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原非是山水”——徐州博物馆 乾隆行宫 户部山觅踪

作者:壶天室主 显示图片



云龙山的北门外有不少景点,什么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等,值得去一次,尤其是乾隆行宫,诱惑力还挺大的,皇帝住过的地方,什么样?当然,时过境迁了,但也应该有个轮廓样貌吧。去了才知道,徐州博物馆是徐州市政府1959年在清乾隆皇帝南巡时的行宫旧址上建的,历经三次改扩建,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完了,行宫被博物馆占据就不是好事。


来到乾隆行宫门首一看,三开间门脸,石狮子还不一样,这是乾隆皇帝的行宫吗?两江总督尹继善为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徐州,在原禹王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行宫就这么点大?他不怕脑袋不保?后来知道,行宫比这大多了。现仅存坐北朝南的行宫大殿,大殿面阔3间13.3米,进深9.1米,檐高6.8米。东面侧门上有“碑廊”二字,园内陈列唐代石幢和唐宋时名家法帖刻石近百方,清水池塘,柳枝拂水,一处典雅秀美的文物园林。








乾隆行宫又名云龙山行宫,始建于乾隆廿二年(1757)。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亲自查勘,选定了行宫地址。他在奏折中是这样说的:“有地数十丈,高爽平坦,可建行宫。在郡城之南,云龙山之北,远近适中。臣相度再四,此地最为妥协。”乾隆批道:“行宫之事,不必另择地,此不过在庙旁就便一宿之地可耳,何须多费?庙墙周围宽展,足容数间,憩息一宿为妙,钦此。”行宫虽是改建,仍须体现皇家风范。







行宫建好后,乾隆皇帝非常满意,四次来徐州,三次都住这座行宫。他还截取唐人杜甫、孟浩然的两首诗,题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行宫建筑规模也很大,北靠土山,南抵云龙山下,东至御桥,西达今中山南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乾隆第三次南巡返回时经过徐州,再次写诗赞曰:“两日云龙驻,四番来往经。”可见他对这座行宫的喜爱程度。





此外,在徐州北的柳泉和新沂的马陵山北,也各有一处乾隆行宫。柳泉行宫传说是按北京故宫的样式建造的,规模虽小,但气势雄伟 。新沂马陵山大营顶的乾隆行宫,为乾隆南巡宿迁时所建。清末以后,这三处行宫逐渐倾颓。柳泉行宫于咸丰七年(1878)被毁,现只剩下花园假山与数十株柏树,附近还有个“行宫湖”。新沂行宫仅存宫殿的基础,乾隆朝大学士刘墉亲书的“读书煮春茶”石匾仍保存完好。




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他曾6次南巡,4次来徐州。主要目的是“阅河”,即视察黄河水情和治河工程。乾隆廿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集码头登陆,来徐州视察。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看了乾隆游江南小说,以为他闲的无聊,下江南寻开心。


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疠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瘐,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不避瘟疫亲临灾区,是一种勤政抚民的表现。黄河是长堤托起的“悬河”,高出地面数米,古人曾有“城如仰釜”的感叹。乾隆知道明朝的徐州府城就是被黄河漫灌湮没的。不能让重建的州城再遭毁灭,便下令修筑护城石堤,这是徐州史无前例的皇家工程,怪不得他来了这么多次,谁说乾隆就是玩了!


乾隆行宫主殿上陈列乾隆徐州“阅河”群雕,乾隆皇帝端坐中央,与分坐两侧的大臣商讨治河方案。墙上挂有十几幅古代徐州河防地形图。驻跸徐州的乾隆皇帝听说云龙山不高,却有不少古人遗迹。遂登山访古,并写了《游云龙山》七绝二首:
彭城驻辇廑河防,
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
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
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迥句,
为民筹济为民伤。
乾隆说:我来徐州并非是游山玩水的,只是“阅河”之余探访一下古人而已。“苏”指苏轼,“张”指云龙山隐士张山人。接下来几句说,初夏的徐州山绿麦黄,一片富饶景象。今天为何想不出好句子呢,心里想的都是民生福祉啊!乾隆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上次来这里东侧的碑林还没有最后建成,显得很寒酸,这次一看成规模了,里边有了假山水池、碑廊花厅、小桥经幢等物件。正值暮春时节,里面的花草树木一片鲜艳葳蕤,现在这里成了一个清幽典雅的古代园林式建筑,是一个休闲纳凉的所在,宫殿巍峨、翠竹掩映、曲径回廊、墨香浮动,为徐州又增加了一个好去处。当初这个行宫规模从留下来的图片资料看,比现在大多了,现在就是个应景之作,有就不错了。











徐州博物馆1996年市政府批准了总体规划设计,同年陈列楼开始建设,1999年5月建成开放。我2015年去时前门进不去,得走后面的门,后面有一土堆,徐州人称土山,山上有墓,《魏书·地形志》、《水经注》及方志等记载土山为高冢戍、亚父冢、范增墓。传说范增助项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爱戴,死后士卒为其负土筑墓,所以土山是“掬土成山”的简称,我去时刚否定了是范增墓的说法,是东汉彭城王墓。




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包含三座大型墓葬。一号墓位于土山封土的西北部,1969年发现,出土随葬品近百件,有银、铜、铁、陶、漆及玉、石珠饰等类,包括一具较完整的银缕玉衣。二号汉墓位于封土的中部, 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博物馆进行发掘。三号墓在土山西北,2002年徐州博物馆发掘,墓葬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再用巨石和特制的大砖砌成。四号墓墓葬已被严重盗掘。













博物馆第一层名为“古彭千秋”,大禹分天下,徐州为九州之一,有六千多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存,后来这里建立过徐国、宋国,后归楚国、齐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号令天下。西汉时。中央政权在此地封分了楚国、彭城国等,从古到今这里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南北文化交汇之处。在这里的地下埋藏着规模宏大的两汉王候宗室的陵墓,见证着此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要看战争场面去二层,取名“金戈铁马”,有徐州历代战争简介,光是从古到今的著名的大战事就有二十多次。时间关系,没功夫细看,追着孙子的脚步跑,这里的武器自古就很有名,战事多的原因吧,人们为了能够活下去,在研制武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然这里的刀剑就更锋利更坚韧了。有矛就有盾,你看军官身上头上穿的锁子连环甲,我想如果你不是拿着欧冶子切金断玉的宝刃,你还真伤不了他。


2004年,在西侧基建工程中,发现了西汉采石场遗址。2007年7月19日采石场遗址一并被纳入博物馆总体规划和扩建工程。由此以陈列主楼为中心,其北侧、西南侧、东南侧分别有了“四位一体”的文物保护单位。到2012年,徐州博物馆形成了国家级(采石场遗址)、省级(土山汉墓)、市级(乾隆行宫及碑园)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形成了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景点群。



























这次来徐州博物馆,三层变成了“俑秀凝华”,倒也有看头,现在的展区往往以大的规模取胜,不管是军阵还是出行,往往气势恢宏,令人鼓舞。怪不得又命名为“大汉气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里还有个专题是“金银辉映”,不管保存多少年,金器都是金光灿烂,令人爱不释手。这里少了点什么?镇馆之宝银缕玉衣啊,上次来还有不少,馆中人员说,过几天会重新展出。















从东汉彭城王墓出来,从后门走进博物馆主展区,看了常年陈列的“古彭之宝”、“金戈铁马”、“天工汉玉”、“俑偶华彩”、“明清家具”、“邓永清捐赠明清书画。”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土了中山靖王刘胜墓,此君是《三国演义》中汉昭烈帝刘备的先人,当时刘胜和他的结发窦绾穿的是金缕玉衣,那是被发掘的第一个穿玉衣的主,感觉太奢华了,现在看来,就是当时的风俗,穿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的大有人在。


从这里出去时间还早,再去哪里?走中山南路、建国东路到户部山吧。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顶建戏马台,成为了徐州第一胜迹。号称“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 ”,史上曾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徐州古代水患频繁,户部山因地势高而免遭灾祸。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上。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久之,此地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户部分司的迁居,也使得户部山在天启四年(1624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9年)这三百余年中一直是徐州城市经济和文化重心。就经济而言,户部分司移设户部山后,徐州南关一带成为十分活跃的商业重心。就文化而言,仅康熙一代从户部山上就走出了两名才子:状元李蟠与《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道光年间又出一位叫崔焘的翰林。张竹坡故居虽倾颓了,但李蟠的状元府及崔焘的翰林旧居还保持着大体的格局。




户部山的建筑包括项王的戏马台,李蟠状元府、崔焘翰林府、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刘家大院和号称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最为有名的权谨牌坊,都保存相对完整。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房屋400余间,民国房屋700余间,较为完整的院落20余处。这些院落古房负载着徐州城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民国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城徐州最后的依存和文化荟萃之地。



户部山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300多年的商业经历,使得这里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了徐州的科举文化、帝王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群英荟萃之地。有这些古迹在,说明徐州是一座历史名城、文化古城,如果没有了这些,他还能算个什么东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珍贵宝藏,希望我们后来者要传承、发展,至少不能像“十年浩劫”时那样无理智损毁、破坏,那会对不起祖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