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心中永远有个梦,那个梦就是能够与时光联结,与美景联结,寄情于山水之间,点墨于人文表里。每一段旅程,留下的不仅仅只是足迹,其实更是内心里那个与世间万物的联结,包括打开自己的内心,真真切切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所有照片和简介都剪辑成以下短片供整体浏览)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距离上海、杭州、宁波都在2到4小时自驾距离范围内。明年2021年随着天台高铁的通车,交通的便利度会有更大的提升。
历史上的天台,儒、释、道三教鼎盛,圆融并存,这里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道教南宗的创立地,五百罗汉应真地,活佛济公出生地,刘阮桃园遇仙地,羲之书法悟道地,诗僧寒山隐居地,唐诗之路目的地,霞客首游开篇地,和合文化发祥地。
天台山山水神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神奇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令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间,东晋大文豪孙绰在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中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180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中,分布着上百个景群、景区,其山、岩、洞、瀑各具神韵,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独特风格。目前共有8大景区,笑迎八方来客。
1.国清景区
2.石梁景区
3.赤城景区
4.华顶景区
5.济公故居
6.琼台仙谷 // 天台山大瀑布
7.天湖景区
8.龙穿峡景区
天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立县1800年。这里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智者大师创立汉化佛教第一宗,国清寺为祖庭,每年从日本、韩国等国家前来朝拜的信徒不计其数;这里是道教南宗的创立地,紫阳真人张伯端是天台平桥人,著有《悟真篇》;这里是活佛济公的出生地,家喻户晓,好打抱不平的济颠和尚是地地道道的天台人的老乡;这里是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寒山子在天台隐居70年之久,留下300多少脍炙人口的白话诗。这里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徒步鼻祖徐霞客将天台作为首游之地,三次造访,对天台的山水诗情有独钟;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全唐诗记载2200多名诗人,就有400多位诗人到达过天台,他们一路吟诗作赋,留下翰墨清香的唐诗之路。这里是和合文化发祥地,寒山、拾得被雍正皇帝敕封为“和合二圣”,在民间称为“和合二仙”。这里是五百罗汉应真地,石梁方广寺是五百罗汉的总道场。这里是刘阮桃源遇仙地,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结为伉俪的故事,成为人神恋故事的开端。这里是羲之书法悟道地,王羲之在华顶山练字,受白云高道点播,悟得永字八法,成就了一代书圣。不论是国清寺、桐柏宫、霞客古道或者是其它自然山水景观,每一处,每一点,都无不渗透着天台山独特而富裕的文化精神。
最令人心醉神迷的更是这里是历史上“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
那么,何为”唐诗之路“呢?
【唐诗之路吟诵之旅】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唐朝几百年,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400余位诗人,用诗歌踏出一条著名的“唐诗之路”,天台山便是“唐诗之路”的终点。游客朋友们可以跟着唐诗游天台,沐浴书香、陶醉诗文、徜徉山水,重温古人的浪漫之路。我们还将为游客朋友们提供一条惊艳亮丽的产品,那就是落差达320米,宽达40米的华东第一大叠瀑——天台山大瀑布,绝对大气磅礴、气势宏伟,是唐诗人游天台山的必游之地。
2020年天台山景区通过恢复地貌,打通水源,把自上世纪50年代因为兴建桐柏水电站而断流的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绝美篇章的大瀑布重新呈现了。
天台山大瀑布位于台州天台山,落差达325米,最宽处100米,距离天台城区只有6公里,行车10分钟,位于天台山核心景区,紧邻琼台仙谷,历史上被称为桐柏瀑布,又称三井瀑布。
按照景区的票务安排,天台山大瀑布和琼台仙谷既可以分开单独购票,也可以购买联票。因为大瀑布可以登山在半山腰处直接连接琼台仙谷景点,所以体力好的游客可以购买联票一并游览。
但是呢,自己认为大瀑布单单购买琼台仙谷的门票,从大瀑布的游客中心进口观摩就已经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瀑布的气势和壮美了。
从省力或者节省时间的角度,在大瀑布游客中心一并购买10元的车票(同样适用把自驾车停在游客中心的停车场),乘坐景交车直接坐大巴车到东门(上入口)进琼台仙谷景点,然后一路下山,经由凌空栈道-凌水步道,从西门(下入口)出,最后搭乘免费的景点大巴摆渡车
重新回到大瀑布游客中心。看到好多游客逆向从西门进,东门出,真的是比较费劲的玩法。
整个琼台仙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2处精华,给人一种仿佛置身桃源之外的悠然感。
一是凌空栈道
二是凌水步道
从自己感受而言,琼台仙谷比名声更大的被评为5A景点的石梁飞瀑更有神韵和意味,也更有游玩的乐趣。总体步行游览时间根据体力不同,大概需要1-2.5小时。
最后来几张琼台仙谷的照片。
石梁飞瀑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22公里的天台山中,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在崇山翠谷之中,一石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近瀑布的古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中方广寺是禅宗道场。两个寺院距离相隔不远,有2座古桥在附近可以拍出大片的感觉。
一、小铜壶瀑布
从进口走几步就是小铜壶瀑布,铜壶源于瀑布的背后是光洁的古铜色石壁,犹如铜壶一般。
铜壶滴漏是天生的腹部膨大;口门狭小的大石,高约四五丈,青黑色的玄武岩浑然一体,恰似一把大铜壶,呼啸而下落的水流,跌入翁内,如雷鸣一般,然后在形似壶嘴的岩隙中盘旋而出,直注入下面的碧潭内。
经过一段泉水环拥,山石凌厉的上下路后,就到了重点石梁飞瀑景点了。
二、石梁飞瀑
石梁飞瀑并不比其它瀑布壮观,但它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出:首先它有一条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两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匍伏的巨蟒。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随之层层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阵雪白的水花,接着又往下折跌。这样经过4次折跌后,溪流终于在阵阵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个巨大的雪浪团,向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石梁瀑布附近还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第一奇观”四字石刻、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石梁飞瀑”题刻,石梁腹部有郡守刘璈题的“前度又来”等。
当年徐霞客从石梁俯视百丈深渊时,曾记载道:“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
三、徐霞客雕像
(中华第一驴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当地为了纪念千古驴友的多次到访,以及采集2篇天台山游记编入《徐霞客游记》,特别在距离石梁飞瀑处不远安放了徐霞客的塑像以示纪念。)
正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石桥处处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
飞瀑寺前晴亦雨,昙华云际远偏香。
一帘诗画悬空壁,万古风雷撼彼苍。
我欲卧游支枕看,第三松畔设藤床。
石梁飞瀑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除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外,因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这里也被认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
四、古下方广寺及中方广寺
1. 古下方广寺
瀑底左侧的古下方广寺,为天台宗,茂林修竹,掩映其间,为佛教五百罗汉应真之所,现寺内供有五百罗汉雕像。下方广寺是“五百罗汉应真宝地”,保存着东晋时期楠木雕刻、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镀金五百罗汉像,弥足珍贵。
天台山是五百罗汉总道场,佛教典籍早有记载。
《西域记》言:“佛言,震旦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梁代慧皎的《高僧传》更记载了五百罗汉在天台山显灵感应的经过,言昙猷走过石梁桥,见五百罗汉“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坐之形,瞬息之间,变化万千。”
2. 中方广寺
中方广寺位于石梁桥侧。寺内有明代天启元年九门提督太监徐贵督造的铜亭,亭内雕有微型五百罗汉像,栩栩如生。此亭高约4尺,横阔2 尺多,原本置于中方广寺对面的石梁桥头。据说,昔时中方广寺僧人,一年四季每日均足穿草鞋,行过石梁到铜亭中进香,有小沙弥还能在石梁上翻筋斗、竖蜻蜓,叫人不敢想象。
一直认为山之所以富有神韵,一定是离不开背后强大的人文气质。
具体而言,可以是大文豪们留下的骈文散句与律诗绝句,也可以是儒释道三教源远流长的宗教或者思想文化。
天台山却正是柔美融合了佛教天台宗(国清寺为祖庭,流传始祖智者大师与隋炀帝杨广、大僧寒山、拾得,一行法师与授时历等),道教全真教(桐柏观为祖庭,留下葛玄、司马承祯等足迹)以及唐代各路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等)而更炫灿夺目。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尊称智者大师)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
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早在奈良时期,天台宗教义便由中国唐代僧人鉴真等传至日本。平安初期最澄由中国归国后才始立为宗,故日本天台宗以最澄为开祖,以睿山(又称比睿山)延历寺为本寺。
韩国佛教的大觉国师于高丽肃宗二年(1097),称为国清寺首任住持,始讲天台教学此举标志着韩国天台宗开宗立制,大觉国师开创高丽天台宗的目的,是以天台宗“会三归一”、“一心三观”的教义实现禅教的统合。
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少见的佛院大门开向东开,除了本身地形的影响,也更因为需要游客绕过刻着“隋代古刹”的照壁向东走才能看见。这是取“紫气东来”之意特意为之,这小小一转,让人有路转峰回之感。)
(另有一说是为纪念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肉身塔在东边)
因为年代久远,寺内有3处国宝级景点:
一是隋梅,至今仍能绽开美丽的梅花而不枯萎(文革时期神奇般地曾经假枯死)
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据考证,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关于它的传说,现代诗人邓拓写给隋梅的《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
二是隋塔,又名报恩塔,是隋杨寺杨广为答谢智者大师授菩萨戒而捐建。
隋塔位于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9]
后人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切可直接仰见蓝天。
三是七佛塔
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我们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历史。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
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是镂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
另外寺内还有鹅子碑,流传的故事如下
“鹅”字碑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夜里,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在灯下练书法,忽听窗外异响视之有奇光,随手掷砚出窗外。他掌灯出来四处一瞧,什么事情没有,俯拾地上所掷石砚,竟然变得光洁如玉。
于是,曹某便在石砚落地处发掘,掘出王羲之半“鹅”残字碑。后来,曹某苦练七年书法,日夜临摹王某碑帖,最终补全“鹅”字。
最后附上被广泛引用的美图一张完结国清寺的游记,照片构图做到了光、僧、景的柔和协调,值得好好做为人文摄影的学习和体味。
相信大家童年记忆里一定有一部游本昌主演的《济公》电视剧的美好记忆,济公和尚悬壶济世,爱为穷人打抱不平的义举和神奇法力至今仍印象深刻。
这次慕名而来济公故居,就是为了补上对这位外在看来“放荡不羁”、“放浪形骸”的传奇活佛的真实历史背景和生平经历。
济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济公传说”又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
从李家占地颇具规模,三进三出的亭台大院,可以看出活佛的修为绝不是突然得来的。其父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可见,世俗社会流传的“投胎”或者“转世”,其实更是一种佛道上修为的轮回果报。没有历代的修为和造福,岂能最终修的阿罗汉果,甚至菩萨果报呢。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长的天台山游记。其实这已经是第二次拜访天台山。自上次匆匆参观文名远扬的国清寺之后,就一直想完整地游历整个天台山,实地感悟这一片古远山林传递的宗法力量和唐诗遗韵。
果然,旅行不会欺骗生活的美好。期待有趣的灵魂永远不会停下游历的步伐以及平和恬静的心境。
1. 琼台仙谷和天台山大瀑布可以合并游览,在山脚。推荐乘坐10元景区车(自驾车停游客中心)从东门(上入口)采取下山的线路游览,省力体验佳。
2.石梁飞瀑景区在山顶,可以和华顶景区(5月杜鹃花盛开)合并游览。推荐自驾车停后门(铗剑泉),然后搭乘免费摆渡车(自驾需支付停车费10元)到前门(小铜壶)线路游览,这样出门就可以直接开车走。当然,从爬山角度,后门进前门出是下山路,但是现在只能从前面进入。
3.国清寺和济公故居在山脚,离县市中心区很近,可以和同样在山脚的赤城景区放一起。国清寺附近有不少国营大宾馆和精品民宿,可以选择入住,体验应该不错。
4. 天台山山路不像传言的那么难开,双向2车道,一来一往,中间隔离黄线清晰,外侧都有护栏保护,自驾完全可以放心驾驶。
5.其实景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交通系统,在天台山游客总中心购买票的同时完全可以同时把车票一起买好。然后定定心心地选择公共大巴车往返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