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山西人看江苏苏北,总感觉他们是南方,去了以后才知道,他们是标准的北方。虽然算北方,但那些地方水多地暖,绿色为主基調,看上去还真有点南方的味道,可能当地人不觉得。2015.07.学校放假,去徐州看儿子、和三岁的孙子,坐火车走京广线到了徐州。不能老在家呆着,出去走走、看看,这里可是文化古都、“五省通衢”,应该有太多的文化古迹,出门还可了解这里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
徐州在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代彭祖就建了大彭氏国,怪不得今天徐州称“彭城”,有彭祖园、彭祖楼等,此人可了不得,是中国长寿之星,据说活了800岁。我感觉还多,因为上了西岳华山的东峰——朝阳峰,在“鹞子翻身”景点下面还有赵匡胤跟彭祖下围棋打赌的棋亭和一盘残棋,结果老赵输了,就把华山这块地算赌资输给了彭祖。你说这彭祖得有多少岁了,一不留神到今天他老人家还不知道在那里猫着呢?
徐州别看是个三线城市,它可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也被称作“东方的雅典”。
这样的地方,能不走走看看吗?说起老东门最早可追溯至唐朝贞观年间。宋时老东门是老徐州人出行必经的大门。史料记载,熙宁十年(1077),苏辙送哥哥苏轼来徐州就任知州,7月苏轼送弟弟出徐州东门,兄弟二人一起登上东城。苏辙建议这里应该建一座亭台,可用来俯瞰山川,赏景吟诗。这一愿望很快因为一场洪水而实现,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救灾胜利后,翌年在城的东门筑了一座大楼,称“月波楼”。
南宋光宗年间(1194年)黄河决口改道,从此徐州就成为黄河沿线的重要都会了。那个年代的徐州城北、城东有黄河河道,故徐州有“水路走奎山、旱路走东门”之说。为了泄洪,从宋代起,官府在老东门建立了内城河衙门,一直延续到元、明和清。明洪武年间,徐州内城开始大规模扩建,城墙高三丈三尺,周长九里多,并修筑了四座城门。老东门就是四城门之一。清末民初,老东门改为军队的驻地。
最早驻扎老东门的部队是清末民初徐州“辫子军”张勋的警卫营。1928年2月11日,国民政府发动第二次北伐。占领徐州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刘峙,认为徐州城内城墙不适应城防需要,决定拆除。一直到30年代初,徐州城内城墙几乎被拆除殆尽,现仅存快哉亭公园和老东门内一段城墙。我是去看黄河古道时,误打误撞走到了淮海东路,看到的老东门,开始也不以为意,因为这里不是景点,看着像个高级会所。
(此图网上下载)
现在的徐州“老东门时尚街区”位于淮海东路104号,总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走到跟前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坐落在淮海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西南侧的一座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碉堡,也是闹市区唯一遗存的碉堡了。碉堡高约2米,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射击孔,还有弹痕。一知情人士说,绥靖公署内当初有六个碉堡,前门、南门、西门、东门各一个,中间一个,西北角的是高岗楼子。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司令部就设置在老东门10号楼。特别是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李宗仁在老东门指挥第五战区部队进行了滕县、临沂、台儿庄保卫战,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台儿庄大捷”。这么重要的地方该保护的很好吧,错了,就是今天出租的这个“万豪湘鄂情酒店”。
今天当你走进这个酒店,我没资格进去。在走廊上还陈列着坦克、高炮模型及李宗仁将军的老照片,在一间大包房里,依然悬挂着台儿庄战役态势图。尽管这里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但经营者仍然辟出数个空间,有的展示李将军的书法,有的摆放当年的弹药箱、发报机等物件。看来经营者也是一个军迷,就算你是一个普通人,也不能辱没先烈。如今10号楼墙外还雕刻着“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将军指挥部遗址”的牌匾。
这个10号楼可不简单,沦陷时期成了日本宪兵本部和驻徐领事馆。1938年5月20日,日军少将未松率部攻占徐州,焚烧了老东门周边的民房,修建了现在的3号楼、4号楼。其中3号楼作为日军在徐州的指挥部,后为徐州宪兵队本部,在老东门四周修筑炮楼、碉堡、围墙等军用设施。4号楼为日本驻徐州的领事馆。1939年7月,日本驻徐州领事馆成立,当年日本领事馆可以说是有着无上权威的日本天皇在徐州的办事处。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徐州作为15个受降区之一,国民党二级上将李品仙在老东门接受了日军投降。如今10号楼墙外悬挂简介“爱国将领李宗仁将军司令部旧址暨日本军队徐州受降遗址”。1945年—1948年是国军徐州警备司令部和联勤处所在地。到了1948年12月中旬徐州解放,老东门成为徐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驻地。1955年3月,解放军68军抗美援朝归来,4月移防徐州,老东门为68军军部所在地。
68军驻防期间对3号楼进行改建,用作军部会议礼堂;对6号楼进行了扩建,作为军部的综合办公场所。军部把6号楼一层定为后勤部,二层为司令部,三层为政治部;还新建了8号楼为军长办公处,面积约300多平方米。1975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 68军与沈阳军区46军对调。军首长和司令、政治、后勤三大部的办公位置与原68军一致。1978年12军从安徽移防徐海地区,10号楼又成为12军军部。
解放后多年来,老东门10号楼右侧依然悬挂“徐州警备司令部”的牌子,根本不悬挂部队的番号,这是出于保密的缘故,其实就是在今天,只要是有部队驻扎的地方,还是这样,不方便就不挂牌子,有谁当初知道这里还曾经是军委副主席李德生的办公地点呢?当然,平时这里进门除要出示证件外,还需军部内侦察处认可方能进入,闲杂人等边儿也不能靠近。2010年12集团军军部移至徐州南郊,腾出了这个房子。
二十世纪40年代由国府建的3号楼是国军礼堂,听说门厅四角地面各有一幅蝙蝠水磨石浮雕,寓意“福”气来临。礼堂正厅的水磨石地面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青天白日徽图案,上部是北方传统的木梁结构,木梁结构四周的墙壁上还钉着排列不一的供电用的瓷瓶。4号楼位于叁号楼的南侧,其拱形门洞两侧的立柱是不见一丝缝隙的整体大理石做成的。这里最早是“日本宪兵司令部”,1945年到1948年为国民党联勤处。
4号楼原址曾是宋、明、清代徐州内城河衙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是占领徐州的日军建造,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改造,曾作为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徐蚌会战指挥室。这里可不一般,是当初蒋介石夫妇、傅作义,邱清泉等人下榻办公的地方。10号楼的后边还有个很大的建筑——老东门6号楼,建造于1948年,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在徐蚌会战时的作战部旧址,这个单位小了肯定不行。
7号楼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百将团12军为副军长们准备的工作、休息的地方。前面看完就向后面走去,这里也有建筑,先看到的是一座小红楼,原来这就是当年68军军长的8号楼,军长楼的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新接出的钢结构房屋面积也是300多平方米。那棵长在钢结构内的雪松和楼前的云杉不是寻常之物,都是当年蒋经国亲自种下的,把雪松包围在寸土寸金的钢结构内,也算是对树木的保护吧。
明代洪武年间修筑的徐州城,建城墙的大青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度大约有12厘米,城墙内外两面用大青砖与糯米汁拌石灰修筑包裹,中间用土与碎砖掺杂夯实,这样的城墙非常牢固。明清时期徐州城墙不断扩张,老东门也就成了主城区内的内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老东门周围的城内城墙因为不利于徐州后来的发展,当时镇守徐州的陆军总司令刘峙就下令拆除,城墙就成了今天的模样。
清代的道台衙门、抗战时期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徐州沦陷后的侵华日军司令部和汪伪政权淮海省政府,从1945年11月至1948年11月,这里先后又是徐州绥靖公署、陆军总司令徐州司令部及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的驻所,顾祝同、薛岳、刘峙先后坐镇于此。再加上城墙遗址、碉堡、军部大门、民国礼堂等,以及这里的红砖青瓦,鱼鳞松、香樟树、法国梧桐,彭城徐州近现代的“历史符号”皆藏于老东门内,好好保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