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是按照这个路线图完成的。
只有一点不同:本来第一天应该先去云冈石窟,第二天再去应县木塔,但我们出发前一天获悉近期山西省景区周一到周五期间门票免费,但我们的第一天是周六,不能免门票,而应县木塔门票比云冈石窟便宜一半,为了省钱我们就先去了应县木塔,这样路线上有一点上绕,不考虑免门票问题的话,我认为最佳还是先去云冈,晚上住大同,第二天再去应县,再去悬空寺,像这样↓
其实一般游客可以不去三门峡水库大坝,把时间给平遥多一些更合适。
这条线路缺点是回程比较无聊,要长途开车回京,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加上我们没去的乔家大院和晋东南的太行山峡谷、挂壁公路等景点。
另外大家还可以早起一会儿,我们起的比较晚一些,行程也紧张一些
十月下旬的晋北已经零下了,幸亏我们带了羽绒服,真冷。
北京到应县木塔开了5个小时,太阳照的直犯困。
到了应县,一眼就看到了木塔。导航到的是西门,没开,我们又沿路往北找,有个荒凉的景区停车场,但就愣是没找到大门。找当地人问了半天才知道,只开南门(划重点)。
南门在一条购物街上,很繁华。进门安检,打火机一律没收。
应县木塔大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远看不高,近看却感到了巍峨,尤其考虑到塔身整体都是木结构建成,又经历近千年的风雨雷电、战火地震,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身临塔下,仰头细观塔身的每一处榫卯,还是颇有感慨。
塔下遇到一只小花猫,特别瘦,叫了它一声,它就一直跟着我,可惜没有吃的可以喂它。
园区不大,据说由于塔基出现下沉的情况,现在已经禁止游人登塔了,只有一层可以参观。
想问有没有这个木塔的积木卖呢?就是按照建这个塔的榫卯结构做零部件,需要自己动手安装一个的那种,肯定很有意思。但能找到的现有积木都不是按木塔实际结构来做的,完全是字面意义上的“偷梁换柱”。
绕塔一周,蹭了几个导游,把后面的两间小房子也看了看,就告辞走人。
应县到大同古城,1小时20分钟。
虽然大同古城是一个闺蜜力荐的点,但我们起初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此想着傍晚和晚上就随便逛一下吧,结果出乎意料,从大同市区晚高峰拥挤的车流里看到大同古城的第一眼就很喜欢——那是一座玲珑的小塔,从古城墙上探出半截,好像在跟我们这些远来的游客打招呼。
古城是开放的,车行无阻,并且停车方便。夕阳只剩最后一缕,我们赶在关门前一小时进入了华严寺。
入寺首见大殿(普光明殿)感觉颇新,往后过一座小院,一尊木雕菩萨很精致。再往后拾级而上,来到大雄宝殿,才看出辽金遗风,尤其屋顶一对琉璃鸱吻十分耀眼。
据说这座大殿是现存木构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从金代重修算起也有880年历史了。
出了大雄宝殿,华严宝塔举目在望。
和应县木塔一样,华严宝塔也是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外面看着三层,爬进去发现其实是五层。楼梯非常陡峭,但爬上去并不费劲。
塔顶开放,登临可以四面观赏,大同古城尽收眼底。
宝塔地下是由100吨纯铜打造的地宫,供奉着高僧舍利和1000多尊佛像,因此叫“千佛地宫”。但是我错过了,因为下来的时候同伴走散了,我看工作人员准备关门,心里一慌就跑出去了。后来才知道同伴是去了地宫……
出华严寺时,天黑路灯亮了,我们去古城边的酒店办理了入住,又走回古城里,按照闺蜜给的指点找地儿吃饭。
路上可以看到一些古建筑和牌楼,还路过了大同古城的另一个景点“九龙壁”。原来九龙壁就在路边,只是用铁栅栏隔开了,所以就不用买票也能看到呀~
来到闺蜜指点的餐厅,啊,竟然排队。寒风中等待了20分钟左右,终于吃上了。
闺蜜力荐的凉粉和烧麦我觉得一般,但是羊杂真好吃啊!腰片也不错但是有点辣。
汾酒和竹叶青,拿不定主意喝哪个,索性各点了一小瓶。
吃饱喝足,本来想走回酒店,顺便逛逛古城、城墙什么的,但是一出门就给冻到了,好特么冷啊!!
掏出手机一看,零下3度!天呀,毕竟我们早晨在北京还20度呢~~
放弃走回去的想法,立马打车。再看下五台山的气温,比大同还低,幸亏我们带了羽绒服。
自然醒,原计划开车半小时从大同古城到云冈石窟,没曾想路上堵车还挺严重,最后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
虽然门票免费,但还是需要提前预约,使用“游山西”小程序提前一天预约即可,山西境内大部分国有景区都是如此。
可能因为免票的缘故,去的人很多,我们到时停车场马上就停满了,我们停在最后一排。因为提前预约过,所以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入园。
入园先看到一尊昙曜的塑像,塑像后是一条立着两列“骑象四棱柱”的大道,谓礼佛大道。大道尽头是一颗挂满祈福丝带的金属菩提树。过了菩提树是电瓶车上站,如果不想走路就在这里坐车,但其实很近,我认为一般人都不需要坐车,直接往前走,是新近建成的“灵岩寺”。
灵岩寺走到底,出侧门过小桥,就到了武周山下了。
就在这半山的石壁上,1500年前开凿的53个洞窟、五万多尊佛像错落而列,东西绵延近一公里,就时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石窟,是佛门弟子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依山雕凿的石窟、佛像,经久耐用,气势磅礴。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郦道元评价这里“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民族瑰宝。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点名要求参观云冈石窟,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他来到云冈,站在历经了十几个世纪风雨的洞窟前,依次鉴赏。露天大佛雄伟庄重、肃穆慈祥;“昙耀五窟”巧夺天工、富丽堂皇;中心塔柱变化繁复、精美传神……周总理被云冈石窟这件稀世珍品所深深吸引,露出了那个年代所少见的笑容。
然而,当他看到那些断头菩萨、缺臂罗汉时,当他发现大面积石雕被自然风化、渗水浸蚀得面目无存时,心情又沉重起来。他立刻向当时在场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询问起关于防止石雕风化水蚀的技术问题,王局长回答:“我们已搞了个十年维修规划。”周总理听后一直思虑着这个问题。在休息室时,面对着在场的中外记者,周总理坚定地宣布:“云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下来。刚才说有个10年规划,时间太长,要3年搞好,3年以后请你们再来参观!”
总理的指示很快得到落实,专门拨款160万元,有关部门成立了“山西云冈石窟维修工程领导组”,1974年5月开工,按照“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护现状、保护文物”的原则,对主要洞窟进入大规模抢险加固。
1975年,总理的病已经很重了,但病榻上的他依然没有忘记这些抢救中的瑰宝,还关切的询问起工程进展的情况。
云冈第7窟前室东侧立着一块记录此次“三年保护维修工程”的石碑,碑文题云《云冈石窟抢险维修工程碑记》,可见此次维修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抢险”。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有的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已被世界上多数文物保护专家所否定,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此次紧急抢险维修工程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三年后的1976年9月15日,保护维修工程如期完成,岌岌可危的悬石裂隙得以治理,残断落石归位复原,最大限度解决了濒临倒塌的洞窟的稳定性问题,艺术宝库焕然一新。大佛炯炯有神的双眸和略带微笑的嘴角仿佛也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然而此时,周恩来总理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来到这万佛之前,露出他欣慰的微笑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云冈石窟仍然没有忘记这段尘封的历史,在大概13号窟的对面的路走下来,走不远可以看到一座仿古小屋,是当年周总理和蓬皮杜休息的小屋,云冈石窟将之专门辟为“周总理纪念室”,以纪念这段历史。
离开云冈,启程前往悬空寺。车行1小时40分钟。导航地点有微小的不准确,悬空寺原有的入口现在已经成为消防专用通道,社会车辆需要从山脚就直接进入一条通向山谷的小路,路口有一个不是很正规的指示牌,很容易被忽略。走错了也不打紧,反正很近。
早先我以为悬空寺是恒山上的一个景点,实际并不是!虽然挨得很近很近,但悬空寺和恒山仍然是相邻的两个景区。
悬空寺很小,门票有两道,一个是进大门的票,一个是登上悬空寺的票。
如果不想爬上去的话,那就只买大门票,站在山脚平台上看一看就可以了。疫情期间免门票免的就是这个15元的大门票。如想登上去,另外再买一种票,价格100元。
山脚平台与悬空寺一水之隔,位置刚刚好,既可以看到全貌,又不会丢失细节,当然也是拍照留念的好位置。
但我觉得,千里迢迢的来都来了,这么独特的地方,不登上去亲近一番,岂不可惜。何况并没有多高,顶多也就类似爬个五六层楼的样子吧。
可能因为免门票的缘故吧,我去的时候人挺多的,在第二道门票的检票点就开始限流了,进去以后也是接踵摩肩,寺内台阶非常陡峭,大部分楼梯、走廊都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可能这也是寺内特别拥挤的缘故吧!
原本没想去爬恒山的,因为不想爬山(体能差),但是后来还是去了,原因:
1:恒山距离悬空寺车程仅10分钟;
2:悬空寺所用时间比计划中的短了不少;
3:恒山疫情期间免门票;
4:来都来了……所以还是去了。
为了少爬台阶及节省时间,我们现场研究了一下,决定坐索道上山,在山顶走一段,然后下到另外一条路,再坐观光车回来。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还是免不了爬一些台阶,但终究算是在游览景色和体能消耗之间的最优平衡点了。
论海拔,恒山比泰山高,但是论实际的爬山路程,感觉恒山并不算难爬,不过这种感觉大概率是来自我们采用了索道+观光车的组合,而泰山每次去都是用爬的(那时候年轻啊!)
还有一个理性的考量(但我没有去核实),就是泰山虽然总海拔不高,但从山脚到山顶的实际落差应该要比恒山的实际落差大的多,毕竟晋北本身就是高原了,而泰山可是坐落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
恒山上游人很少,小尼姑令狐掌门不可不戒一个也没瞧见,只有一堆道观。
沿山道下到半山停车场,坐上观光车,很快就回到索道下站,我们停车的地方,继续向南,去五台山。
前半段高速很好走,下了高速上山去台怀镇的路就有点难度了,安全起见我们开的不快,因此晚上7点多才到台怀镇。
路上查门票(免费,但要预定),因为我们只是想当晚住在台怀镇,第二天再去景区,所以并没有定当天的票,倒也没关系,门口现场预定了一下就可以了。
台怀镇不大,一条主街,所有寺庙、饭店、酒店基本上就在主街的两旁。主街上还有一家肯德基。
入住酒店后出来吃饭,特别冷,特别冷,特别冷。点了一个热腾腾的五台山汤锅,有台蘑(没洗干净,有沙)、鸡块、排骨、豆腐等,原来五台山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只有素食可以吃哈哈哈哈。
五台山的攻略我来之前查了好多遍,还问了好多朋友,但一直都没搞明白,主要是庙太多了!还有什么大环台小环台的,一头雾水。
来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很简单……
1、五台山不仅是一个景点,它也是一个地区,请你想象五座山峰(五个台)围成一圈就像一朵花,花心里的凹地就是台怀镇;
2、台怀镇首先是五台山的餐饮住宿集中地,其次镇上也有很多寺庙和一座小山峰(黛螺顶);
3、传说中的大环台,就是去到五座山峰顶上,每座山顶都有寺庙,要徒步走的话估计得好几天,跟车转大概也得安排一天吧;小环台就是在台怀镇的各个寺庙包括黛螺顶走一下。
4、小环台难度很低,寺庙都挨在一起。强行制造难度的话,可以徒步爬一下黛螺顶,不高,有朝拜的人是从山脚下一路磕长头上去的。
由于我们来五台山只是观光打卡,并没有朝拜或者深入研究的目的,因此考虑到时间和体能,我们选择了小环台,把一天的时间全部放在台怀镇了。
我们的路线是这样的:
一早先去黛螺顶,下来后去菩萨顶,然后五爷庙、塔院寺、显通寺,这仨紧挨在一起,然后是我们住处旁边的殊像寺,晚饭后又去了晚上也开门的广化寺。这是我的实际走的路线,但走完之后我认为啊,更好的路线是应该是这样:
【黛螺顶】→【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殊像寺】→(晚上)【广化寺】。
这样走一方面路线更顺,另一方面是从高往低走,要省力一些,只是不知道走得通不?欢迎留言告诉我呀!
由于一半寺庙殿内都不允许拍照,因此在五台山的照片主要都是建筑外观。
【黛螺顶】
黛螺顶在台怀镇东北部,入口就在台怀镇唯一的一条主路旁边,虽然不高但还是有索道,我们选择了索道上下。
下了索道稍微走一点就到山顶,香火非常旺盛,还有人在做法事。
从黛螺顶俯瞰台怀镇,几个主要寺庙都挨得很近↓
【菩萨顶】
因为从黛螺顶上望见了另一个山头的菩萨顶,我们下了山就直接开车去菩萨顶,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导航指引我们抵达的是菩萨顶的后门,于是我的参观顺序也是反的,从后门进去往前走。
如果从前门上来的话,似乎要爬这个台阶↓
从菩萨顶眺望黛螺顶,看上去没有多高吧?
从菩萨顶下来,开车到五爷庙,停车场全满,找不到车位,眼看着离我们酒店越来越近,我们索性把车停回酒店,剩下的路程全靠走的。事实证明这样完全没问题,因为几个寺庙是挨在一起的。
【五爷庙】
不大,但香火鼎盛。室内拦住了不给进,只能在建筑物外面参观。
【塔院寺】
白塔是台怀镇的标志,巨大的白塔无论在台怀镇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实际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
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行从陕北去西柏坡,路过台怀镇,就在塔院寺方丈的房间住了一晚,现在把这个院落辟为了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显通寺】
显通寺是这几个寺庙中相对最大的一座,相应的参观时间也是最长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还是请一个解说员或者蹭别人的讲解听一听,会比自己瞎看更有收获。
纯砖结构的无梁殿 ↑
显通寺地势仅次于菩萨顶,再往上走应该就是菩萨顶了。因为菩萨顶我之前去过了,所以参观完这里,就原路返回,去殊像寺。
又路过塔院寺 ↓
在别的地方男士捧着鲜花是送给女士的,在五台山就不一定。
【殊像寺】
殊像寺在台怀镇中心的西南部,距离显通寺步行大约1公里。
殊像寺不大,但很著名,据说这里的文殊阁大殿供奉的文殊骑狮像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像。殿内四壁还有罗汉渡江的巨型彩塑,规模非常宏大,值得一观。
离开殊像寺,天色已晚,找地方吃了晚饭,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也非常冷,我们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带着好奇前往五台山唯一在夜晚也开放的寺庙——广化寺。
【广化寺】
才到庙门口就惊呆了!非常多的人,就像夜市一样熙熙攘攘。
进了庙,又惊呆了!无数的华灯,把整个寺庙映照的金碧辉煌。
仔细一看,更惊呆了!从转经筒到大殿前的焚香处,全都实现了电子化——电子大屏转经筒,扫码付款后自动亮灯的小香炉……
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另类、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实体寺庙了,阿弥陀佛。
电子转经筒 ↓
电子上香 ↓ 需要扫描下面那个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付款,香炉上的“香”和莲花就会亮
佛讲精进,果然甚是与时俱进,令我大开眼界。
五台山夜晚很冷,早晨醒来却是大太阳。
天气很好。吃过早饭,告别台怀镇,跟着导航前往佛光寺。但是导航的路非常奇怪,似乎是在崇山峻岭里帮我们找了一条无人的小道。50公里路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因为一辆车也没遇到,冷清的让我怀疑导航的终点是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佛光寺。
寺庙门口倒是有值班人员非常认真的做防疫登记,但是因为没有手机信号!健康码半天没出来。
就在进门的一刹那,看到眼前的景色,忽然心里就很踏实——就是这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
整座寺院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爬上一小截异常陡峭的台阶,就来到了全寺的至高点,也就是佛光寺的核心——东大殿之前。
向前看,是一座屋檐高高飞起的壮观大殿,因为殿前的空地非常狭窄,更显得大殿气势逼人;
向后看,居高临下俯视着整座并不算大的佛光寺,远处的山峦似乎也近在咫尺。
正是因为这座大殿的存在,从而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及以前的木建筑”的论断。现在,这座大殿是现存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一会儿我们会去看排名第一的南禅寺。
大殿内房梁上、门板上,都有唐代的游客发的弹幕,但是不能拍照,大家就自己去看吧!
另一种形式的“古木参天”。
观赏中,又来了一批游客,专业的一边指点一边谈论着梁柱、榫卯、斗拱……不明觉厉。
下来才参观偏殿,文殊殿内正在展出的古建筑木质模型非常赞,但也不让拍照。
从全国木建筑古老排名第三的佛光寺出来,接着去排名第一古老的南禅寺。没想到,南禅寺比佛光寺还要冷清,除了一个工作人员和我们,一个人也没有。
南禅寺比佛光寺小得多,院落、建筑都很小,不过就是这座不显眼到有些质朴大殿,正是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因为韧性和运气,他们活了一千多年,祝福他们能继续活下去。
南禅寺真的非常小,所以耗时很短。离开南禅寺,我们直奔太原,先去晋祠。
车程2小时,到晋祠时已经三点半了,人还是很多啊!停车场挺远的,走半天才到晋祠公园门口。进了大门,还要一直往里走,才能走到传说中的晋祠。晋祠不算太大,但是外面那个公园不小,一来一回光是走这段路至少就得半小时以上吧。
但是晋祠挺好的。
起初对晋祠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的课文,因为当时觉得课文很无聊,所以对晋祠也没什么兴趣,但是来看了才觉得,还是挺棒的呀,真是险些被课本耽误的美景。
因为有很多典故、传说,所以强烈推荐跟着讲解走,如果请不到讲解员,就像我们一样扫码听手机的讲解吧!
晚上到了太原,跟朋友吃晚饭,山西的朋友自然请吃地道的山西菜!
第二天一早,又跟另一伙朋友吃早饭!仍然是太原特色的早餐,吃的好撑!
感谢山西朋友们的热情款待!
一大早小伙伴跑来请吃早餐,据说这家酒店的早餐颇有当地特色,但绝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先是在停得满满当当的停车场里找了好久的车位,然后又在乌央乌央的人群中找到跟人拼桌才有地方坐的小伙伴啊,最后终于吃到了太原风味的羊汤和羊肉烧麦——也值得了。
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告别太原的朋友们,启程南下平遥。
感觉平遥古城规模跟大同古城差不许多?但可参观的点要多很多。古城本身可以不买票而自由出入,但古城内的一个一个小景点则需要验票进入。我本想古城里转转就算了,但是正赶上门票免费,而且只在外面看也看不出平遥的精华和特色,于是还是耐着性子一个一个景点逛过去了。
我们把车停在了平遥古城的西门,从这里开始徒步游览。
上到城门之上,向外可以俯瞰瓮城,向内可以一览古城全景。
风很大,有点冷,但阳光很好,平遥古城懒懒的躺着。
小景点没有特别明显的招牌,有一个诀窍是看到门口有统一的验票机,就知道这里是一个景点了。
开始进院参观,发现大部分都是银号——古代银行。感觉平遥古城以前就是金融中心吧!
古城内可以聘请解说员陪同参观,当然是需要付费的。我们因为时间紧张,看的浮光掠影,因此也没有请解说员。
在参观城隍庙的时候,进门验票后就给我们分配了一个免费的解说员。因为人家说不要钱,所以我们也没有拒绝,但总觉得“有诈”,而且说实话讲解员讲的地狱啥的我们也完全不感兴趣。果不其然,走到后面开始让我们请香,在被我们拒绝之后,解说员就结束了她的讲解。
很抱歉呀早知道你辛苦半天是为了让我们请香,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拒绝的,但没有办法,你只说免费讲解,也没提任何条件,所以我们也没有拒绝的机会,你的辛苦实在是白费啦!
所以也提醒一下小伙伴们,假设你不准备在平遥古城城隍庙里请香或购买纪念品的话,我想就不要接受免费讲解了吧,不然后面还蛮尴尬的
离开平遥,我们前往王家大院。
游山西,大院总要看几个,我们选择了王家。
平遥到王家大院不到一小时车程,但导航有误,给我们指了一条特别奇怪的小路,让我们从王家大院北面的山上穿越农田和村庄翻下来,一直以为我们走错了。路虽奇怪,但最后还是到了目的地。
本以为一个家族院子能有多大?
事实证明我们的想象力还是不够,王家大院确实还挺大的
一个个小院看下来,穿过最后面的花园,来到大院的至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王家大院,不远处的山峦也近在眼前。
离开王家大院,天色不早了,原计划就住在王家大院门口的民宿,据说有窑洞,但是我们去看了下,条件是在太一般,周围密密麻麻的小酒店,基本都是家庭式的,情况都差不多。再看看到洪洞县也只一个多小时而已,于是我们决定继续往南去洪洞。
不知是风吹着凉的缘故,还是有点晕车,是夜头痛欲裂,到酒店后直接躺下休息了。
休息一夜后,头不疼了,谢天谢地,行程继续。
既然都来了洪洞县,临时决定去大槐树逛逛。
大槐树应该是私人景区,因为它不免门票,门票还不便宜,80元一个人。
就瞎逛了下,槐树还在,还有子孙(二代槐、三代槐),除此之外都是想让你掏钱的地方,感觉是个以“寻根”“祭祖”为卖点的姓氏主题公园。例如有一个大殿,挂满了姓氏,让你费半天劲找到自己的姓,然后花钱买回去。???我自己的姓为啥跟你这里买?那些姓氏介绍我网上搜索一下不香吗?
好不好玩就见仁见智吧,总之我觉得没啥意义,可以不来。
离开临时增加的大槐树景区,前往今天计划中的第一个景点——广胜寺。
广胜寺距离临汾市区很近,从大槐树景区过去只有16公里,路况不错,半小时到。
广胜寺分上下两部分,我们没有做好攻略,进门后也没有引导,因此直接步行去了下寺,参观完了才被告知,要么爬山上去,要再走回门口做观光车去上寺,只好走半天走回去……
所以正确的游览路线是:进门后直接做观光车,先去上寺,回来的时候观光车师傅会问有没有人去下寺?如果有,车会在下寺门口停一站。
下寺门口的泉池很美:
下寺人很少,强烈建议聘请一位讲解员给介绍一下,自己看的话,一是很难看到精妙之处,二是壁画所在的殿一般是锁着的,只有讲解员来的时候才能打开
精美的壁画主要集中在进门左侧的这个殿内↓
讲解人员没来的时候只能参观外面,但只是外面就非常惊艳了。
殿内没有拍,这是殿对面的山门背面——戏台。
人很少,坐车去上寺。十来分钟就到了。
上寺在山顶有座琉璃塔,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琉璃宝塔,太阳下闪闪发光,非常醒目。
上寺不大,参观完后门口坐车原路返回。
离开洪洞,直奔壶口瀑布,180公里,两个半小时才到。
壶口瀑布久仰大名,几次路过都没能游览,这次专程前来打卡。
进门先坐观光车,观光车非常近,大概三五分钟就到了。
下车就到河边,起初感觉水流非常平静,担心是不是枯水期所以没什么水,不够壮观?沿着桥走到河中心才发现,完全没有这种担心,水势很大,溅起很高。风大时把水雾吹起,瞬时湿身。在往前走,声势浩大如万马奔腾,不负盛名。
壶口也不大,除了瀑布外也没有其他可观,因此参观时间也不太长。
壶口再往西一步(过了黄河)就是陕西延安地界了,我们甚至已经收到了延安的欢迎短信,但到此为止,我们原路折回,再往南,晚上去住运城。一路高速,但也走了两个半小时。
进运城先看到一座大型关公像——这里是关二爷的老家。
入住酒店后去找了一家山西菜餐厅吃饭,点了条鱼,竟然是甜辣口,其他菜也乏善可陈。
运城只是落脚地,往这个方向走主要是为了去永乐宫。
由于孤陋寡闻,以前没有听说过永乐宫,这次在为山西之行准备攻略时才注意到这个地方,但是一看到就被它吸引了,一是因为它的雕塑和壁画,古老而精美,二是因为它有一次独特的“整体搬迁”经历。
永乐宫原本在永乐镇,始建于元代。1959年,国家要建设三门峡水库,而永乐宫正处于蓄水区,为了保护这座极具文物价值的建筑,经周总理特批并给予经费支持,永乐宫开始了长达5年的整体搬迁工程。
在当时,这是没有先例可寻的工作。工匠们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做好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搬到新址后,再原样建起。最终将550多块壁画复原成功。
如果你怀疑,这样耗时耗力、大动干戈的搬迁真的值得吗?那你一定要亲自来看看这些壁画。
至少我看过之后的感觉是——真好啊!幸亏保存下来了。
讲解员在讲解壁画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趣事。说有一年周总理出访国外,有记者问他:听说你们中国人都不喜欢洗澡的?周总理说:中国人从很久之前就很讲卫生了,例如元代永乐宫壁画上就有给刚出生的婴儿洗澡的画像。
因为壁画都不能拍照,我后来特意从网上找到了总理说的这幅《吕祖降生图》:
殿内不许拍照,我看的时候就想,一定要买一本画册,后来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的壁画,也可以收藏一下了。
现在在永乐宫偏院,有一处小小的纪念室,专门介绍当年的搬迁工程,看之令人动容。
永乐宫并不算大,我们请了一位讲解员,认真的听她全部讲解完,也就不到一个小时的样子。
永乐宫的话,确实建议请一位讲解员,自己看的话可能值不回票价。
离开永乐宫,直奔三门峡水库大坝,1小时20分钟到。
快到大坝的时候还路过了一个观光蒸汽小火车的景点,如果时间充足也可以去看看,沿着黄河开的蒸汽小火车,终点站正好是三门峡大坝门口,有点意思。
原以为三门峡大坝这种景点应该非常冷门?到了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清,大门口买票,然后可以自驾车开进去,开到上大坝的地方,有小停车场。
大坝有武警站岗,所以感觉还是与一般的旅游景点不一样。
大坝景区可以在坝顶参观,也可以坐电梯下到坝底,沿着一条分水岭走到河中心的小岛上,再回望大坝。
来之前听说会安排讲解,但我们没有见到,就自己随意的走了走,总共半小时左右就结束了游览。
当晚从三门峡直奔安阳,住在殷墟附近。碰巧酒店附近有一条美食街,夜市上各种好吃的,我们吃了羊肉面和烤串,很棒,也不贵。酒店也不错,大堂也是一个咖啡厅,入住还送两杯美式咖啡。
最早并没有安排参观殷墟!毕竟这是一趟山西之旅,但是从地图上寻找从哪里回北京比较合适的时候,忽然就看到了安阳,那就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吧!
殷墟遗址分为两处,一个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另一个是【殷墟王陵遗址】,两处相距不远,可观者以宫殿宗庙遗址居多,我们就先去这个。
一早到了买好票,再去请讲解,被告知讲解员全部被请走了,只好租了自动讲解机,聊胜于无。(机器不是非常好用,而且要一直举着,胳膊很累。)
我对殷墟的认识其实非常肤浅,主要来看三个东西:甲骨文、青铜器、妇好墓。
园区内分几个点,逆时针开始第一个是殷墟博物馆,博物馆设计很独特,地表完全看不到建筑,展厅全部隐藏在地下。展品非常丰富,甲骨、青铜器、玉器……琳琅满目,但不巧的是,我们游览的时候人本来就很多了,还有一家人带着一个巨闹腾的熊孩子,四五岁,在展厅内尖叫奔跑,不知道是奶奶还是姥姥的人追着孩子跑,本想让他安静下来,结果熊孩子越是被追越是起劲跑,一旦被抓住就嚎哭不止甚至就地打滚。保安看着很想管一下,但可能被孩子熊的程度吓到了,就没管。爹妈死了一样在旁边完全不管,不太懂这种管生不管教的爹妈生了小孩来干嘛?祸害社会吗?
总之完全无法好好看展,气的很。
从博物馆出来往车马坑走,中间经过一片龟甲碑林,每个碑都按龟甲的形状制作,背后还有甲骨文和当代汉语的对照翻译,可以试试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车马坑,是车、马、人,一起殉葬的,到这里已经感到比较残忍了,后面还有更残忍的……
那就是殉葬坑……好可怜……
龟甲坑也很罕见……无数龟甲堆在一起,角落里还有一个殉葬的人……看介绍说,这就相当于殷商时代的图书馆吧,那个人大概就是图书管理员了……
接着穿过甲骨文长廊,来到大名鼎鼎的妇好墓。
墓内出土的文物已经拿到博物馆等处了,这里保留着的是墓坑和一些仿制品。
遗憾的是,墓坑曾经进过水,下层的遗体因此而没有保存下来,甚至没有一丝丝痕迹了。而中层的殉葬尸骨保存的还比较完好,包括一条狗的骨架。
3300年前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超乎我的想象。
结束了博物苑的参观,我们转战王陵遗址。导航指的路非常奇特,一车道的村级道路,简陋到不敢相信路的尽头是去往世界级奇迹殷墟王陵……
不过并没有导错,穿过村庄和农田,我们来到了遗址北门前。
人烟稀少。有一个农家乐开在北门的入口道路旁,拦住了私家车不让进,只好停在农家乐的停车场里,并向他们缴费。
下车步行了一段才进门,放眼望去,除了一只巨大的青铜鼎外,几乎啥都没有。哦对,王陵嘛,可不是都在地下。
后来才发现,看上去一片平地的缘故还包括:大部分王陵考古工程结束后,就回填成平地了,只保留了比较重要的几个。
虽然回填了,但地面仍然留有标记。小的殉葬坑有石子勾勒,大型墓葬用绿化带,绿化带可能需要从空中俯视才能拍出轮廓。
园区里散养着一些小鹿,很可爱,但还是有些怕人。我也不知道它们吃什么,不敢乱喂。
王陵遗址可观者不多,半个小时到40分钟左右即可参观完。
随后启程返京,7小时回到了温暖的家!!
8天没见了,你好呀小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