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化为巨石罗翠屏

作者:horus 显示图片




中国文化攻略第494篇,岭南攻略第12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中国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重点提示-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岩景区位于肇庆市北,背依雄伟的北岭山,主体由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七座石灰岩峰组成,座落在互为流通的仙女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红莲湖)的湖面上。面积9.28平方公里。

七星岩水源主要来自北岭山汇集的降水,次为湖面降水。

由于北岭屏障作用,气候终年温暖,冬天无冰雪,少霜冻,是个“霜不杀青”的地方。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公元460年)的《南越志》已有记载。唐朝已负盛名,明万历年间定星岩二十景。唐宋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历代文人雅士在石室洞内外和玉屏岩蹬道旁留存了500余首诗刻和赋题,誉之为“千年诗廊”。

七星岩的自然植被大多生长在岩山上。





info: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境。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49平方公里的湖面上。



世界文化攻略(不断更新,10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8114419.html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8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2936936.html
北京攻略集合(含景点全集)
@http://www.mafengwo.cn/i/2872129.html




目前494篇:
北京文化攻略:72篇
三秦文化攻略:31篇
姑苏文化攻略:23篇
杭州文化攻略:27篇
三晋文化攻略:46篇
中原文化攻略:22篇
金陵文化攻略:18篇
淮扬文化攻略:23篇
燕赵文化攻略:22篇
巴蜀文化攻略:36篇
吴越文化攻略:26篇
古镇文化攻略:9篇
齐鲁文化攻略:16篇
八皖文化攻略:14篇
八闽文化攻略:23篇
丝路文化攻略:14篇
西域文化攻略:8篇
荆襄文化攻略:11篇
岭南文化攻略:12篇
南诏文化攻略:20篇
关东文化攻略:6篇
塞外文化攻略:4篇
江右文化攻略:4篇
吐蕃文化攻略:1篇
上海文化攻略:5篇
美食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其他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这“七星岩”被南国风情的环湖道包围,是理想的生态公园。


☆天柱岩☆天柱摘星☆

七星岩新十景之一。最佳观赏点在七星桥、挹翠亭东侧。

站在亭前望去,两岸翠笼,一片湖光,景色入画。远处的天柱岩如擎天一柱, 高耸入云,上有摘星亭。只见栈道高悬,常有人登高揽胜,时而发出欢呼惊叹之声。


☆阿坡岩☆

别称辟支岩、禾婆岩,独处诸岩之外,雄踞一方,气宇轩昂。岩内有双源洞,长270余米。

《广东新语》说此洞内有水“溉田数百亩,土人予此祀禾花仙女以祈岁”,这是“禾婆”得名的由来;“阿坡”实即“阿婆”一音之转。


☆蟾蜍岩☆

多石沟、石笋,以顶上有形似蟾蜍的奇石而得名。


☆仙掌岩☆

岩顶略平如掌腕,又耸峙有石笋,形如五指。此岩临星湖中心,三面环水,凭眺烟波浩渺的平湖,远望群岩如天仙七女临湖照影,湖光山色,分外多姿。


☆玉屏岩与阆风岩☆玉屏叠翠☆

七星岩新十景之一,最佳观赏点在过山亭东侧。

玉屏岩与阆风岩相连,岩南坡壁立如屏,面湖向日,有温润之气,无萧杀之风,常年绿树茂密,苍翠欲滴。

夏秋间洁白的鸡蛋花和剑花,满山满树,芬芳馥郁。花如玉,石如玉,名为“玉屏”,加之满岩的常绿树,名为“玉屏叠翠”,恰如其分。

玉屏岩为道教名山,山上有三仙观、玉皇殿等寺庙,存有仙气、灵气,常年香火鼎盛。登山道上沿途有十友亭、状元碑、三仙观、八音石、含珠迳、玉皇殿、待月台、小石林等众多胜迹。


☆石室岩☆千年诗廊☆

七星岩新十景之一,最佳观赏点在石室洞、莲花洞、碧霞洞。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霞洞★

明代万历年间题刻“碧霞洞”。



★莲花洞★

莲花洞与石室洞相连,中间潭水相隔。入口处有一天然平台,有“璇玑台”3个大字的石刻。璇玑台左右崖壁也都刻满历年名人的题咏。

综观七星岩500多块石刻,大部分是写景抒情之作,多有华章名句。这在璇玑台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曾3次游七星岩的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留下描写七星岩的五言诗刻气势非凡:“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间。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与石室洞内的南宋黄公度的“天上何时落斗星,化为巨石罗翠屏。洞折三叉盘空曲,壁立万仞穿青冥。”以及元朝张显祖的“一区仙境蓬莱岛,七点星岩兜率宫。江水朝东宗大海,嵩台拱北插高穹。”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黎简的诗“南服陨石,北斗降精。日入壁曜,霞照赤城。从寒无语,山秋有声。云崖争力,已割未倾。地深天高,心奇语平。阖骑五羊,斟酌七星。”简洁生动,掷地有声,富于节奏感和音律美。而清冯敏昌的《七星岩五首》,则详尽地描写星岩的全景以及大岩、莲花洞、屏风岩等景点景致,对七星岩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很有参考价值。这两人的诗美,字也卓然成家,与唐李邕的《端州石室记》并称“石室三绝”。

这些与山岩并存,与湖水同在的千年诗文,不仅印证着古城的悠悠历史和灿烂文化,也记载了很多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名字,几乎人所皆知,但其父郑芝龙曾在广东任职且游历七星岩一事,知道的人并不多。郑芝龙的题诗就是一个例证。璇玑台前左边的石壁上,有刻于崇祯十年(1637年)的郑芝龙撰写的诗:“偶缘开府抵嵩台,奇石清泉洒绿台。群玉山头迎佛相,恍疑身已在蓬莱。乳岩突兀五丁开,直把星辰摘下来。金粟庄严真色相,肯惭能赋大夫才。”郑芝龙,福建泉州人,明万历、天启年间,曾从事移民和开发台湾的工作,带领福建和台湾人民抗击倭寇,建设家园,是当时台湾汉族的首领和纵横东南沿海的英雄。崇祯初年,受两广总督熊文灿招安,受封广东总兵。熊文灿在肇庆水月宫铸铜像以志纪念。这首诗就作于当时。



七星岩摩岩石刻群是蜚声中外的文化遗迹之一。唐开元年间有名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石室洞口留下全国著名的《端州石室记》。



此后,唐朝李绅,宋朝包拯、周敦颐、郭祥正、黄公度,明朝俞大猷、吴国伦、郭都贤、陈璘,清朝黎简、冯敏昌等都在洞内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或题名。



七星岩摩石刻计有630余幅,仅石室岩内外就有333则。石刻中各种字体皆备,篆、隶、楷、行、草俱全,并包括自唐以后各朝代、国内各地以至日本人的作品;且这些石刻所处地点比较集中,面貌比较完整。



其中李邕《端州石室记》、冯敏昌的《七星岩五首》、黎简的《南服陨石》被称为七星岩石刻诗词的三绝。



石室洞内外的摩崖石刻,不仅是一首首文情并茂的山水诗,而且是千年沧桑历史印记。故陈毅元帅撰诗称它是“千年诗廊”。



★石室洞★

石室岩洞位于七星岩中心区石室岩下,穹窿高大,东有黑岩水洞,西通碧霞洞,北连璇玑台莲花洞,洞高2米至30米不等,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



碧霞洞和莲花洞是旱洞,可漫步畅游。



龙岩洞和暖岩洞是水洞,可乘船游览。



洞中也有很多摩崖石刻。



洞中有北宋名臣包拯的题字。(图中绿灯大字右侧的小字)



为了方便观看,在石室洞入口的左侧岩壁上复制了此题刻:“提点刑狱周谌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

这是包拯在快结束端州知郡事任前题的,文字简明扼要,字体清癯,朴实无华。



★七星岩题刻★

位于石室洞洞口上,明代嘉靖年间题刻“七星岩”。



★李北海碑亭★

位于石室洞洞口右侧,内有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大书法家李邕碑刻,现存只剩下湖南的《岳麓碑》和《端州石室记》了,而后者是李邕唯一的正书碑。

《端州石室记》的书法,不仅结构严谨、端庄、用笔圆滑方正、笔函清新、刚劲有力。



他斥责了仙境的虚妄,歌颂了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在艺术上为后代留下了宝贵借鉴的地方。此碑在清初有380个字,清末仅剩319个字,如今清晰可辨仅存304个字了。

为了保护此碑,民国二十七年由李磊夫捐建一护碑亭。

1962年由政府拨款增建瓦顶,并予以维修,后又在碑前加建一水泥柱铁栏杆,避免人为损坏,但由于碑上有一马蹄旧痕,痕迹内有一小孔,游人常从铁栏栅处伸手掷硬币入小孔内,故马蹄痕迹越来越光滑,人们通常叫此碑为“马蹄碑”。



★环保石刻★

明万历己亥年(1599年),由总督两广军门戴凤岐题、李开芳书的“泽梁无禁,岩石勿伐”就镌刻在李北海碑亭东侧显眼处。

这里的意思是在湖中捕鱼不加禁止,破坏山岩却是不允许的,这是肇庆最早的具有资源保护意识的官方公告。


☆石室岩☆水月岩云☆

七星岩新十景之一,最佳观赏点在五龙亭对面水月堤处。



水月堤是一条长堤。



过七星桥往左行,行数十米即到往五龙亭的路口,在路口旁的岩壁上,镌刻着1961年沈钧儒题的“水月岩云”四字。



站在五龙亭对面水月堤仰望石室岩,悬岩峭壁,高入云天,俯视湖面,水平如镜。山岩入水,景色怡人。


☆七星岩☆星岩春晓☆

七星岩新十景之一,最佳观赏点在阆风岩脚与水月堤交接处。

春光三月,一棵棵宫粉紫荆含苞怒放,花儿挂满枝头,适逢蒙蒙细雨,风景更是迷人,只见山映着水,水绕着山,烟雾飘渺。

此外还有虹桥卧波,龙亭映碧,景物成双,一起把七星岩的山水装点得更妩媚清秀,有如梦如幻的感觉,仿佛已进入人间仙境。


☆水月宫☆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万历三年重修扩建,后被废,崇祯九年又重建。



水月宫大门前石阶两侧有一对石狮,它刻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



石雕为红砂岩,左右两座,遥相对称,侧首相向,张口,前肢直立,后肢微踞。



狮头高88厘米、身长84厘米。它嘴阔、鼻大、眼突,胸前佩一铃铛,煞是威猛。经长年风蚀作用,石质已显蜂窝状粗糙凹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