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广胜寺半日游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洪洞广胜寺是很吸引我的古迹,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的飞虹塔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特别是表面的琉璃雕塑,栩栩如生。前往参观的这一天,风清日朗,只有中午略感炎热,呆了五个小时,体验甚佳。
洪洞县城里有近年来新建的明代监狱和大槐树文化园,我没有大槐树情结与苏三情结,所以略过不提。

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的广胜寺镇,镇子在西,寺庙在东。其中下寺与水神庙离镇子更近。
以前在临汾城北客运站有车到广胜寺镇,现在不好说了。稳妥起见,我选择了先到洪洞城区再转公交的方法。
从临汾城西客运站到洪洞人民医院约30公里,洪洞人民医院到广胜寺景区约19公里。
临汾市区到洪洞城区有公交车301路,临汾城西客运站——洪洞客运站,期间在洪洞的“人民医院”站下车,可换乘21路或22路前往广胜寺镇,这两路车皆以“人民医院”站为起点。
我在临汾市区的“锣鼓桥东站”等301路约13分钟,上车后30分钟到 洪洞 县人民医院站,期间路况良好,车流量少。下车后往前走约20米,仍是“人民医院”站,只是有另一个站牌,如下图:


等21路约10分钟,此站是起点,35分钟后到达倒数第二个站“广胜寺景区”站,期间依然是路况良好,车流量少。上图的站牌已经过时,不能客观反映现有的站点,仅作参考。切不可到终点站下,否则步行到广胜寺的距离更长。
21路与22路都能到广胜寺。

在21路公交车上看到的洪洞城区景象:



看起来算比较干净。
曲沃的滴滴车司机认为,临汾市下辖的各县中,霍州与洪洞的经济实力较强。我个人感觉,洪洞城区比襄汾城市要气派一些。

以前听说过晋南地区的长途大巴充当快递 ,这次发现洪洞21路公交车也干起了这活儿,共有三批货物在洪洞城区或东边近郊区被送上车,快到广胜寺镇时被纷纷取走。其中包括两个小件及一宗大件物品——四大袋黄色的粗面条(没有晒干成面饼),占了车厢的好大一块儿地方。这些货物的上下,以及司机的等待,花了近10分钟,否则从洪洞人民医院到广胜寺景区才19公里,用不了35分钟。

在离广胜寺几公里之处,便能遥遥望见东边山上的飞虹塔,心中甚是振奋,充满了期待。

在“广胜寺景区”站下车,继续前行约100米,到路口往右拐,便出现下图里的道路:


不难看出,飞虹塔已经在望,沿此路走500米可到广胜寺的下寺。步行距离共600米出头。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亦发源于此地,寺区古柏苍翠,山清水秀。
广胜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又名阿育王塔院。
唐代大历四年(769)扩建后,当时的汾阳郡王郭子仪游历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李豫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
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另一种说法是:现存主要为明代建筑,形制结构仍保持元代风格。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以“三绝一奇一特”闻名天下:
“三绝”即世界最美之塔--飞虹琉璃塔,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华夏瑰宝元代戏曲壁画(在水神庙)
“一奇”即唐代左右扭古柏;
“一特”即广胜寺建筑之奇特。

个人感觉,广胜寺早在1961年便入选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壁画各占30%,剩下的三座院里的元代建筑占10%。
不过,赵城金藏现在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水神庙壁画要付20元讲解费才能由讲解员带领参观,时间有限,平时则是锁上门的。所以,“三绝”只剩下1.5个。

门票:55元。(2020年下半年免费,需要通过“晋游码”或广胜寺景区的微信公众号预约,一般情况下,到达景区门口后再预约都来得及)

从下寺门口经过,先拍一张南边的霍泉:


有明显的步行登山指示:


工作人员说可以帮忙联系上山的车(听说是10元一人),我感觉太麻烦,而且盘山公路绕来绕去,没有步行道直接,于是花了20分钟步行登山。

下寺的海拔400多米,上寺也只有500多米。

一上来就是陡坡:


可以回头俯瞰下寺与水神庙:


上图正中央的屋顶是水神庙的明应王殿,右边则是下寺的前佛殿。

走到半山,可以回头俯瞰广胜寺镇:


广胜寺镇的经济实力一般,市容平平。

登山用了20分钟,途中拍了十来张照片。下山则是15分钟。



登山路分为4段,第一段是陡台阶,已见上图。第二段是很缓的坡,铺了石板。

第三段是更长更陡的坡:



第4段又是石板路,缓坡。
这一段的左边还有一条小道:


远处是霍山。
往右很快就到了上寺。

上寺门口的小广场:



上图的中巴车不知是旅行社的还是景区的,以前听说景区送游客上山的车是电瓶车。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


上寺的总面积也就一两万平方米,不算很大,可以慢慢逛。

山门后就是飞虹塔:


早期我们熟知的83版《西游记》中那集《扫塔辨奇冤》正是取景于此塔。

这种“前塔后寺”的结构,是唐代及唐以前常见的佛寺布局,河北正定开元寺的结构也是如此。汉传佛教的寺院后来才逐渐变为“前寺后塔”。


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的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也就是说,唐代建的塔稳固性稍差,毁于元代的大地震。明代重建的塔则坚固一些,扛过了清代的八级地震。


山门门上匾额“广胜禅院”是号称“清末第一良吏”——赵城文化名人张瑞玑的墨宝,笔力遒劲,风格独特,据说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张瑞玑是光绪进士,曾做过几任知县、国会议员、民政长,他两次上书袁世凯,谴责其窃据大总统和派兵骚扰秦晋,袁企图谋杀张,监视张的行动,张辞官返回故里,自号“䍺窟野人”。(“䍺”是古代一种像羊而无口的兽,喻自己口不能言,形同无之换退隐山林,如同野人。)

山门里一右一左有两尊元代塑就的力士像:



这俩哥们儿挺吓人的,16毫米的广角畸变正好为他们伸出的腿增添了几分恐怖的气息。

进门后塔的正面:


这塔的平面是八角形,共13层,高47.31米。

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其中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


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原来可攀登而上,现在已经不允许登塔。



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


约重67.2斤。

由于正面杂人较多,人们纷纷在右侧留影,其实这个角度不太好,如下图:






其实塔的东面有个小花园,这里清静得很,只有我一个人。上午十点多钟,阳光从东面射来,在这里非常顺光,如下面几张图:







这些小型雕塑以佛教故事里的人物为主,另有莲花、净瓶、龙凤等图案。人物栩栩如生,其余图案亦很生动,似呼之欲出,令人观之流连忘返。



除了正东面之外,换到东南面的观赏效果也不错,如下图:


在这个小花园回望寺门方向:


从东北方向看塔:


塔的北面是上寺的主体建筑。

飞虹塔背后便是弥陀殿,二者相隔太近,所以只好从右前方拍摄:


如果从正面则是下图的模样:


16毫米镜头的才能勉强拍下,但已经毫无美感可言。如果是焦距更长的焦段,根本无法拍全。

殿里的“西方三圣”像:


正中是铜铸的阿弥陀佛像,两边是泥塑的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
赵城金藏原先就收藏在上图贴着墙壁的红色藏经柜中。

稀世孤本《赵城金藏》简介:
   《赵城金藏》因刻与金代,保存于旧属赵城县的广胜寺而命名。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以七千余卷的篇幅,汇集了佛教、史料,它的字体刚劲、纸质优良、印刷清晰,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籍”。这部保存了八百多年的经卷在中国印刷史上和学术研究上,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二十年代,在上海的一次佛经影印盛会上,这部藏经曾哄动一时。目前这部藏经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北京图书馆,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背面是倒坐大肚弥勒佛像:


再往后是大雄宝殿:


上图大雄宝殿前是种植于唐代的两株“左扭右转柏”。
檐上的雕饰:




从侧面看“左扭右转柏”:



    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唐代左右扭奇柏,是广胜寺的“一奇”。这两株树一东一西,树纹一左一右,甚为奇特。纵观山上众多古柏,都是树纹向左扭,但是至今仍无专家可以给出古柏右扭这个谜的合理解释。
东柏的独照:


西柏的独影:


大雄宝殿又叫“释迦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

殿内是“华严三圣”像:


正中是释迦牟尼,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皆为明代的木贴金像。

西边有个韦驮殿:


它是附属的垛殿性质。
正中是韦驮及其幕僚:


东壁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壁画:


最后一进院落 ,正中是毗卢殿,侧颜挺不错:


正面反而一般:


它又称为天中天殿。
大同华严寺里有个重建的普光明殿,“普光明”是“毗卢”的意译。如此看来,“天中天”也是“毗卢”的另一种译法。
这家伙是单檐庑殿顶,其形制高于大雄宝殿的悬山顶,令我不禁纳闷:到底谁是老大?
正中的脊饰挺华美:


单檐庑殿顶的侧边曲线:


里面是三佛四菩萨:


前面两个殿里分别是“西方三圣”与“华严三圣”,那这个殿里的应该是“东方三圣”,中间是药师佛,左右分别是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

东边有位神将:


据说四周供奉八十八佛,这是东壁的诸佛:


西边也有位神将:


西壁也有诸佛:


据说北壁还有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然而从东西两侧通往殿后的口子都被封住了,估计在维修。
东边是送子观音殿:


但殿内已无像样的塑像。

西边是地藏殿:



正中是地藏王菩萨,两边是十大阎罗王。
更重要的是上层的悬塑,内容丰富,是悬塑的精品。有工作人员在维修。

寺后依稀可见古代五大镇山之一的中镇霍山:


广胜寺所在的山头只是霍山的余脉,真正的霍山在霍州市境内,最高处2400多米,比这高多了。


飞虹塔的剪影:


在门前广场看塔:


东边的山野:


这个亭子不知道是什么名字。


广场南边有个小卖部:


从上图小卖部后面的建筑穿过去,有一个小丘可平视飞虹塔:




上图广场西边有一个小超市,可以买点简单的食品。

回望飞虹塔:


俯瞰下寺:


水神庙平时是锁着门的,只有讲解员带游客来才开门,所以我特地扫码支付了20元讲解费,于是有一位讲解员领着在下寺与西边的水神庙绕了一圈。我嫌讲解员走得太快,讲解结束后,我自己又重新转了一圈。

下寺在山麓,随地势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是一组富有变化的寺庙建筑群。
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


上面这张图是包含了水神庙的,总面积也没多大,还是一两万平方米。
山门(兼天王殿):


上图可见,殿前有一条又长又陡的坡道,水神庙的明应王殿前也有,非常不利于老人与小孩行走。讲解员说这是元代的建筑,元朝的骑兵要进殿,习惯了骑马,于是修了这样的坡道,供马驰骋。我一听,心中大怒,这些骑马的家伙,如果对佛教有所尊重,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在寺门下马,步行进入。这样策马长驱而入,直到殿门前,难道还要纵马冲入殿中?就算是到了殿门下马,整个过程也是大模大样,敢情这些人不是来礼佛的,而是来监管和尚的,所以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我认真一想,上寺没有这样的陡坡。那我就要说道说道了,有本事修条路,再骑马登山,征服山地,在山坡上完成纵横驰骋的伟业,真正地征服世界吧。然而并没有,可见也有怂的时候。


山门是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原来有四大天王像,今已无存。

前佛殿:


前佛殿面阔五间,悬山顶。元代建筑,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原为弥陀殿,现在殿里空空荡荡的,佛像早就不翼而飞,只好勉强称为“前佛殿”了。



最重要的是殿内的“人字斜梁”,如下图:


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这是我国现存建筑中的孤胆例。


抗战时期,这间殿成为太岳中学的教室。

后佛殿(大雄宝殿):


后殿建于元代至大二年(1309),面阔七间,单檐悬山顶。

殿前清代的匮额“宝筏金绳”:


“宝筏金绳”来自李白诗《春日归山寄孟浩然》的“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 。
“宝筏”则来自《功德施论》:“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比喻找到合适的理解方式,渡过智慧的海洋。
“金绳”来源于《法华经》,有云:“国名离垢,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道。”比喻以金绳圈出一片净土。
两者合在一起,便是指觉悟的关窍。


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这些都是元代雕像,讲解员说可以拍摄。

大雄宝殿里原本也有元代壁画,上世纪前半叶,由于和尚们没有经费维修建筑,于是将壁画卖给 美国 人,现藏于 美国 的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等几处。殿前的说明牌上说是盗卖,而讲解员不认为是盗卖,而是公开地卖,并且表示理解,说如果不卖掉,建筑没钱修缮,殿堂一倒塌,壁画、雕塑也连带完蛋,还不如卖壁画,保建筑。这样说也有几分道理。

大雄宝殿正面看效果差,侧面还行:


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与寺院仅有一墙之隔。现在水神庙没有独立的出入口,从下寺到水神庙,须从前佛殿西边的侧门穿过去,路上有元代壁画的复制图与文字介绍,但也破烂不堪。讲解员提示最好先看看介绍,否则到了明应王殿里摸不着头脑。

从下寺往西,先来到明应王殿的侧后方。

只见明应王殿后面有取下来的大梁: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沿中轴线往北有山门(背后有戏台)、仪门、明应王殿。据庙志记载,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 

水神庙虽然没有独立的出入口,但为了解说的方便,我还是从南往北逐一介绍它的各座建筑。

最南边是山门:


但水神庙的山门不开,只能从下寺的入口进入,再绕过去。上图是在下寺的入口以西、霍泉以北的路边拍的。

山门(背后是戏台)系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全殿东西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中有一扇面墙隔开。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两尊,背面为戏台。 

两尊巡水神就在上图山门的左右两格空当里,但由于光线太暗,在上图呈现不出来。用长焦来个特写:



这两位勇将气势威武,但面部略有破损,影响了光辉形象。

背面的戏台:


台高两米,前台是表演区,后台是化妆区。

戏台对面是仪门:


仪门,亦称献殿,为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予重修,东西面宽三开间,进深四椽,殿内无塑像。
上图仪门右边有条通道,是官方指定的参观完水神庙后前往下寺的离开通道。

仪门后面是主殿——明应王殿:


正面树太多,只好侧着看。


殿前也有很陡的坡道,连讲解员也不想走,而是选择侧面的台阶。


因元时大地震毁坏,于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东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檐下元塑二门神峙立,威严肃穆。


这两位门神,我感觉更多的是儒雅。


殿内不允许拍照,所以下面几幅图来自网络。

殿内大小塑像九尊:


中央为水神明应王,两侧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个官员面目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活动,为建殿时作品。
以前广胜寺有个官网,说明应王是霍泉之神,我认为这个说法靠谱。相比之下,讲解员说是治水之神李冰,就不太靠得住了。

在水神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水神庙的壁画充分表现了我国元代壁画的艺术成就,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已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社会状况的珍贵资料。

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以下按顺序说明这批壁画,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广胜寺内的复制品。
南壁
板门东侧:1、“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


即元杂剧图 , 绘于明应王殿南壁东侧。表现了一个散乐班正在登台谢幕的场景。戏台为前台后幕,顶悬“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横批。散乐是元代流行的元杂剧,正中主角“忠都秀”是领班艺名,为女扮男装。画中11人,从头戴冠饰、脸谱鬓须、服装道具,可看出生、旦、净、末、丑角色皆备,行当齐全。这是我国目前唯一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戏剧壁画,反映出元杂剧在古平阳地区的兴盛,尤为珍贵。所以被专家誉为广胜寺之一绝。
这幅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宽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员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民间戏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实况。从画面上看,当时元杂剧已分出生旦丑净等行当,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脸谱、假胡子之类的化装,并且还有了精致的布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后,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为面砖铺地,说明当时戏曲已登上方砖铺地的舞台。反映了元杂兴盛时期的真实情景,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是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的珍贵史料。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笔法苍劲有力,人物线条飘逸流畅而有韵味,布局集中而有变化,仿佛一出有声有色的元代戏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闻其声。


东壁
2、古广胜上寺图、3、龙王降雨图、4、花园梳妆图、5、渔翁卖鱼图


主体是龙王降雨图,右上角是古广胜寺上寺图。

龙王降雨图 
该图绘于东壁中心部位,与西壁的求雨图相对相应。这是水神殿的两幅主画。显然是说,求雨——降雨,水神显灵。画面人物众多、内容扑朔,场面洪大。其人物从天上到地上的动静场面,说明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能力。天上的降雨人物中,有降龙的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在天空云雾之中,大显神通的奇神异态,电闪雷鸣之后,瓢泼大雨从一个类似虎皮袋的器物里哗哗倾泻而出,撒落下来……下部,水神端坐于正中,目不转睛地倾听着。在水神左右,不同服色的大臣们,心情激动,喜形悦色地伫立着。似乎他们都在静听着水神下令“降雨”后的“实施情况”。听到雷雨交加,水神也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神威而感惬意。其面部流露出一种不易觉察的内心之喜悦,众大臣亦愈加敬佩主子的恩德,恭维地守候在水神一旁,随时听从御令的再下达。


卖鱼图不知藏在东壁的哪个角落,上图是局部放大图。


这些带说明文字的图片放置于广胜寺下寺与水神庙之间的通道边上,下同。


花园梳妆图:


也不知道躲在东壁的哪一处。

北壁
神龛东侧:6、尚食图




神龛西侧:7、司宝图




西壁
8、打球图 9、下棋图 10、求雨图、11、兴修兴唐寺图

祈雨图(求雨图) :



此乃水神殿的主体画幅,与东壁中心的降雨图相对,居于西部中心部位。整个画幅占壁面积大,人物众多。画面上,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他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足蹬王靴,一副帝王打扮。他背靠龙椅,面带尊严,双目炯炯,威震群臣。在他的两旁,站满了文武大臣宫娥彩女、“皇亲国戚”以及神兵鬼卒。文臣,人人手持笏板;武将,个个举枪荷战;宫娥彩女端盘打痢,宫妃贵后窃窃私语;那神兵鬼卒,青面獠牙,相貌可怖……宫廷上下,气氛森严。宫廷石阶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开一卷长长的奏折,正在禀报民间旱情严酷,祈求水神施行恩德,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大堂之上下,群臣听了官吏奏求之后,恭候着水神发出御旨……这幅祈雨图与东壁的降雨图同属作者构思中的主体画幅。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美好向往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追求美幻世界中,信赖天神恩赐“靠天吃饭”的愚昧。画幅还将虚幻中的神话与当时封建王朝宫廷场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水神奉为当朝帝王之位,因而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西壁右上角的打球图(捶丸图):


捶丸图绘于明应王殿西壁北侧。从球场环境、球丸大小、球窝形状、球仗式样以及捡球人的姿势和击球人数看,它是我国关于捶丸运动的最早图画记载。据有关专家推断,我国古代的捶丸运动与当今的高尔夫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捶丸图下方的下棋图:


下棋图绘于明应王殿西壁北侧。画面中所表现的是700多年前人们使用的棋盘和棋子,棋盘似“楚河汉界”而棋子却类似于围棋。这幅图为研究我国古代棋类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极为形象的资料。 

下图可能是西壁左上角的“兴修兴唐寺图”:


板门西侧:12、唐太宗千里行径图 、 13、霍泉玉渊亭图


上图的主体是“唐太宗千里行径图”,“霍泉玉渊亭图”可能在上部。


在水神庙仪门与戏台之间的院中仰望上寺飞虹塔:



此时已经是下午,所以由西往东看顺光。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就是水源池塘,面积约2712.72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另一说为秒流量2.8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

中午的霍泉:



霍泉为三晋名泉,因出自霍山脚下而得名。据考证,霍泉形成于距今2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霍泉发源于晋东南沁源诸山,向西流经岳阳渗水崖,潜入地下透水层,伏流80余里后,从霍山南脚下喷涌而出。泉水共有出水点108处之多,其中较大泉眼20处,特别是东南角的五个泉眼,呈梅花状喷涌,十分壮观。

分水亭:


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

分水亭南边的碑亭:


这位大哥一直趴在那儿不走,只好把他也拍进来了。


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

分水亭北的另一座碑亭:



霍泉的水挺清澈:



早在唐贞观年间,霍泉就可浇灌十余万亩田地,本可造福于人民,但反而给洪洞和赵城两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
据说还发生了极端事件。唐代贞元年间,两县百姓为霍泉水的肉搏鏖斗,达到白热化。平阳(今临汾)知府速召洪、赵两县县令共同拟定了匪夷所思的平乱之策。这“策略”在经得两县士绅认同后,便广贴告示,付诸实施。一天,知府着人在霍泉的水神庙前,架起大油锅一口,掷铜钱十枚于锅底,先将锅中之油烧个滚沸,再命两县各选的壮丁,用手探油锅而捞之,捞得几枚钱,便得几份水。在两大营垒民众山呼般的助威之下,三声响锣敲毕,全场鸦默雀静。但见赵城擢拔出的硬汗,弩箭离弦似地冲至锅边,抢先猛地将手插进滚腾的油锅,一下抓出铜钱七枚。壮汉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烂。为赵城赢得霍泉七份水的汉子,被该县视为泽被一方的英雄,并为之在水神庙一侧建立了“好汉庙”的生祠。
好汉虽勇,但这个故事还是带有“去人性化”的倾向,令人不胜唏嘘。


据碑志记载,“油锅捞钱分三七”后,洪、赵两县为霍泉仍屡争屡讼,械斗不断。分水的限水石也屡竖屡砸,两县的水战仍死纠活缠,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将霍泉水“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尽管官府派衙役严守分水亭口,但两县又把战地移至对方渠头。以后,又建了碑亭。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
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合理使用。分水亭已成为历史遗迹。


旁边也有个简易食品店,有凉皮,但想吃口热的,在下寺范围内仍然难以实现。

百度地图显示,广胜寺客运站离下寺1.5公里,在公交车的“广胜寺牌坊”站旁边,于是我步行1500米前往。


上下几张图,远处的山头是霍山。


霍山的主脉在洪洞县以北的霍州市,郊区霍山上有七里峪、陶唐峪之类的风景区,但交通不便,好象陶唐峪也关闭了,所以没有贸然前往。

在大路上继续北望霍山:


广胜寺履之为基,依之为屏的是霍山。霍山又名霍太山或太岳山。为了区别于安徽六安的霍山,有时也称“北霍山”,它绵亘于霍州、洪洞,长约75公里,东西横跨安泽、洪洞,宽约35公里。霍山山脉峰峦叠嶂,雄奇险峻,苍翠清秀。主峰“老爷顶”海拔近2450米,真可谓“峰高而秀毓,气清而势雄”。
    霍山历史悠久,见于《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水经注》以及历代碑碣。中国的名山除了“五岳”还有“五镇”,霍山雄踞“中镇”,另外还有山东临朐的东镇沂山,陕西宝鸡的西镇吴山,浙江绍兴的南镇会稽山和辽宁北宁的北镇医巫闾山。对于霍山之神,历代帝王都有封爵,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三月封霍山神为“应圣公”,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八月封为“应灵王”, 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加封为“崇德应灵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诏去诸神历代封号,改为“中镇霍山之神”(见中镇庙碑碣)。从《霍山志》收录的历代御祭碑文来看,自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至清朝末代的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共计60余篇,也就是说朝廷曾六十多次派使臣到中镇霍山御祭。
    中镇庙毁于1960年代的后期,非常可惜。现在只剩下遗址与部分碑碣,遗址在霍州东郊,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想去凭吊一番,阻力甚大。


广胜寺镇的主街道:


看得出来,比较杂乱,经济不发达。

往东可见广胜寺上寺所在的山体:


这一段勉强像点样子:


镇子南边的广胜寺牌坊:


洪洞 21、22路都有个“广胜寺牌坊”站,但离下寺还有1500米,切不可在此下车。
我来到此处,看到了车站的牌子,如下图:


然而它只剩一个空牌子,没有售票与候车设施,里面的小块空地也没有车。我赶紧问了旁边的居民,说是已经废弃了,要想回 临汾 ,就在牌坊下等中巴车,到城北客运站。
此处可以乘21路或22路回洪洞县城,再转301路回临汾市区。我因为要去尧陵,便直接叫了滴滴车。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