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束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行之后,继续大西北自驾之旅。
第一站: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途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县前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
1天时间在途中,边行车边看景。
我们在途中翻越了多个高山垭口;白玉寺明亮的大经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站: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
1天时间在途中,边行车边看景。
破旧不堪的道路令人记忆犹新;班玛县城的马尔力手工面片味道醇厚令我久久回味。
第三站:游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并由色达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
3天时间里,我们有一天半在路上,边行车边看景。
难以忘怀的是比普通牛肉更香的牦牛煲;途中遇到了藏猴保护区自由自在的猴群。
最让人心动的景色是建在路旁或山上的藏式民居,令人总想停车拍照。
第四站:我们在阿坝县停留2天,看到了美丽的湿地草原与坝上农耕。
拜访了各莫寺、朗依寺和查理寺。
在各莫寺看到了“中国最大的连体佛殿建筑”和“中国最高的弥勒佛坐像(室内)”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难忘的是在海拔4200米的莲宝叶则徒步,看到了云雾中的扎尕尔错。
我们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前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
途径玛曲县的阿万仓娘玛寺之后不久,就进入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
黄河依然流经此处,滋养了大地与生灵。
我们在久治县城吃过午饭后,驶出县城开始在山路上行驶,前20多公里道路破旧,只能缓慢行驶。所幸后来路况有所好转。
我们沿着345国道山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
先后经过海拔4054米的桑赤山垭口、4027米的乱石头垭口、4398米的隆格山垭口4037米的红土垭口和4293米的扎拉山垭口。
海拔4398米的隆格山垭口。
高山上的石塔给人苍凉坚毅之感。
黄河在道路边流淌,黄河滋养下的山川灵动秀美。
感觉久治处处都是良好的牧场,山坡上、河滩里,到处都是马、牛、羊,最多的是黑色的牦牛。
牧民的帐篷和房屋前停放着摩托车、卡车和轿车,烟囱中冒出缕缕炊烟,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途径建于1875年的白玉寺,这是一座有着重要影响的宁玛派寺院。
我们今天上午刚刚拜访了宁玛寺,下午又拜访了白玉寺,虽然二者都是宁玛派寺院,但却风格迥异。
新建后的宁玛寺大多为现代建筑,大气奢华;
建于1857年的白玉寺是传统建筑,古朴不失精美。
大经堂门外看到众多小僧人。
他们看到我站在门外,热情邀我进去参观。我不敢贸然进入,只在门口用手机拍张照片。许多吊灯将经堂照亮,里面悬挂的彩色经幡十分鲜艳。经堂两侧是一排排条几,条几后面是坐垫。令人想象众僧在此修习的场景。
十分细腻精美的大门,低调而奢华。。
我们走走停停,约6个小时的旅途中看到了久治的美丽风光。傍晚时分我们抵达班玛县。
我们傍晚抵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
快到县城时远远看到一处庞大的宫殿群,这是玛尔多格萨尔王殿。
格萨尔王扬善抑恶,宏扬佛法,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我们入住酒店后上街找饭吃。发现班玛县城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街头遍布餐馆。
西北地区人们喜爱面食,我们一路上见过几次马尔力手工面片的加盟店,于是走进店里。
店里食客不断,我们点了店里的招牌“马尔力手工面片”,大碗17元。小碗15元。
面片端上来,上面撒了一层牛肉沫臊子。牛肉汤味道很浓不油腻,面片筋道爽滑且入味,吃到胃里很舒服。
第二天天上午我们驾车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
导航显示斑马到色达有两条路,一条路300多公里,约5个小时,耗时长但路况好。
另一条是约130多公里的近路,途径色达县年龙乡,但路况不好,约需3个小时。
我们选择了近路。刚出县城路况还好。
途中又看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景象。
哪里有藏民,哪里就有经幡,佛教信仰已深入藏民的心里。
之后有约20公里路况极为恶劣,几乎大坑小坑不断。
很多车辆不顾一切呼啸而过,我们则是小心驾驶,躲避坑洼与不时出现的牛羊。
之前想到路况可能不好,但没有想到如此不好,因为这是548国道啊!这段路程耗时近一个半小时。
之后我们开始翻越大山,此时路况终于开始好转。
最后我们在下午两点到达色达县城。距离虽短,但时间并未节省。由此得到深刻的体会:以后行车制定路线时一定要参考路况啊!
我们驾车翻山越岭几个小时,来到海拔接近4000米的色达。
色达藏语含义为金马,据传早年在此曾挖出一块马型黄金而得名。
主要道路命名为金马大道,路灯都有金色的奔马为装饰。中心广场命名为金马广场。
由于疫情影响,但广场上很冷清,街头也空空荡荡。
五明佛学院漫山遍野的红色屋顶,以及聚集着数万名僧众的震撼场面,是我们将色达加入行程计划的原因。
然而在酒店听到的消息是因为疫情原因,五明佛学院至今并未开放。
为探真实情况,我们今天上午驾车前往五明佛学院,果然被保安阻挡在佛学院的大门外。但当地人和藏族、羌族群众却可以凭借身份证进入佛学院。我们只得遗憾离开。
佛学院里陆陆续续走出很多僧人,他们今天休息,可以外出办事或游玩。
在县城街头见到最多的是僧人。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到寺院修行,这些孩子进入寺院后,家里仍然供养着他们的生活。
看到很多年轻的僧人穿着耐克运动鞋,背着名牌的背包。他们虽然身在寺院,但仍然与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色达县城外13公里的东嘎山上,矗立着建于16世纪的东嘎寺,庞大的建筑群远远就能看到。
东嘎寺是黄教扎吉伦布寺的分寺,是西藏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格鲁派寺庙。
有盘山路直通建在山顶的寺庙。到达山顶后发现寺庙大门紧闭,正在修建。除了施工人员,并无僧人及教徒、游客。
县城南侧建有十世班禅灵塔,众多灵塔环绕着高大的灵塔,有不多的几位教徒围绕灵塔在转经。
县城里有座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正在修缮不对外开放。
这是一座旅游城市,酒店、餐馆林立,游客大多都是前来拜访五明佛学院。目前全国许多景区都已开放,甚至是免费开放,五明佛学院至今仍未开放,极大的影响了当地的酒店和餐饮行业。我们入住的酒店客人不多,老板说因为疫情原因,今年一直都在赔钱。
畜牧业似乎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我们在草原上流连忘返,美丽的风光使我们心情开朗。
色达草原和金马草原上遍地是帐篷和吃草的牛羊。草原上鲜花盛开,土拨鼠在草地上蹦来蹦去。小鸟也飞来飞去。
我家小泰迪在草地上撒欢儿,面对众多牛犊毫无惧色。
见过众多牦牛,很想品尝一下牦牛肉。
我们挑了一家餐馆,品尝了牦牛煲。
清汤里面放了很多茶树菇和笋干、枸杞、和酸菜,汤里炖着牦牛的肉、肚及舌。牦牛肉没有担心的膻味,大概是加了众多调料的缘故,口感鲜美,肉质也不柴,比普通牛肉更香。
一锅牦牛煲98元,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我们努力奋战才算勉强吃完,很过瘾!
我们在色达停留一天半之后,第三天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色达县城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
在色达县境内的161公里路段内,我们远远观看到色达佛学院的景象,将满山的红色屋顶收入到长焦镜头中,也算是减少了此行未能进入佛学院的遗憾。
遥望漫山遍野的红色房屋,难以想象数以几万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生活的是怎样的场景。
行驶中突然看到几辆车停在路边,几个人正在用相机、手机拍照。原来我们遇到了藏猴保护区。
这群猴子并不纠缠游人,对于游人的镜头毫不在意。这群猴子中有许多小猴子,它们在树上上蹿下跳,玩的不亦乐乎。而母猴则表现出对自己的宝宝细心的关爱。
我们依依不舍离开藏猴继续赶路。
但车速始终快不起来,甚至经常停车下来拍照。
因为一路山青水秀草美牛多,更美的是建在路旁或山上的藏式民居。
这些藏式民居用石块建造,其造型各异,风格独特,门窗、屋檐、院墙都配有颜色鲜艳图案的装饰。
家家户户的房屋都坚固漂亮。
路边这户人家看起来生活十分富足。院子里面有两幢二层小楼,装饰漂亮。
院子侧面还有一幢矮一些的二层小楼,大概是厨房之用。
院子里有一辆大货车,院子外面有散养着的几头牛。
这些藏式民居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我们驶过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的翁达镇后,就进入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548国道上立着标示牌上写着“欢迎来到藏族羌族文化长廊”。
距离壤塘县城30公里左右时,在227国道桑珠路上远远就看到了曾克寺的七彩佛塔。这是建于1954年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
普克寺的历史虽然不是很久,但其建筑很有特点。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座木石结构的9层米勒塔,三座塔的高度均超过50米。
以这三座塔为中心,周边共有1108座大大小小各式佛塔。
当地教徒和僧人镌刻的石刻箴言、经文数以亿万计,堆成一座座小山,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转经房中遇到一位小僧,他问我从从哪里来,为什么到这里。他很愿意我为他拍照。
他告诉我他今年13岁,已在寺院中修习了7年。
壤塘县境内多为山路,盘山路上多为陡坡因此车速不快。一路上我们多次看到堆在道路两旁,还未来得及清理的石块。
也遇到过正在清理道路的工程车。
由此对于导航中经常出现的“落石多发区”提示有了深刻的认识。由此得到深刻认识,行走山路出行之前,一定要认真了解当地天气和路况预报,根据天气和路况合理安排路线,以免遇到危险。
道路旁边总是有河流相伴,有水就有生机。路旁和山上经常看到藏式或羌式民居。
有民居就有牦牛,有民居就有小桥联通河两岸。一座座小桥各种样式,小桥两岸是美丽的风光。
途中经过壤塘县城,我们在县城吃饭、休息,看到了整洁、有生机、有特色的一座小城。
县城里有很多当地人,生活气息浓厚。
巷子里有很多摊贩在贩卖水果和土产。
我们在壤塘县城吃过饭后,继续行驶在山路上,之后到达阿坝县。
阿坝县地处川、青、甘三省交界处,长江与黄河都从这里流过,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最美的地方当属包括麦尔玛乡、贾洛乡和贾柯牧场等草原的曼则唐湿地大草原。
登上山顶的观景台眺望,曼则唐湿地大草原一望无际。
大大小的水流倒映出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上遍地是黑牦牛。
这里有着优良的牧场,草原上马牛羊成群,洁白的帐篷散落在草原上。
骑马放牧的女牧人英姿飒爽。
我在路边正在对着一群牛拍照的时候,一个骑着摩托车的藏族小伙子停在我身边 ,让我为他拍照,他看了照片很满意。
他说他没有带手机,告诉我他的手机号码,让我加他微信,把照片传给他。
但是晚上我给他的微信发信息,说明我是白天给他拍照的人,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坝上农耕也是阿坝的重要产业。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田地里的庄稼已基本收割完成,我们在路上看到过农民将青稞放在道路上,借助过往车辆的碾压来脱粒,也见到过农民自制的鞭子抽打青稞脱粒。
这里的民居与色达的藏式民居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石块建造,外形也没有漂亮的装饰,但却有着红色的屋顶,在绿色的大山和黄色的田野里十分生动。
各莫乡的民居又是另一种风格。平顶的房屋,外墙上都有着红色和白色的粗条纹。
青稞虽然大多都已收获,但是豆子还没有收完。
我们行驶在哇查公路时,看到路边的田野里人们正在收获豆子,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阿坝县首推的旅游景点是神座景区,游人免费游览。这是一座安多藏区原生态传统村落。但是我们到达神座时,发现村里十分冷清, 只见到一些老人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虽然有些失望,但看到了这座村子最具价值的文物,建于元代的藏式伸臂桥。
这座伸臂桥没有用到石灰、石条,没用一颗钉子,也没用绳索捆扎。伸臂桥集古代数学、力学和美学于一体,全部采用填充石块加重桥墩自身重量,以确保“大手臂”的支撑力度。
这座桥现在依旧在使用,我从桥上走过对岸,又从桥下观看桥的结构,古代藏人的智慧令人赞叹。
阿坝县最值得前往的景区是莲宝叶则。
莲宝叶则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位列安多地区神山之首,并在藏区神山中居第8位。
莲宝叶则距离阿坝县47公里,道路状况良好,很多前往阿坝县旅游的人们都将莲宝叶则作为首选景点。
藏语“莲宝叶则”意为“尊严的玉石之峰”。走进莲宝叶则,众多姿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引人遐想,使得人们为它们赋予各种命名。
我们在细雨中到达莲宝叶则。旺季门票120元,60岁以上60,70岁以上免票。自驾车辆可免费驶入景区。
景区目前只有扎尕尔措一条观光线路开放。驶入景区大门后,沿着景区内山路继续行驶20多公里,就来到扎尕尔措停车场。
藏语中“错”意为湖。而要看到美丽的湖泊需要在山间栈道徒步,往返约为4.5公里。
我们穿着冲锋衣抵挡细雨,走在栈道上边走边观赏周围的山峰。雨水升腾起云雾,笼罩在山峰上,山峰的形状渐渐朦胧,令人感受到“神山”的魅力。
在海拔4200米的栈道上行走,要抵抗高原缺氧的反应并不轻松,有些人中途选择了放弃。
我走走停停歇歇喘喘,最终胜利到达扎尕尔措。
虽是阴雨天,但云雾笼罩的湖泊别有一番仙境,山石倒映湖中,带给人静谧安详。
这一刻,觉得我的努力和坚持是值得的。
阿坝县有大大小小很多寺院,其中查理寺、朗依寺和各莫寺较为著名。
查理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创建于1823年。藏语“查理寺”为“哲学院”之意,查理寺是阿坝地区首座推行辩经的寺院,因而得名。查理寺位于查理乡,距离神座不远。
查理寺正在进行大型修缮,很多佛殿无法参观。但寺院的学院依旧开展讲学。许多年轻甚至是小僧人背着布书包前往各自的学院学习。等待上课的时候,他们也在嬉笑打闹,流露出少年的天性。
位于阿坝县哇尔玛乡山上的朗依寺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雍仲本教寺院,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被村庄围绕的寺院,给人宁静古朴之感。
寺院规模不是很大,一些僧舍围绕在周边。一处僧舍的院子里,几个年轻的僧人在修缮房屋。
此时正是傍晚,一处大殿传来热闹的声音。我们走上前去观看,原来里面正在进行辩经。年轻僧人的辩经为安静的寺院带来了活力。
阿坝的寺院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位于阿坝县各莫乡的各莫寺。远远就能看到环绕寺院的转经廊和寺院内的大佛塔。
各莫寺又称慧园寺,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
各莫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四川省阿坝州藏传佛教三大格鲁派寺院之一。
走进法喜苑,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联排的五座高大佛殿,精美华贵令人震撼。这是2018年各莫寺法喜苑创造“中国最大的连体佛殿建筑”和“中国最高的弥勒佛坐像(室内)”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位于正中高大的弥勒佛殿高达80余米,殿内供奉着37米高的弥勒佛坐像。
佛殿免费参观。
走进佛殿,里面金碧辉煌,弥勒佛坐像位于正中的佛殿,殿内供奉大大小小各种金佛,装饰富丽堂皇。
富丽堂皇的各莫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在高原冒雨长时间徒步带来的后果就是回酒店后夜里高原反应伴随急性肠胃炎发作,导致后面不得已听从医生的劝告,更改了行程,放弃了海拔4000以上的玛沁与玛多,直奔海拔相对较低的青海湖。
我们的大西北自驾川西部分就此告一段落,下一站将是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