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气息深厚,底蕴内涵浓郁 ——游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作者:静水深流 显示图片

2020年12月20日,星期日,冬至节前一天,西安冬日里难得见到的晴朗天气,虽然温度零下5摄氏度,还是挡不住我们去关中民俗博物院的脚步。正好可以用惠民文旅便民惠民卡,说走就走,一大早吃过早饭,500路公交车韦曲南站倒338路,过培华学院、西安财经大学、常宁宫,经长安大道、环山公路,直达关中民俗博物院景区大门口,路过长安大道曹村路口,周末的马路市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语音播报器“南五台——关中民俗博物院到了”,刚一下车,迎面就是宏大气派的博物院门楼,上书四个大字“炎黄根脉”。
         生长在关中这片人文气息深厚,底蕴内涵浓郁的广袤大地,对关中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人常说,十里八乡风俗不同,东府西府、秦地渭北和关中腹地肯定各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多年前从电视、报纸等媒介了解到王勇超对关中民俗的收藏事迹和相关介绍,所以一直想去关中民俗博物院看看。



         这是第三次去关中民俗博物院了,第一次赵家牌楼匆匆留影去登南五台了,第二次没有进“西京雄镇”,今天时间充裕, 那就近距离的慢慢领略和感受她的魅力和精彩、历史和风韵、风情和文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博物院创建人,现院长王勇超以一己之力足迹遍布关中各地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



         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民宅颇受人们推崇。其中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


进入大门,回首门楼,两排列队的拴马桩。


前行不远,右手边清朝时期赵家门楼。  
         赵家门楼建于清末民国时期,为陕西国民党靖国军混成旅旅长赵树勋(1889——1949)私人庄园的入口门楼,原址在陕西白水县纵目乡纵目村,该门楼年久失修濒临倒塌,1998年拆迁入库保藏,2005年在此复建。


这是上次去时拍的赵家门楼。
         这个门楼建筑结构呈“品”字形,上下两层,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高13米,门洞中开,两边附带侧门,整个门楼高大雄伟。中门为巨幅石门,两边楹联为:台仰怀清清辉一片镰峰月,门高通德德泽千尺金水波。门楼正面饰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图案,南北正上方镶刻有“地通乾元”、“终南霞蔚”石匾,使原本高大雄伟的门楼显得更加辉煌壮观。
        “地通乾元”意为此地通天,形容这里是美好的地方。
       “台仰怀清清辉一片镰峰月,门高通德德泽千尺金水波。”意思是,楼台向上,心底清明,清明的像一片水中能映出镰刀弯月一样;宅第宏大,品德高尚德泽之水,水波荡漾,深达千尺。全联喻意主人心底清明,品德高尚。
         现在是景区入内健康扫码检查点。


赵家牌楼前的陈列的上马石、拴马桩、石狮子。


精美的砖雕,人物栩栩如生。


进入牌楼,穿过大门,眼前是高大气派的砖雕“麒麟望日”影壁。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 “臆幻” 的一种动物,也为“四灵”之首,它威武而不为害,意为迎瑞纳祥、镇宅辟邪,其寓意功能和建筑装饰功能巧妙结合,迎合了宅子主人的意境。



“终南霞蔚”为于右任书法。




影壁南面。

过影壁,走在博物院内,除了路边和院落随处可见形态各异、高低大小不一、造型生动的拴马桩外,专门开辟有精美拴马桩展厅。
         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拴马桩和饮马槽历经岁月的风霜雪雨,完成了它本来的历史使命。在当今车轮飞驰的年代,马曾经具有的或代步、或役使、或打仗的工具性作用已退避三舍,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拴马桩的使用价值亦随之而去。然而,拴马桩却拴住了渐行渐远的历史,也留下了曾经岁月磨砺的痕迹。
         现今,古城包括曲江池、大唐芙蓉园在内,许多观光景点都可觅见到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的影子。作为雕刻文化艺术、作为历史的记忆,拴马桩以文物的姿态走进了游览区、博物馆等显赫之地。巍然矗立的拴马桩,敦厚而卧的饮马槽,似乎在讴歌着战火纷飞的年代,描绘着劳动者的耕耘,诉说着商贾云集、市井的兴盛,讲述着其诞生出世后的秘密……。


花园里的拴马桩。


展厅内拴马桩好比地上的“兵马俑”。拴马桩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集中在一起,规模宏大,阵容非凡,形态各异,或粗犷,或细腻或柔和,或坚硬,或威猛,令人惊叹。


拴马桩的造型真是精彩纷呈,美妙绝伦。
        一个个形态各异精雕细琢的拴马桩,自有着其内在的、不为人知晓的故事,兴许是不为寻常的故事。望着无语的拴马桩,足以想见它必然凝固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凝视着无声的拴马桩,叫人遐思飞涌,寻觅它深藏的内含;抚摸无言以对的拴马桩,凝神那默语无声的拴马桩,怎不叫人赞叹它留住了先贤们那精美的艺术创作。
         拴马桩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身份地位家庭门第的象征,也兼有风水学说的应用,承载着一定的关中风情、关中文化历史。如顶部有猴——寓意马上封侯。


千姿百态的拴马桩布满展厅。


中央美术学院金芝林教授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评价说:“拴马桩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它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成就。保存好这些民俗文化与艺术品,等于保存了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美学和民族精神。”




看到这个灌溉遗产,电动也可人力推动的链哗水车,勾起了很多童年的记忆。


农耕文明的发明之一,石碾子。现在在有些农村人们依然用它碾辣子、碾苞谷榛。



两处正在建设尚未开放的景点,大门紧闭或遮挡。看着气派漂亮的大门,对里面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


售票处文旅惠民卡换购门票后,来到一处上书“西京雄镇”的门楼前,民居民宅和稷王庙、民俗风情用品展览馆入口到了。

明·西京雄镇城门楼,  属明代建筑,原址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唐家堡。南北长18米,东西宽10米,高10.8米,门洞上方镶有“大明宗贞十三年西京雄镇”石匾额。



门洞之上雕刻市井生活图案的砖雕,有肩挑重担的劳力,有占卜测字的卦师,有外出购物的游人,有乘轿骑马的显贵,画面人物栩栩如生,一派繁荣景象,被誉为“民间的清明上河图”,砖雕图充分体现了当年古镇经济文化的发达,也展现了建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进入西京雄镇,就是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一条街,各种富有浓郁关中特色的民宅民居院落、民俗风情民用器具展览(婚庆用品、度量衡、烟具、钟、建筑木雕构件、兵器、锁具等)、后稷庙、梨园、阎敬铭宅院、崔疙瘩宅院……。
        检票入园,漫步这座演绎八百里秦川,雄浑风范的文化瑰宝,重温、领略、感受、观赏……不一样的关中风情,“督财府”精美绝伦,崔家院别具风格,规模宏大的耿家老宅,工艺考究的雷家大院,都透着着浓浓的关中风韵。乡风浓郁的民居、青砖墨瓦的戏台,镂空木雕的桌椅、栩栩如生的石刻,讲述着关中平原独特的风土人情,抬头是飞檐斗拱,闭眼是人面桃花……
        正好碰上一老一少陕西西岐人,儿子特意带着父亲来此游览,雇请了讲解员,一同了解了许多知识和趣事,跟老者探讨闲聊了有些关中民俗、用品、用具和失传工匠技艺的感慨。

元·梨园,  紧邻城门楼的左侧,系泰定元年建造,明清时期翻修,现存戏楼等建筑属明清风格。
        梨园,最早的定义就是梨树园子,后来,喜好艺术的唐玄宗李隆基经常在太极宫的梨园里教习宫廷乐坊,于是后人才把梨园跟戏曲,舞蹈,器乐演奏联系到了一起。


高大的梨园门楼,门墩上有泰定元年建造字样,门楣上雕刻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好似演戏一般。


梨园正门。 
         梨园门前的卧兽门墩石上铭文“泰定元年正月吉日立”依然可见。
        戏楼正门浮雕人物图案石门,其左图为山石树林,古松下有一对鹿回首而望,其间有五位将士,前方一位持剑而坐,其他的或持弓箭或持刀或牵马,是取自《三国演义》的故事。


梨园卧兽门墩石。
         门墩上的狮子呈爬卧状,时刻保护着梨园的安宁。梨园建筑物上的砖雕、石雕图案极其精美,每幅都堪称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梨园的门楼分上中下三个部分,门楣上方右图的故事名为“苏武牧羊”,山石间有一古树,树下坐着一位手持节杖的牧羊老人,周围羊群在吃草觅食,有两位身着战服的西域官兵在劝降,苏武却视而不见,正襟危坐,表现出一种忠贞气节。两侧门框正面由上而下浮雕山间群狮图,山间生满古树,十六只狮子出没其间,有的嬉戏玩耍,有的树下休息,有的出入山林等等,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内侧双面各雕三图,相应对称,即花石昆虫图、鱼蟹图、山石花卉图。
         梨园石匾上方为戏剧人物图,此砖雕画面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三幅画面相呼应。两侧图中有两名武将身披铠甲,手持兵器,骑着战马厮杀,旁有七人或驻足观望或前行。中间图案正中高堂上坐着两位老者,堂前立两小儿,两旁各有三人徐步赶上前来。戏剧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和戏台演出密切配合,遥相呼应。


门楼两侧石对联:国史流芳赐酒之恩荣如昨,家风继美联珠之作述依然。意思是说主人参与国史编撰,得到朝廷赐酒奖赏的荣耀就象昨天才发生似的,著书立说乃传统家风,希望世世代代延续不断。



东西墙体各雕一幅镜地开光砖雕图,此图正中用一圆形石雕搭配来点缀砖雕画面,图中山石间长有一棵老松,针叶繁多簇成一团,空地上有两匹骏马,一只在低头觅食,另一只在回头顾盼,画面和谐自然。



透过梨园正门可看到戏楼


戏楼。华阴老腔艺人正在排练节目。


华阴老腔因上过春晚而名声大噪。老腔起源于2000多年前,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老腔朴实而高亢的唱腔犹如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磅礴豪迈的气魄征服了无数观众,它已经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到前台的聚光灯下,被赞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随着表演艺人的相继年老退出,很多老腔剧目正在快速失传。2006年,老腔皮影戏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楼对面的观戏楼,上下两层,宏伟壮观。


看戏楼俯瞰戏楼。


看戏楼山墙精美的雕刻。


梨园院落里精美的石雕饮马槽,这饮马槽不知盛过了多少水,为多少剽悍的马儿曾经饮用。

游览了梨园,听了几声铿锵有力的华阴老腔,走出梨园,观览民居民宅这是我最喜欢的。小时候村里那家大户人家雕梁画栋几进几出的大院落那威势气派,还有他家为村里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善惠”学堂,西院的四合院和高台上的祠堂,那建筑、布局、装饰,依然让我印象深刻。可惜毁于哪个十年浩劫的年代,顺便寻找以下久违了的记忆。
         民居民宅是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最大看点。漫步宽阔的街道,两边分别为阎宅、崔宅、孙宅、耿宅、毛宅、樊宅、雷宅、孙宅。民俗器物展也分别布置在有些宅院。

梨园紧挨着的东隔壁就是阎敬铭阎宅——“督财府”。
         阎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县人(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1882年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在任宰相期间,在今天陕西的大荔县主持兴建的“丰图义仓” 占地20多亩,储粮800多万斤,被慈禧太后御笔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在建仓十年之时,陕西就遭遇了大灾荒,阎敬铭及时开仓救济。


阎宅左偏门外西侧寿山图,图为突兀耸立造型奇特的山石,呈灵芝状,图中线条明快,峰回路转,变化无穷,寓意寿比南山,长生不老。


偏门一般走下人和仆人,所以左偏门对联很有意思。“知事忍事勿多事,存心动心莫欺心”。反映宅主人对仆人的教诲:要懂得事理,不讲不该讲的话,不管不该管的事;要做有心人,动脑思考问题,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阎家宅院原址陕西朝邑,始建于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该宅院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修三门峡水库被拆。1997年始关中民俗博物院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建、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在此复建。


阎宅前的拴马桩一字排开,想见昔日的主人地位品级之高,车水马龙和宾客的络绎不绝场景。


侧面看阎宅。


入户门,上书“督财府”。


大门两侧墙体上的砖刻。


门口两侧的雕刻。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每一幅砖雕或图案都有美好的寓意和良好的祝愿和希冀。
         表达了人们渴望美好生活和家庭富贵幸福的愿望。
         “五福临门”,“福禄寿喜”、“冠上有冠”——官上有官——加官晋爵,鹤寿万年等寓意。



马头墙。





五谷、丰登画分列两侧。




院内右侧墙体的砖雕“渔樵归来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饰有斜着串联的“卍”字纹和博古等纹饰;中间为条框内饰杂宝与夔龙纹;下层为圭台饰有瑞兽纹。图中左右两侧为突兀耸立的山石,下方有一老者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头戴蓑笠,肩扛鱼竿,背驭渔网。左侧山石顶上有个童子背一捆柴。右侧山石间生出一棵葡萄,藤枝粗壮互相缠绕而上,果叶丰茂,引来四只松鼠。葡萄多籽谐音“多子”,渔夫打渔归来,樵夫打柴归来,寓意任何事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也是丰收的象征。


院内左侧墙体砖雕“莲生贵子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一周串联的“卍”字纹;中间是条框,边框一周饰莲纹,内饰杂宝纹;下层为圭台。图中为波浪翻滚的水面,水中生长数棵莲花,相继盛开,其中一朵莲花上站立一个童子,童子左手持长枪,右臂直挥,左腿直立于莲花上,右腿弯曲抬起,孩童寓意多子,主人希望多添子孙,后辈兴旺。



长安八景图。
         院内左侧砖雕“长安八景图”:图案分别描绘了长安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太白积雪,咸阳古渡。古有诗赞“华岳仙掌首一景,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雁塔晨钟响城南,曲江流饮团团转,太白积雪六月天,咸阳古渡几千年。”


一路清廉图。
        院内左侧砖雕“一路清廉图”:雕刻有鹭鸶和莲花,“鹭”与“路”谐音,“莲”与“廉”谐音,故称为一路清廉,反映宅主人清明、廉洁的高尚品质。


院内左侧砖雕“三羊开泰”、“鹿鹤祝寿”。


院内墙体上“三羊开泰”、“鹿鹤祝寿”、“长安八景图”,栩栩如生。


二进门楼。



院内门楼两侧砖雕“福、寿”二字,显现主人祈盼“大福大寿,福寿双全”的美好意愿。



二进门楼檐下、柱子木雕精致,檐上有镇瓦屋脊兽,建筑品级非同一般。。





二门楼上“庆余堂”牌匾。



上房门楣上书“爱知乃清”。寓意深刻。
        上房,是七开间的布局,主门楣上雕有龙凤呈祥,金蝠献瑞等吉祥图案,雕梁画栋,图案与镂空木雕的映衬,虚实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了关中民居的大气磅礴。








上房室内布局。



廊柱、檐下、门窗、柱石无不体现着主人的尊贵和心思。



柱顶石。








两侧的马头墙,在关中也叫 “封火墙”,主要功能为防火防盗,墙体砖雕细致精美,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体现。





二门楼是最具匠心,独具一格,分外妖娆,每处都可观可看。






左手边的这个是偏院,门洞上刻有“廉耻”二字,这是主人告诫下人要知廉耻。



督财府建筑体现了明代时期士大夫一品大员宅邸的规制等级、关中为官者民宅民居的风格。是博物院内最具特色和精致秀美的民居代表,值得细细品味。


在阎敬铭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期间,正值国家财政困难,聚敛国库,以装练海军、增强国力的时候,慈禧太后强令光绪皇帝下诏,动用大量国库银两,为其修筑“颐和园”。光绪皇帝不敢违抗,立即按照太后懿旨,任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为统领,即日筹划动工修建。阎敬铭闻知内情,便以库银缺少,坚决不予支付,并多次上奏皇帝、太后,缓建颐和园,但没有奏效,遭到了革职之罚。
          阎敬铭是值得推崇的干吏、清官。



即使走出了督财府宅院,还在回味院中的景致。

明·孙丕扬宅院 。
        孙丕扬(1531——1614),陕西富平人,明代“三朝元老”,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万历四十二年病逝,享年83岁。赠太保,后又追溢恭介。  
         孙家宅院原址陕西富平,始建于明隆庆后期,为两进两院式,有前房、西侧有偏院门房两间,二道门内西侧有厢房,东侧千年古槐一株,边立孙丕扬所撰家族碑两块。正面有上房五间,西侧有后偏院及北房。加之石、砖、木雕,丰富多彩。整个宅院格局独特,宽大雄伟。


孙丕扬宅院前的上马石,也叫下马石。上马石是供人上下马所使用的辅助工具,与拴马桩配套而用,一般置于大门两侧,官宦人家门前都设置上马石和拴马桩。上马石上的浮雕纹饰,图案多为麒麟瑞兽,往往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石上雕以云纹图案,与大门和影壁相呼应,增加门前空间的富丽,主人用它来镇宅辟邪。




孙宅大门对联:“良田有种图堪味,书德是福心无尘”。值得当今世人思考。
         这副对联意思是自己的良田自己耕种,收获的东西吃在口中,就能品出更好的味道;读书明理,品德高尚是一种福气,多读好书心里就会纯净,不存有灰尘。寓意多读好书能使人心底清明、品德高尚。




院内二进门楼上方镶嵌“大明万历二十八年 三朝元老”石匾:孙丕扬一生为官辅佐了三个皇帝,即嘉靖(世宗朱厚熜)、隆庆(穆宗朱载垕)和万历(神宗朱翊钧),以此匾作为对孙丕扬为官的赞颂和纪念。


二进门两侧石对联:勤俭传家积乃祖绪,诗书启后贻厥孙谋。意思是说要用克勤克俭传家之宝来传家,要继承祖辈的世业;以诗书教育后代,把知识遗留给子孙。




二进门看到影壁。


院内左侧砖雕“五子夺冠图”其典故为五代后周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五子同科”或“五子登科”的佳话,民间绘画常用五子戏夺冠帽,暗喻科考高中,仕途顺利。寓意宅主人重视人才,期望后人仕途远大,前程无量。



这个角度再看影壁。


进二进门楼,影壁中间有石刻图案,从上往下看有动物植物,层次分明,蝙蝠,梅花,竹子,鹿和海水,分别寓意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竹报平安、加官进禄、福寿延年,堪称一副“福禄寿喜图”,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进入院子里面,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个院子没有东厢房的建筑讲求对称美呢?东西厢房对称是一般宅院的建造原则,但孙宅却在主人建房时考虑到这棵千年古槐非常珍贵,压根没有建东厢而把这棵槐树保护了起来。据当地县志记载,这是唐末的一棵槐树,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是博物院抢救保护的古树名木中树龄最高的一棵。


这棵唐代国槐,直径1.7米,系从宅院原址移植而来。


院内右侧拱形门上方砖雕文字“千祥”寓意八方来福,富贵无边。


左侧拱形门上方砖雕文字“诚致”即真诚的表达,寓意真心实意。



上房是五开间,使用了大量的木雕,虽不太圆润,但是雕刻都十分细腻,上下内外都雕了图案。
         檐下、墙上都有细致入微,颇非心思的雕刻,甚是精美。


内部摆设,看交椅摆在第一位吧!常说的第一把交椅就是这个意思。



院内中央是金代“承安年石缸”沙石质地,民间用作消防缸,也称太平缸。古代砖木结构的院落均有此类石缸,作为消防缸使用,皇家园林使用的是铸铜鎏金大缸。


二进门左侧砖雕“功名万代图”,公鸡打鸣,谐音功名,葡萄的枝蔓缠绕,寓意延续不断,寓意功名万代。



         二进门右侧砖雕“多子多侯图”,葡萄多籽谐音“多子”,“猴”与“侯”谐音,故名为多子多侯,反映宅院主人希望子孙后代能加官进爵,有所作为。




         孙丕扬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明史记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孙丕扬官拜吏部尚书。任职期间,朝中百官不敢私自请托他办事。为杜绝太监破例请托,他创制“掣签法”。签以竹为之,大选(凡听选及考定升降者归之双月,谓之“大选”),急选(凡教授、改制、丁忧、候补、归之单月,谓之“急选”), 是在选官者资历相当的情况下,悉听其人当堂抽签选择。如此,谁也不能随意托关系走后门。一时选人盛称无私,是为当时官吏考选制度的一大改进,深为后人赞颂。


清·耿家宅院  耿元耀(生卒年月不详),陕西澄城人,光绪二十三年武举。  宅院为四合围院式,有前房(两层)、影壁、东西厢房和上房(为一排八面窑洞),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窑洞前方筑有宽敞轩廊,廊亭间结构考究,石雕、砖雕、木雕精彩纷呈。尤其是廊亭正上方悬挂的木匾“朝元山房”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使宅院愈加生辉。1999年该宅院面临拆旧建新,博物院及时拆迁入库保藏,2003年十月在此处复建。


宅主人耿元耀,陕西澄城人,光绪二十三年武举。耿元耀有三子,长子耿直,陆军中将,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也是陕西民国史上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次子耿庄,国民联军少将,解放后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耿家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四合院式,有前房、影壁、东西厢房以及一排窑洞构成的上房,为陕西渭北地区常见的前房后窑式格局。


耿宅大门对联:一日康强蒙神佑,四序平安赖圣扶。意思是说每一天之所以健康强壮,是承蒙神灵的保佑;四季之所以平安,是依赖圣人的扶持。
         横批“成生永荷”,寓意只要怀有美好的理想信念,为之奋斗不息,就会获得巨大成就。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呈“品”字形的砖雕照壁“麒麟望日图”。麒麟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神兽,它威而不害,不践生灵,不折草木。沐浴在光辉之中,形象愈显威猛,时刻保护着宅院安宁,充分体现了主人盼望安宁平静生活的意愿。
         影壁两侧砖雕雕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花象征忠烈,兰花象征高洁和坚贞不屈,竹子象征清雅高尚,菊花则象征安居乐业,这些都表现了主人的高雅品质。



耿宅为一进院式,院内东西厢房上有雕刻、彩绘、木雕图案,有长坂坡,煮酒论英雄,三英战吕布等,这些都是取自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和英雄人物,表现了宅主人的尚武情结。


耿宅上房是很有西北特色的窑洞,是用砖箍起来的,窑洞前有长廊,窑洞和长廊结合也是耿宅的一大特色。



         窑面上方砖雕一组 “八仙过海人物图”:自西向东依次为: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铁拐李、韩湘子、张果老、吕洞宾。民间相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宅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像八仙一样各显其能,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上房廊亭楼阁气派漂亮。


廊亭正上方悬挂的木匾“朝元山房”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光线太强拍照不是十分清晰。





廊亭正上方悬挂的木匾“朝元山房”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使宅院愈加生辉



长廊很宽,主人在阴雨天也可以在这里练武不受影响。





院子后门。


清·崔家槐院  崔疙瘩(生卒年月不详),陕西澄城人。清咸丰年间经营烟酒糖茶生意,到了光绪年间,其曾孙崔彦彦生意越做越大,花银娟府台四品虚衔的官名。宅院由六院扩建成十二院,其后家道渐衰,仅剩三院。宅院为三进三院式,有前房、东西厦房、腰房、上房。宅院狭长幽深,房屋错落有致,是关中地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原址在澄城县城北,2003年因城区改造即将拆除,被抢救性拆迁保护。


崔家大院的入户门还在西边,一是属于捐的虚衔,二是生意人门开西边聚财。


桃图案的砖雕“福禄寿喜”。



崔宅大门入口左侧砖雕“松鹤延年图”:松鹤二者多寿,人们常以此来祝颂老者,延年益寿。寓意事业延续持久、兴旺发达。


院门入口右侧砖雕“梅花双鹿图”:寓意生意兴旺,招财进宝。



平安富贵!五子丰登!



院内二进门楼石匾“光裕”:增光前代、造福后人,反映了主人内心的期望。




二进院内东西厦房之间有天井,厦房为陕西典型的“房子半边盖”造型,下雨天雨水会顺着屋檐流向院内天井,由排水道流入后院水窖,经沉淀后作为生活用水使用。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腰房为古建筑中的“客厅。


穿过天井,就是上房。


上房为家族的最高长辈居住的地方,贵客经允许之后方可进入,普通客人不可入此房内,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屏风上是各种花鸟鱼虫和寿桃,寓意富贵平安,幸福美满,健康长寿。


从后边看,屏风上一大写的“福”字。





屋檐下的风车、铁钟。




清·孙家宅院  孙福堂(1883——1957),又名孙培茂,字植斋,陕西澄城县罗家洼人。他早年从商,1938年到西安经营“福茂协银号”并运销制作茶叶、水烟等。他为家乡修桥铺路、资助教育,善名颇丰。  宅院是由其祖上清乾隆年间,其后几百年曾翻修、扩建过。院落为两进院,分正院和东西偏院。正院及两偏院前房(二层)为一整体,院内有腰房五间、上房为二层,上下各九间,院东侧有窑洞六孔,是渭北澄城地区较为典型的前房后窑式院落。该宅年久失修,面临拆旧建新,2006年至2008年迁建入院。 


该宅院充分反映了渭北之农耕商贾富裕之家的面貌,文化色彩颇浓,院落为两进院式,分正院和东西偏院。正院及两偏院前房(二层)为一整体,院内有腰房五间,上房为两层,上下各九间,院东侧有窑洞六孔,是渭北澄城地区较为典型的前房后窑式院落。
        孙宅门房右侧兵器展厅陈列的有古代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以及各种长兵器、短兵器,还有近代兵器,如火枪、盒子枪、炮弹壳等作战工具。
        孙宅门房左侧度量衡展厅。目前所展出的是自汉唐以来历代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具。有大杆子秤、各式各样的秤砣、各类方斗与升子、以及用来称量贵重药材及金银的象牙或乌木制作的戥子。
         孙福堂宅院的腰房是传统婚嫁展厅,展厅通过对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用品和传统婚嫁用品的展示,可以更加深切地了解和体验时代发展历程及妇女地位的变迁。



孙宅影壁,上书清朝左宗棠一幅对联。



影壁背面。











十八般兵器。


各种大小不一,形制不同的秤砣。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博物院目前所展出的是自汉唐以来历代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具。有大杆子秤、各式各样的秤砣、各类方斗与升子、以及用来称量贵重药材及金银的象牙或乌木制作的戥子。


杆秤。


秤砣、升、斗。


戥子。


婚庆用礼箱。


花轿。

清·樊家宅院  樊继准(生卒年月不详),清代礼泉县人,后迁合阳县安家。本人及其子樊世简均为朝廷命官。樊继准之曾孙樊楷中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人,至此正是樊家鼎盛时期。  本宅院为樊继准合阳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两进院式。有前房、东西厢房及五间上房。院落布局对称严谨,大门设在前房偏西侧。院内石雕等装饰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本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两进两院式。有前房、二进门楼、东西厢房及五间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严谨而合理,大门设在前房偏西侧,显示了渭北民居一般具有私密性,院内砖雕等装饰性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走进樊家宅院,在门道里能看到两幅砖雕:河图和洛书,这是上古预贤显圣的玄书神图,之所以用在这个地方,是期盼福祉神佑,彰显门楣的。






门房设有铁钟展厅,博物院收藏的铁钟以明清时期的为主。铁钟在古代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后来也慢慢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重达几百斤,根据上面的铭文可知这是寺庙里用的钟。从铭文可知此钟的来源与时代,为研究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樊宅设有佛像展厅,上房二楼设有陕西历代名家书画墨迹展厅,陈列的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文史大家张寒杉、著名书法篆刻家贺伯箴、民国时期陕西民军领导人郭坚等人的精品书画墨迹。

清·雷家宅院  
         院主人雷致福(1829——1903)咸丰五年中举人。雷家世代为官,其宅院是其祖上修建。1952年雷家后人雷老五将宅院转让给西安鼓楼“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刘氏四兄弟。宅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两进院,有前房、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三间腰房。整体布局严谨,工艺讲究,各具特色。原建于西安市红埠街,城市改造面临拆除,2005年迁建入院。 


雷家宅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将近300年历史,为两进院,有前房、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三间腰房、五间上房。整体布局严谨,工艺讲究,各具特色。原建于西安市红埠街,城市改造中面临拆除,2005年迁建入院。 目前,院内设有民俗器物展厅、木版年画展厅、烟具展厅、建筑构件展厅及世博参展器物展厅。
         门房右侧锁具和部分生活器具展厅,主要陈列的是一些生活器具。


烟房。展示有古今中外各种烟具。




门房左侧民俗器物综合展厅。展厅所陈列的民俗器物,锁具、食盒等,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专家学者称之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锁具。


盛器、壶类。


食盒。


二进门内左厦房木版年画及文房四宝展厅——德丰号,是一个以木版年画、刻字版、文房四宝、玺印为主的综合展馆。



乾隆二十五年砚台。


御墨。


古时下水用管道砖。
腰房设有建筑构件展厅,主要陈列的有战国狩猎纹画像石,汉代几何纹空心砖,以及秦砖汉瓦等。


空心砖。


院里的雕刻精美的灭火缸。


建筑物构建。




稷王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始祖,是远在4000多年前尧舜时代的农官,他发现粮食,树艺五谷,从而开启了远古华夏的农耕文明,因其对发展华夏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历代帝王和天下黎民都对他表示极大的崇敬。


庙前影壁刻有“上善若水”,《道德经》有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庙门外右侧老子游学图雕刻。


影壁后宋代苏轼书法“二义拱华”。


民居一条街街景。


再看民居古色古香古韵。





等待回程的车,博物院院墙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得格外醒目!
         田野里冬小麦郁郁葱葱,寒冬中依然生机盎然。
         中华文明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浩若星河。文化有承载的载体,载体实物需要保护发掘。
         漫步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举目这从关中大地四处迁建而来的一座座古老的深宅大院,给人一种震撼之感。那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大宅院,无不渗透着关中地域的风情、文化和历史;那宏伟而又精巧的老宅架构与院落布局,饱含着工匠的勤劳和智慧;那错落有致的古老院落,或许深藏着其主人与家族的尘封往事、曾经的辉煌与兴衰更迭……
         游走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赏件件展品,凝望幢幢古宅,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处在秦岭和黄土高原腹地。八百里秦川有长安,长安长安四季平安。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这广袤的沃野,神奇的土地,四季分明,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富庶安康。生活在关中的秦人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延续着关中地域淳朴的民俗文化风情。这在参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透过那秦砖汉瓦,可窥视一斑。
         一次蛮有收获的游览,对关中民俗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甚是满意!感谢博物院的付出!有机会再来,温故而知新,也期待博物馆建设的更好,有更多的民俗文化展示给热爱这篇土地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