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店市,中国县市很多,作为北方人,我真没听说过。地级市?还是县级市?
五店市,晋江市 、泉州市,???
五店市,既不是地级市,也不是县级市,
它坐落在泉州市里晋江市里的五店市,我有点蒙。三个市?
五店市;它只是一个起名源于五家店铺构成的街市,她属于县级晋江市,也是在地级泉州市的管辖区内。
2020年12月底,幸运中找了一个时间“夹缝”,飞到厦门,又跑到泉州一日游,去了古桥,古寺,基本都是归类文化类,没想到跑到了这个景点,居然是在晋江,这里也属于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属于古厝,值得浏览和品味这里的历史文化根源。
街区对面的牌坊,石鼓庙山门,因为跟着团队,无法脱队,里面没去,据说还的上山,我们是从这个地方对过的巷子口进入的。
五店市,你红砖红瓦,绿荫深秀,一半古朴,一半现代;一半怀旧,一半时尚;你守着一份“静”,你是老年人泛黄的照片,是年轻人浪漫的天地,是华侨解不开的乡愁,是外地人向往的闽南。
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繁华,每一家店铺都藏着历史的秘密,每一件古玩都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不仅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还是流传百年的非遗技艺,都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这是一网友从家里拍照的俯视图,在高楼四周环绕中,一片低矮的橘红色的建筑非常醒目。说是古建筑,估计谁也不相信,但这里确实有历史传承。这里的特点是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说这个街区历史悠久,追溯到了1300年前的唐开元年间,也就是大约在公元713-740年间,由蔡姓的五家店铺起步,逐渐构成民居和商业街区,形成晋江城区的发源地。
历经千年,过去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街名却流传至今,现在修建的,改建的,新建的,仿建的,移植的,保留的建筑特色突出,形成浑然“”聚在“”一体。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外加中西合璧的洋楼,大都显示出明清、民国至现代色建筑,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涴然别墅…
这里还有我没看见的,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曾经辉煌和喧闹,只因为近期的疫情减少了许多游客,减少了店铺吃店占主导的尴尬,让我这次浏览变得轻松和愉快。
屋顶有燕尾脊高翘向天,透着皇家的气势,被称为“皇宫起”,意思是“按照皇宫的样式建造”
闽南典型的建筑风格,不是北方说的青砖红瓦,叫“墙石混砌”,“出砖入石”
现在来说,这种建筑很有特色,很有韵味,但是起初人们经济困难时期盖房,从倒塌的房屋中取料,那是有嘛是嘛,石头,瓦片,砖头,凑齐了就盖房,大小随意组合,似乎没想到美感。但是,要记住,这里的砖块要突出石块一点,2公分吧,预防砖受到海风侵蚀凹进,形成有出有入,所以叫“出砖入石”
这一地区所用的砖和瓦统称为“红料”。在焙烧过程中,粘土里所含铁元素被充分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现出鲜亮的红色。红瓦虽然防水差但散热快,适用于沿海多风闷热地区。
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燕尾式的飞檐原本用于王室,,后来却普遍出现在闽南的建筑中。 看样,这里的王没有北京皇宫里的王大呀,没人敢在自己的建筑顶上铺设金黄琉璃瓦,13个小怪兽。那是要遭到杀头之灾的。
这里的建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闽南红”特别醒目,“古”味很浓,但感觉有点太“新”,后来才知为了打造新的旅游景点,老建筑进行了迁建,即是从各乡镇拆除原建筑,然后迁移到五店市,原样重建。如落成于1956年的蔡德练宅原本位于晋江安海,是典型的番仔楼建筑,中西合璧特征突出,2012年整体迁建到五店市。
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单一家庭叫家祠,同族大家叫宗祠,这里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
过去,这一带居民人口多、收入少,生活十分艰苦,家祠是比较小的,能有宗祠的少的可怜,基本都是家庭的原有的房屋空出一间使用,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也被视为四旧产物多已经冷落破旧。20世纪初,开放搞活,这里牵亲结友下南洋到国外谋生的人很多,虽在异国他乡受了很多苦,当过搬运苦力,打过杂工,却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开小企业后一点点把事业做大,拓展实业,成为富商。回故里后,为显示自己的成就和身份,改变家庭,家族,家乡面貌,给家乡投了不少资助,当然,为了搞活经济,扩大投资,也就被允许盖一些附属建筑,祠堂,并因此建房建庙以示光宗耀祖,吸引资金进入本地,家祠仅是做为宗族的象征而已。
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资;因闽南有许多华侨回乡,相对有个面子,攀比着也捐修家祠,宗祠。但使得新修祠堂,富丽堂皇,耗资甚大,造成浪费。祠堂本身就是常向乡人开放,渲染自家功绩,游人当然也是这里的常客。地方政府也以此作为景点招揽游人,介绍民情,也宣传每个家族的某一方面的显赫。
对北方人来说,家谱,在我周边的人基本上都没有(除了我有的朋友,孟子的后代)。具有居住三代以上的老家房屋,城市里的人更是少见,(文革时期大都充公了),农村里的房屋也大都陈旧破烂,对南方的老房子,古厝,(新学的名词)家庙,家祠,宗祠等感到稀奇。
房上的琉璃猫过去好像听说过,这里看见的是否与其有关,老猫房檐睡 ,一辈传一辈”。
“乌大门”,就是原来官职六品以上的大门才可以漆上黑色,可见以前黑色倒是显示尊贵的。
乌大门是五店市传统建筑中唯一单开间的建筑,但进深三间,颇有“庭院深深”的意境。
乌大门的故事,关乎忠孝。大门黑漆,在明代,是六品以上官员的宅舍待遇。宅子主人是颇有资财的商人庄研。女儿嫁给了清贫人家,庄研对女儿一家不时有馈赠。后来女儿的儿子李贯,考中进士,官授礼科、兵科给事中。有一年,李贯公事办完回京时,忽接到庄氏去世的讣告,匆忙向皇帝告假辞行,回家守制。皇帝答应了,还问他有什么要求。李贯说,外祖家一向对自己栽培,却一直无以为报。皇帝便说:既如此,可以将你外祖的宅第视同你的宅第,给予油漆黑大门的规格。从那时起,庄研家的大厝就涂上黑漆,叫做“乌大门”了。
海月公宗祠的得名,是因为这是近2万名青阳庄氏后人的先祖庄惠龙的宗祠,其字海月。
门板上的的门神分布为月神秦琼和日神尉迟恭,
宗祠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书画院。
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7—1077),经历代葺修,1940年遭日机炸毁。1987年重建,1989年完工建好.
从左到右匾额分别写着“父子都督”,
状元街上蔡氏宗祠最为恢弘。这是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始建于宋代,由石鼓蔡六世孙蔡常安倡议创建,占地约1300平方米。蔡氏宗祠在历史上出了五位都督,其中蔡著和蔡一龙是父子都督,他们挂先锋印征台湾。近代,蔡氏族中出现了抗日名将,如原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等。蔡氏宗祠在五店市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晋江城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青阳庄氏家庙
青阳庄氏家庙今位于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内青梅山之阴,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整座祠堂七开间二进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屋盖砖木结构,体系完整,规制崇宏。家庙正厅堂上祖龛供奉着青阳庄氏始祖祐孙公(谥古山)的神像。大厅中案桌上雕刻精美的青石香炉,据说是明代著名官员海瑞的赠品。家庙里,门额厅壁上还挂满状元、榜眼、会元、进士等题匾。庄氏家庙历经几次修葺增建至今,极力保留古前之楹联,具有极其宝贵的文化价值。
一个家族的名誉,全在这一家家祠中尽可能的展现,过去文人,武人,官人,商人,在一块块匾额,一幅幅楹联,一张张壁画,一格格窗棂,一块块卯榫,一处处雕塑上对外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隐藏了海外生计,背井离乡,历苦厉难,相思相念的经历和情怀,以示给自己留个根基,显示家族的显赫的内力。
在街区里巡视了一圈,由于对当地文化了解甚少,南北文化差异还较大,看哪里都觉得新奇,竟没有太多的问题可问。感受一般。后期一想,感悟深奥。
但每一处都会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吧,
当地的老年人将感受到怀旧之风,
年轻人将体会到传统街区的时尚之感,
返乡的华侨们会觉得有股乡土的味道,
晋江人觉得很侨乡,
外地人觉得很闽南。
多么熟悉的竹椅,看似温馨的喝茶之处,此时令我不愉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
1994年,也是福建泉州,原属于晋江,但地点是石狮,我第一次因为工作从河南来泉州时,工作之余,从泉州坐车跑到当年有名气很大的“县城“””“石狮市”时,在闲逛游览许多路边巷子口隐约出现的经销走私商品的店铺中,被俩当地人热情的领入一个家庭小院,进屋就是这一组桌凳,让我坐下来喝茶。这不是美事吧?有一个细节我至今不忘,两个人各拿着一个当时都少见的,类似大哥大一样的对讲机,装上了很大块的电池。一个在屋里,一个在院外。
想当年,这里狭窄曲折的小巷里布满隐蔽店铺,都充实着走私品,电视、电器、手表和眼镜。他们带我来这看我独自一人,充满从河南老坦地来的土相,喝茶中让我买,有点是强迫的。而我是出差哪有现金随身携带,无奈,遭搜身,最后的结局是让我脱下裤衩取走内藏的现金200元,并以一盘“磁带”打发了我。(当年人们出门都是把钱藏在身上,怕偷,怕抢)。
逃出了小院,能出去就感觉幸运,回头也找不到小胡同里的住家,无法报警,拿着最后知道是空磁带只有遗憾,无奈,耻辱地离开这片土地。当时的环境就是如此,人人都为了钱。
这次特意专程来泉州,就是要重回这里,享受当今社会出门平安自由。
遗憾,没进入石狮之口,没拔狮口之牙,没了当年之痛。
古厝基本格局有大埕,深井,护厝,小厅,下房,后房。
朝北大厝,1935年建,是最完美诠释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马鞍墙和三川脊的典型古宅。“用尽建筑之佳材,极尽雕琢之能事”。
大厝屋顶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川脊,中脊镂空,缀满剪瓷花鸟图案。水车堵装饰交趾陶山水人物。
红砖镜面墙,红色代表热烈、喜庆,恰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是闽南古大厝的主色调。
用印花砖砌面墙,装饰砖刻瑞兽和蝙蝠;一边用烟炙砖砌门柱,上嵌青石联对;一边用砖雕万字花纹烘托联对;赋予红色的砖墙更多的内涵、更丰富的色彩。
这里类似的房屋很多,都有其近似的闽南建筑特色,
苏良攀宅为迁建建筑,1953年落成于晋江陈埭苏厝,2013年迁入五店市。阳台上的灰雕完全按照传统工艺雕塑,工艺精湛,宅顶西式风格雕刻,楼顶双狮抢球,球上踏鹰,两侧则是“八仙过海”,有不同的骑兽类,造型各异,豹、虎、狮子、兽雕等栩栩如生,雕刻精细,让人叹为观止。现在这里门口挂着“泉州侨史馆”、“晋江侨批馆”的牌子。
七匹狼,名气大了去了,她在这里起步,
1990年成立的实业公司
状元牌坊,标有11位晋江的状元
状元牌,走廊后面是“横竖撇捺”古戏台,原意绝不是“横竖撇捺有乾坤 一点一画成文章“
这里也酷似一座寺庙,匾上这四个字实际是【横撇竖捺】,网上找不到解释,应该是自我去品吧,我个人突发奇想,四个笔画写出了应该是“不”字,我见过海南南海菩萨景区横联有“不二”,是佛教用语,意思为无彼此之别,在简单点,不就是“不”了。但人要说出不来,有时比登天还难,因此这四个字,四个笔画写出来,就是让你去想,去琢磨,该不该去说“不” 。
人生在品,看你的大脑。
“不”一字值千金,这里的奥秘在于简单的横撇竖捺四笔画,画出复杂的人生,
人这一辈子,很难说出“不”字,说出了,就相当放弃,舍去,没有,但为了不说这个不,却化巨大的精力去博取,去争持,去获得,然而,有获必有失。
简单的一个不,能驱散烦恼忧愁,
该有的自得,不该有的,有了也不会长久,
敢于说不,远离金钱,地位,色相,名誉的各种诱惑,那是把你引入深渊的源头,
对搞是形式主义,官僚作风,弄虚作假,铺张浪费,敢于说不,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家风。
来这里,北方人看到的这里最稀奇的景观,沿海的庙宇、村中的古厝、路边的祠堂、斑驳的民居,都会出现不同式样、高高翘起的屋脊和飞檐构成的屋顶装饰配以“剪瓷雕”。以“飞”、“翘”之势著称于世的屋顶,五彩各异,在这里赋予独特鲜明的地域特征。
剪瓷雕,破瓷碎碗粘贴而成的,俗称堆剪,用来粘砌成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历史人物等,并镶嵌在屋脊、厝角、檐下照壁等。最美的是斗檐翘角,五彩缤纷。
屋脊在这里常见的是燕尾脊,位于屋脊的最左端和最右端,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它的实用价值就是雷雨时尖端放电,保护建筑。
普通民居一般是用云纹装饰燕尾脊,有钱人家则会装上些装饰性的神兽作为镇宅之用,而寺庙的话则多采用色彩绚丽的瓷贴,用五颜六色的瓷片贴成龙或其他神兽的样子来做燕尾脊的装饰。 老华侨致富后回国修葺故居,总要将高耸的“燕尾脊”,装饰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同时配以类同的飞檐。
飞檐是 中国 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古人採用反向翘起的檐角设计,扩大采光面,翘起的檐角让屋顶翻成了曲面,碰上雨季,雨水则不再直直的沿着屋坡下落,可以进行缓衝排水,避免雨水落地四溅的情况。同时大角飞檐也可以在下挡风遮雨。
这里还有石板路,石墙,石窗,石鼓,石墩,石枕,石井,石雕,雕梁画栋,筒瓦坡顶、龙脊燕尾
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瓦片隔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一路上,你会经常看见这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彰显绚丽的色彩,丰富的装饰。
明代官邸天官第,如今是万应本草堂。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万应茶文化园的所在地,
跟团来此,无目标的转悠近一小时,当初没有计划,步入街区如同走迷宫,有的走过,有的没走过,有的走重复,而后,迷迷糊糊也不知道自己走到过哪里,若没有后期写作的回顾,借鉴他人游记,真感觉是白来一趟。
把写游记当成一次促使自己学习的机会,感觉收获满满,通过实物,实景,实况了解当地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民俗,这才是真正的旅游。
弓米弓,2021年元月,写于天津
状元街尾,有重建的古青阳八景之一“雁塔地灵”。这是仿开元寺阿育王石塔而建,具有镇邪保平安的石敢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