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国子监和古代建筑博物馆

作者:窗外细雨 显示图片

本周继续享受工会带来的福利,今天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一张门票)。疫情期间实行预约制,离孔庙大门口一百米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初检的地方,刷完身份证后沿着这条围栏就可以购票入园了。咨询工作人员后得知工会的二维码贴在门口这张桌子的侧面,刷码后免30元门票直接进入。


从1956年开始,国子监就辟为首都图书馆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经常带他来这里的儿童图书馆看书,这里除了儿童书籍比较丰富外,还有电子书籍的资源。当时家家户户基本没有电脑,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在儿童图书馆内看书,还可以在电脑上玩简单的电子游戏看动画片,所以这里也算是孩子初步接触电脑的地方。2005年首都图书馆从国子监迁出,2006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后,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入博物馆看看复原后的孔庙和国子监。


散客从孔庙进入,旅行团从西边的国子监进入,里面都是相通的,为了分散客流。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成于大德十年。经过明、清两代的增建和修葺形成现在的规制。北京孔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它西与国子监相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开创的儒学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孔庙与学校合建一处是古代教育的突出特点。


西边的这个门是通往国子监的,我还是接着参观孔庙。


先师门和大成门东西两侧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共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它们已经成为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



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


北京孔庙唯一一座明代御碑亭,明正统九年(1444)立于大成殿东北一侧,清乾隆时移至此处,因是前朝御碑,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




这是孔庙的大成门,门阔五间,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


先师孔子行教像。


大成门前东侧立加号碑一座,内容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最高称誉。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刻石立碑,是研究元代思想、政治、文化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是大成门清乾隆年间仿照周(宣王)石鼓镌刻。周石鼓唐末发现于陕西岐山,元代皇庆二年(1313)移置孔庙大成门内。乾隆时因其残损严重重镌新鼓,列于现在的位置,周石鼓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这个石碑是张照书韩愈石鼓歌碑,碑身环刻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碑额“瓖词神笔”为乾隆御笔。


进了大成门特意回头数了一下门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可见规格之高。内列二十四戟,亦称“戟门”。



大成门和大成殿之间有11座御碑亭,东边6座西边5座。





原来对外展出的展室因疫情都还未开放。


这是西边的燎炉,也称焚帛炉,是祭孔时焚烧祝版、丝帛、贡品的地方。



珍贵的古树。


在大成殿的月台右前方的这棵树叫触奸柏,据说其为元代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时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说此古柏有灵性,能辨忠奸,故称此树为“触奸柏”。
自从这棵古柏摘了严嵩的乌纱帽后,树干上便长出了一个大瘤,横向看去像是奸相丑恶的嘴脸,而那只刮掉乌纱的枝杈现已枯萎,剩下一条光秃的枝子横在那里,似在诉说历史,劝人向善。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现存大成殿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而成,五进九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吻,殿内金砖铺地,整体规制,与故宫太和殿无二。
参观完大成殿从西边的小门前往第三进院。


这里原来有《大成礼乐》展演,疫情期间已经停演了,遗憾。



崇圣祠的正门不开了,孔子五代先祖的牌位供奉与此。


从侧门进入崇圣祠,奥,原来是《大成礼乐》的演出场所。


演出暂停后,这里显得有点儿冷清和荒凉。


大成殿的西北方向可以进入乾隆石经(十三经)展区。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有参观者竟然用手触摸碑文。


十三经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完成。


乾隆五十六年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1956年移至此处。
至此孔庙参观完毕,出门往西进入国子监继续参观。


这是国子监的大门(这张照片是出来的时候拍的),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四(1287年)年,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辟雍”,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这是第一道门——集贤门。



进入集贤门后,左右各有两个井亭,井亭建于明代,井水原为国子监师生饮用,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改为“辟雍环水”所用。现仍可为环池注水。



井亭东边的这个门是通往孔庙的,我继续往北进入国子监的太学门。


国子监的第二道门是太学门。自汉代设置“太学”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太学门是进入国子监主要教学区的门,两侧原有明代《五朝上谕碑》,清顺治《晓示生员卧碑》等七通关于严格教育管理的石碑,现移至乾隆石经。


琉璃牌楼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一座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牌楼。正反两面横额均为乾隆皇帝御笔,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辟雍殿——供清朝皇帝专门讲学的宫殿,“辟雍”匾额为乾隆皇帝御书,四周有水池环绕,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



史料记载,辟雍落成翌年早春,乾隆就亲临辟雍,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


听讲监生及各级官员跪满圜桥以南的中院、前院和集贤门外两侧街道,仅“圜桥观听”的学生就有3088人.在丹墀(chí)前两侧设助讲案,皇帝讲学之前,先由满汉大学士讲《四书》,再由满汉祭酒讲《周易》,称之为助讲,然后才是皇帝亲发御论,跪在殿外的官员及学生是通过传胪(lú)官逐级高声传诵来聆听皇帝讲学的(真不容易啊)。


辟雍殿内下以“金砖墁地”,现在铺了的地毯,金砖也看不到了。



上为金龙合玺井口式天花顶。



辟雍的西侧有一颗复苏槐,传说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时逢乾隆母亲六十寿诞,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乾隆提诗赞其瑞,后称为“复苏槐”。


这是辟雍西边的一棵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此槐树形似刘墉(刘罗锅),故得名罗锅槐。


国子监中院的两排房子,就是当年国子监学生上课的教室,称为“东西六堂”,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这间正义堂为初级班,率性堂为高级班。



彝伦堂――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彝伦堂”三个字是清康熙皇帝题,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


在彝伦堂露台的东南角上立有一座日晷,是测定时间的仪器。


彝伦堂东边是绳愆[qiān]厅,是训导和惩戒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看介绍里面有惩戒用的长凳、棍子和枷锁等,可惜疫情期间不开放。


绳愆厅的对面是博士厅,博士是国子监掌管教学的官员,博士厅是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也是博士办公的场所。


国子监的第三进院,图片中的篮球场希望尽快拆除,恢复景区原貌,不然太突兀了。


敬一亭的门虚掩着,进去看看。


第三进院最北端的这座建筑是“敬一亭”,为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场所,明嘉靖《敬一箴》碑、清康熙《训饬士文子文》等12通碑均列于此,现移至乾隆石经。


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把孔庙和国子监都参观完了,今天的北京真是有点冷,不过心情还是不错的。

今天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博物馆是1988年在文博界专家的积极呼吁和鼎力相助下成立的,馆址设立在先农坛,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专题性博物馆。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博物馆和北京育才学校挨着,工会会员免15元门票。


从网上找了张地图。


进入先农坛,引入眼帘的就是这块照壁。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先农神坛、太岁殿、拜殿、神厨、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庆成宫等,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里的人不是很多。




这个焚帛炉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祭祀太岁诸神焚烧祝帛祭品的场所。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


这是组群中的拜殿,现在有中国古代建筑展。


图片中最右边的塔是北京天宁寺塔,哪天去看看。



西夏王陵我去过。


这是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看图片非常漂亮,有机会可以去一趟。


这三个塔分别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河南开封开宝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塔型都非常漂亮,都想去。



这是古建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明清北京隆福寺毗卢殿明间藻井。北京隆福寺藻井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行了大修。名代宗朱祁钰敕建,是明清两代的皇家香火寺院。寺內的主要建筑为万善正觉殿、毗卢殿,两座大殿内均有精美的藻井。1976年拆除大殿,构件存于西黄寺,1989年移至古建馆保存,经修复后于2011年展出。该组藻井的最大特色在于井芯,为珍贵的金丝楠木独木精雕而成的盘龙明镜,形象威严、体态生动。


这是太岁殿,是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


太岁殿里现在展出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


参观的人群里不乏年轻人,听他们聊天似乎是学习建筑专业的。



鬼斧神工——砖木石雕。


浙江、安徽好多老房子都有这个,今天才知道叫牛腿。


金扉朱楹——门窗艺术。


先农坛太岁殿抬梁建筑。


这个藻井精美绝伦,但是没看到介绍。


这是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次间藻井。明(1368-1644)


这是元大都与明北京内城、外城关系图。


图片中带瓮城的辽宁兴城古城必须得去一趟啊。


这条木板是老北京商号的挂檐板。


乳钉纹方砖也不知是铺在啥地方的。


太岁殿院落,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场所。



太岁殿的东厢房里是古代建筑文化展——京津冀。


图片中的河北大境门去过了。


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建造的,华塔造型古朴而雄奇,是我国花塔中有没得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这必须得去一趟啊!




这是河北张家口市的大美玉商号旧址,是清代晋商所建。


河北俄国华丰成洋行旧址,位于张家口市,清中后期,德国人通过张库大道向中国大量输出毛纺织品,张家口庄姓商人与俄国商人合作创办华丰成洋行,专门批发销售俄国厚呢、羽绫法兰绒等毛呢纺织品。


元、明、清时期,北京及周边商贸持续发展,南部保定、正定地区形成京南贸易中心,北部张家口成为北方贸易中心。现在张家口通高铁了,一个小时就到,有机会可以去转转。

太岁殿西厢房里展出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


北京四合院砖雕门楼。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代表类型,北京四合院又是其中的典型。四合院的舒适与宁静为众多现代人所向往。从清末开始,不少四合院因居住者身份的变化(如商贾),开始注重外在的装饰,尤其是四合院门楼的装饰,通常以反映祥和富贵、文房四宝、福禄寿喜等内容的门楼砖雕进行装饰,大门镌刻或漆髹人生体验、福禄寿喜主题的楹联,再配以反映福禄寿喜、民间传说等内容的门墩,构成一副市井小康的老北京生活画卷,透露出浓浓的京味儿和深深的亲切感。


精美的门楼砖雕。



滚敦石。


这张图可以了解各地区的建筑特点,1、北京市民宅是四合院 。2、内蒙古是蒙古包。3、晋陕地区民宅是独立式窑洞、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和纵长方形院落。4、四川省是吊脚楼和穿斗式屋。5、皖南民宅是四水归堂多层院落的楼房。6、湘鄂赣是湘西吊脚楼、高马头墙住宅和四水归堂式民居。7、江浙地区是厅堂式多重院落住宅。8、福建省民宅是单体土楼和方形土楼。9、广东省是碉楼。10、贵州省是千阑式住宅。11、广西省千阑式住宅和吊脚楼。12、内蒙古是蒙古包。13、西藏是碉楼。14、新疆是平顶房和毡房。


安徽徽州民居的风火墙。


徽浙民居建筑构件——牛腿。



石窟寺示意,主要分布在西北及黄河以北地区为主。


这是甘肃玉门关红柳夹沙夯筑的汉代长城,上次到甘肃竟然没有去这里。


明清北京城城墙马面。


太岁殿建筑群和展馆基本上转完了,这时太阳也快落山了,暖洋洋的太阳照在太岁殿的红墙和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上,让人忍不住想驻足晒晒太阳。


太岁殿建筑群的正南是神祇坛。神祇坛是天神坛、地神坛的合称,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位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天神坛坛台、石龛现已无存。地祇坛仅存石龛,于2002年移于先农坛内坛保护。


地祇坛坐南朝北,坛台南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五座,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之神;坛台东西各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两座,分别供奉京畿名山、京畿大川及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之神。





上去就是观耕台。


观耕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黄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


具服殿,也叫更衣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顶,不知是疫情原因还是下班了,反正不让进了。



这个是先农神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


这里有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我刚想往里走就听见有在后面喊我,原来是保安告知我下班了,要清场了,我一看时间是下午4点整,关门还真早,可惜了啥也没看成。


只能在门口探头往里拍了张照片。看指路牌得知这个亭子应该是宰牲亭,这个院落应该是神厨院落。





临走借助落日余晖再给太岁殿拍张照片,结束今天的先农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