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博物馆

作者:竹雨 显示图片


邢台市有3500余年建城史,高居全国前三甲(仅排洛阳、武汉之后),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被誉为“燕赵第一城”。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却没有拥有一座与厚重历史相匹配的综合性博物馆。建设邢台博物馆,提高邢台人"文化自信",乃历史所趋,民之所愿。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强][强][强][强][强][强]
历史沿革
2011年12月29日,邢台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获台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相关部门多次选址,最终将建设地址确定在开元路以东、红星东街以北区域,与开元寺隔路相望。选址在这里主要因为该地块位于邢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区域,在邢台博物馆的周边,有邢台开元寺、邢台清风楼、邢台古城墙及待复建的顺德府衙等,有利于整合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集群效应。
2012年2月12日,邢台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召开,建筑设计方案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担纲主创。在主创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后,与会专家学者就设计方案和主创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对博物馆建筑设计、内部使用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中肯切实可行的宝贵意见。
2014年12月31日,邢台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2019年5月,邢台博物馆主馆完成主体封顶,5月底,辅馆主体封顶。
2019年10月,《邢台市博物馆展陈大纲》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市图书馆报告厅召开。
2020年1月,邢台博物馆被评为"邢台十大新地标"之一。
2020年4月,邢台博物馆项目展陈及精装工程设计-施工EPC工程总承包一标段项目设计方案经邢台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20年第三次会议审定。
2020年12月30日,正式开放。


邢台博物馆位于邢台市襄都区开元北路






目前邢台博物院无须预约,可以免费参观。只要您在规定时间带上身份证和手机(需要扫健康码),佩戴好口罩,在馆内大厅拿身份证刷票,安检后即可进入。
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进馆,周一闭馆。需要提醒的是,禁止携带危险物品和宠物入馆,馆内禁止吸烟。



邢台博物馆现在是免费开放,戴上口罩,微信扫码验证健康码就可以进入。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就看它的文化地标建在哪里
因为,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博物院一直以旁观者的视角站在那里,记录着城市的变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邢台博物院项目是我市大型公益事业项目,是本市第一座市级综合博物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邢台博物院位于邢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区,开元路和红星街交叉口东北侧,周边分布有开元寺、清风楼、历史文化公园等人文景点,文化氛围浓厚。
建筑布局

博物院建筑外形为“唐风元韵”、一主四辅的仿古形式。地上4层、局部5层,地下1层、局部2层,总高度约37米。规划总占地面积98.3亩,其中主、辅馆占地38亩,广场、绿化和庭院占地60.3亩。项目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主馆地上面积2.53万平方米,四座辅馆和三座连廊地上面积2.06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21万平方米(主馆地下1.2万平方米,辅馆地下2.06万平方)。邢台博物院建设于2014年启动。

邢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500年建城史,为殷商故都、邢侯故国、李唐故里,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华北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

历史上曾涌现出李牧、魏征、宋璟、刘秉忠、郭守敬等先贤,走出了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发生过尧舜禅让、胡服骑射、钜鹿之战、黄巾起义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诞生了赵氏孤儿、破釜沉舟、鹿死谁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敌等三百余条成语、典故。境内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是省内文物大市和全省商周考古重镇,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46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保单位63处,市保单位131处,县保单位463处。
空间分布:
负一层:"邢国故地"和"石刻造像"陈列。
一层:设计有前厅、总序厅、宣讲室、物品存放处和票务室等,展厅部分设计有两个临时展厅。
二层:"邢台文明史"陈列,设计有四个展厅,采用通史陈列的形式,分别展示了史前文化、商周文明、战汉风云、隋唐史迹、宋元瑰宝、明清风采等;
三层:"邢窑邢瓷"陈列;
四层:"民俗非遗"和"红色记忆"陈列;
折叠六大展厅
邢台文明史。时代涵盖了旧石器时代直至清朝末年,时间跨度达到约120000年,是内容最丰富、展出文物最多的一个展厅。自境内有人类活动开始,邢台市的历史经历了祖乙迁邢、邢侯建国、襄子都邢、石勒建赵、大唐起源、元代五杰等几个重要的、光辉的历史时期,这些都要在这个展览中予以充分体现。通过文明史展厅,力争把邢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面貌全面展现出来,形成一个重点突出、精彩纷呈、具有邢台独特文化元素的陈列空间。
邢窑邢瓷。为专题性质的陈列。邢窑邢瓷是邢台市的历史文化亮点,并且是我市的十大金名片之一,是邢台博物馆努力呈现的最亮点。邢台博物馆展览将以学术为基础,体现出邢窑研究的最新成果。以考古出土文物为载体,包括最近的考古新发现。以非传统的展览视角,对邢窑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入阐释。在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及文物布展等方面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展理念。尤其在展览内容中特别强调邢窑与其所处时代、邢窑与人之间的互动。
石刻造像。专题性质的陈列。主体部分为南宫后底阁出土的北齐到唐朝的佛造像文物。邢台市的石刻文物以南宫后底阁遗址出土的一批汉白玉佛造像最具特色,这一批佛造像自发现以来就受到专家的很高评价,具有一定的特色。从数量上来说,有283件(含一部分标本),包括佛、菩萨、飞天、力士、弟子、莲座等。雕刻精工,部分造像有彩绘、描金和铭文,铭文中可见东魏、北齐、唐代纪年,对于研究邢台地区佛教发展、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本专题还汇集我市境内发现的石质文物,包括墓志铭、碑刻、石造像及建筑构件等。我市部分具有特色的、著名的碑刻的拓片,也拟在此展厅中展出,增加可看性。
民俗非遗。专题性质的陈列,展示邢台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涵盖生产和生活两大部分,前者有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习俗,后者包括围绕古代日常生活所形成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美术、商业活动等文化习俗,重点展示我市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邢台梅花拳、广宗太平道乐等。这个展厅是一个用来展示邢襄大地风情画卷的丰富多彩的空间,以实物配合场景、视频、图片等,声、光、电等展示手段使用也较多。
邢国故地。专题性质的陈列,主要依据已发掘的几座邢侯大墓及出土文物,拟展示邢国的基本面貌及周代葬俗文化。
红色记忆。专题性质的革命文化陈列。邢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红色文化是邢台市的特色文化之一。《红色记忆》展陈在时间跨度上,以马克思主义在邢台的传播和1925年中共邢台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开始,直至1945年邢台解放,共20年的光荣历程。在展出内容上,重点突出中共顺德特支、红都南宫、抗日军政大学、北方大学、冀南银行、冀南币等具有标志性的历史符号,着力展现朱德、刘伯承、刘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在展线上,拟向观众呈现冀南银行币、抗大教员学员证章等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并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段做好场景再现,讲好革命故事。





全市达到相应标准的可移动文物共有1145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有1415件(套),含一级文物70件(套),二级文物165件(套),三级文物1180件(套)。




























































































汉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铜壶
汉,一级文物,2800克,1976年出土于南和县左村汉墓。
简要说明:完整。圆唇,长颈,扁腹,圆足外撇。通体错金。颈部由蝉纹、几何纹、宽带纹、鸟兽纹组成。肩部饰蝉纹、几何纹、宽带纹。腹部由蝉纹、四神纹、宽带纹、几何纹组成。圈足饰几何纹。
















商“耳为父癸”铭兽首鋬兽面纹铜爵
商,一级,790克,1992年邢台市旧房开发公司南小汪公园东街住宅工地出土。
简要说明:残缺,一足尖缺,腹部有一洞。此爵为圜体高杯式,杯体偏长而优美。杯壁较直,口沿流折之后有二菌形柱。兽首鋬,三刀形足较长。腹部饰雷纹地兽面纹,一柱外侧有铭文“耳为父癸”。






















博物馆对面就是大开元寺,原名开元寺,又称东大寺,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我国历代名刹。隋文帝时名"泛爱寺",兴塔供舍利。唐武则天敕封为"大云寺",唐玄宗更名为开元寺,元朝忽必烈曾再次幸临,赐名为大开元寺。唐代先后两次在本寺立六祖大师碑,为重要的禅宗道场。唐、元时期皆为皇家寺院。
邢台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区之一,大开元寺是禅宗二祖的传钵之地和禅宗七祖神会大师的驻锡之地,曹洞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大开元一宗"又称"贾菩萨宗"的祖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历届住持多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敕建后,周世宗柴荣又诏建了大圣塔,宋徽宗赵佶赐名为圆照塔,此塔高108米,为古代中国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大开元寺,列为皇家寺院,明代时期,古刹春游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时期,野寺钟声为邢台八景之一,大家有时间也可以进寺参观,不需要购票,免费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