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拜水

作者:胡一刀mfw 显示图片

想要游览青城山其实已经很久了,久到周围的朋友好像都去过,就我还没有。可能离得太近,总觉得不用急,不用专门花时间。包括这次,也是从四姑娘山回来,顺带看一看。
青城山下白素贞。
爬山的路上,时不时听到有人唱这歌。一听到我就想笑。不过这时节,想来应该是见不着小青和小白。青城天下幽。在此修炼过的岂止两条蛇。张道陵,张三丰,张大千,都是大名鼎鼎响当当。
来前小裁缝说这山上没什么可看的,不如网上搜几张图片看看就好。
不然呐。😂
游览一天下来,我都觉得来得有点晚。它虽不如峨眉山高大,但也不是几张几十张图片可以随便概括的。要不然怎会引得张大千在想青城而不得归的晚年,画画邀全家卧游呢。

day1、青城山
day2、都江堰-玉垒山-灌县古城


早上起来,我的头好歹不晕了,却是开心不过三秒,又发现有点流鼻血。如若评选历年旅行之最,本次定可称得上是“最辛苦”的了。
洗漱完毕迅速收拾好行李。出发青城山之前,还要赶着换个房间。怪自己事先没想好到底住几天,临到头来续住时,同房型已经售空。
我自觉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说能不能我加钱定另外的房,用来给下一位顾客升级房间,这样我也不用搬来搬去的呀?但前台小妹不同意这种操作。最后折衷的方案是我早起半小时,先退房,再由她提前为我办理新的入住手续。
😤
登登登上下两趟之后终于出门。跟着导航往车站走。它明明白白告诉我,乘坐101路,2块钱一车就到青城山。然而不晓得我是在想啥,看到4路就上了4路,好在司机师傅及时阻止。尴尬下车。拐过一个弯找到正确的站台,坐上对的车,乘车码又刷不起,关键口袋里还没有零钱。厚着脸皮跟车上仅有的三个人换,幸得一个慷慨的帅哥帮忙刷了卡,也不要我钱。真的很感谢他。不是说钱的事儿,是他这个举动,把我一早上的尴尬局面都打开了。
谢谢。




到青城山是9点过一点。首先去换了5块钱零钱揣兜里才安心。我一边吃东西一边张望,从停车场到看不见的景区门口,似乎还有相当的距离。换钱的大姐告诉我,这里到前山售票处有2.2km,她说,现在还早,你慢慢走上去很合适,游玩回来再乘坐观光车下山不迟。
我深以为然。于是坠在两个看上去就熟门熟路的人后边慢慢走,顺路直直向前,结果一错眼人家便隐入青山之中,再也找不见。
连绵起伏的群山我肯定不敢随便闯,只得倒回来,问一个看上去更加熟门熟路的阿姨。她说刚刚那俩人走的是小路,虽然近一些,但不好找,不建议我瞎闯,然后指了大路。我转头一看,果然是瞎,那么明显的路口都能走过。
回归到正轨,穿过一扇竹木相映的蓬门,干净宽阔的柏油马路出现在眼前。观光车一车又一车将游客往上拉,还有一拨又一拨的人往下走。我没想到啊,这么早,青城山的人气就这么高吗?不过还好的是,到售票处虽然人多,却并没有排队。入园很快。





青城山是我想了很久的一个地方。尽管它距离我是那么的近,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身边去过的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他们都告诉我,前山道观众多,属于人文风光;后山凉爽宜人,风景优美,是消夏好去处。因此我想象中的前山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道观组成,山并不高,说不定还香烟缭绕。
所以说我是一个想象力不够丰富的人。西蜀第一山,天下第五名山,山高林密,天然氧吧。进山我就晓得遭,没有一天根本下不来。
一路上坡到天然图画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关于天然图画这个直白的名字,解说词是这样写的:此为半山道上的突出景观,龙居、天仓、乾元诸峰相汇,堆苍叠翠,宛如画屏,故而得名“天然图画”。从简介上我还知道,这里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树色万重间,山鸟长鸣,溪流铮淙有声,亭阁立于峻极峰丛之中。只是简介上有写的白鹭横飞,我就没见着了。
在此休息的游人比较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很悠闲。从这里向上走,经山峰夹峙的一径通道而过,人好像就开始减少。特别是在岔路口,我选择了向右上,去至全真观,一路很难碰到人。也正是这样的路段,更显青城山的幽静深邃。








我觉得在四姑娘山应该是感冒了。这两天不停流鼻涕,早上起来还有一点流鼻血,呼吸亦感觉热乎乎的。要不说这里是天然氧吧呢,我是真切感受到空气湿润,尤其这种少人扰攘的环境,呼吸之间,整个肺都降了温,赶紧多吸几口。
全真观到天师洞的路上,也有条向右的岔路。从地图看,走右边应该是距离短一些,可以直达上清宫。但左边景点丰富,去天师洞必经此路。岔路口摆摊的大叔推荐我走左边。我也是这样想的。回来的时候走那边。
天师洞是青城山上的大建筑群,大景点。依山就势的建筑内,汉代银杏、唐代碑碣、宋代松木、明代木雕、清代建筑、民国时期的题刻,看点很多。不过有登顶的目标压力在前,我不敢多做停留,看得就不够仔细。大概齐转一圈之后,直上掷笔槽。
在这里遇到一拨很吵的人。
其实掷笔槽这一段算是比较险的。相传张道陵在此与鬼兵为誓,喝令鬼王不得危害百姓,然后以朱笔画山,形成这自山顶而下,宽20米,深70米的裂槽。到此处,仰视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古代以飞木架其间,令人胆颤目眩,而后才依岩壁凿成通道,旁置矮石栏。这样的窄路,人又多,还嘻哈吵嚷打闹不止,我不是很赞同,干脆让他们先走。
等他们都走了,我在地上捡了片银杏叶。想着晚点回来时,也要学一学张天师,在掷笔槽掷“叶”喝鬼,让牛鬼蛇神从我周遭消失殆尽。
滚!


















到朝阳洞,吃了午饭。这里的消费竟然比下面便宜。朝阳洞坐西朝东,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光绪年间,成都知府小住洞中参易,赞此地能移人情志,荡涤秽浊,在不可枚举的青城胜迹中,独爱这个得朝阳最早的洞穴。由此可见,这应是观日出的好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城山道教协会于旁扩建宫观仙馆,仔细看,门口除了几只正在啄野食的跑山鸡,还有徐悲鸿撰文的楹联一副: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过朝阳洞,有一段陡坡,名曰九道拐。看名字就晓得它的厉害了。又陡又拐又窄。好在,它不算很长,过去了就只剩一段起伏路。不像峨眉山似的,这坡那坡,坡连坡的要人命。
再遇到岔路的时候,我选择向左直上大赤天、东华殿,然后登顶青城第一峰。青城山上是可以住宿的。这里也有一处。顶上是老君阁,虽不能登,依然可以远眺青城三十六峰,凉风阵阵,确有荡涤之感,不是四姑娘山的冷风、硬风,吹得我头痛。环阁一周,手握山风,身被云气包裹,能摘星辰,可抱日月,胸怀无比宽阔。我喜欢爬山,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吧,这些年越觉得爬山路有时候就像人生路,起起伏伏;路上有风景要看,脚下有路要走;时而路宽,时而路窄;既有登顶的目标,又有不得已的放弃;路上的岔路要想想再选。最后,在山顶上吃掉一个朝阳洞打包的茶叶蛋。起身返回。我都想好了,下山的第一个岔路口,向左,去上清宫。
⛰⛩






















上清宫也是青城山上比较大的一个景点。张大千曾在此寓居4年,搞了大量创作。所以这里的道长,跟别处不一样,不只卖药,还卖字画。大千故居挨着麻姑池,传说它不溢不涸。路过池子与一个带队的导游对面而过,听到他给游客们讲张大千,刚好讲到敦煌之事,对此颇有微词。
实际我也不怎么喜欢他。很难客观。但身处“旧”的历史之外,每每听到或者看到这些话,又忍不住感慨,历史任人打扮、任人评说,历史人物,也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第一手史料。
出上清宫的时候,回头看了一下由蒋介石题写的“上清宫”匾额。他更是典型的历史人物。横平竖直的字一点不惊艳。步下台阶后反倒被门侧的银杏树惊到了。好~大一棵呀!金灿灿的,洒落一地金黄,与红色的宫门相映生辉,琳宫美似仙宫。有个小哥走近查看大树的身份证,并大声念出来,树龄500年。我更为惊讶,才500岁吗,我以为起码得有8、900岁吧。
这里是索道的上站。向左走,就能够前往乘坐。我要向右,过“天下第五名山”摩崖,直下云中三百步。三百步这儿,亦有传说。说是张三丰游青城,于道旁见一病弱路人倚杖喘息叹登山路难,便作歌曰:一百步病去体健,两百步身轻如燕,三百步羽化成仙。路人闻之尾随而去,果然在三百步后诸病全消,从此在第一峰修炼,十年后白日飞升。
走个几百步便妄想要成仙的可能性当然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可如果能每天坚持走一走,强身健体那是肯定的。走完三百步,有个凉亭。我坐下来休息。先前只闻其声的几个人慢慢从后边跟上来,就四五个游客和一个导游。大家凉亭里围坐在一起。巧的是,最年轻的那个直喊山高路陡腿软走不动。可惜没有张祖师作歌指引登上界入天门,只有导游姐姐软言作声以资鼓励,说今天天气非常好,像青城山这个地方,一年里雨水能有200多天。如果今天下雨,不建议走三百步,太危险;但走完这段,接下来就不难了。
姑娘还是年轻啊,休息完,他们先走。😂

















溜溜达达过了一片风景如画的白菜地,我又回到了全真观与天师洞之间的那个岔路。现在有时间了,天师洞,肯定要再上去瞧瞧。这下瞧得可仔细,连碑文都读了,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敕书碑。但是保存的不好,碑体不仅有残缺,字迹也有些许漫漶不清;还有不知哪儿找的碑首,硬和碑体凑合拼在一起,搞得像“半路夫妻”。不过上面那个字啊,刻得是真好。
唐碑和大殿,是四川省第一批“省保”。与之并排的另一块落款为张大千的线刻天师人物碑,也不错。之所以倒回来,目的除了看碑看大殿,最想看的其实莫过于汉代银杏。可都二进宫了楞没找到。我在里面走来走去,道长就看我,我冲他尴尬地笑笑,心想待会儿要再找不着就来麻烦您指点迷津。
我觉得天师洞,不,其实还不止,应该说青城山道观里的游览指引都不明确,如果不听解说,又看得不仔细,一些重点,很容易便错过。特别这种依在峻峭山势上建立的房子,内里最易暗藏乾坤。
终于找到它了。原来藏在西客厅后边的小院子里。看到它的时候我这个没见识的人真的又被惊得目瞪狗呆,超~大一棵树,比上清宫那个还要大得多得多。主干粗壮老辣色如黑铁,枝丫与金叶并擎,密如天网,以我这种身板,目测可能要小十个才能团团围住。而且1900岁的大树,苍古雄姿不稀奇,贵在生机勃勃,都不需要支撑。据说此树乃张天师修道时手植,兹一种下,迅即拔地而起十丈余。两千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可谓与道同生。大树成了白果仙,看惯山中的风雨,同时还承载着人们不同的愿望,一根一根,全都挂在它身上。我在树下盘桓久。带不走仙树,能沾一沾张天师的仙气也是好的。



















看完树,心满意足的下山去。耳边有道长由小及大的唤猫声,花花~喊它快回家;不晓得养猴子的那位道长,有没有猴子不听话的烦恼。
🐈🐒🐈🐒🐈🐒🐈
过五洞天红门至山荫亭开始,不断碰见跟团的一些游客,他们基本都是上午游完都江堰,下午才来爬山。所见者有的三三两两,有的单枪匹马,好几拨,跟早上的我一样,气喘吁吁的上山。他们问我登顶还有多久?我说尚余一半路程。有人听了立马转身返回,有人依旧坚持尝试。反正不管怎么选,都要有自作自受的准备。
这尼玛难道不是人生吗。
很快又到了天然图画。这里有个奶茶店,我要来一杯,是上山的时候就想好的。价格跟山下一样,当时真觉得非常良心。可是才喝一口,我就要收回这个评价,因为它的味道比山下的奶茶起码清淡一半,珍珠也硬得很,不好吃。劝自己看在花了钱的份上,将就喝完它吧,不要浪费。
喝完奶茶,我也从景区出来了。耗时刚好7小时。沿着来时的路返回车站,远远瞥见司机师傅正在给车子做清洁。我记得这趟车的末班时间是6点左右。等发车的间隙多嘴跟师傅打听,结果师傅说还早,要差不多7点。这才5点过,其实是够时间乘船泛舟月城湖上的。失误了。这也算今天游山唯一的小遗憾吧,幸好有一句老得掉牙的话可以安慰自己:下次再来。
——就像黑猫警长,它会在每一集最后都打出同样的字,请看下集。然后我才会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打开电视机。



堵堵停停,从天光走到黄昏日落,终于回到古城。故意选择在终点站下车,就是想看看离堆公园距离我住的酒店具体有多远。结果非常近,甚至比今天早上乘车的那个站还要近。怎么在平原上、高德也给不出最优最近路线了呢。
🤔
穿过南桥,就是昨晚上逛过的南街、西街、幸福街。西街这里留存有数百米城墙。昨天没注意,以为是假的;今晚摸黑上去走一走,但见一轮明月高挂天边,几盏昏灯点缀于旁,此时就我一人,风紧吹,路不平,城墙好像都被无限拉长,一直通向远处静谧黢黑的山上。面对这种情景,内心实在难以做到风平浪静。想象戍边的士兵,想象趁夜而来的敌军,想象…我身后会不会也突然间蹿出个神经病…还是快些下去,不然再想下去,怕是要生出错觉了。😂
下得城墙,买一包凤爪。过清真寺,至文庙,便从水边走到了玉垒山脚边,再走过毛泽东同志视察灌县时用餐的幸福餐厅,然后买条数据线,今天就只剩吃晚饭这一项重要活动了。在四川,这完全不是问题。
回到酒店,我难得拥有一个如此悠闲的夜晚,不晕车、不洗一抹多衣服,不用上上下下借充电器,只要一边吃凤爪,一边看新闻就好。待与朋友确定完次日的行程,便可以十分放松地去梦周公。
💤😪💤


我睡了几天来最巴适的一觉。
起床还是先收拾行李,因为今天是行程的最后一天,游过都江堰,到成都见过朋友就要打道回家了。
去成都的快铁是下午2点。按计划,我要在8点景区一开门就进去,然后在中午12点之前出来。没想到今早起来会感觉到腿痛。不过不影响走路。从酒店出发步行至景区门口,只花了十几分钟。
此时是8:09,门口已经排了好几个旅行团。我刷证走的中门,比他们稍快一步进入,然而里面还有若干到得更早的旅行团。大家避无可避的走在一起,在古椿园这里显得拥挤。这是进大门的第一个景点。一路走过去,感兴趣的只有一棵树龄1700岁的银杏。我很好奇,相差200岁而已,这棵树比天师洞的那颗小了起码一倍有余,而且不高。是不是因为天师洞那棵大树吸天地日月之精华,还有张天师的法力护持。
正中大道一眼望到头是伏龙观,路两旁各有一条景观沟渠,大小石龙具都喷薄吐水。几个工人在刷洗渠底的青苔,一颗石头被渠首最大的石龙吐出来掉到水里,圆溜溜的、黑多白少,被水冲得咕噜噜滚。我看见了;刷渠的大爷也看见了,并且一刷子截住它,下去捡了起来。我站在一边笑,两眼放出如有实质的光,脑门儿上冒出来的每个傻泡爆开都是同一句话:把石头给我吧。大爷笑着端详一番,说这是龙嘴里吐出来的,然后善解人意地递过来,问我要不要。要要要!忙不迭接过来,拿在手里不住摩挲、细细看,我觉得它像笑罗汉;我觉得这是要“石”来运转。昨天才在青城山上掷叶驱鬼,这就要显灵了呀。🤪





欢欢喜喜把石头揣进兜里,进入伏龙观。说是观,这里并没有香火,主要功能是陈列。大厅中间立着的圆雕石人像即李冰,是典型的汉代风格。石人衣襟及两袖上自带隶书刻字,出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不过室内光线不足,细节看不大清,但我就是愿意相信,它便是测水镇河的“三神石人”之一。
往里走,游人三三两两,好像旅行团并不来这边。转过一圈后我发现,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从怀古楼下面的楼梯下去,可以走到宝瓶口边上。江水滔滔从狭窄的缺口流过,哗啦啦,没有一丝停留,而对面就是灌县古城,我住的地方。原来我一直住在这个水利工程边上啊。







其实从离堆公园进入景区,来到的是都江堰水利渠首工程的末尾部分。出伏龙观继续向前走不远就是人字堤,顺次往前是除宝瓶口之外,该工程最最主要的三大部分中的另外两个,飞沙堰,金刚堤和鱼嘴。
我们知道,都江堰处在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山屏障住去路的结果,是暖湿气流被迫形成频繁的降水汇入岷江,岷江裹挟沙石自高处奔泻而来,直到迎头撞上玉垒山,江水西溃,造成成都平原东旱西涝冰火两重天的艰难局面。公元前256年,郡守李冰率民治水。水利成,水患平,都江堰是理智的辔头,笼住了岷江这匹野马。从此水旱从人,民不知饥馑,助秦统一,助刘邦争雄,助刘备鼎足而立,更屡次成为中原王朝的避难所。
但整个工程占地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庞大。人字堤到鱼嘴那个头头上,目测不过一公里多长,二三百米宽。大概是因为不止一次在电视里看到这个伟大的工程,让我误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程度,真当身临其境,它就像一个我见过却没吃过的水果,剥开来,两眼发直也就说得出一句,哦,原来里头长的这个样子。😯
与一众游客一起挤在鱼嘴上吹风,耳边萦绕着不同风格的讲解。认真听讲的人好像没几个,于眼前这一片山青水绿的开阔空间,大家更愿意卡位拍照忙个不停。









我们站的地方准确来说应该是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坝——金刚堤的顶端,堤坝下头状如鱼嘴的缓坡,才是我们提得最多的“鱼嘴”。此时枯水期,鱼嘴露出水面一小截,似船头一般。岷江到这里被一分为二,近玉垒山一侧为内江,相对一侧为外江;内江深窄用以灌溉,外江宽浅用作分洪;无论水量是枯是丰,皆能按比例做到“四六分水”,借此保证成都平原的航道和灌渠。
先民的智慧远不止于此。被引入内江的水在流进宝瓶口之前,还要经过飞沙堰。我所“了解”的飞沙堰,只是巧妙利用金刚堤那形似吴钩的弧形弯道的环流作用来排石飞沙。我看到的仅仅是金刚堤末端与人字堤之间的堰口而已。其实没那么简单。在水下,这里有一段低矮坝体,和鱼嘴一样,到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当内江水位高于飞沙堰时,敞阔的堰口可减水排洪归于外江;当水位过低时,它又自动成为一道节制闸,在枯水季导水入堰,从而自发失去泄洪功能。
经过飞沙堰的水终于要流入宝瓶口。这是一个在玉垒山上火烧水浇,耗时八年才挖开的楔形缺口。难度非常大。它是内江流入灌区的最后一个关卡,犹如水龙头一般进一步控制着水量。此时进入宝瓶口的水,沙石量约为百分之五左右。其他的,先是被外江分流走,再是被飞沙堰“飞”走。然而宝瓶口底下的河床高于内江主河道,始终会有沙石淤积,特别是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下边。所以都江堰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每当冬春枯水之时,河工须得淘除沙石直至见到埋在水底标记深度的形如钢管的“卧铁”为止,以避免淤积影响工程的效用,称为“岁修”。前人为此总结的治堰六字旨:“深淘滩,低作堰”,实乃千秋之鉴,被后人奉为圭臬嵌刻在二王庙的石壁上面。


自宝瓶口流出的江水,为成都平原提供着稳定可靠的水源。为了将水的价值最大化,人们又将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细分出许多更小的河道和水渠,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放射状灌溉系统,灌溉面积在当代已超千万亩。光是想一想,都觉得壮阔。我喜欢这个工程,因为它不突兀。虽历经不同时期的建设,却和周围的环境颇为融合。可以说我对先人们的敬佩之情就好比这滚滚岷江、滔滔不绝。
可是大家在赞美都江堰的同时,喜欢拿鱼嘴前方不远处那个苏联援建又烂尾的小型水利作比,进而贬抑。不必吧。都江堰没有蓄水功能,为了人口日益众多的成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是分别在内江和外江上增建了现代化水闸群吗。哪有几千年用不坏的东西?可能除了坚固异常的宝瓶口没有改变以外,其余部分不晓得世事几番新,无非都是在毁灭与重生中循环往复罢了。不会再有第二个都江堰,但只要基本不失,都江堰永远在。倘若真要与西方的拦河大坝相比,我们或许可以把乘势利导、有口无闸的都江堰,看作是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在都江堰的滋养下,一个超级城市随之诞生,成都平原也由此取代关中平原,成为新的天府之国。


从鱼嘴倒回来步上安澜索桥。一桥飞架,沟通两江,就是走在上边,一点不晃,没有索桥的感觉。过桥踏上江岸,即是遗产组成部分的秦堰楼与二王庙。秦堰楼高五层,尽管是仿古建筑,却是绝佳观景处,不可错过。登临远眺,都江堰渠首全景、青城山诸峰、安澜桥、玉垒关,还有地震遗留的痕迹,一览无余。听一个游客讲,十一黄金周期间秦堰楼人满为患,她想要登楼而不可得。这次过来,登此楼,终于有机会站在了伟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心满意足。







紧挨一旁是二王庙,祭祀李冰。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个小小的,可能只得两、三进的庙子,然后主殿里也就供奉李冰父子。所以称“二王”。完全没想到竟是这么大,依山面水,层层叠叠,且金碧辉煌。而端坐里头受人香火的更不止二人,从天到地,人鬼神仙,管天的、管地的、管读书的、还有管生娃的…主次分明地供了个遍。所有人都在看似曲折的建筑布局中,纵横回转。导游爱说李冰其实没有儿子,爱说地震时庙子毁损多严重,又说戏楼、乐楼,以及道教的青龙白虎风水局。导游也在门口侃侃而谈,最后话锋一转,语调铿锵,说同行在地震中殉职;说他在九寨沟奔忙三天三夜,绝不会丢下任何一个自己跑掉。听他这么讲,我心中有点复杂,想想过往的经历…人嘛,终究不是神仙。













出二王庙下来,大部分游客到这里差不多也就散了。如果不赶时间继续前进的话,是松茂古道,古代成都平原通向川西高原的唯一通道,沿岷江一直延伸向玉垒山上,起点就在都江堰。成都这边的各式商品经由此路进入西部山区;山区的特产又顺路而下经都江堰后运往成都。山上遗留有两道隘口,玉垒关和西关。据介绍称,玉垒关建于唐,是防御土蕃的屏障锁钥;西关建于明,是古灌县的西城门,即宣威门,负责盘查过往。二者都建在临江之绝壁上,下头是滚滚江水,路上是苍翠葱茏,关楼中有武林高手练功,我又见到了珙桐。
这一段路不长,走完了,也就到了景区的出口。出将来,即是城隍庙和古城的西街,昨晚摸黑走过的那段城墙,今天再看便有了不同的感受,大概也可以说成是“玉垒浮云变古今”。









此时中午12点,跟我早上预计的时间差不多。草草吃过午饭,就该背上包包直奔快铁站,然后去成都。后来我知道,快铁并不是快速地铁,而是快速铁路,又感叹一回日新月异,不是吹的。
终于见到我亲爱的小杨。上次见面,还是她大着肚子陪我去草堂,仿佛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小盆友都已经进了幼儿园。我们真的是太久不见。但是怪我没有安排好时间,害得整个吃饭过程中,他们两口子都要算着时间,生怕万一耽误了我的火车。
回家路上翻看旧照片,原来不是四年而是三年——2017年爬峨眉山时,我们也曾这样匆匆见过一面。这怎么行呢,下次定要专门安排时间过来,坐坐茶馆,听听评书,悠闲摆谈一番才好。
等我哟,小杨,我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