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边境走一趟(二)姐告国门和银井寨

作者:东北里 显示图片

今天是此行的第三天,十八日早上七点十分我们已经离开离开芒市,奔向滇西边境城市瑞丽。这里的日出时间很晚,今天的日出是七点四十四分,我们离开酒店的时候还是满天星斗呢。从芒市到瑞丽的距离是一百零五公里,估计行车时间也得将近两个小时。



瑞丽是云南省最西部的一个城市,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我们这次来到瑞丽只有两个行程,一个是参观姐告国门口岸,另一个是看看这里的一寨两国的银井寨。我们来到姐告国门口岸的时候已经是上午的九点钟了,天上阴云笼罩,国旗在国门广场上随风飘扬。在国旗的后面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口岸大楼建筑。




姐告国门口岸,位于瑞丽市区东南四公里的瑞丽江东岸。面积1.92平方公里,与缅甸的木姐镇紧紧相连。“姐告”是傣语“旧城”的意思,是瑞丽市跨江唯一的镇子,陆路直接与缅甸的木姐镇相连。我们来到国门面前,这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国门建筑。庄严的国徽悬挂在国门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瑞丽口岸”金色大字闪闪发光。




姐告国门口岸为三座宏伟建筑,依边境而建。中间为主国门,右边为货物通道,左边为人员通道。在主国门旁边有免税店,正常通关的旅客可按规定购买进口商品。




国门这边是中国,对面是缅甸的木姐镇。隔着远处的铁栅栏,看得见对面缅甸的房屋建筑和车辆。“木姐”是傣语“繁华热闹的城镇”之意,是缅甸的国家级口岸。木姐口岸在中缅两国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边贸额约占缅甸边贸额的70%。因此,木姐也被称为“缅甸的深圳”。




姐告国门广场的周围是商业街,什么国门酒店、国门珠宝城、缅甸城比比皆是。金龙国际大酒店也历历在目,好像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



引起我关注的是路边的特色路灯,路灯杆的顶端一头白象在仰天瞭望。传说白象是傣族和景颇族人们心中的吉祥神像,白色的路灯杆上写着“魅力瑞丽”四个字,看来这白象也是瑞丽的吉祥物。



海南有“天涯海角”,瑞丽有“天涯地角”。可惜在姐告国门我们没有看到“天涯地角”,据说“天涯地角”和320国道终点都在这里。可恶的导游为节省时间,没有带领大家参观这些著名地标。后来知道他节省的这些时间,完全是为了在后一个景点进行不是购物的购物而准备的。大家要注意,后疫情期这里的导游变的更加隐蔽了。



九点十七分我们来到了瑞丽口岸的联检中心,在这里全部要下车带行李接受检查。姐告口岸是中缅边境的一个较大的口岸,两国在这里就是一墙之隔。中方这边边检很严,据说主要是查毒品。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我们仅仅是在姐告口岸国门广场走了一圈,怎么就像从境外回来一样呢?



通过了口岸联检的检查,我们在上午九点半左右来到了一寨两国的银井寨。银井寨距离瑞丽市大约十一公里,中缅边境71号界碑就在这里,是个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的边境小特区。银井寨属于瑞丽市姐相乡下辖的顺哈村,国境线将这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寨,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原本一个寨子被国境线分划为两个国家,一个寨子的村民也分为两个国家的国籍,一寨两国由此而诞生了。我们来到了这个“一寨两国”景区的正门入口,这是一座典型的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大门正中上方是四个金色的大字:“一寨两国”,两旁的门柱之上也用少数民族文字写着相同意思的对联。我们在工作人员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之后走进了这座特殊的寨子。




走进景区,迎面是一座类似金塔的红砖堆砌的圆形建筑。中间一个蓝色圆球形的东东,上面是一个大金塔造型的尖塔,看来这就是这里的大金塔,而周围的小塔就是蒲甘塔群了。在这里导游把大家移交给了照片中的这位傣族妇女,声称景区的讲解和导游由她来接替完成。




改革开放后的旅游市场商业浪潮,如同滔滔洪水也没有放过这个边境小寨。景区内的商家店铺到处都是,从地方土特产到翡翠珠宝样样俱全。只是由于后疫情期游客不多,所以商家店铺也显得十分萧条冷清。




在一道铁丝网的前面,架着一个以竹子造型的秋千。旁边的巨石上刻着“一秋荡两国”,只是这里把“秋千”简化为“秋”了。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了。



在这里用多根钢管长竹做支撑的秋千,与一般秋千不同。必须要荡起来,荡得比较高了,你才能有瞬间“出国”的感觉。不过,你还没体会到出国的乐趣时,你又瞬间回国了!这就是所谓的“一秋荡两国”,不过我在这里观察了几位游客的荡秋千,没有一位可荡出铁丝网的。



离开了“一秋荡两国”,我们来到了银井一寨两国的国门书社。这是一座木竹建筑,只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没有开门。国门书社的对面,铁丝网的那头就是缅甸的芒秀寨。透过铁丝网可以看见芒秀寨的二层小楼,以及停放在路边的小汽车。看来,缅甸的“小深圳”也挺富。




我们沿着铁丝网的国境线继续西行,前面就看到了“一寨两国水井”。水井上面是三层亭檐的井盖,从侧面向下一看,还真是一口真正的水井。井亭壁上用三种文字写着:“一寨两国水井”。



水井打水口旁用中、缅两种文字刻着“胞波情无限,共饮一井水”。水井的西面摆放着两只石缸和两只石桶,南面的石缸上雕刻着“缅甸”,而北面的石缸上雕刻着“中国”。水井二层亭盖的南边两面,也分别雕刻着“缅甸”“中国”字样。这口水井是一九八零年十月一日建成使用的,现在有了自来水,这里也成了一个小景点。



在石缸的缸体上我发现了三个刻度线,上面分别刻着“沙子、木炭、棕片”。原来这个石缸是用来过滤井水的,石缸里面分层放置了棕片、木炭和沙子。井水打上来之后先倒进石缸里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清水通过缸底的龙口,流进下面的石桶就可以饮用了。而那位女讲解员告诉大家,原来这个缸里放的是碎银子,可以滤毒。后来银子被偷走了,才换成了沙子、木炭和棕片,一听就知道是谎话,完全是她后来的推销银制品做铺垫的。



在水井旁边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银井一社128”,至于是什么意思,没有搞明白。在石碑的对面是小石亭,上面有字:凉水亭。这个凉水亭中间放了一个凉水壶,据说是以前专门为出家人和过路的人准备的。



最后我们就来到了最著名的71号界碑处。界桩上刻“中国•1960”,其南边是缅甸芒秀寨的村道,北边是银井边防工作站亦即国门。71号界碑,是中国与缅甸于一九六零年十月一日签署边境协议,划定边境后所立的。中缅边境协定签署后,中国收回了本属于我国的位于怒江的片马、古浪等地区,当然也“补偿”给缅甸一部分土地。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结束了这个小寨子的游览,女讲解员带领大家要去她们现在的银井寨。在这里到处都什么一寨两国的石碑和标志,“中国银井”的国门历历在目。




前边又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强边固防模范村银井”的红色大字。转过去不远就是进入银井寨的路口了,一座挺有特色的大门耸立在路口,上面是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的“银井寨”,两旁是店铺。




女讲解员把大家领进一座民居,说是她的家后就给大家介绍起银制品了。此类推销已经屡见不鲜了,大家也就耐着性子煎熬了两个小时。不时大家出来购买当地百姓的土特产品,这种缅甸花生很受游客欢迎。



只是这里的厕所太让游客无奈了,卖了这么多年的银制品银井怎么不能建一座像样的洗手间呢?女讲解员房屋后面的厕所,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而景区的洗手间却赋有情趣,看来这里真应该进行一场厕所革命了。



中午十二点多,太阳终于出来了。阳光驱散了雾霾,蓝天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我们结束了瑞丽的行程,踏上了前往腾冲的滇西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