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境|拜师、开笔、朝圣之旅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作者:“末”上花开 显示图片

    

尼山圣境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的尼山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内。尼山是中国先哲孔子的诞生地,是历代儒客朝拜之圣地,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闻名遐迩。


    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孔子因为尼山而得名仲尼,尼山因为孔子“集大成”而成为中国文化源头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昌平山北面的沂河岸边,有一古村落叫“鲁源村”,鲁国在此设立昌平乡,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昌平乡担任陬邑大夫。《阙里文献考》载:“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鲁源林。即《史记》所云昌平乡也。”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汇入沂河西去,乃鲁水之源,故村名鲁源。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立于村中。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庄,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尼山圣境由此得名。
    尼山海拔340余米,五峰并峙,五川汇流,有元代杨奂所著《东游记》所称的尼山八景:雄浑并峙的五老峰,尼山孔庙后门前的中和壑,洗砚涮笔的智源溪,传说中老虎喂养孔子的坤灵洞(夫子洞),孔子临川一叹的观川亭,和文德林、白云洞、鲁源村。

     宫像区北倚尼山,东邻尼山书院-夫子洞,南眺圣水湖,核心建筑为孔子像和大学堂。“一心、一湖、一带、三群”。“一心”即儒宫与孔子像,“一湖”为尼山水库,“一带”为环湖主题文化游憩带,“三群”为山水书院群落、国际游学群落和国际社区群落。


    高达72米的孔子像就像是尼山圣境的标志一般伫立在景区中央,每天早上9:30来往的游客可以到达孔子像脚下参与礼敬先师的活动,学习古代礼文化,拜访圣贤。金声玉振广场,欣赏景区的礼拜先师表演20分钟。金声玉振广场瞻仰72米高的孔子像并参与礼拜先师演出礼敬先师仪式是古代祭孔大典与今日“明礼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结合,尊师明礼,让研修者直观地接触儒家思想精髓,体会传统文化的震撼力,担当起家庭、社会的责任,传承礼乐文明。

    大学堂依山而建,整体呈退台式形制,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大学堂是文化的学堂、艺术的殿堂,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


    大学堂台阶大厅,沿迎宾大厅抵达台阶大厅观看大学之道演出。大学之道演出,来源于孔子教学典故-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活动根据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堂七十二贤廊,欣赏孔子的七十二个徒弟的雕塑及鼓瑟吹笙表演。七十二贤廊一个充满故事的大厅。通过用三十组雕塑展现孔子与七十二名弟子的生动故事。步入七十二贤廊的参观者如同与七十二贤人一起成为孔子的弟子,向老师求教。
    大学堂仁厅,手读论语体验,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箴言晓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可见《论语》的影响之深远。而今我们通过引抄写快慢之间的速度可以悟出其中禅机:快有快的激情,慢有慢的稳妥。快与慢都是一种境界,各有各的妙处,然而凡事总要经历一个慢慢地等待过程之后,才能经历最终的绽放。所以请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体委快与慢的妙处。




灯光秀时间:10:00、11:00、12:00、13:00、14:00、17:00、17:30、18:00、18:30、19:00、19:30、20:00、20:30、21:00



义,礼,智,信”四厅分别围绕在仁厅周围,所对应的神兽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一个厅都展现了孔子不同的思想维度。


走在大学堂,除了能够感受到它的高雅华丽。更重要的是,你身在其中所走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感,哪怕是一个小细节都会被深深的打动。

        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作为立意方向,整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演绎出“由凡入圣”的过程,引导观众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感受明礼生活方式。
    《金声玉振》演出:大学堂礼乐堂的《金声玉振》演出,共三篇九章。将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的舞台装置、大型机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结合,以四季更迭、人生九大阶段所涉及的重要仪式为主轴线,展现普通人在圣贤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成长的过程。




(金声玉振为网络图片)

    尼山孔庙掩映在葱郁、别有特色的古柏林之中。此庙初名为叔梁纥庙。唐《括地志》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址”。五代后周显德(公元954—960年)间,兖州太守赵侯于尼山再建庙奉祀,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袭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宫庙、有殿、有寝、有讲堂、有学舍(原在庙西侧,现已不存)、有祭田”,已成为主祀孔子的庙宇。



    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位于尼山孔庙东北百余米处。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尼山孔庙增加讲堂、学舍,具备了书院功能,后因战争等原因几度废弃。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正式设置尼山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父老乡亲积极地参与到旧址探寻与书院重修,“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士民好事者,大出钱而劝成之。”


    尼山书院门前东侧临崖处有观川亭,《论语·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句。相传孔子在此观五川汇流(五川:智源溪、夫子河、张马河、颜母河、田黄河),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纪念,亭为木架结构,无斗拱,单檐灰瓦歇山顶。


    观川亭东侧崖下有夫子洞,又称“坤灵洞”。相传孔子出生后,父亲嫌其丑陋而弃于荒野。时值酷暑,孔子被老虎叼到山洞喂养,一只老鹰用翅膀为他扇风,这就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夫子洞为天然石室,“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