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城曾为州、道、府治所在地,是历史上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雷州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旅游景区有雷祖祠、三元塔公园、西湖公园等。2020年12月12日,我一人前往雷州古城一日游。中午乘坐班车到达达雷州,首先游览雷祖祠。游完雷祖祠后,已是13点半钟,吃点自带饼干(雷祖祠景区没有饭馆),午饭就算解决了。在雷祖祠景区门口看见公交车经过,但找不到候车点,也没见车停。只好又花15元搭摩的去下一个景区---三元塔公园。后来才知道,雷州市的公交车是没有站牌的,随处招手即停。这对初到雷州的外地人很不方便,不知道公交车线路信息,怎能贸然上车呢?即使可以问司机,但语言不通,也可能是一问三不知。
三元塔公园位于雷城镇曲街4号(原雷城“南门头)东侧,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因园内有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塔,故名。
公园大门为一座红顶、四柱、三间贴大理石的牌坊式建筑。“三元塔公园”五个秀丽的大字是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所题。
此公园分前后区两部分,前区为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后区为文物古迹风景区。 前区 一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四季常青的参天古榕。这里有露天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溜冰场、工人娱乐场和戏楼、酒家等,集旅游、体育、娱乐于一体,每天游人如流,是雷城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园内后区为“园中之园”,这是三元塔公园重点旅游区---文物古迹风景区。站在园前一望,全园好像一座雉堞巍峨的古城,使人仿佛看到雷州古城的雄姿。它是历史文化名城雷州的一个缩影。大门为一座雄伟壮观的仿古城楼。城楼门额“广运”两字是明代洪武年间指挥朱秉彝重修雷州城时所书(原为雷州城南门石匾)。
北面和东面有一道仿古城墙围绕。东西“城角”各有一座黄瓦红柱、攒尖顶、类似古城角楼的“角亭”。园内建筑以三元塔为主,“集山水于一园,融古今于一体”。
园内绿树红花与黄瓦红墙的楼台亭榭互相映衬,景色迷人。在通往三元塔的大道两边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有两行亭亭玉立的桄榔树,清风摇曳,叶影婆娑,更显得具有浓郁的南国热带风光。
据介绍,从城门到三元塔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石栏杆围绕的方形“鉴池”,刻工精巧的“天南重地”石牌坊,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二公祠”和规模宏伟的博物馆,还有“万顷亭”、假山、回廊、启秀门等点缀其间。但景区大门紧闭,说是疫情原因,进不去,上述这些景观我一概看不到。
(下图选自搜狗图片)
三元塔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元塔。它如擎天一柱,高耸入云。此塔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初命名“文魁塔”,又称“启秀塔”。后因挖塔基时发现蛇卵三只,以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改名为“三元塔”。塔坐东向西,楼阁式砖木结构,用棱角牙子砖和线砖互相叠涩出檐,下大上小,逐层递减,比例匀称。檐上有平台、外廊,绕以栏杆。八觚九级,内楼17层,高57米。每层设真、假门,呈圭角形。真门对开相连通,利用塔壁为阶梯由下而上,穿过塔心室,绕平座(塔廊)、南入北出、东进西升、盘旋而上,可达极顶。三元塔建成后,雷郡形胜大为改观,“鼎峙琼南添一指,联翩雁字豫题名”。后来“雁塔题名”成为雷阳八景之一。
前区广场边有雷州籍南粤先贤画像碑
居中者为雷祖陈文玉(事迹见本人《雷州古城一日游之雷祖祠》)。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雷州人,清朝时与海瑞、丘浚齐名的“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于1694年中进士,初任福建古田知县,后历任台湾兵备道、闽浙总督等职。他任职期间疏议废加耗、置社仓积谷抵御灾年、兴建书院等,因其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在百姓中声望很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雷州城之东,洋田万顷,堤岸逼近大海,咸潮年年冲击,渐多崩毁。陈瑸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奏请皇帝饬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把自己俭积下的俸银5000两,送到雷州,协助修堤。同年十月,陈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雍正时入贤良祠。
陈昌齐(1743-1820),字宾臣,号观楼,广东雷州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广西道和河南道监察御史、兵部和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州兵备道等职。告老还乡,先后在雷阳、粤秀书院主讲。嘉庆25年(1820年)冬逝世。陈昌齐学问渊博,著作等身,既是乾嘉年间考古、语言、文学的大师,又是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学家。他勘校了《永乐大典》,编校了《四库全书》,编纂了《海康县志》、《雷州府志》、《广东通志》,著有诗文结集《赐书堂集》等。他为官公正廉明,两袖清风,到死时还将自己的清白引以为荣。他为人刚直不阿,不走显贵之门,坚决抵制当朝宰相于敏中、和珅等当权派的拉拢收买。
三元塔公园大门(西北门)出去就是雷州城曲街老街
曲街由三元塔公园至真武堂这500余米路段几乎随处有古迹,适宜步行观光。
曲街是雷州城主要古街道之一。雷城几乎没有几座能入眼的古建筑,惟有曲街的古骑楼才显示着雷城古商贸的繁华。骑楼是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现时的骑楼一般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仙城会馆。广府人在雷州的会馆,始建于明代。1992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昌明塔。位于雷城镇曲街第二小学北侧 ,又名“塔仔”,是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昌明塔碑,为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知府黄铮、知县伍斯琳创建。旨在昌启文明,培育俊秀。塔分7级,高17米,是楼阁式砖木结构,旁创“ 观音堂”。昌明塔是 雷州古城继明朝修建三元塔之后,又一著名建筑。
文富坊,一个土地庙,由巷口入内30米便是。此为庙的入口牌坊。骑楼内侧屋柱贴有楹联:“文章华国称人杰,富厚传家赖地灵”。
康皇庙。此庙很小,只有一开间。楹联云:“康德巍峨千秋业绩,皇恩浩荡万古英灵。”对于康皇(也称作康王)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康皇仁恩大帝,本名崔文瑞,素有孝心,某年上京赴考,高中为官后回乡,发现母亲已离世,尸身化蛆。他不忍母亲遭受蛆虫噬咬,用嘴将蛆虫和脓液吸出,不慎中毒,脸被毒成了红色,不幸身亡。皇帝感其孝心,追封康王。
真武堂,位于雷州城曲街南亭街口处。三进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837平方米,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寇准被贬雷州时,居于雷州城内桂华坊。某夜,巨星坠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捡得陨石,便在寓前创建此堂以纪念。现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
雷州真武堂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堂大门牌坊,石砖木结构,额刻“南合武当”四字,四柱三间三楼,穿斗式木托架,庑殿顶。重檐悬挑,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南合”为雷州古称,“南合武当”,即雷州的武当山。楹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二进为两层的楼阁,楼上是观音阁,楼下是穿堂。楹联:“真武堂中宝剑皂旗张正气,观音阁上莲华贝叶净凡尘。”这是一个典型的释道合一庙宇。
真武堂是供奉真武大帝的道观。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南合武当源于此)。
三进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殿前有享亭。
大殿内端坐着披发跣足的真武大帝
殿堂旁边塑有龟、蛇二将,金童、玉女等从神。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真武大帝麾下的元帅,位于庑屋内,有我们熟知的赵元帅赵公明,显灵元帅关羽,灵官马元帅华光等。
古碑。左为嘉靖四十四年《雷州府新筑外城记》碑。右侧咸丰七年重修捐资芳名碑。
梁上和墙上挂满了旧牌匾,印证着真武堂历史的悠久。
寇苏二贤纪念馆,就一间房。神龛中的寇准和苏轼只是镶在镜屏中的照片。两边的对联却颇有韵味:“寇相遗踪古郡留千秋正气,苏楼故地斯民仰一代高贤。”苏楼巷位于雷城的真武堂右侧。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县人,宋嘉佑二年(1057年)与兄苏轼同举进士,官至尚书右丞。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因反对起用变法派人士,被贬雷州。被贬县官禁住官舍,只能租住民房,时郡民吴国鑑在南门外修建一小屋,供苏辙居住。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绍圣元年(1094年),因反对新党,被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由惠州再贬琼,是年六月途经雷州城,与胞弟苏辙相会,并与苏辙同住一屋。苏轼在雷州的时间不长,一月有余便告别苏辙前往琼州。苏辙在雷州的时间约为二年,于元符二年(1099年)赴任循州。宝庆年间(1225~1227年),知军事时即在此地建楼纪念二苏,后废。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府王秉良在旧址建起苏公楼,刻“二苏”诗词于四周墙壁上。后苏公楼或修或毁,历尽沧桑,而雷州人民怀念苏氏之情,未尝改变,并把他们居住过的这一条街巷定名为苏楼巷。
庐江郡何氏祖先神祗牌位。何氏宗祠挂靠在真武堂?
观音楼。观音菩萨在楼上办公,我就不上去打扰她老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