宁殿之南,面宽进深各三间,悬山式屋顶。是民间祭祀关帝,陈设贡品,敬香叩拜的场所。每逢清明、中秋、关帝诞辰,世界各地信众、游客都将前来祭拜。而农历初一、十五更是当地老百姓、信众祭拜瞻仰关帝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

崇宁殿与东南边上的龙柏:


据说树龄达1800年。
西边还有株虎柏,见上图的左部,树龄也是1800年。
正殿—崇宁殿:


又叫关帝殿,面宽五间,重檐九脊顶(歇山顶),现为清嘉庆年间的建筑,殿前龙虎二柏分峙左右。
由于献殿贴得太紧,在正面很难拍照,即使是16mm的镜头也不好对付,所以只好侧着拍了。景区官网使用的是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航拍图,说明工作人员也难以从地表的正面拍摄。


殿里的关帝像:


官网的介绍:
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凝神端坐于龙椅上;龛内外侍者4人,恭谦微谨。


崇宁殿正后方有座小门:


穿进去后是娘娘殿:



殿前这一株是“五世同堂桑”:


树龄达300年。
官网的介绍:
娘娘殿位于常平关帝家庙崇宁殿后四合院内,坐北面南,面宽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宋金之际,已建专殿奉祀。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被封“九灵懿德式肃英皇后”。殿内奉祀关夫人彩色塑像,头戴金灿凤冠,脸庞端庄,秀目清澈。
内有神龛,关夫人凤冠霞帔端坐其中,侍者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而立。各像比例适度,神态自若,在清代泥塑中此为上乘佳作。
门口有工作人员,上文说的雕像之类的无法拍照。

东西厢房设有关平、关兴太子殿。

东边关平的:


叫竭忠殿。
西边关兴的:


叫显忠殿。

娘娘殿后,西北角上有株云柏:


树龄有300年。
后面还有一座小门:


穿进去是葡萄架:


夏日炎炎,正好在此休息。

进去后是圣祖殿:



官网的介绍:
      圣祖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橼,悬山式屋顶,殿前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上部置一个六腿圆腹大铁香炉,用于设蘸祭祀。此香炉是明万历47年(公元1619年),由河东都运西分司署解州事,运判胡宗汉献铸的。殿匾“绍谋绳武”为清嘉庆年间解州州官胡龙光题,屋宇装饰少,接近民居。
      殿中主祀关龙逢,也是后人为关羽挑选的远祖。据地方志记载系安邑人,或许后来迁到解州定居。《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汉韩婴所撰《韩诗外传》载:“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往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关龙逢是古代忠臣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很难说他是不是关公的远祖,不过这代表了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据殿前《创建关圣祖庙记》碑载,圣祖殿为清乾隆28年山西直隶解州知州言如泗创建。殿内圣祖塑像也当为同期之物。

殿内的塑像:


正中是关龙逢塑像,殿东为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三代先人塑像,西侧是三代夫人,皆风冠霞披 ,位置与三祖相对应。两殿人物在全国武庙中独一无二。

有块嘉庆年间的匮: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思是祖先高瞻远瞩,为子孙留下高明谋略,以此庇护子孙,这是留给子孙最丰厚的遗产。这句话用在圣祖殿当然是最合适的。

出口在西南角:


南望中条:


常平关帝庙门口无遮无挡,正午的太阳非常毒辣。我一边等公交,一边叫滴滴,过了十来分钟,两方面都没有结果。肚子有点饿了,于是过马路,回到关帝庙一侧买煎饼。前面有两个人,我只能等等。这时从西边解州方向驶来一辆 运城 出租车,我连忙招手。尽管在马路对面,司机还是看到了,停下来。我顿时不顾煎饼了,三步并作两步冲过马路蹿上了车。本来的计划是乘21路去池神庙,这会儿热得难受,跟司机说到火车站前的如家,回酒店附近吃午饭。
从常平关帝庙门口打车回到 运城 火车站前,15.9公里,21分钟,35元。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