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 福州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作者:蜂蜂特工隊 显示图片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这是叶圣陶1923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
烟台山位于福州仓山(古称藤山)区闽江南江滨,海拔高41.6米,南望五虎,北眺三山,具有“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景色,是整个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结尾。


烟台山公园坐落于烟台山梅坞顶,地处观音井、梅坞与烟台三路之间,是福州最早的公园之一,曾是“烟台山十景”中的一景。1962年福州利用山顶及周边部分空地建设烟台山公园,1964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而后公园历经岁月变迁,设施逐渐荒废。


1972年初福州决定重建公园,先后依山势修建了亭台楼阁、曲径迴廊、清池喷泉、叠石假山、石椅、石桌等园林景观及基础设施,种植榕、樟、木棉、梧桐、美洲松和南洋杉等树木3000多株。2018年6月,福州与万科联合修缮改造烟台山公园,保护城市历史风貌,重拾市民记忆中的美好。


藤山烟墩遗址,位于烟台山公园山顶。始建于元末,当时福州府为加强江防,在藤山顶峰设烟墩,即烽火台,作以报警,与中洲炮垒呼应。


烽火台早已毁废,现存为90年代公园仿造重建。基座三合土,直径5.18米,笔筒形,共4个孔,南面高1.2米,宽1.52米,其他三面孔拱形,高0.6米,宽0.8米,是元代福州军事设施的重要遗址。


这座山在不同朝代更名多次,先后顺序是天宁山、天禅山、盐仓山、烟台山、天安山、仓前山(简称仓山,也是仓山区名的由来)。
宋代,烟台山的官方名称叫作天宁山(叫作“天禅山”)。
明朝,官方名称依然是天宁山,历史记载位于天宁山上的天宁寺内,更设有盐馆,由盐官管理盐务工作。除了盐仓还有米仓。至今山上遗留一处明代盐仓遗址。所以又叫作“盐仓山”(简称仓山)、“挂榜山”;明朝中期抗倭将领张经奉命在福建抗倭,在天宁山山顶设烽火台。所以天宁山山顶的山头也被称作“烟台山”。仓山区还保存着继张经之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抗倭留下的驻兵饮马的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等历史遗迹。山东烟台市也有烟台山,也是在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扰而在山顶设烽火台。
清朝,因福州官府为避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名讳,正式把“天宁山”改为“天安山”。
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也是世界著名的茶港。茶仓、盐仓、米仓等移至山脚、江边。因此,民间俗呼“天安山”为“仓前山”即仓库前的山。故简称为“仓山”,名副其实。
如今,仓山当地百姓把这座山称为“烟台山”或“仓前山”。历史上的多次更名,造成了多种称呼同时存在的局面。


清朝林则徐重修烟台山炮台。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条件而被外国人所喜爱,逐步形成福州的领事馆区、外贸基地和航运中心。


亭前的一方石桌。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1843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从此,大量洋人进入福州,一座座具有西方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领事馆、洋行、公馆,教堂、医院、学校、私人住宅别墅、跑马场等,数量多达近千幢,这些老洋房主要分布在仓山烟台山一带,如公园路、对湖路、麦园路、乐群路等,都是老洋房比较集中的地方。
英式建筑有英国领事馆、海关办公楼、汇丰银行等,罗马凯旋门式有英华书院鹤龄楼、陶淑女子学堂,哥特式有天安堂、石厝堂、泛船浦天主堂等、东欧风格有俄国领事馆等,由于广东籍买办商人多,也出现了广式建筑如九如坊、陶园、广东公学、广东会馆等。还有规模宏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造型优美的私立华南文理学院主楼,是福建现存不可多得的近代优秀建筑。私人住宅多以庐、园、舍、山馆、里坊命名。出现了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建筑。堪称“世界万国建筑博物馆”。
现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面积为53.22 平方公里,其中仓前片区43.05平方公里,江心岛5.94平方公里,中洲岛4.23平方公里。区内保存有163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以及38处历史街巷。虽山不高,面积不大,却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傲立于世,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清道二十五年(1845年),怡和洋行高管作为英国驻福州领事,在烟台山首设领事馆,并建造爱国路2号建筑及乐群楼、六座仓库。至20世纪初,烟台山共有英法美德俄日荷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驻福州领事馆(或代办处)。光绪年间,烟台山已有外国商行30多家,如汇丰、渣打银行等。西方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也纷纷派传教士来烟台山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1920年以后,华侨办实业、进行房地产投资等成为烟台山一带主要的建设活动。至此,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近代中西建筑在烟台山拔地而起,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西洋建筑和数十座中西结合式园林古厝,奠定了烟台山“万国建筑博物馆”建筑风貌和独特的环境特色。
图为绿树掩映中的乐群楼。


乐群楼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中遗存的、为数不多的早期西式建筑。位于仓山区乐群路8号,由仓前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集资兴建,以英国为主。抗战期间,为日本人占领,成为日军在福州的最大慰安所。五十年代,在福州的外籍人士被驱逐出境后,乐群楼被辟为民宅,外廊均用砖封死作为房间,外观严重破损,唯有入口门楼尚可辨认。2009年,乐群楼被列为一级优秀近现代建筑。2013年,乐群楼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20年修复。 


乐群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建筑平面东偏南12度,占地面积约619.69平方米,宽19.83米,长31.25米,高18米。建筑入口有一座标志性的二层门楼。从早期照片来看,建筑并未采用福州常见的木百叶窗,而是在外廊设置了可收起、放下的帘子,面廊的建筑全部使用了玻璃窗。 


乐群楼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乐群路也因乐群楼而得名。其英文名“Foochow Club”(福州俱乐部)非常著名,常见于英文书籍、记录和往来信件中。


乐群楼门牌号码。


如今的乐群路东起梅坞路,西接爱国路,全长约800米。


作为仓前山上最早形成的道路之一,乐群路由于系自发形成,故曲折较多,但大致沿山脊延伸。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驻福州领事经地方政府批准,租用天安寺双江台空地建筑领事馆及官邸,同时修建的还有西式娱乐建筑乐群楼(Foochow Club),于咸丰九年(1859年)竣工。三座建筑虽略有参差,但总体上是沿山脊一字排列,其门前交通形成一条短短的道路。光绪三年(1877年)以后,闽海关、美以美教会等机构先后也在仓前山北坡租地建房,这些建筑沿山脊北坡一字排开,使得这条道路自然向西延伸并转变成为公共道路。同时在东部也围绕古烟墩山头形成一条通向梅坞路的连接路。到光绪十七年(1893年)出版的《Map of Foochow》中,乐群路全线均已形成。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领事官邸)就在红军园内。英国驻福州领事馆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为一组西式建筑群,包括领事官邸(已毁)、公馆及助理宿舍(存基座)、乐群楼(现存)、马厩(已毁)、雇员宿舍(已毁)。 1967年英国宣布出售领事馆建筑,由福建省军区买下。 1973年福建省军区将其拆除,建设疗养院(现“红军园”)。由于领事官邸办公楼建筑质量精良,当时竟需动用爆破才将之拆除。而领事公馆及助理住宅则被改建,现存地下室、一层及部分二层。
领事官邸办公楼平面近似正方形,立面五间,进深五间,立面为受券廓式影响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通过拱券窗的嵌套产生了一定的形式韵律。二层窗间设整柱与半柱连接窗拱与基座,开间之间又以通高扶壁柱隔开,檐口有多种砖砌线脚,两端开间为两小券窗并有部分花窗装饰,正立面正中开间向前突出,并在二层设置露台,强化主立面仪式感,檐口做局部女儿墙。一二层间疑似用瓷砖做出仿瓦当饰带,与顶部檐口的西洋饰带相映成趣。 
一层为领事平日活动、会客场所,包括客厅、书房、餐厅和备餐间,四周为开放敞廊,围以花瓶栏杆;二层则为领事及其家属的私密空间,包括五间卧室,仅正面有横贯外廊,其余三面窗边的空间则布置了小卧室(可能为佣人所居)、卫生间和更衣室,围以普通木栏杆,并设外开百叶窗以便遮阳、挡风。由于建在仓前山北坡,领事住宅北侧还有一层地下室,布置有四间食物、柴火储藏室,以及佣人入口,方便佣人从临近厨房直接上楼,也考虑了主仆的动线分离。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是一栋经过认真设计的建筑,非早期殖民式之草率可比。 


乐群路上的新建筑。


乐群路沿途老建筑数量很多,且大多历史较长。目前尚存或近年才被毁的有:1、乐群楼:咸丰九年(1859年)建成,一直保存至今,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近代西式娱乐建筑。2、英国驻福州领事馆办公楼:咸丰九年(1859年)建成,七十年代被福建省军区拆毁,改建高级干部住宅,尚存部分基础。3、英国领事官邸:咸丰九年(1859年)前后建成,七十年代被福建省军区加层改建高级干部住宅,风貌受到很大破坏,目前底层和地下室尚保留原貌。4、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修,现存。5、基督教卫理公会协和建筑部大楼,约建于四十年代,保存完好,现为福建神学院使用。6、法国驻福州领事馆(清)旧址,原为某洋行,建于光绪十七年(1893年)以前,基本完好,现为天主教徒居住; 7、约翰堂(石厝教堂),于咸丰十一年(1871年)落成,保存完好,近期由教会整修一新;8、有利银行,建于同治年间或光绪初年,光绪七年(1881年)销予美以美会开办鹤龄英华书院。约2001年左右被英华校友另办的“福州英华学校”拆毁。9、鹤龄英华书院美志楼,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现存。10、鹤龄英华书院教堂,又名力礼堂,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现存,有所拆改。11、鹤龄英华书院教职工宿舍,约2001年前后被拆毁;12、富品德故居:约2001年前后被拆毁; 13、力宣德故居:约2004-2007年之间被拆毁;14、福建神学院:约2003年前后被拆毁……


可能因为乐群路周边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属于部队,所以沿街挂满了五角星。


乐群路上的路灯。


乐群路12号为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为清代、民国时期闽海关税务司(关长)的住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全国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税收交外国人管理,各海关设立税务司,全国海关由总税务司掌管。各海关正副税务司、帮办等头目均由外籍人员担任,由海关总税务司任免。


建筑原址为英商义记洋行(Holiday, Wise & Co.)。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如今建筑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


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带地下室)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但因四角截去,外廊不再连通而成为单纯的阳台;建筑立面上柱廊不发券。


2019年修复后的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临江面(北立面)。


通往花园的楼梯。


《福建文史资料·第十集(闽海关史料专辑)》载:光绪三年(西元1877年),闽海关为新任税务司在此按年租每亩85元租价租得空地3.603市亩(原始租金数目,其中英国领事馆部分为70元,天安铺部分为15元),还购置了一些房屋暂用,耗关平银5133.33两。


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版的《Map of Foochow》中,本建筑被标为“副税务司”,可见最晚光绪十六年(西元1890年)此处已变更为副税务司官邸。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闽海关出版的宣传资料《闽海关十年记》所附的粗糙插图中,结合光绪十七年的地图,我们认为其中标注“副税务司公所”的建筑就是本建筑,即本建筑此时确实是副税务司的官邸。 
民国十五年(1926年),闽海关将本建筑拆除重建,耗关平银20536.29两,再次成为税务司的官邸。


1949年后,建筑随闽海关被接收,并在此后“统一调配”改变用途,多家市民混住。2019年修复。


闽海关在仓山其他旧址分别是海关巷5号的海关职员宿舍、18号的闽海关税务司办公楼、太平巷95号的海关职员宿舍、立新路5号闽海关副税务司公所、立新路6号,传说为闽海关某任“关长”的住宅,可能是某高级官员的私宅。1949年后,新成立的福州海关接管了闽海关的所有房产。


路灯。


二楼的百叶窗。


建筑入口门厅。


现设有闽海关历史文化展览。展览分为“古港初肇 闽关溯源”、“勇立潮头 扬帆启航”和“砥砺奋进 海丝新篇”三个展区,包含实物和图片展示。


泛船浦盐船泊船碑。这应该是复制品。


协和建筑部办公楼旧址,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4号,曾为基督教美以美会(后归属基督教卫理公会)设立的建筑设计机构“协和建筑部”的办公楼,约建于1946年。后为福建省国防工业设计院,福建神学院使用。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现代主义风格。


协和建筑部是福州近代最大的设计机构,除房屋设计外兼及居留地市政的设计与施工承包,如自来水、闽江冲沙工程等。协和建筑部也承担各国领事馆与教堂、学校、医院、商行、别墅等工程的设计、营造,基本上保持各国的建筑风格和造型。其作品包括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福州协和医院旧病房大楼等。


由于福州近代政府建设缺乏,因之协和建筑部的工程在福州整个近代建筑史上占有很大比重,研究福州近代建筑史,协和建筑部是不可回避的。


乐群路上的福州高级中学。福州高级中学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七年(1881)的鹤龄英华书院,至今已逾130载。1951年10月,先后命名为福州工农速成中学、福州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和福建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6年定名为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


透过福高的围栏,里面是鹤龄英华书院尚存的力礼堂。
鹤龄英华书院留存至今的建筑包括:力礼堂(英华小礼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力为廉偕其夫人及部分鹤龄英华书院校友捐建,以纪念两人的母亲Mary Clarke Nind和Eliza Woodman Lacy。现为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
美志楼(施教室)约与力礼堂同时建设(1905-1910),系为纪念英华书院第二任校长施美志先生(George Blood Smyth)而建造,故又名“施教室”。现为福州高级中学图书馆。
两座建筑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龄英华书院的鹤龄楼本世纪初被使用者“福州私立英华中学”拆毁,现为操场。鹤龄楼约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后,原址先后为和记洋行(Fussell & Co.)、有利银行(The 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 and China)使用;光绪七年(西元1881年),在麦利和等人倡议下,美以美会得到信徒张鹤龄的办学捐款一万美元(条件是学校必须开设英语课),购买了有利银行行址,建立“福州大学” (Foochow University),后改名为“鹤龄英华书院”,并在1891年后拆毁洋行所建老楼,新建教学楼并命名为“鹤龄楼”。


乐群路23号,法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原为美孚洋行。1893年开始,这里作为天主教的临时公署,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租给法国领事馆作为领事们的住宅楼。这里后来还做过美孚洋行、福州扶轮社、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齐鲁大学医学院的临时处所。该建筑始建于1891年,占地约三亩(约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58.35平方米。主楼为两层带地下室券廊式(殖民式)建筑,正面向南,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主开间立面上采用过梁与其他开间的拱券相区别。建筑平面为典型的殖民式平面,四面外廊,各大房间都砌有英式壁炉(其突出屋面的烟囱已毁);中央开间为厅堂,底层南、北向均有门廊,砖柱,平顶,上为露台,台阶做八字,现门廊已毁,台阶则保存完好。楼体砖砌,表面已被沙浆粉刷掩盖,立面肌理不可考,地下室石构。


现该建筑被命名为保罗·克洛代尔故居。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是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创作了许多诗剧、诗歌和宗教与文学的评论。清朝时期(1900-1909)曾任法国驻福州领事。他曾颂扬福州,是一座有着“玫瑰和蜜的颜色”的城市。在虔诚的天主教徒保罗眼中,这座遍植茉莉花的“琼花玉岛”,是上帝赐给世人的另一个“迦南”。在他的日记里,也多次以“家”来称呼福州。直到后来,保罗对仓山仍然念念不忘。他说:“只要闭上眼睛,我立刻觉得自己还在我福州家里的游廊下面,午后清风徐来,分外凉爽。”从他的记忆里,我们依稀能闻到春风中夹带的香樟气息,触摸烟台山凉荫下洒落的斑驳日光。
说起保罗·克洛代尔,不得不说起他的姐姐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年12月8日—1943年10月19日),法国天才女雕塑家。她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学生,也是他的情人和艺术的竞争者。代表作品《冥思》。卡米耶结局很悲惨,1913年10月她被强制关入精神病院,直到去世  。


如今楼中依然保留着过去的木质地板,但内部全被改建成一间间住屋,现仍有居民居住。


石厝教堂(约翰堂)位于乐群路22号,为花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上为木桁架屋顶,双层小青瓦通风屋面。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厅、侧厅、门厅和圣坛等组成。


主厅为长方形,双坡顶,东西两面为山墙,西山墙开三个哥特式尖券窗,山墙顶设有小型八角形钟塔,塔顶高耸,上有十字架,于“十年”期间被毁。东山墙外为突出半圆形圣坛。圣坛两侧为侧厅。门厅设在西南角侧厅位置,正门朝南,哥特式尖券门。


教堂门外,复古单车、英伦鸭舌帽加上一架手摇研磨咖啡机,民国风的”咖啡大叔“和他的移动咖啡店成为了烟台山新的文艺名片。


民国风的”咖啡大叔“和他的移动咖啡店。


石厝教堂西山墙的三个哥特式尖券窗。


乐群路走到底便是爱国路。爱国路2号现被标记为美国领事馆旧址。


该建筑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第一批修缮完成的历史建筑,是典型的19世纪殖民地券廊风建筑,砖木结构,共有三层(包括一层地下室),建于晚清,约1860年代左右。
爱国路2号曾先后由J. Forster洋行、天祥洋行、怡和洋行等所有,后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所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改造前,归福州市邮电局所有,为职工宿舍。据本建筑的居民回忆,50年代,曾经作为福建邮电学校使用。2016-2017年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改造中被修复,现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范围内重要的历史建筑,其身兼烟台山历史文化博物馆和万科“仓前九里”接待中心。


建筑位于仓前山朝北的山坡上,正面朝南,两层带地下室。建筑平面为典型的殖民式平面,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面外廊,中央为过厅,左右各有四间房间,以内廊沟通。


楼前的喷泉。院内现存古樟3株,直径1米多,古龙眼一株,尚可食用,荔枝数株,绿荫蓬盖。


此建筑究竟建于何时,始建功能为何,由何人创建,设计师是谁,由谁施工,目前都没有准确文献资料可考。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1868年地图,本建筑标记为天裕洋行(J. Forster & Co.)。这是一家在福州经营茶叶的洋行。这是目前可查得的本建筑的最早身份。 


朝南正面突出一间单层门廊,上为露台。


建筑立面揉合了殖民式、古典主义、巴洛克等多种手法,东西立面使用双柱,南北立面则仅有端柱略微扩大。一层立面为普通券廊做法,在柱上部直接发券,外廊也没有设置防护。


二层则精致得多,不仅在柱顶发券之下有线脚装饰(已毁),券面也较柱子退后半砖,形成“过梁”形状;外廊端部开间还封闭改为矩形窗,看起来象是房间;其他开间也设置大窗遮风挡雨。


“横梁”之上设置标准的希腊古典式檐口、托檐石(牛腿)等,与仓山常见的由本地工匠营造的红砖叠涩做法有明显区别。 


通往露台的楼梯及梯前拼花镶嵌地面。


烟台山历史文化展览,记录了烟台山的百年沧桑。


由于历史原因,在2016年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修缮工程启动前,该建筑用归福州市邮电局所有,邮电局将其用作职工宿舍,外廊经过加盖,砌墙后改为房间,二楼的阳台因漏水而被拆除,诸多的变故导致爱国路2号建筑的外观损毁严重,不过其室内的壁炉、木地板以及木楼梯保留完整。


二楼一般不对外开放。


二楼回廊。


古时梅坞至程埔头,盛植梅花,有“琼花玉岛”之称,故称为梅花坞,简称梅坞。仓山影剧院就位于梅坞路2号 。影剧院前广场原为英商太兴洋行(Bathgate & Co.)住宅。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榕。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民国时期,太兴洋行建筑被大火焚毁。1955年,为兴建仓山影剧院,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
新建的仓山影剧院为两层砖木结构、具有苏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该建筑结构完整,保护较好,昔日仓山最早的影院,是研究福州市苏援时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载体。


从仓山影院沿着梅坞路下坡,烟台山脚下有一座罗宅。


罗宅坐落于观井路53号,占地面积约800平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于清代重建,并由罗氏家族在清光绪年间购买,世代家族传承,是观井路这条老街上面积最大的纯中式建筑,时至今日已有400余年历史。


罗宅一角。


二进庭院和琉璃阁。
罗宅和爱国路2号都是万科打造的“城市风貌保护开发”作品。一西一中风格迥异,却持有相同的理念:在修缮中还原气质,在更新中丰满功能。
罗宅在修缮中采用大量古法工艺。在整体修复过程中,如何让老建筑恢复其真实原貌,成了最为头疼的事情。万科搜寻、参考老照片、烟台山同期中式建筑,并借鉴三坊七巷官级大宅建筑。据统计,木匠、石匠、雕刻匠人、彩绘匠人等共计62位;用掉砖179712块、瓦55450块、柱72根、梁146根、斗拱303套,前后费时18个月才完成。


罗宅院落里的一眼古井。


琉璃阁。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相融。


琉璃阁前的茶桌。


三进最后的卯石山墙。


山墙前的鱼池。


罗宅大门前种满了紫色的狗尾巴草。




亭下路位于烟台山西部,原名岭顶巷,因所处“亭下山”而得名。亭下路北起仓前路,西连忠烈路,呈L状,是仓山民居集中的一片区域。那个十年期间,亭下路曾名“红星支路”。
目前亭下路尚存的历史建筑及构筑物有:天安铺公置水斛(亭下路35号);林雪樵世幼科(亭下路40-44号 );福州市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华侨蔡志远故居;“姆衣王”故居(亭下路64-68号);亭下路卓氏大厝(亭下路63-71号 );仓前十四社 。


蔡志远宅位于亭下路79、81、83、85、87号(亭下路拐弯处),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于1938年。原为印尼华侨蔡志远先生的旧居。建筑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内有天井;立面装饰丰富,临街面门窗较有特色,二层为拱窗,拱窗亮子带有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二扇拱窗再砌一复拱,富有变化。三层窗平拱不发券;三层转角处设有挑出的木质露台。1963年蔡志远先生归国,1969年前往香港,复举家迁往海外,该建筑由其侄继承,部分赠予几位老房客。至今仍作为民居使用。 
转角处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龄应在30年以上。 


福州市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位于亭下路75号,建于1973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坐南朝北,内部带有院落,总体风格朴素,是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适用、经济、兼顾美观”指导思想的产物。一层檐口设长匾额:福州市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二层顶部带有露台,有镂空水泥栏杆装饰;三层檐口有枭混线脚、顶部带有女儿墙,均采用简化的装饰手法。2017年修复。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前身为仓山区水电安装队,成立于1976年,主要承接全区各建筑工程公司所需的建筑工程中的水电安装部分,1980年改称公司。


“姆衣王”故居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4、66、68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约建于1920-1930年。建筑共三直(三开间)。原为专制女装的林氏家族(“姆衣王”)所有,其中一开间(68号)后为专做皮料生意的齐氏家族私宅;另外两开间主人据居民回忆分别为某药店老板及教会人士所有。本建筑为仓前山较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底层原可作为商铺使用;二、三层居住,内部有楼梯连接。


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三层檐口线脚均有所不同,女儿墙和装饰性烟囱望柱的结合也颇具特色。



目前亭下路尚在大规模修复阶段。目前已被封闭。这几张是2019年底去石厝教堂看银杏的时候顺便拍的。
附注:本文资料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百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