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行(6)吕梁 |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含李家山·西湾村)

作者:慕容十八剑 显示图片


🔺这篇游记有两个目的:
1、用所拍图片,记录晋陕行快乐的时光;
2、给想去碛口的朋友准备的“旅行快餐”!


🔺【碛口的历史】碛口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晋、京、津、冀、豫,是东西部经济、文化的枢纽,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


🔺碛口镇兴盛时期,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地区出发来的船只就有四千多艘,每天都有几十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每天都停泊着上百艘船,好不壮观。也正因此,碛口成了晋商的发祥地之一。


🔺【碛口在哪?】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碛口下辖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村和西湾村。


🔺这是在中市街广场旁悬挂的导览图。


🔺局部放大图。在当时,碛口依照“特色产业”划分为了三大区:

一是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相当于现在的商业区;

二是以银行、镖局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中市街,相当于现在的金融区;

三是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相当于现在的物流区。


🔺【自制碛口简化图】游览碛口古镇,一定要掌握古镇的布局,横向的街道有两条,一条是“沿黄公路”,这条街道一侧可以看黄河风光,一侧紧挨居民区。另一条就是横穿古镇的五里长街,重点在西市街段和中市街段。

这两条横向的街道,被若干纵向的小巷相连接,不了解碛口古镇街道布局,会产生走进“迷宫”的幻觉。


🔺【游碛口古镇】我觉得住宿在碛口古镇比较方便,碛口古镇吃住特别方便,价格也不贵,还可以随时游览古镇风景。游碛口古镇主要是三个地方:一是从麒麟桥到镇西端的“天顺巷”,沿着沿黄公路游览,欣赏黄河沿岸风光等;二是从西市街到东市街的“五里长街”以及几条古巷;三是卧虎山上的黑龙庙。安排时间可以在游览李家山和西湾村的空余时间。

🔺【游李家山村】可以包车去,你住宿或吃饭的店家都可以联系,往返费用不超过50元,细游1.5小时。

🔺【游西湾村】可以游览东市街后,接着继续沿湫水河走1000米就到了,没必要包车去,细游1.5小时。

🔺【其它地方】黄河壁画、高原土柱林,距碛口比较远,如感兴趣可以包车前往。


🔺这是我晋陕行的第七天,今天的主要行程是从五台山到碛口古镇,计划要乘“七段车”。哪七段车?有啥故事?接着请看——
1、黛螺顶公交站→五台山汽车站(公交)
2、五台山汽车站→太原汽车东站(大巴)
3、太原汽车东站→太原站(公交)
4、太原站→吕梁站(火车)
5、吕梁站→离石汽车站(公交)
6、离石汽车站→纪念碑广场(出租)
7、纪念碑广场→碛口古镇(包车)


🔺早晨8点30分,从五台山汽车站出发,大巴车一路高速,向山西省省会太原方向进发……

【小贴士】五台山汽车站发往太原的班车,从6:40到18:20,每小时一班,车程3-3.5小时,车票82元。


🔺11点40分,到达太原汽车客运东站。出站后,在路旁公交站点发了呆!头一次感到茫然,在公交站看站牌,居然看不明白去太原火车站坐几路车!


🔺真得吐槽一下!瞅瞅这站名起的,都是“五龙口街红沟路口”、“建设南路朝阳街口”……外地人谁能看明白你想去哪?在哪下车?


🔺后来,我和几位“懵友”向站前的志愿者咨询,他们告诉我们乘619路,在“建设北路五龙口街口”站下车,就是太原火车站。

太原站不写“太原站”,非写“建设北路五龙口街口”!你说气人不?


🔺到太原站不是“目的”,目的是乘火车去吕梁。有朋友要问我,太原不玩几天吗?是这样,今明两天是双休日,按照山西旅游政策是收费日。所以,我决定去吕梁碛口古镇,那儿是免票的!


🔺太原到吕梁方向的火车不是很多,我乘坐14点22分太原始发的Z7837次,途径交城、文水、汾阳,16点18分到达吕梁,行程2个小时。


🔺吕梁火车站出站后,很多载客的出租车司机叫喊着:“离石,离石,5元一位!”离石是哪?后来弄明白了,“离石”是吕梁市唯一的一个区,当地人习惯把吕梁市内称为“离石”。


🔺在吕梁火车站广场,看着远处的吕梁山,心想:这就是小的时候读过多少遍的《吕梁英雄传》的“实景地”吧!英雄的山,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让我肃然起敬!

时间容不得我多想,当务之急是去碛口找个捷径,问问有没有直接去碛口的车,答案是否定的。


🔺我来到站前马路边的公交车站,看了一下,101路公交车就是从火车站到汽车站的专线车。现在的时间是17点50分了,必须赶紧去汽车站!


🔺乘101路公交车从吕梁火车站到离石汽车站,“逛荡”了40分钟,终于到了。我赶紧问当地人,去碛口古镇在哪里乘车?回答都是“没车了”!

我盘算着,如果没车,明天一早走也行,今晚就住离石了!我开始打开地图,搜索附近的宾馆什么的,正在这时,有一位“的哥”凑了过来,和我搭讪起来。

当得知我要去碛口时,他说可以包车过去,价格不能少了150元。我听后谢绝了,我和他说,我是自由行,不赶时间,今天去也可以,明天去也行……

他沉默了片刻,又和我继续“探讨”。如果我认掏80元,他可以帮我拼车去碛口!我想,这个价可以了,还是早点到碛口好,因为我的行程都是固定的,于是便答应了他的想法。


🔺他载着我一个人,大约跑了10分钟,停在一个地方。他和我商量,如果我再多拉几个人,他的车就送我去,问我同意不?我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我下了车,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他们说是“纪念碑”。我恍然大悟!真是晕了,提前看的马蜂窝攻略,怎么都忘了呢?这里每天都有十几趟去碛口的班车,大约半小时一趟,票价15元。这不就是去往碛口古镇的上车地方嘛!

正想呢,那位司机拉过来5个人,我坐在副驾驶看着,有一位姑娘跟过来后,在车不远的地方打电话,说:我坐小车回碛口,不等中巴车了,小车要20元,才多掏5元……

啥?她们后来的人每人才掏20元,我自己却掏80元?我气囊囊地下了车,把那位司机叫到一边,责问他:你收我80元,收她们20元一位,有你这么做的吗?!

他却笑着说:如果你不掏80元在先,她们掏20元,我能拉她们吗?不是为了你今晚能到碛口嘛!行,啥也别说了,70元行了吧?!

心里虽然感到还是不平衡,我想,今晚能到碛口的真的。于是,我“大度”地摆摆手,上车,走!


🔺小车在“离碛公路”上奔跑着,不一会儿,就与车上的几位“熟悉”了。我坐在副驾驶位置,我后面是来自唐山的姓陈夫妇,最后排的是当地的散客。因为唐山和我们辽宁是邻居,所以,聊得很开心。

和司机聊的就是关于“吕梁山”的故事,司机告诉我们,这一辆辆大卡车,都是拉煤的,这里经常堵车。正聊得火热,公路果然被大卡车堵了!几百辆大卡车啊,望不到头!

于是,司机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啦!车走两步,停几分钟,我开玩笑地数落起司机来了:老弟,你嘴开过光吧?刚讲完堵车立马给现实了!他也开始叹气说:我要是算出来堵车,别说你掏70元啊,就是掏700元我也不来!

说归说,笑归笑,谁都不生气。正说着,有人指着对面的中巴车说,这就是往返碛口的车,管说等不到呢,原来是堵这啦!

约摸堵了有一个小时,车逐渐地“疏散”开了!就这样,晚上8点多,终于达到碛口古镇的夜市。

于是,我们纷纷下车,我也拉起行李包,与唐山的夫妇俩搭伴,找着住宿地方。


🔺关于离石到碛口的旅途故事本应该结束了,谁知出现了一个“意外”,我的小背包落车上啦!

当时,谁也没记司机的电话号,可怎么给司机打电话呢?我顿时急出了一身冷汗!还是唐山的弟妹沉着冷静,她问我是不是用微信给他付的的车费?我说是啊!她说,有办法了!

她跑着喊回正在“打前战”找住宿的她老公,问他怎么能才能找到微信转账人的电话号码?陈老弟夺过我的手机,找到“微信支付”,很快找到了司机的电话。他不由分说,用他的手机直接打过去,找到了司机师傅,并约定在下车的地点,把小背包取回来。

他们夫妇俩替我看着大行李包,我小跑着去下车的地方。也就是几分钟的功夫,那位司机师傅回来了,把小背包递给我,半开玩笑地说:越晚越耽误我时间!

在谢过之后,我心想:这小包可丢不得啊!我的相机、电池、充电器都在里面,这里是我自由行的精神寄托啊!


🔺我当然要感谢唐山夫妇二人,于是,我们一起住在了碛口古镇中心位置的“驴友之家”。老板以为我们是一起的,淡季怕失去客户,直接给他们标间120元!


🔺而我呢,住单间大床房,60元!至此,从早晨8点多在五台山汽车站,到晚上8点住在碛口古镇,整整12个小时没停脚啊!

咱不说别的,就这七段路,走错哪一段能到?我这智商,要是抠出来,上秤称,肯定比别人多二斤。

有人要撇嘴了:智商多二斤,刚才咋还差点把行李包丢了?我不是说了嘛,比别人多二斤,那是脑袋进的水……


🔺住在古镇里面,咱就先看看我住的这家民居。这是门口那条小巷,直接通沿黄公路。


🔺四合院的东侧,房门是窑洞型的。


🔺这是西侧,是主人的居住房间。南、北都是客房了,有十几间吧。


🔺吸引我的是全国各地的户外组织在此住宿时留的影。


🔺大门洞子两侧墙上,挂着许多户外的旗帜。


🔺看来,这里是自驾、骑行等户外组织的青睐之地!


🔺今天是我晋陕行的第八天,全天游览碛口古镇。7点10分,我洗漱完毕后,背上小背包,按照自己昨晚想好的游览计划,独自出发了!


🔺趁早晨清静,先去“黑龙庙”!黑龙庙是碛口古镇非常重要的一处景点,在古镇的制高点卧虎山上。


🔺我走在石头砌成的小巷里,很多民居门前都挂着明清时期这栋建筑的历史介绍。瞧,这门前挂着“商会”。

清朝末年,受西方思潮影响,中国城镇纷纷建立商会,碛口商会也应运而生。商会旨在搜集市场信息,调解内部纠风,牵头与政府沟通等。同时,商会还会兴办诸如修桥补路、重修庙宇等公益事业。


🔺清晨就是肃静,这个时间旅行团们都在吃早饭,走这一路,连个人影都没碰见。只有一条小狗,在我前面跑,也不知道是被我追的,还是专门为我带路。


🔺7点16分,我到达了碛口古镇的制高点——黑龙庙。虽说“五台归来不看庙”,但黑龙庙作为碛口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还是第一个来了!


🔺站在黑龙庙前的观景平台上,顿觉神清气爽。远方,晋陕高原,绵延起伏。俯视古镇和黄河和湫水河交汇,和大同碛波涛翻滚。


🔺回头看黑龙庙,山门开着……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八根大木柱支撑。


🔺三个门洞走中间,穿过山门到庭院。


🔺黑龙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属典型的明清建筑,供奉龙王、河伯、风伯、关圣帝,意在保佑往来船只平安,生意兴隆。


🔺山门背面就是清朝建的乐楼。啥叫乐楼?其实就是戏台,记得五台山五爷庙也有个戏台。


🔺乐楼及两侧的配殿。瞧见没?偌大个黑龙庙就为我一个人敞开胸怀,自豪不?


🔺黑龙庙内正殿供奉黑龙大王。左右两边分别为风伯与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


🔺大红灯笼高高挂。


🔺侧面有通道可以上去。


🔺房顶也是观景台,这里视野开阔。


🔺 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水曲折,聆听二碛涛声,俯瞰古镇全貌。


🔺黄河的对岸就是陕西,这里流传着“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有人说是“回音壁”原理,究竟何故,至今还是个谜。


🔺下去的通道,好像作战工事。


🔺两侧的钟鼓楼。


🔺又是三个门洞,这是上庙的山门。


🔺左侧拱门,上嵌石匾“锁碛”。


🔺中间门洞。对联是:两河经纬呈形势,三晋贾商溯祖源。


🔺右侧拱门嵌着石匾“屏风”。


🔺进入上庙山门……


🔺前面最高处是关帝殿,也是财神殿。


🔺上庙山门墙壁的浮雕图案。


🔺配殿。


🔺山门望关帝殿。


🔺山门厅内“春献李桃”木匾额。


🔺关帝殿门前的石阶步道墙壁上,镌刻着“忠”、“义”两个大字。


🔺上庙关公殿联:
因读透春秋,乃崇文,乃崇武;
若分清义利,斯善贾,斯善商。


🔺财神殿前望上庙山门。


🔺这是下庙的乐楼,与下庙山门一体。


🔺登上乐楼。


🔺我独自游览完黑龙庙,已经7点40分了,我正想出山门,这时候,有一拎着“重型相机”的大咖,走进了黑龙庙。我们俩在门洞口“相视一笑”,便各奔前程了……


🔺站在黑龙庙山门前,侧耳倾听,似乎有音乐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该下山了,这回我没有顺着来时候的路往回返。


🔺而是从另一条路下山……


🔺碛口的民居,还都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虽然大多数都维修过,但还是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这是碛口古建筑群的“当铺”。这里的古建筑并不像婺源篁岭那样,古建都统一收购并管理,这儿里面真有人家居住,所以不敢冒然进入。


🔺小巷全部都是由石头建的,随坡就势,一路向下……


🔺下来以后就是碛口古镇的中心,也就是“中市街广场”,这儿也是外来旅游大巴的停车场。


🔺广场的那端是沿黄公路。


🔺中市街广场是碛口古镇的一张名片,宽阔的广场,咆哮的黄河,明清的民居,高处的黑龙庙,还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七个大红字刻。


🔺备受游客青睐的“九曲黄河第一镇”七个大字是我国近代画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老先生题写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下午又路过这里,见多了彩旗和标语。


🔺山西水利志愿者正在进行“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母亲河”普法宣传。


🔺在碛口,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形成了美丽的湿地。


🔺碛口黄河对岸,高耸着一座塔,它是陕西吴堡县的黄河塔——薛家塔,也称红龙塔。


🔺游览碛口古镇,游“五里长街”是必须的。“五里长街”贯穿碛口古镇的西市街、中市街和东市街。

五里长街与沿黄公路组成两条横向的街道,被若干纵向的小巷相连接,不了解碛口街道布局,会产生进入“迷宫”的幻觉。


🔺游览碛口古镇,主要是游览“五里长街”。从黑龙庙下来,往左拐,就是五里长街的东段,这也是东市街聚居区。


🔺这栋砖砌的拱门,似乎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东市街在明清及民国时期,大都做着运输的生意。


🔺上面门楣刻着“环秀居”三个字。


🔺平民百姓家门前的石狮子。


🔺晋陕民居特色。


🔺鳞次栉比的古民居。


🔺过街天桥上镶嵌着“玉晟长”石匾。


🔺这是当铺巷,下雨流水与平时步道合二为一,两不耽误。


🔺中市街临近中心广场,也就是停车场,这里向西,开始进入西市街区,商铺林立,游人如织。


🔺“石头开花”。


🔺这是中市街去黑龙庙的入口。


🔺开始进入五里长街的西段——西市街,也是碛口古镇最热闹的区域。


🔺卖土特产的商铺,手挽手,肩并肩……


🔺在山西任何地方,都有醋的作坊。


🔺这是“古碛老醋坊”,人们经过附近,都贪婪地吸上几口带有淳香的酸味。醇香?不是有句俗话:做酒做不辣,做醋还做不酸嘛?这说明,酒醋同源啊!


🔺既然是免费品尝的,不尝白不尝!接一小杯,屏住呼吸,咽下去!眼睛瞄一眼四周,没人!再来一杯~


🔺书香古镇。


🔺到了我居住的“驴友之家”所在的小巷了,小巷那头就是黄河岸边。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明清至民国时期,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对岸是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丁家畔村,远处长焦拉近看到的是二碛风景区的黄河红龙塔。


🔺在黄河岸边的沿黄公路旁,有当地人栓着几头骆驼和毛驴,吆喝着游客体验走西口骑牲口的感觉。


🔺我顺着沿黄公路向西走,想看看明清时期居住在西市街区域的“大户人家”。


🔺看上去几乎都是新修或新建的大院,不是商店作坊,就是饭店客栈。


🔺左侧有一个码头,供游客水上兜圈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当年卸货的码头遗址了,能想象当年的码头是多么繁华热闹啊!


🔺这时,驼铃响起,前面来了一只骆驼的“驼队”,女老板旁若无人地大声唱着“陕北腔调”的民歌,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


🔺在这里逛累了,就找个小马扎坐下,来碗当地的面,边吃边聊,老板或老板娘会讲述你所不知的碛口故事……


🔺我继续向西走,前面似乎到了古镇的尽头了。


🔺这栋砖拱门上面刻着“復和店”,介绍牌写着“厘金局”。


🔺当年的税务局。


🔺这儿镶嵌着一块“復和店”石匾。啥意思?过去,几家共用一个店面,不但可以节省房租,而且还可以经营互补。又啥意思?比如你卖米,他卖面,还有卖肉的,卖菜的,不就像现在的超市吗?


🔺碛口古镇街巷纵横,房屋星罗棋布,布局看似复杂,却井然有序。


🔺据介绍,碛口与主街道垂直的小巷有十一条,都是排水兼通行的巷道,服务着百计的院落。这条叫“天顺巷”。


🔺“天顺巷”这块石刻像是后镶嵌的。


🔺幽深的“天顺巷”,坡陡巷深,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好奇心驱使着我走进拱洞……


🔺路面铺的不是石阶,而是石条,在斜铺的石板之间,每隔几行,就有竖石深插凸起,走起来安全省力。


🔺回眸一看,心惊胆战!


🔺碛口街连街,巷连巷,巷巷相通,院院相连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具有世界独特的建筑风格。


🔺我独自爬到了巷子的尽头,后面是山。再看两侧,高宅深院,我只能望墙兴叹了!


🔺从天顺巷回来,继续向西走,来到了这座“碛口客栈”建筑。里面悬挂着“四和堂”木匾。


🔺清朝的时候,四合堂,创立于清乾隆年间甚至更早,因其购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和堂”,主要经营粮油。


🔺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达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三边”,东至太原、京、津。


🔺这是“听涛阁”,名字挺文雅,用我们革命歌曲的词来说,就是“黄河在咆哮”。


🔺再往西走,已到碛口最西头,正好看到了“百川巷”!不走回头路,进巷!


🔺这个巷子也只有我一个人,我轻轻地走着,边走边看,用目光“触摸”着每一块有故事的石头……


🔺百川巷的北端,有一个拱门,上面刻着“衢通汇”,不知啥意思。


🔺走过“衢通汇”拱门,就到了后山了,站得高,看得远!但这里树木葱郁,大部分都遮挡了!


🔺顺着山腰的石板路,开始向东返回。前面出现一座小拱门的建筑……


🔺原来是“裕后泉”。


🔺泉水清澈见底……


🔺溢出来的泉水,顺着石头铺就的巷道,自然流向黄河了。


🔺上面挂着“生活饮用”的牌子,旁边巨石上刻着“卧虎山泉”四个大字。


🔺我顺着泉水流淌的方向,走进了一个巷子。


🔺走着走着,小巷与五里长街西端交汇了!这里开始,游客也多了起来。我拐进西市街,向东行进……


🔺张从龙纪念馆和吕梁古兵器博物馆,该馆集古兵器收藏、展览、古兵器文化研究于一体。


🔺涵盖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冷兵器械。


🔺古镇人家。


🔺是窗?是门?


🔺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故事。


🔺十义镖局就是过去的“武装押运”,是碛口西头村王泰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结拜兄弟开设的,他们个个武艺高强。


🔺西市街商铺。


🔺这里是游客必到之处。


🔺路边栽植的五颜六色朝天椒。


🔺碛口特产的一种饼,忘了叫啥名了,像月饼,但里面没有五仁之类的干果。


🔺咬一口,还掉渣呢!好吃还不贵,一元到一元五一个,里面是空的,有红糖馅,外面是酥的。


🔺说起去李家山,还得从今天早晨从黑龙庙下来说起。

从黑龙庙下来就到中市街广场上面平台,右边长城墙下边,就是写着“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地方;两位美女前进的方向,就是去东市街那边,也就是徒步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的方向。

因为早晨起的早,没吃饭就去了黑龙庙,现在的时间是7点45分了。中市街有好多早餐店,我就坐在右侧那个小餐桌旁,点了份大碗刀削面。

我边吃边和老板及老板娘咨询,我一个人去“李家山”怎么坐车方便。老板给我三个建议:一是去下边广场那边拼车,但现在是淡季,不好拼。二是自己包车50元!三是自己走着去!

我赶忙问:50元是单程,还是往返?老板笑着说:当然是往返了!我又问:可以的话,上哪找车去?这时,老板娘搭话说:我家亲戚就是干这个的,要去我给他打电话来接你。我想,今天必须把碛口的行程全部“拿下”,包车去会节省很多时间。于是,让老板娘打电话预约了司机。

我的面刚吃到一半,老板娘说车来了!这么快?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吃晚饭,付了钱,我便到指定的轿车上了车。


🔺司机拉着我一个人从麒麟桥直奔湫水河对岸的李家山行驶着。看!公路都是双色的,像是自行车赛道,漂亮!

那位司机四十岁左右,很热情,还很健谈,走这一路,说了一路。

从碛口到李家山3公里,车跑了也就10分钟就到了!

8点15分,我们到了李家山,司机递给我一张名片,回来时给他打电话,他马上来接我。他还说:你到村里面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四合院“新窑院”,让我亮一下名片,他们就不收费啦!

对于我经常东奔西走的独行人来说,听了这句话,鼻子有点酸,心里暖暖的。然后,他又告诉我从哪边进去,从哪边出来,在哪儿等他的车。我听明白后,他便回碛口了……


🔺李家山是碛口镇的一个村,过去是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上图👆🏻是李家山官方在景区公布的《旅游线路图》,但没来过李家山的人,看后容易“迷糊”。所以呢,热心肠的我用手机美图秀秀,制作了下面👇🏻这幅《李家山简易超级游览图》。


🔺从碛口古镇开车过来,游览在左上角🅿️停车场开始。司机告诉我,在距停车场不远的岔道口进入(“我”的位置)。整个游览路线是沿着比较宽的步道,按→走“∞”字型路线,游览李家山景区。

李家山景区的民居呈“∩”型排列,呈现出随坡就势、层层叠叠的场景。我自己把李家山景区分成“三个区域”,即是“西区民居”、“北区民居”和“东区民居”。

🔺A摄影机位:新窑院和西财主院近距离拍摄;步道是拍摄“北区民居”和“东区民居”的最佳点。

🔺B摄影机位:是至高点,是拍摄“西区民居”和“北区民居”的最佳点。

🔺C摄影机位:在东财主院门前广场,是拍摄“西区民居”和“北区民居”及“三层楼院”的最佳摄影点。同时也是近距离欣赏和拍摄东财主院的地方。


🔺下面结合实际熟悉一下:这是站在西区A摄影机位看到的东区民居。


🔺这是从东区摄影点拍的北区民居场景。


🔺这是在东区摄影点拍的西区民居场景。


🔺现在的时间是8点15分,我按照司机师傅给我的路线,从停车场出发,向“新窑院”和“西财主院”行进……


🔺也就几分钟,就到了“A摄影位置”。忽然,自己有了梦幻一般的感觉。平日在美术或摄影作品里,没少看到眼前的画面,冷不丁亲眼所见,还真有点兴奋!


🔺在西区民居的游览步道上,对面东区民居的场景历历在目!如果你眼神好的话,能看到对面最高处房屋的右侧平台上,站着几位游客,他们正在瞭望着我们。


🔺这张图看清楚两点:一是西区的步道走向,二是右侧北区的民居。


🔺站在A机位,用长焦拍摄民居特写。


🔺李家山民居形式以窑洞明柱夏檐四合院为主,依山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


🔺民居砖、木、石雕比比皆是,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民居以窑洞影基为主,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山坡上。


🔺风水学大师说,李家山村的地貌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及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陡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上的效果。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将其与湖南张家界、山陕蒙黄土高原列为自己的三大发现。另两处是:湖南的张家界,陕西的黄土高原。


🔺李家山建筑依靠约70°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


🔺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因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故,所以李家山村修有大小石质排水沟,最高的落差有3040米。


🔺西区民居除观看东区民居风光之外,还可以去“新窑院”。不过,大多数时候是关门的,如果关着门,你要轻轻敲敲门环,然后礼貌的进去,扫一下门口的二维码,微信付2元钱就OK了。


🔺这就是我包车司机师傅的地方,他告诉我让把门的看一眼名片就可以免费进去。因为两块钱,我没去舍这个脸!


🔺外面一群老年人乱哄哄的在门口“商议”着到底进还是不进。房主人是一位60多岁的妇女,不耐烦地把门给关上了!


🔺偌大个四合院,就我一个人!那位老姐姐领着我参观各个房间,还指着屋里的几件羊肚手巾、羊皮坎肩、腰鼓等道具,告诉我都是免费用的。


🔺新窑院,又称子寿楼,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


🔺该院虽然只有一层,却非常宽敞。以水磨青砖对缝砌筑,做工精细,建筑考究,保存完整。


🔺这间就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住过的房间。


🔺吴冠中先生写生的发现,才让这个偏远山旮旯里的古村落焕发了青春。


🔺不过,吴冠中来这里惊呼这里像“汉墓”,我却觉得用“墓”比喻不好,应该还有更贴切的词语。


🔺这里的古村及窑洞,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缸”铁长城。


🔺晋陕窑洞大体上分三种形式:一是靠崖式,二是下沉式,三是独立式。李家山绝大多数的窑洞都是靠崖式的。


🔺沿着步道向北区民居行进,整个步道都是最佳摄影点……


村内道路也不强调整齐划一,该绕就绕,该转就转,整体构思既宽松又严密,达到了“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的意境。


🔺从这个角度看最沟底的民居,要想走过去,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李家山是李家人的家,邻里非常和谐。看,底层的房顶,就是上一层的庭院。


🔺“黄河人家”,有故事的人家!其实,是客栈。


🔺前面像“蚂蚁”一样的小人站着的地方,就是东区民居的最佳房顶观赏点。


🔺西财主大院,为两层高的四合院,十几间房子。壮观的场面从东区观景台看得清楚。


🔺我从“西财主院”经过“北区民居”,最后到达“房顶观景台”。


🔺再冲西区民居“回眸一笑”!


🔺北区民居步道在窑洞上面……


🔺从“北区”望“东区”……


🔺层层叠叠的民居。


🔺从“北区”回看,远处的建筑就是“西财主院”,右上角的“地方”就是停车场。


🔺继续前行,这栋建筑是“望河楼”。


🔺石板小路依偎在窑洞旁……


🔺现在来到了房顶观景台了,也就是B摄影机位处。这里是观西区民居的最佳点。前面的最高二层楼建筑,就是西财主院。


🔺西财主院现在后人开设成客栈。清朝时期,碛口正是水陆商业繁荣,李家也在碛口开设商号,并产生了两大财主李德峰和李登祥,人称西财主和东财主,财路亨通,日进斗银。有钱后在家乡建起了富丽堂皇的财主院。


🔺这就是刚过来时进去的“新窑院”。


🔺靠崖而建的窑洞小院。


🔺过去都是家族企业,商号发财,家族也跟着沾光,也推动了家族脱贫致富,硬是在黄土坡上建造起造型类似、风格相仿的巨大传统窑洞建筑群。


🔺李家山有大大小小百十来院,400多孔(间),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把美丽的风景定格在相机里。


🔺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


🔺拉近一些……


🔺再拉近一些!


🔺择菜的老汉。


🔺龙头“下面”的观景台是东财主院门前的“C摄影机位”。


🔺有人统计过,从沟底到山顶,这种下一家房顶就是上一层窑洞的院落,最高“叠加”到11层!


🔺这是“新窑院”下边这家民居。


🔺李家山的大枣遍地都是,丰收在望。


🔺李家山村内的交通由坡道与台阶构成,作为院落内外、室内外以及各个院落之间的联系纽带。


🔺这种坡道不同与石阶,走上去很舒服,即使遇到下雨,路也不滑。


🔺有些坡道、台阶在布局、设计上非常巧妙,并且形成了很好的景观效果,如在东財主院前,南北各有一条坡道向下交汇,交叉后成为台阶,继续向下延伸,形成独特的“X”形道路。


🔺岁月的痕迹……


🔺有门就进。这是西财主院,气派不?


🔺可以想象当年是多么的热闹。


🔺虽然原汁原味,但也缺乏保护。


🔺站在东区隔沟看西区……


🔺精美的木雕门窗。


🔺这是东财主院门前观景台。


🔺来一张全景。


🔺远望北区层层叠叠的民居。


🔺东财主院外景。


🔺东财主院外景。


🔺中间是“三层楼院”。


🔺斑驳的大门。


🔺匾额字迹已经模糊,使劲辨认:堂X增荣。


🔺石雕“麒麟送子”。


🔺精美的石雕比比皆是。


🔺层层叠叠的明清民居建筑。


🔺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虽然窑洞还是那个窑洞,但李家山人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到高速发展的时代,远处的电力杆与随处可见的宽带网线就可证明一切。


🔺旧式的门窗,已经不能封闭住李家山人对外开放的节奏。


🔺我想,好好保护祖宗留下的遗产,就是当今最大最强的进步!


🔺为了不走重复路,我设定的路线是下沟底,去近距离亲密接触古建筑。


🔺这些老建筑,已经没人居住,房前屋后都长满了树丛。


🔺阴森森的,不敢冒然进入……


🔺树根“穿”石。


🔺门虚掩着……


🔺继续向下……走……


🔺远观三层楼院。


🔺石板路虽陡不滑。


🔺近观三层楼院,其实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层,也就是说三层楼院并不在一个垂直面上,而是靠着土坡的斜度,底层的房顶作为上面窑洞的庭院,以此类推。


🔺墙上的石环是过去拴马用的。


🔺原汁原味的沟底风景。


🔺墙头上的野草。


🔺据说李家山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外部打工做生意去了,留下的几乎都是年老体弱的人。看见一位老者在干啥?


🔺长焦拉近一看,不算老,在穿袜子。做梦也想不到,这一瞬间被定格在我的相机里。


🔺曲径通幽处……


🔺斑驳的石头墙。


🔺遍地野花。


🔺大枣飘香,一个也不敢摘。


🔺纵横交错的街道。


🔺已经到了三层楼院跟前,这个院建筑从整体上看层次感极强,是典型地表现了山地建筑群的特色。


🔺着名画家吴冠中赴李家山后,就是以此院为背景创作美术作品。


🔺从沟底向上行进……


🔺一路风景如画!


🔺终于上来了!


🔺有机会再来,一定要住上一晚。


🔺休息一会儿。聚焦毛毛草,背景窑洞虚化效果。


🔺聚焦窑洞,前景毛毛草虚化效果。


🔺穿袜子的老头起来了。


🔺窑洞小院。


🔺这是停车场,没有停着的车。


🔺停车场还在扩建,估计就要到十一国庆节了,各个景区都在做准备。现在已经9点40分,游览时间是1.5小时。该叫司机师傅来接我回碛口。


🔺接我的司机是司机师傅的儿子,几分钟就到了!到碛口中市街广场的时间是10点05分。


🔺游西湾村不用包车,最好游览到碛口五里长街东端(东市街)后,直接到湫水河边,再沿着湫水河景观大道,也就1公里就到了西湾村了!


🔺“一镇两村”地理位置图。


🔺西湾村虽然比较小,但是走进去如同迷宫,在停车场,有不少当地的妇女主动搭讪你,很热情地要给你当导游,当然不是免费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是景区官方的游览图。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

棕色的是“木巷”,红色的是“火巷”,黄色的是“土巷”,金色的是“金巷”,蓝色的是“水巷”。五条巷子都有“景点”,巷与巷之间有三条街路串连……


🔺书接上回,上午从李家山回来后,然后沿黄河边去了西市街逛逛,中午回客栈睡了一个小时,下午继续游览东市街,准备接着去西湾。

现在是下午15点20分,开始“实战”。这是碛口古镇的东端的一块“标志石”,上面刻着“碛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在湫水河与公路之间有一条步道,前北走1公里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


🔺过去,西湾是当时碛口巨商陈氏家族的生活区,也就是商业巨头的家属、子女们居住的地方。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


🔺刚出来碛口,湫水河岸边就开始有西湾的“导览牌”和“标志石”了!


🔺这块标志石“生长”在侧柏丛中,上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


🔺我独自一人走在并不平坦的砖石铺就的沿河小路上,神清气爽,脑海中想象着西湾给我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盛宴……


🔺步行15分钟,看到写着“西湾村”的牌子,同时也看到前面有房屋露出了头,西湾到了!


🔺西湾村前面的广场挺大,但现在是淡季,没有车辆停放。大树下,有几位妇女在聊天,见我一个人过来了,眼睛闪着“绿光”,像“狼爱上羊”似的盯着我!

一位妇女站起了身,向我走来,一边走一边和我搭讪:这个村的景点像迷宫,找个导游吧!20块钱。

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嘴里说:不用,谢谢,我是搞摄影的,一个景点都是磨磨叽叽地拍照,耽搁时间,一般导游都不喜欢带我的。

那位还挺执着,说不怕。跟在我屁股后面好长时间,我也不再理她,她看我实在没有兴趣,便悻悻地走了……


🔺先看明白这幅西湾游览图: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


🔺放大细看:棕色的是“木巷”,红色的是“火巷”,黄色的是“土巷”,金色的是“金巷”,蓝色的是“水巷”。五条巷子都有“景点”,巷与巷之间有三条街路串连……


🔺在了解一下西湾的历史:西湾村从明末到民国,有300多年的建造历史,选址特别讲究,座西向东,背山面水,避风向阳。村落里40余处宅院都有小门互通,进入一院,就可以走遍全村,既保持了每户生活独立,又加强全村的紧密联系。


🔺我整理一下背包,拎着相机,大摇大摆地开始游览这五条巷子。那位“导游”喊我:先从东边的“木巷”开始游览。


🔺我说了声谢谢,便一头扎进古村里,心想:村里的人还是非常朴实的,只是我这个人向来不习惯参加旅行团和找导游,就是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甚至有点漫无目的的游览……


🔺巷边有一些废弃的窑洞建筑,昔日的喧嚣已成过往烟云,现在另外瞠目结舌。


🔺这栋拱门挂着个小牌“木巷”。


🔺门洞很小,里面却很宽阔。


🔺高墙大院,极尽威严。


🔺终于见到活人了!


🔺一个人行走在深巷里,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哪?在哪?那!心头不免升起有一丝丝的惊悚。


🔺前面传来“哒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却不见人影!我眼前浮现起恐怖片常见的场景……


🔺嗨,原来是两位老乡过来了!


🔺木巷见到的这种砖楼、窑洞、街巷、门楼、高墙、矮院、水道等立体交叉的建筑形式,非常奇特,令人惊愕!


🔺我一个人也问不得别人,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互联互通,要不咋说“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呢!


🔺回头看看这栋拱洞,我觉得我猜测是对的。


🔺看门的石兽,都“睡”着了!这家门是开着的,进去……


🔺里面有游客,院内的石榴树。


🔺这是一处木制阁楼的院落,虽是阁楼,但仍保持着黄土窑洞的情怀。


🔺嘿嘿,扫描付款后,理直气壮地上去看看……


🔺阁楼上悬挂着“三仙如意”的匾额,或寓意着居住在这里,如神仙般的感觉吧!


🔺房屋只剩下框架了,物品摆饰已荡然无存了。那块“福如东海”的匾额,见证着曾经的繁华。


🔺站在楼上,视野开阔!


🔺这户的大院,旁边也有小门通往隔壁人家……


🔺通过小门进入另一个院子。


🔺走在巷子里,有点转向。


🔺无华的火巷。


🔺古朴的民居。


🔺土巷的“明经第”。古村有很多院落大门、垂花门、照壁、厅堂上的木雕、砖雕、石雕更独具匠心,做工精细,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再往前走是金巷和水巷。


🔺坐下来休息一下。


🔺陈氏祠堂,门楼石匾刻着“承先启后”。


🔺昔日的村墙,现在只剩遗迹。


🔺我正想“打道回府”,突然发现半山腰的最高建筑没有去!


🔺不去就留下遗憾了,不行,得去!


🔺右侧门楼是金巷的“恩进士”宅院。


🔺细看这通来自古代的“书法作品”。沿街沿巷的石匾、门额比比皆是,书法艺术造诣很深,各具神韵,犹如看到一个大型书法展览。


🔺走在这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


🔺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


🔺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幽深的过街拱洞。


🔺建筑群整体依山而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布局严谨合理,防洪排水畅通无阻。每一院落的建筑有正房、廊房,亭台,厕所、马棚,柴房、碾房、磨房等,设施齐全。


🔺巷子的地面用石块铺砌,两侧有石护墙,有的地方还建有堞楼和供巡视的墙道。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


🔺依山势而建城堡式的小村,错落有致。村落里处处流淌着文化。


🔺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如今都已塌毁了。


🔺西湾村转了有一个小时了,没见到年轻人,看见的人不超过十个。


🔺这是绣楼院,门洞开着,进去……


🔺绣楼院代表了西湾民居的风格:每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院落都有小门相通,院院相连,巷巷相通,走进一院即可遍串全村。


🔺院子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外面宽阔的地方是原来的花园。二层院内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两边厢房是小辈人的住处;三层是望月搂,是长辈望月、品茶的地方。四层是绣楼,在搂梯拐弯处有“石鼓女儿墙”这样明显的标志。


🔺现在是16点40分,独行西湾村整整一个小时,现在告一段落,下次再会!


🔺我从古村出来时,正有一辆大客车驶入停车场,随即下来几十位游客,这也是游古村的,但是如果同时进入小院,肯定非常非常的拥挤!唉,看我这心操的,稀碎稀碎啊!有用吗?😁


🔺早晨7点,我依然躺在床上,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真想一觉睡到中午。虽然下着雨,不时地听到外面旅行团导游滔滔不绝的解说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不管啥天气,只要不下刀子,导游就像机器人一样,会按照旅行计划完成的。幸好我是自由人。

今天是9月14日,也是晋陕行的第九天,今天我的计划是回离石,去吕梁火车站乘火车去延安。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从小对延安宝塔山情有独钟。我曾在2019年去过一次,时间太短,没尽兴。这回既然已经到碛口了,跨过黄河就是陕西那边了!

想到这里,睡意全无。于是,穿衣、洗漱、整理行李包,与老板告别,走人。


🔺我托着一个行李包,又背着一个小旅行包,在路边吃了早餐后,便顺着沿黄公路向中市街广场走来。

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广场上有不少游客在拍照留影。我也来上一张,在立足注目刘文西老先生题写的“九曲黄河第一镇”大字,凝望卧虎山上的黑龙庙……


🔺7点20分,我来到了镇东的麒麟桥头。这里没有汽车站的建筑,只有一个小广场,只是约定俗成去离石或其它地方的,都在此发车。


🔺这座麒麟桥是一座古桥,是连通湫水河两岸的重要通道。


🔺桥头还矗立着古石碑和碑亭,旁边立有盘龙柱,四周用石围栏围着。


🔺7点30分准时发车,因乘车回离石的人不足10人,司机不情愿地向前开着。

中途在一个小镇停了下来,把我们车上的人,“转包”给了另一辆未满的中巴车上,继续向离石驶去……

路上,我欣赏着吕梁山的秀色,因为时不时地下着小雨,所以车窗外云雾缭绕的,宛若仙境一般。


🔺10点,车行1.5小时后到达离石的纪念碑广场,车不再走了,于是,我和同车的人全部下了车。


🔺我立即拿出手机,“小度”告诉我,去吕梁火车站可在附近的“西崖底南”乘102路公交车去。


🔺102路公交车就我一个人乘车,1元钱我都不好意思了,这不是相当于包个公交车去火车站吗?也太“奢华”了吧!


🔺10点20分达到吕梁火车站路边停车场。


🔺这里发车的公交车有101、102、103和105路。


🔺这是吕梁火车站站前广场。


🔺吕梁火车站外面维修,里面是正常营业的。我是乘K1573次11点48分发车,达到陕西延安的时间是15点39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