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龙门石窟、开封—一日三游

作者:zhm_jinan 显示图片

2009年年底出差,回程顺便游览了少林寺、龙门石窟、住在了开封,许多细节都记不清了,好在还有照片可以回忆。

少林寺,这是我第二次来了,第一次到访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去湖北的浪河镇的一个三线厂出差,需要先坐火车到洛阳倒车,洛阳坐火车到襄樊(也就是现在的襄阳),然后再坐汽车到丹江口,丹江口再坐汽车到浪河,然后再走三四个小时才到要去的工厂,坐火车到洛阳是早晨五六点钟吧,去襄樊的车是晚上的,这样一天的时间我们就去了少林寺和白马寺,后来丹江口去浪河的车上听说可以到武当山,也就顺便把武当山也一起游了,闲话说的多了,下面言归正传。
少林寺这次来已经完全不认识了,主要是大门建到了外面,当年买票就是在山门买,这里大片的开阔地肯定是后来开山填沟整出来的,停下车走过来就是江泽民的题词“少林文化 人类遗产”


这个牌坊就是少林寺景区的大门了



进门后左边的一块空地有几百名武校的学生在热身,边上还有竹子扎得一二十米的排架上面也有人,还有摄影机大概准备拍纪录片之类的


这个也是新建的牌坊,看到这个不知为何会想到白马寺的牌坊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这条路也太长了点,不过也无奈,游客太多,如果仅仅是少林寺那个院落,游客岂不是要挤爆了


到了少林寺的山门处,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


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


少林寺的山门,这才是少林寺的大门,一定要有到此一游照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


下面这张照片只能够说明现代的僧人生活太好了,再也不用像电影《少林寺》中的僧人那样去山下挑水了




进门便是韦陀像,显然不欢迎云游来的和尚吃住,少林寺已经这么有钱了,还不能招待吗?
韦陀菩萨的降魔杵的方向也跟寺院的大小也有关系:
1、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2、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3、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


千年光棍,这棵银杏树有1500年历史,据说未婚男女不能合影拍照


步步莲花



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当代】少林寺泉州少林寺归山纪念碑(1995)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


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这个天下第一祖庭的匾和现在网上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


少林寺镇寺之宝,【唐】少林寺《太宗文皇帝御笔》碑,李世民亲笔题写,记录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叫李世民碑






在《小山禅师行实碑铭》的背面,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中部有线刻《混元三教圣像图》,乃自称三教中人、狂仙的明世子朱载堉所绘。该画将佛、道、儒三教祖师融于一体,整体看为一人,分开看为三人。整体上看,中间一人,光头盘膝而坐,乃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单看右侧,一人发髻带簪,屈身站立,乃道教创始人老子;单看左侧,一人头戴儒巾,屈身站立,乃儒教创始人孔子祖师的双手上还持有一画卷,上绘九流图。碑的上部刻有朱载堉所书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文为楷书。碑的下部刻《洞宗正传之续》谱,谱中刻南宗自青原行思到幻休润公33代世系谱。其下刻少林寺众执事及参学门人名字。 



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歌也少不了


乾隆游记御笔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



【当代】少林寺行正扶植武术功高碑(1987)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


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周长5米,内深0.83米,重1300斤。据说厨僧是在锅的上方立一木架,一横梁。厨僧双腿倒挂粱上(倒挂金钟)垂下身子,双臂挥动菜铲。
真没想到在那时候就流行吃大锅饭了



少林寺的石磨也不含糊,一般石磨的两侧应该有对称的两个洞眼,用来插木头磨杠。人抱着木头磨杠,用全身的力气推动磨转。或是套上牲畜拉磨。可少林寺的石磨,没有两侧的洞眼。而在石磨上面的边缘,有四个洞眼。这四个洞眼正好可用手插进握住,是武僧用手抓握磨眼直接拉动。


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室内还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 




这是一棵柏树和一棵丸贞树抱在了一起。名字叫女贞抱柏。有800多年历史了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千佛殿中用方砖铺成的地面上,有48个深浅不同的锅样脚窝。这48个脚窝排列4行,前后左右间隔2米有余,排列非常整齐,最深的有50厘米,据说是武僧常年练武跺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来的时候,这个殿还是可以进去的,这脚窝自然也有我的一部分功劳,凡是进来的游客几乎免不了都要跺上几下,不过这次来已经不能进去了。


少林寺达摩造像碑,该达摩造像碑由日本宗教画法学院、禅画家协会捐资建造,是在中国南宋时期绘制的《达摩只履西归图》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选用上等青石精雕细琢而成。碑高4米,宽1.5米,石碑上的达摩灵光四射,背后有十一尊乐伎天,手持笙管乐器,神态各异。碑刻雕琢工艺细腻,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原画作的精神风韵,有着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金庸题贺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碑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你读了几本?
最先看到的是《射雕英雄传》,那时才知道武侠小说可以写的这样好看,应该是1985年的秋天了,当时香港的连续剧《射雕英雄传》还没有在内地上映,等到八六还是八七年大家围观电视剧的时候,这部传说特别好的电视剧我只是看过几集,认为完全表达不出小说中武功的意境也就不再看了,当然后来又挑着看了几集就完全是因为电视剧中后来的几位大神,它有着史上最豪华的龙套阵容。比如说周星驰的台词就是被梅超风抓死时“啊”的一声,刘德华、梁朝伟也就是的士兵,刘嘉玲也就是个侍女,后期这些龙套的名气可是远超主角了。


看到这少林药局(上药堂)的照片,只能够说我实在记不清是不是从这门里出来的了


远处的山顶有佛像还有亭子,说是达摩洞就在那里,不过我们是没有时间过去


不过塔林是必须看的。这是中国最大的墓塔林,第二大的墓塔林就在济南的灵岩寺。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现在的塔林好像也不能够进入了


行正禅师塔,这座塔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塔林所建的第一座塔,建成于1992年,是少林寺第29代方丈行正墓塔。少林寺历代的方丈都是由皇帝亲自册封的,自从清朝康熙年间停止册封后,已经有320年的时间少林寺没有正式的方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少林寺对外开放和正常佛事活动的需要,由全国佛教协会以国务院的名义正式任命行正为少林寺第29代方丈。他六岁就来到少林寺出家,一直在这里修行了六十多年,为少林寺做出了巨大贡献。


佛塔,又名浮屠,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始入中国,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样式也由覆钵式塔汉化为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中国的佛塔有木塔、砖塔等建材类型,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佛像﹑佛经等。建塔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住持高僧,由于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规制,所以所建之塔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塔林。





少林寺第24代方丈小山和尚墓塔,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不断有倭寇进行骚乱,沿海的人民苦不堪言,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嘉靖皇帝先后三次任命小山挂招讨帅印,率领少林武僧去平定倭寇,保障了当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为嘉奖少林武僧的功德,皇帝还下令在少林寺山门前竖立了两根旗杆。这座塔的级别也应是七层,上面的塔轮代表着层数。



这是一座最新的墓塔素喜寿塔


素喜可以说是少林寺里长老级别的高僧,在佛教界武术界名气很大,海内外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几十位已经是国家专家和大师级的人物。这座塔在他生前就以寿塔的名义修好,预留了地宫,春素喜圆寂后下葬在这里。整个塔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石雕上有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还有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也反映出禅宗的入世说和时代说,代表着禅宗的发展不脱离现实不远离时代。



裕公塔,位于塔林中部,塔七层,为一座六角形砖塔。这是塔林内一位最高级别的高僧墓塔。福裕是元代中兴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



看完墓塔也就慢慢的向外走,冬季的嵩山还有一片绿色。


出门前来到牌坊边的一片房屋,建有佛堂,也不能确定是不是假冒和尚会带着做法事,然后发锦囊,然后解密等等,总之会建议你捐款布施,不过倒是也没有强迫,只要意志坚定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不过就我所知,大部分人都会上当受骗的。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 



离开少林寺到了龙门石窟


看照片我们当时肯定是把车停在桥东侧,不过买票的地点应该是在龙门桥下入口不远处


从龙门大桥上走过
洛阳龙门大桥全长303.8米,两岸引道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龙门桥跨越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跨径为60+90+60(m)的石拱桥,桥宽12.6m,拱矢度1/8,主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拱圈厚1.1m,两端各有6m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洛阳龙门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1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 1962年11月20日竣工。 


桥下的伊河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也就是下面这张照片左侧是东山,右侧是西山



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龙门石窟研究院,这是研究石窟的专门机构了。


百度: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 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 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羞于露面的到此一游照



门口桥墩上有龙门石窟的介绍



二重门


进门不远就是禹王池,长8.80米,宽6米。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凉,中生水藻。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





河东岸的香山寺


“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 然而这却是与宋潜溪寺毫不相干。清·路朝霖:“按今龙门山半,宾阳洞前之榜曰‘潜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题,非其原地也”。



陈抟十字卷碑是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卷碑。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句话是赞颂道家始祖老子的。“十字卷”中的“天岸马”,是《山海经》中所说的神马,也就是天马。在《庄子》对其作了描述:“出入六合,游乎 九州 ,独往独来,是为独有。独有之人,是为至贵。”这显然是以天马喻人。前边所冠“开张”二字,有雄伟开阔之意。“十字卷”中的“人中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也显然是以龙喻人。所冠“奇逸”二字,更强调其不寻常的美好。
陈抟墨迹以“十字卷碑”较为著名。此卷碑有两种版式:一为横版式,一为竖版式。藏于 龙门石窟 的墨迹为横版式,竖版式藏于 华山 。
陈抟是 中国 道教史上著名的传奇人物。《宋史》记载: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 亳州 真源人。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 长兴 年间,举进士不第,遂后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遇高人指点,隐居 武当山 九室岩,后移居 华山 云台观。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 华山 ,寿百余岁。《宋史》对陈抟富有神话传奇的记述,可以感到“十字卷“乃陈抟自命不凡的自我写照。陈抟巧妙地将道家的“ 无极 ”和周易的“太极”结合在一起,对道家象数派易研究很深,有“我国古代哲理大师”之称。




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
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洞口两侧“龙头”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



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营造,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前壁有维摩诘变相、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和皇后、皇帝礼佛图 等大型浮雕图像及十神王像。1978年为保护洞窟雕刻拆除砖卷门洞。使鲜为人知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天重见天日。
中洞的开凿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
洞内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敬善寺洞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这篇造像记文字艰涩,又多为溢美之辞,不着边际,内容十分空洞。不过,造像记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造像的功德主是纪国太妃韦氏。虽然在新旧《唐书》中并没有韦氏的记载,但在《太宗诸子列传》中可知,韦氏是唐太宗的妃子,纪王的母亲。
东汉代时,有一位从 印度 来的和尚,带来了一幅《一佛五十 菩萨 图》, 洛阳 白马寺的僧人便临摹了一幅。汉亡后, 中国 历史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时间长了,又经历了“灭佛”厄运,这个“一佛五十 菩萨 ”图已经不知踪影了。隋朝初年,文帝提倡佛事,一个叫明宪的和尚得到了一份《一佛五十 菩萨 图》,于是,此图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唐代以后,有关“西方净土变”,无论是经文,唱本还是图画,传播越来越广泛,内容日益丰富,艺术水平也更上一层。然而,在众多“西方净土变”中,却只有《一佛五十 菩萨 图》是最古老的。而且,众多的《一佛五十 菩萨 图》都是绘画的,只有敬善寺中的,是圆雕石刻,它显得就更加珍贵了。
洞口两侧雕刻有两尊力士像,天王、力士是为了护卫佛法,也就是保护佛的安全。所以他们的神态被描绘、刻画成狰狞可怖的样子,使敌视佛法的外道邪魔望而却步,不敢接近。




摩崖三佛龛凿于武周时期,是龙门石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



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








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







这个是清明寺外的塔



惠简洞是由惠简法师于唐咸亨四年(673)年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开凿的洞窟,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惠简洞的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造像,高3.10米。主像的右侧雕一弟子。值得注意的是,主像的面相,极富女性的魅力,有着丰满圆润的面庞、舒展秀丽的眉宇以及温文沉静的目光,面庞还略带有和蔼慈祥的神情。这些无不显示出女性美的仪态。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使我们联想到龙门石窟最大、最为精美的一尊佛像——卢舍那大佛。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



下图中央偏右的洞是慈香窑
位于老龙窝泉上方,由比丘尼慈香惠政雕凿而名。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窟口高150厘米,宽90厘米,甬道深36厘米。主佛禅定印,头光中心莲瓣,外刻7尊坐佛,舟形火焰纹身光。主佛两侧上方有维摩、文殊对坐说法浮雕。为比丘尼慈香所造而得名。完工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慈香窑是 龙门石窟 ,北魏小型洞窟中有完工绝对年代的洞窟。造像内容丰富,雕饰精巧华丽,是同类洞窟中的代表作。
龙门 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剩余一品位于此处,刻藏在此洞主佛下部。碑文记述了慈香慧政出家为尼的体会和心境,“夫零觉弘虚,非体真邃,其迹道建崇,日表常范,无乃标美幽宗”,希望“腾无碍之境”。因而开凿此窟造像。以期“含润法界”,泽及万世,特别要“延及三从”,以照顾到天下所有的女子。


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


莲花洞是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 [1]  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清朝时,因 龙门石窟 东面临河,观拜之人行走困难。当地两位郭姓、方姓的乡绅出资在窟壁之下铺石修路,人们为感谢郭先生、方先生修路的义德,尊称其为郭公、方公,并在石牛溪附近的崖壁上刻“郭公路”、“方公路”以纪念 









魏字洞因有北魏孝明帝正光、 孝昌 年间多块造像题记而得名。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高4.30米,宽5.70米,深4.30米。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
窟内北壁正中一方形帷幕大龛,帷幕分出上下两层,各层计约有三十身坐佛。正中一铺首,下为尖拱龛,龛内两侧饰有飞天、文殊、维摩问疾故事及“王位相让”、“涅槃变”佛传故事等。大龛两侧近正壁 菩萨 处,从上至下开造五个像龛:第一龛仅留凿迹。第二尖拱龛内造释迦、多宝,外二 菩萨 。第三帷幕龛内设一观音二弟子二 菩萨 。本龛题记是公元523年,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四月十六日邑主法口妻田氏造观音,是洞最早题记。第四龛是帷幕尖拱龛,内造交脚 弥勒 菩萨 坐 狮子 座,二弟子二 菩萨 胁侍,题记是正光四年九月九日比丘尼法照造 弥勒 。第五龛为帷幕尖拱龛,龛饰卷草纹,供养比丘,龛额为二龙头,龛内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题记是, 孝昌 二年即公元526年五月二十三日比丘尼法灿造释迦。
南壁与北壁对称地刻一帷幕方形盝拱大龛,龛饰有坐佛、飞天、维摩变,以及“王位相让”佛传故事等内容。南壁西侧于正壁南 菩萨 间有六个造像龛。第一龛盝拱形龛,内造一结跏趺坐佛二 菩萨 。第二是帷幕尖拱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题记是 孝昌 二年公元526年五月二十三日丁辟耶造无量寿佛。第三龛内容与第二龛一样,题记是, 孝昌 二年公元526年二月八日紫内司尼为亡弟造像。第四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二 狮子 。第五龛为方形帷幕龛,内造一观音二弟子二 菩萨 ,题记是 孝昌 二年五月十五日清信女欲会造观音。第六龛是帷幕尖拱龛,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北壁东侧于西侧对称七个像龛,造像内容基本同南壁。窟顶莲花藻井,中央是莲蓬,有单莲花、忍冬纹、双莲花,飞天组成外围。
该洞是北魏较典型的中型洞窟。它完整的本尊头像,同 宾阳 中洞本尊头像一样,是现存所仅有的。南、北两壁龛内有层次的佛传故事以及丰富多变的装饰图案,都是 龙门石窟 北魏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从这台阶上去就是奉先寺,也就是卢舍那大像龛,虽然在照片上见过各个石窟的照片,不过在这时还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前面所看的石窟也就是像看石雕一样看过了,感觉也就是历史和文物


台阶边的无名石雕,衣裙已经是非常精细


看着台阶实在是不矮


一步步攀登而上


豁然抬头,卢舍那大像龛展现在眼前,这时我有了一丝恍惚,壮观、震撼,这就是石窟的的魅力吗?在此之后陆续集齐四大石窟和大足石刻


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开凿时间: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相关考证:卢舍那就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
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
价值影响: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 













火烧洞是属龙门大型洞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以前。洞窟两侧上方对称地雕刻出西王母、东王公飞仙像。南壁飞仙着交领长袍,发绾三环高髻,即头戴“圣冠”,因此可认定为西王母。因为“戴胜”是西王母所保留的较固定的表现形式和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北壁相对称的成龙飞仙着交领袍衣,头戴三危冠,左手执长柄物的就是东王公了,这二仙通常是互为配置的。








最精彩的已经看过,剩下的洞窟兴趣已经不大,只是匆匆掠过


从漫水桥过伊河



远处的龙门大桥


天色已经变暗,东山石窟只是随便看了一个,沿着河边到了礼佛台,这里是观看卢舍那大佛龛的最佳位置




赶在香山寺下班前进去


香山寺,龙门十寺之首。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 香山寺的建置时间在公元690—700年之间。 武则天称帝时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至今仍存于寺中。 


天王殿


这里有平台,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北侧的龙门大桥


对面的西山石窟


下面的伊河和远处的漫水桥





九老堂是龙门香山寺内的大堂。白居易“停宫致仕”后,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九老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穿过香山寺出来是东山宾馆,小瀑布已经马上要变成冰瀑布了


进入白园


白园即白居易墓园,坐落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44亩,是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人文自然胜景,处于山间林海中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是全国唯一的纪念白居易的主题公园。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我们是从南门入园,在园内随意行走,遇到一纪念碑,正面柱上刻着“迁洛始祖唐少傅白公讳居易诞辰一千二百二十周年纪念碑”,落款是后裔四十八代至五十六代仝立,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琵琶峰顶。墓体区便位于琵琶峰顶


1990年仲秋,日本东洋文化振兴会会长鬼头有一,与白居易五十三代孙白景佑同立“白乐天万古流芳碑”。著文:“达则兼济天下,立身为民请命,世界文化名人,历史诗坛巨星。”由中国魏碑书法学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进学书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卧碑上刻有白氏《醉吟先生传》,是中国最大的石书。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



唐少傅白公墓


墓前是“望阙”石坊,两边刻有“”嵩烟半捲青绡幕 伊浪平铺绿绮衾“


路过道时书屋


离开白园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了,当即开车赶往开封

到了开封先确定住的酒店,安顿下后就去第一楼吃包子,现在回想起来包子还是不错的,不过菜的质量就一般了,价格倒是不高,给我们一个小惊喜。回到酒店,看看就住在大梁门外,权当散步走了过去



当时也没有手机导航这么方便,进了大梁门左转顺着城墙走,然后右转走到了天波杨府,现在看地图就是走内顺城路,一路上也没有遇到几个人和几辆车,倒是很清静


天波杨府门前打卡到此一游照


走回来在大梁门前打卡到此一游照


开封虽是古都,开车路过几次都没有停下游览,这次也只是住在这里顺便看看


这次出差的一日三游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