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理云龙县诺邓村,要从一只火腿说起,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诺邓火腿,挂满房梁,香气四溢的诺邓火腿。
诺邓火腿之所以好吃,不仅仅是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还源于一口产盐的井,云南著名的五盐井之一——诺邓井。
别看诺邓村现在知名度不算高,其实它成名很早,是滇西北年代最久远的白族古村落,西汉置郡。南诏云南史籍《蛮书》有载,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名字一千年不改,习俗五百年不移。
诺邓是盐马古道上的轴心地,盐是当地人民最重要的依托。
古村藏于大理云龙县3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小三轮15-20元/位,开到山脚下停车场。抬头仰望,村落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红褐色夯土房层层叠叠,对面的土丘有观景台。
为保护古村,村子迄今不通车,上下山皆人力或骡马,红褐色的石板路上布满了马蹄印,蹄印是古老的文字,千年来盐马古道的遗存。马儿气喘吁吁,很是辛苦。
诺邓古盐井位于山脚诺河河堤旁,1996年千年盐井正式停产,盐厂废弃,几年前修建了保护古盐井瓦房。村民依然习惯使用古老的方法取卤水制盐,用来自用和制作火腿。
现今的诺邓实为汉白族的混血儿,明朝时黄姓先祖,中央委派提举,子孙落籍此地,和白族先民通婚,形成现今的白族村落。
有500年历史的民居——黄氏家庭生态博物馆,诺邓最完整的古宅,保留了白族风俗和汉族传统,屋主黄爷爷是村子的百科全书,和蔼幽默的老人家,偶尔客串讲解。
村委会是曾经的道长之家。对于此位道长,我甚好奇。孙姓,民国时期人氏,能日行千里,摘梨定身,能指挥板凳打架,奇人异事村民皆口口相传。家里罕见地设做法的月台,瓦片上也画有道家图案。
道长家教甚严,其子颇有出息,为国军将领。可惜现已无后人,道法失传,梅画代表其精神气节。
做法的月台已成为村民晒太阳,喝茶闲聊的场所,49之后,万物不得成精,月台也无甚用处了。
制高点的玉皇阁古朴寂静,建筑精美,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听说这里曾经是村里的学堂,可以想象当年阁里传出朗朗读书声的情状。跨越千年,依旧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
阁内柱子曾雕有金龙两条,阁顶有28星宿图,即使今天龙无存,星图残,仍为诺邓一绝。
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最大有800年高龄。时间在这里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
后山,冬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红叶和竹林间,只有风吹的沙沙声,没有任何嘈杂声,静谧悠远。
全真教王道长目前暂居玉皇阁,有幸偶遇,向道长讨教人生真谛,受益匪浅。放下包袱,沐浴阳光,这一刻,我无比轻松,拥有了最简单的,却是最珍贵的幸福时光。
诺邓是盐马古道上非常重要的交集点,往昆明,大理,往丽江,藏区,往腾冲,缅甸,往临沧,耿马,所谓四通八达枢纽之地。
沘江,澜沧江支流,发源于怒江兰坪,经云龙县与诺河形成天然的太极锁水奇观,是云龙县最重要的母亲河,此处离诺邓不远,三轮可达。
有水即有桥,云龙古桥冠全滇,云南的桥和是盐马古道上亮丽的风景。每座桥都有拜桥神的风俗。
彩凤桥
通京桥
藤桥,盐马古道最具有特色的桥梁,山葡萄藤编织成网状悬吊木板,步入藤桥心莫慌,一把盐巴,一把汗水。
大浪坝高山草甸隐秘在云龙县的山林间……距离诺邓10几公里,没有公共交通,只有自驾或包车,路况不太好……
云龙县是不起眼的,和云南他处相比,甚至谈不上美丽,因为它的不起眼,抵御住了时光的侵蚀,保存着千年不变的容貌,每一栋建筑,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在给我们讲述点什么,韵味悠长,我喜欢云龙,我愿意一遍又一遍聆听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