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巡礼—洪洞广胜寺,超详细介绍

作者:yumeng 显示图片

年轻的时候,远处的风景对我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旅游总想着往远处跑,总想着看那些高山大川、草原森林;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也看了很多美轮美奂的景色之后,近些年来反而觉得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景点对我越来越有吸引力。

山西 离 北京 很近,我除了工作关系去过 山西 的一些城市外,单纯的旅游,只是和老公自驾去过 大同 大同 的华严寺、五龙壁以及近郊的云冈石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两年,也看了一些有关唐代建筑的报道,梁思成夫妇对 山西 古建的考察,使我越发的觉得 山西 是个宝藏,一定要抽时间仔细的去看看它。在研究了 山西 的古建筑资料后,我出发了,第一次是2020年8月,一个人,从 运城 开始,乘高铁或公交游览,由南向北,晋 南和 晋中 ,依次游览了 运城 、 洪洞 、 灵石 、 平遥 、 太原 。第二次,家庭自驾,重点游晋北, 大同 及周边,五 台山 、 应县 木塔。

这个游记系列,是我2020年两次去 山西 的合集。

接上一篇游记《晋南-永乐宫和广仁王庙》,当天我从芮城回到运城市内,马不停滴的又去了运城市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应该在山西省内省博物馆、大同博物馆之后排名第三的博物馆,展品内容不是很多,我就不再单开一篇。
运城博物馆离高铁站不是很远,门口就有直达高铁的公交车,大概20分钟就到了高铁站。
我按照计划,乘坐D2528,18:53-19:44分,运城北—洪洞西。车程51分钟。
晚上入住距离火车站10分钟的新华快捷酒店,此酒店位置在一颗槐商业街,离去广胜寺的公交车站很近,500米左右,而且周边还很热闹,各种小吃,价格也非常便宜,大床房90元,还含早,性价比较高。

早上,在酒店吃了早餐后,走到从洪洞西站开过来的21路实验小学站,这趟公交等了20多分钟。和司机说好去广胜寺,广胜寺在洪洞郊外,公交走了将近一个小时,下车就能远远看见广胜寺景区大门,但是真正走到广胜寺门口,要走2.5公里。

走10分钟进到景区里面后,飞虹塔还是需要遥望。

景区大门距上寺延1号线 盘山 道2000米,有游览车直达山顶。景区根据人流量增加车次,不耽误上山。坐景区观光车单程10元,上到上寺门口,这个车一定要坐,否则刚才2.5公里加上这一大段上坡路,估计到么口就要瘫了,后面重要的景点估计要没体力了。


去往乘车点药经过这个新建的门楼。


广胜寺系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147),就已创建了这座佛寺,当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 翠柏环抱,古塔耸峙,下寺在霍山之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除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广胜寺看什么:
上寺——获世界纪录的琉璃宝塔—飞虹塔;《赵城金藏》;地藏殿的悬雕。
下寺——下寺水神庙:著名的国宝—元代壁画;

广胜寺三绝: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

飞虹塔是现存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琉璃塔。2018年被世界组织却认为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奇伟精致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座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 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锥体。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且不重复。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琉璃高塔,被誉为国宝建筑。它与 山西 “ 应县 木塔”、 云南 大理 “千寻塔”、 河南 登封 “嵩岳寺塔”并称 中国 四 大名 塔。


参观线路: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西垛殿→天中天殿→地藏殿。

上寺入口。广寺禅院是号称“清末第一良吏”——赵城文化名人张瑞玑的墨宝,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第二道大门。广胜寺。



以下几张都是不同角度、不同细节的飞虹塔。

飞虹塔是我国五座佛祖舍利塔和 中国 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与 山西 “ 应县木塔”、 云南大理 “千寻塔”、 河南登封 “嵩岳寺塔”并称中国四大名塔。


琉璃塔表面的釉彩,由黄、绿、蓝三色组成。但由于色调深浅不同, 浓淡迥异,竟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琉璃塔的外表,镶嵌着形式多样的构件,其艺术形象,相当丰富, 穷极工巧,绝不雷同。有威武雄壮的力士,有云烟萦绕的楼阁,有慈眉 善目的佛祖。有肃穆端庄的菩萨。这些构件,有的是浮雕,有的是悬塑, 一款一式都精雕细楼,毫丝不苟,装饰在琉璃塔的周身,美轮美奂。


塔身内部青砖砌成,外部全用琉璃烧制的砖瓦包砌,各层皆有塔檐。琉璃表面虽只有黄绿蓝三种基色,却因深浅不同,浓淡各异,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如同天上的彩虹,因此得名。


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且不重复。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琉璃高塔,被誉为国宝建筑。檐角均挂有风铃,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微风吹过,全塔上下一百一十二个风铃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好象在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轻音缭绕,令人神怡。




塔的围廊,是来自京师的大慧和尚在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加建的。回廊与塔一样有八个角八个面,每个面上是介绍全国各地名塔的资料。


塔底层内部(网上转载)。


塔的东侧廊檐下有口大钟,亦为元代遗存。


飞虹塔第一层内可以参观,但不能拍照。
梁思成,林徽因对飞虹塔的转身台阶以及广胜寺梁架结构等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世人只知广胜寺的经藏之可贵,却不知广胜寺建筑之奇特。”康熙三十四年(1695) 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浏览的时候不知道,上寺山门前对面的小山上还有寺庙僧人圆寂后埋葬的塔林。其中有建造者明代僧人达连墓碑塔碑,塔为广胜寺僧人达连所设计,他精心设计了四十余年,后用十二年主持建塔。网上的一张塔林的照片。


第一个大殿——弥陀殿:是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单沿歇山式
弥陀殿没有正面照。因为与飞虹塔相距太近。
下图是站在弥陀殿门口,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飞虹塔。


广胜寺弥陀殿南门。


弥陀殿单檐歇山顶,蓝绿琉璃瓦剪边,中心有菱形聚锦。前后檐明间开门,四壁无窗,虽经明代重修,仍保持元代结构特点。

殿内供奉阿弥托佛和观音,大势至 菩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为明代彩塑。


人字梁是上下寺元代建筑最凸显的标志。


阿弥陀佛铜佛重300公斤,阿弥陀佛前清代铜铸小型阿弥陀佛造像。达连阐释也被塑像供人朝奉
阿弥陀佛前有一端坐铜像即飞虹塔的设计者和重建者明代高僧明代达连禅师。因为达连禅师法号是飞虹,所以也有说飞虹塔的名字出于此。


殿后门的铜铸弥勒 佛及壁画,阿弥陀佛高5米。





弥陀殿藏经柜。曾经存放赵城金藏经卷,在弥陀殿西侧。目前赵城金藏经卷收藏国家图书馆。


《赵城金藏》以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于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前后开雕,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前后工毕。因刻于金代,后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并入 洪洞 县)广胜寺,《赵城金藏》每卷卷首又加刻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被叫做《赵城金藏》,也简称为“赵城藏”。
这部藏经是由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把所有的经卷汇集在一起,在北宋开宝年间印刷,所以叫《开宝大藏经》。到金皇统元年(1141)又收藏于赵城广胜寺,所以叫《赵城金藏》。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汇集了佛教、史料,共计7000余卷,它的字体刚劲、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是罕世孤本,被称为广胜寺一绝。

据网上说:上寺弥陀殿东壁和扇面墙满布壁画,明代绘制水陆画。我这次没有看到。
弥陀殿北门。


第二个大殿:大雄宝殿
殿前有两颗柏树,据说是唐代时期的柏树,距今已经1300多年,左侧的柏树向右扭,右侧的柏树向左扭,也成为广胜寺一景。
大雄宝殿为明代景泰 三年(1452)重建,单檐悬山顶,殿前设廊柱,正面无墙,皆为木隔扇门。


殿内置四根金柱,依金柱置佛龛三间。龛前置木雕花罩,上木雕八仙、 丹凤 朝阳 、二龙戏珠贴金等图案。明间两金柱间施板壁,殿内设佛龛,供木雕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两侧为文殊 菩萨 及普贤 菩萨 。一佛二弟子,迦叶、阿难分侍两边。


进入大雄宝殿,佛龛上方悬挂一块兰地金字匾额,边沿是雕工精细的金龙,匾上“光辉万古”四个大字,笔法流畅,匾中间上方有印玺一枚,上首“癸已菊月”,下款“皇四子 和硕 雍亲王敬书”,是雍正皇帝胤祯登基前十年写的,雍正一生遗墨极少,此匾实属不可多得。


文殊 菩萨 坐青狮木雕像,普贤 菩萨 坐白象



墙东九罗汉墙西九罗汉铁像,共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背面为清代泥塑观音像,两童子和左右胁侍,一边是韦陀,一边是夜叉。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明景泰年间重修两垛殿。也是明代建筑,内有明代壁画,当时不知怎么就没进入.唉,留有遗憾。

放几张别人游记中的照片吧


殿东侧墙壁上的“诸仙赴会图”,也为明代遗作。




大雄宝殿门口回望飞虹塔。


大雄宝殿北中轴线是天中天殿(也叫毗卢殿)。西为地藏殿,东为观音殿。


毗卢殿,为元代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至十四年(1501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琉璃脊兽,琉璃瓦剪边。前檐明间置格扇门,整个建筑无窗。檐下墙面镶有六块石碑,主要记述寺中历史。前檐下悬清顺治“天中天”木匾。为顺治年间 洪洞 籍退休官员宋炳奎题刻。


中间是毗卢佛,左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领袖阿弥陀佛,右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四大 菩萨 由 东至 西依次观音 菩萨 、文殊 菩萨 、普贤 菩萨 、地藏 菩萨 。四位 菩萨 显著特点都绘有小胡须(清代时期胡须逐渐消失)。四大 菩萨 的坐骑分别为天吼、青狮、白象、谛听。



门东侧的护法金刚


殿内东侧壁画,神龛上部彩绘五十三佛。



毗卢殿的后墙,是一幅保存完整的弥陀佛和十二圆觉 菩萨 像壁画,壁画长11.08米,宽3.8米,占据了毗卢殿的整个后墙,是由今洪洞 堤村乡民间画师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绘制而成。《十二圆觉图》讲述的是弥陀佛给十二位 菩萨 讲《圆觉经》的典故,画中的弥陀佛和文殊、普贤、 弥勒 等十二位 菩萨 个个神情庄重自然,面相饱满,衣着飘逸,线条流畅。









放两张网上下载的清楚些的局部图片。





毗卢殿前西的地藏殿。


大殿为元代遗存,内部塑像及悬塑当为明代塑造。


地藏殿内存明代泥塑造像八十六尊,据碑志记载建于明朝,殿顶琉璃脊龙飞天,为明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高一米的佛台上塑有主管地狱的十殿阎王,中为地藏 菩萨 。


悬塑艺术是明代经典之一,现存以 隰县 小西天和 长治 观音堂最好,然后便是 洪洞 广胜寺。



走出上寺大门,俯瞰四周,感觉还挺高的。


下到下寺,我没有坐小巴,因为人很少,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发车;从旁边的小路一直走下去就是下寺了。路还是挺长的,大概至少要用十几分钟。


广胜下寺为元代建筑。下寺包括下寺山门、前殿、后殿、水神庙和霍泉五部分组成。

最先印入眼帘的的这个“中华龙”,象征56个民族,捐赠。价值3000万元。



下寺的建筑均在霍山底部的斜坡之上依山而建,往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



山门北即为前殿,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修并塑造佛像、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 清康 熙四十六年(1707年)金妆前殿佛像,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葺前佛殿创建大殿前月台,并在大殿两侧创建钟鼓楼。


 前殿四壁空空如也。


残留壁画及造像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太岳中学当教室使用时破坏殆尽,今仅残存二十八宿壁画中东 方苍龙七宿和北方玄武七宿两方壁画。


后殿,元至大二年(1309年)、至正二年(1342)重建, 清康 熙四十八年(1709年)、五十年(1711年)重修,雍正六年(1728年)修葺,十二年(1734)金妆地藏观音等佛像。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兽脊、鸱吻,琉璃瓦剪边屋面。前檐下正中三间分别置格扇门,左右两稍间置格棂窗。檐下柱头五辅作单抄单昂重拱。殿内八椽前后乳袱用四柱梁架,前后曹用两列内柱,柱上用大内额上承四椽袱平梁。


殿内靠墙依内柱砖砌长方形佛台,上有元代泥塑三世佛、文殊、普贤二 菩萨 及协侍 菩萨 共计六尊造像,均为元代塑造。


协侍只剩一尊。




后殿四壁原画满壁画,总面积有196平方米,佛光满殿。可是现在则空空如也,只剩残存于山墙上部的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仅剩的残存壁画共有12块。残画挂在墙上更难看,不得不剥离装框保存。凄凉的放在角落里。




出得寺门,看到上寺的飞虹塔,能感觉到上下寺的距离位置。



下面不得不说的就是下寺元代壁画被贩国外。
据考证,下寺前后两殿东西二壁所绘内容一样,为《炽盛光佛佛会图》和《药师佛佛会图》各一。其中后殿壁画为元代,前殿壁画为稍晚的明代。
    前后两殿四铺壁画民国年间(1928-1929年前后)被贩国外。当时的广胜下寺后殿早已年久失修,几近倾颓。但1929年(民国十八年),其却突然得以重修,而这重修的代价则是壁画1928年的贱卖。在《重修广胜下寺佛庙记》碑中有如是记载:“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坍塌不堪,邑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愁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壁绘,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因与顾客再三商榷,售得银洋一千六百元。”这笔贩卖由赵城县的县长、当地的乡绅、以及德行不端的僧人贞达共同参与,他们当时并不以为耻,还糊涂的认为舍画保殿是义举,特地立碑记功。由此,广胜下寺壁画就颠沛流离,四散海外。
      几经周转,壁画后来在大古董商卢芹斋的一手策划下,飘洋过海到了 美国 。 刚运抵 美国 ,后大殿(大雄宝殿)东壁的《药师经变图》就被 纽约 牙医赛克勒收购。塞克勒酷爱 中国 文物艺术品,曾购买和收藏了大量 中国 文物。在上世纪90年代,赛克勒还给 北京 大学捐过款项,建造了 北京 大学赛克勒美术馆。

流失海外的壁画详情如下:
下寺后殿西壁《药师佛绘图》,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元代绘制。
下图是我2017年在中美大都会博物馆现场拍摄的照片,整整占据了赛克勒大厅中一面墙。现场的感受极为震撼。



后殿西壁元代《药师佛佛会图》为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赛克勒(ArthurM .Sackler)于1954年从著名古董商卢芹斋(C.T. Loo)在纽约的助手卡罗(Frank Caro)手中购得,1964年以其母名义捐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后殿东壁的元代《炽盛光佛佛会图》被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购得,展于“中国庙堂”厅(Chinese Temple Gallery),同厅还展有北京智化寺万佛阁的明代楠木藻井,和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塑像。


图片来源: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药师佛和炽盛光佛同时出现的情形并不多见,其产生的主要契机是地震。元大德七年间(1303年)广胜寺遭遇特大地震,长达六年的余震以及大旱使得晋南地区民不聊生,死伤无数,请求佛祖保佑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心灵寄托。药师佛被视为佛教东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救世间疾苦、消除病痛。炽盛光佛则是释迦牟尼的教令轮身,其坐镇中央,四周环立九曜星官。信众相信炽盛光佛通过做法事和献祭来可消除来自星宿界的有害影响,是天变地异之际的修法本尊。由此可见,药师佛解救人界,炽盛光佛掌管天界,可以消灾解难,避除天灾人祸,保佑世人安稳,恰好是当时人们所需。

前殿东西两壁壁画内容与前面谈到的后殿相同。东西两壁的《炽盛光佛会图》和《药师佛绘图》这两幅最终都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展于“中国穹顶”厅(Chinese Rotunda)。《药师佛绘图》中的四位药师佛神将,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药师佛佛会图,约公元1476年(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官网)


药师佛佛会图,约公元1476年(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官网)


药师佛佛会图,约公元1476年(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官网)


再放两张《炽盛光佛会图》放大的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宾大博物馆这两幅壁画是否来自广胜下寺前殿,至今还有一定争议。在中国主流晋南壁画研究界,宾大这两铺壁画来自广胜下寺前殿这一结论已经基本被否定。至于这两铺壁画来自哪里,其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不过基于时代、画风等,它们很可能来自晋南。


水神庙在下寺西侧,建在 高台 之上,有宽阔的月台。 主殿明应王殿建于元仁宗延右六年(1319),现存壁画13幅,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水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东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


明应王殿外的元代彩塑和壁画。




水神庙大门是关着的,只有你找解说,才开门。所以,在游完一圈后,又找来解说,水神庙需要讲解,里面有很多重点和故事。据说水神庙元代壁画完整保存下来,得益于它没有窗户,少了阳光直射对壁画的影响。无人参观的时候,水神庙都是关闭状态,避免阳光照射和人为影响。

唉,但是依然不让照相,现在看这唯一一张照片(央求导游半天,她默许,眼睛朝外看的时候拍的)上我仍能当时看到这些壁画的惊喜。

殿内大小塑像九尊,中央为水神明应王,也就是李冰。两侧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台下的四个官员面目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活动,为建殿时作品。水神殿的四壁上,绘满了元代壁画,共14幅,将近200平方米,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作品,据题记载,都是当时 洪洞 赵城一带的民间画师绘制,这些民间的画师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实属难得。



捶丸图。位于水神庙西壁 西北 最上角的墙壁上。


散乐图位于南壁东墙壁上,画面宽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员和伴奏人员11人,7男4女。这幅画是水神庙最具代表的一幅画。它是元杂的重要作品,难能可贵的元戏曲发展史料。此图画已被国家博物馆收录展览。


上面这两幅壁画曾被收藏于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



水神庙壁画是中国元代壁画中杰出的绘画作品。成为祖国壁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水神庙山门坐落在水神庙正南50米处,以前也是进庙的主要大门 通道 。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



我国 山西 省境内寺观壁画遗存数量达23000多平方米,大多分散在全省各地的道观寺庙中,占全国寺观壁画遗存的70%以上,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壁画,更是占全国寺观壁画遗存的90%以上。因为保护不力, 山西 的寺观壁画很多遗存亟待保护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