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第一名刹”—灵岩寺

作者:zhm_jinan 显示图片

灵岩寺游过几次了,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父亲单位组织到灵岩寺游玩,现在走党家庄到泰安的104国道在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就更不要提了,留下印象的仅是两三辆大卡车,大家都在车厢里,一路吹着风,经过长清县城去的灵岩寺,而当时在灵岩寺看到的什么则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又去过灵岩寺几次,也就对灵岩寺有了认识,辟支塔、墓塔林、海内第一名塑逐渐都有了记忆。09年3月公司组织春游选择到灵岩寺游览,也就有了这篇游记对灵岩寺的记录。

上午大巴车把大家送到灵岩宾馆,自然是需要拍照合影。



拍完合影后办理住宿手续,然后就开始游览灵岩寺,午餐似乎是以部门为单位野餐了,具体细节十年前的事真是记不住了。


灵岩寺的山门,灵岩寺得名于灵岩山,灵岩山又名方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玉符山。系东岳泰山12支脉之一,在泰山主峰西北麓20公里处,海拔683.7米。[道光]《长清县志·灵岩志略》载:玉符山“苻秦时改名昆仑山金舆谷,盖重其人而神其地也”。灵岩名字的由来和朗公和尚的故事有关。《神僧传》云:“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灵岩寺因山而得名。
百度: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在山门外可以看到山上的巢鹤亭和红门


三门殿也称金刚殿,也称一山门。一看这就是新建的。



进入寺内,跟着导游走,跟着人群随大流走,显然不能够随心所欲的瞎逛,这也就是不愿意跟团游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钟楼,这是属于老建筑之一了,


大雄宝殿 ,原为宋代的献殿。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住持僧仁钦创建,是寺僧诵经的地方。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鲁王捐塑佛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6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是山顶,建造精巧,勾角铃珑,上施黑瓦,现存的殿是清朝中叶建造。


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千年古柏,名为摩顶松,名字的来历取自于传说故事。相传唐玄奘西去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忽然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后有人在这棵树旁又载上了柿子树,取“百事如意”之意。 


下面就是千佛殿



百度: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建于明代,是寺内保存下来最早的木构建筑,因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殿内正中有通体贴金的铜铸三身佛,中为法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3尊佛像皆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最为人称道的是殿内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比真人稍大的罗汉,是由灵岩寺宋代时的一位住持妙空禅师在苏州塑成后运到这里的。每尊罗汉身高1米至1.2米,身上的妆銮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不易褪色,这些塑像皆坐于80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座上,坛座至罗汉头顶高约在105厘米至110厘米之间。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形象时,侧重于写实,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体现出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此外,衣饰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即使衣带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些罗汉塑像或补衣,或拄杖,千姿百态。他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装束,有的垂袖,有的露肘,有的赤足,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坐姿,但动作各异,竟无单调的感觉。
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勇猛果敢,有的寒眉愤怒,有的老成和善,有的闭眸默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满面悲愤,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表情如生,喜怒哀乐,惟妙惟肖。40位罗汉却好似40个凡人,有血有肉有悲有乐。
罗汉像的肌肉,脉络,血管都塑造的如同真人身上的东西,当时的艺术家们也为他们塑造了体腔,其腹腔里面用丝绸包裹着香料做成的五脏六肺,这在我国各处寺院现存的罗汉像中是唯一的。
那么这些塑像是谁塑造的哪?根据资料记载是北宋雕塑家和著名工匠盖忠。灵岩罗汉的衣格运动虚实、贴身变化等艺术手法,当居首位……,从其农饰和手法看,可以定为宋代作品。”在西起第17尊罗汉的骨架内腔前胸里侧木架支柱上有“宋治平三年六月临邑盖忠立”朱笔题名,可见,灵岩寺内40尊彩色泥塑罗汉是盖忠所塑无疑。
平民化的艺术,拉近了人与佛的距离。40位罗汉、40种不同的状态是人生百味的体现,代表着人生所能够饱尝的各种心情。这些塑像还十分注意细部的刻画,甚至连血管脉络都清晰可见。其衣着装饰,与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十分贴切和谐,充分显示了我国造型艺术在北宋时期倾向写实的特点。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把这些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中国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亦作评价:“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千佛殿后面为御书阁。是专门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长出一棵青檀,状若云朵,称云檀,另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树龄,为稀有树种之一。 


另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树龄,为稀有树种之一。 


大家在看什么?


东晋时期,朗公和尚应灵岩山隐士张忠之请,从灵岩山东侧平原的四门塔所在寺院翻山越岭来到灵岩山中,由于灵岩山东、南、北三面环山,所以当时朗公必须翻越东侧山顶才能来到寺中。而就在这灵岩山的东侧山巅上,有一块岩石突兀,形似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拄禅杖,在山路上负重前行,而其身后则跟着一众信徒,这就是灵岩山的“朗公石”奇观。这种自然景象早在宋代就有记载,明孙瑜有咏《和宋僧仁钦十二景诗》中有《朗公山》一首:“插天崛起一危峰,遥望如人整巨容。闻道朗公曾此过,至今犹说是遗踪。”朗公石其实身是一块石,而其禅杖则是一棵松,但奇怪的是自从有八百年记载以来,这棵松就始终没有生长超过朗公石的高度,永远保持着朗公拄杖的形象,不能不说是种灵气。


这是哪个殿的遗址也记不清了


辟支塔,“辟支”全译为“辟支迦佛陀”,耸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3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地层有塔心柱,1~4层内设有登塔阶梯,第5层以上为实砌塔体,台阶设于塔身外檐,登塔时须沿檐平座绕行,可登塔顶。塔顶是铁制塔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檐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层塔顶,可以尽览灵岩风光。辟支塔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泰山道里记》载:“唐天宝中建,北宋嘉祐年间重修,元明相继维修之”。现代人于中航、乔苏在《济南文物》中说:“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灵岩寺鲁班洞宋淳化间题记:“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中秋月重回,塔基作八角……”。灵岩寺嘉祐二年、三年的十方刻石证明,辟支塔创建于宋淳化五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历时63年建成的说法是可信的。现代古建筑学家陈从周考证,辟支塔结构为“北宋通行砖塔”之一种,也证明此塔创建于宋代。
似乎是八十年代去灵岩寺的时候还上去过,现在是早就不能登塔了。


在灵岩山寺辟支塔下东侧有一组古檀树,这组檀树原为依墙而生长,所以均呈现出规律状的片状根系,其中最北侧一株檀树整体根部形似一艘帆船扬帆远航,所以现人命名其为“一帆风顺”檀。当然,如果不是一帆风顺的话,这些檀树是无法历经千年而仍能矗立于辟支塔侧,枝繁叶茂,自成一景的。
灵岩山最盛的是檀树和柏树,因为佛教僧众喜爱檀树的幽香和柏树的长青,所以数千年来灵岩山寺僧们广植檀树和柏树。檀树其实是一种十分难成材的树木,俗话说“十檀九空”,越是生长期长的檀树,其树干内部越是中空,当然这种不成材也促成了此树不宜被砍伐。



慧崇塔,是墓塔林中的典型塔刹,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是唐贞观中(627~649年)高僧慧崇的墓塔,为一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塔底面为45.5平方米,通高5.3米,上雕狮头、飞天、伎乐、武士等图案。塔身的南面辟真门,东西两门雕凿成半掩式假门,内测身迈出1人做启门状,券门上火焰状半圆浮雕。塔顶为重檐,以石板叠涩挑出,又逐层内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此单层石塔古朴醇厚,颇盛唐风格。




墓塔林,位于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志铭碑81通。这些墓塔和志铭,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实。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


灵岩寺塔林是现存的中国第二大塔林。在中华大地上凡有名寺巨刹的地方都有成百上千的塔林墓地,只可惜几轮战火和一场“文革”将中国许多大的塔林毁于一旦,如今只存下来百余座的就算是最大的塔林了,能有此机缘的如少林寺塔林、灵岩山寺塔林和潭柘寺塔林等,但灵岩山寺塔林确因其未受“文革”破坏而成为了如今中国的第二大数量塔林。此外,灵岩山寺塔林的形态也十分独特,佛教有“晨钟暮鼓”,而这些高僧据说如果是早晨圆寂的其塔就雕成钟状,晚上圆寂的其塔就雕成鼓状,白天圆寂的则雕成方形。




显然是嫁接的树,不知道是什么树


柏柿如意和千佛殿


开始登山,山下的灵岩寺


白云洞,此处洞高3米,主洞进深7米多,洞口壁上嵌有乾隆皇帝钦书御碑七方,此洞仅余一人侧身进入,里面凉气袭人,据说每逢急雨过后,或者阴雨连绵,因为白云洞与灵岩山体相贯通,所以常有云雾在此处遇到洞内气流,不断下泻升起,翻江倒海般波浪云涌,故而取名为白云洞。


这棵应该算是崖柏了吧,前几年崖柏火了一段时间,不知道灵岩山上的崖柏是否还幸存




下面的天然悬崖,名蹲狮岩、晾经台,岩体突出,三面陡绝,壁立千仞。登临其上犹如置身半空之中,远眺烟树、云山、鸟鸣谷应,心旷神怡。在蹲狮岩上建有巢鹤亭,亭中曾立有乾隆御碑。相传此地是因为当年法定禅师来灵岩时,有飞起的白鹤住于此地而得名;因为此处岩石平坦向阳,所以也有人称此处是法定禅师晾晒虎驮时被泉水打湿经卷的晒经台。



在蹲狮岩上看红门积翠证盟殿
百度:积翠证盟殿,亦称证明功德龛、方山证盟殿,位于千佛殿北、灵岩山颠南坡半腰,依山凿壁而成。古有“灵岩削出玉芙蓉,岚光秀色自重重”的诗句。龛中镌刻唐大中八年(854年)进士牟珰撰写的《修方山证明功德记》题刻,证明龛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凿,距今1300余年。龛平面呈椭圆形,殿楣上题“积翠证盟殿”5个大字。殿正中雕有一尊高约5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面部硕圆风韵,体态丰盈自然,身着袈裟,结袈趺坐,掌前伸。龛东西两壁各有菩萨1尊(原有4尊,2尊已佚),雕刻手法与释迦牟尼相同,皆为唐代造像。龛内有唐宋题记多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在龛外增修方形石室,叠涩出檐一坡水顶,墙垩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到达一线天,一块巨石悬在头顶,一线天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不过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也是见过次数最多印象最深的一线天






近观朗公石,这棵松树形成的禅杖就明显了


开始下山,山下的辟支塔




大灵岩寺碑,原嵌于广场戏楼前,今位于灵岩寺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大灵岩寺”4字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


继续合影留念


晚上在酒店聚餐,各种活动打牌到深夜。

今天上午自由活动,这里有个小水库,搜了搜好像是叫白杨沟


沿着沟向上走,蓄水池基本都是干枯的




这个似乎是药师佛





石壁上有不少新命名的景点,属于近些年的人造景观吧




这里是五福井,应该有五个井口吧



到了这里也没有兴趣继续上山了,掉头向回走




看这石桩应该是还未建完





散步还是不错的地方


上午的时间就这么消耗完了,中午午餐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