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皖、苏三省自由行之游安徽----宣城谢朓楼与敬亭山

作者:空山 显示图片

从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的山顶上走下来,我看还不到下午3点,时间还很早,离县城又只有1.5公里,便徒步朝县城走去。很快就步入了城区,说起来这里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不过已经看不出一点历史痕迹了。我在汽车站附近找了一家旅店住下,条件不错,价格也不贵,比在西递和龙川两个村子的住宿费便宜多了,看来以后还是尽量在城里住宿。

原先,我打算第二天去距离城区34公里的桃花潭,去看看诗仙李白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千古绝唱的地方。但是,在军部大会堂旧址时,我遇到一位年轻人,两人聊了一会,他建议我去宣城,去看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谢朓楼和江南第一诗山敬亭山。我不但对宣城没印象,这两个地方也是第一次听说。于是,便没去桃花潭,直奔宣城而去。

清早,我从泾县汽车站乘坐班车,将近1小时车程到达宣城。到宣城后赶紧找了家旅店安顿下来,向店主打听了要去的两个地方,放下行李就朝公交站走去,先去寻找在城区内的谢朓楼。下了公交后,连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这座楼,看来这楼的名气并不大。后来找了一位看上去很知性的中年人,他果然知道,还热心地把我带了过去。

我来到谢朓楼所在地:叠嶂中路府山广场。一眼就看到广场上的李白石雕坐像,我最喜欢的那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原来是出自这里,据说李白登谢朓楼曾作过三首诗。


谢朓楼始建于南北朝,门阀名士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在郡城之北的陵阳山修建一楼,称“高斋”。《宣城县志》记载:谢朓“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代时,为纪念谢朓,而重建此楼,人称谢朓楼。李白路过谢朓楼时,写作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并在诗中称赞谢朓“中间小谢又清发”,从此谢朓楼知名天下。


谢朓楼依托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画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谢朓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朓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谢朓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朓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我一直只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而且很早全都去过。滕王阁始建于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山东滕州称滕王,数年后调江西南昌任都督,因思念故地滕州,而修筑著名的滕王阁,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当初只是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后失去军事价值,逐步演变成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写《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千古绝唱,而使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岳阳楼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说到江南四大名楼,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这三座楼是固定不变的,而第四座楼却存在不同说法,除了宣城谢朓楼外,还有南京阅江楼、镇江芙蓉楼、容县真武阁、德兴聚远楼、九江浔阳楼、黔阳芙蓉楼,这些都是中国长江以南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因此我称谢朓楼为江南名楼。


从谢朓楼走下来,在附近的街区转了一圈,我便乘坐公交车,前往宣城北郊的敬亭山。运气不好,还没到目的地就下起雨来,下车后雨下得越发大了。我撑着伞走在东大门广场上,穿过“敬亭山”和“江山如画”两座牌坊。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翠云峰并不高,只有海拔324.1米。却因南齐谢朓作《游敬亭山》和唐代李白作《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而名声鹊起。


穿过宽阔的广场,眼前出现波光粼粼的敬亭湖,我走上湖畔的石拱桥,只见桥头一块石上刻着“映月桥”,想来月夜必定很美。


很快我就走到广教寺双塔,不过大门紧锁着,门前立了个“施工期间,暂停开放,敬请谅解”的牌子。我很是懊恼不甘,找到了施工的便门,跟守门员软磨了好一阵。这大雨天,我是远道而来的唯一游客,园内因下雨也并没有施工,最终我得到了入园许可。


我来到东西对峙的双塔前,据说双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广教寺双塔为一对并肩比立、独特罕见的方形古塔。这种既沿袭了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建塔风格,又具有宋代建筑特征的塔,在中国宋代古塔实物中为仅存一例。双塔实体虽多有残破,但仍保留了北宋建造时的原貌。


广教寺兴盛于宋元时期,元末至清,广教寺几经兴废。清乾隆年间,广教寺几乎全部毁坏,只余下双塔和石佛殿。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又遭受侵华日军的战火,仅遗存广教寺双塔,石佛殿也被毁。


两塔相距26.9米,高均为17米,东西轴线略有偏斜,平面皆为方形,东塔稍大,均为仿木楼阁式砖塔,塔顶残损。东塔底层塔身南北长2.63米,东西长2.62米;西塔底层塔身南北长2.35米,东西长2.34米。


两塔形制相同,均为7级仿木楼阁式,中间空心,不立塔心柱,底座是白石浮雕,底层三面开门,东塔缺东门,西塔无西门。


塔身每面以间柱分为3间,中间为圆拱间,两侧设棂窗,2层在补间铺作的两旁正中有心柱2根,保留了唐代做法。双塔的外观挺秀,外轮廊线稍微带有抛物线,它又具有着宋塔应有的神态与风貌。


广教寺双塔是国宝级文物,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为加强文物的保护,定有专门的守塔人,守塔人每天巡视守护古塔,记录古塔每天状况,检查隐患并做清理工作。围绕着双塔转了一圈,我庆幸没有留下遗憾,终究近距离观赏了双塔。


离开广教寺双塔,我步入了进山的道路。独自行走在细雨绵绵的道路上,突然路边出现了令我惊叹不已的层层绿波。


我转过身,望向那看不到尽头的层层绿波。真没想到这里会有这么大的茶园,更没想到茶园能修剪得这么整齐,这么漂亮。


这里原来是敬亭山茶场,茶园面积有1.7万亩,环绕着江南诗山敬亭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敬亭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天然宜茶环境,自古这座名山就盛产名茶,明清时被列为贡茶。


说到敬亭山的好茶,非出自明代的敬亭绿雪莫属。有人曾这样形容敬亭绿雪,称其“形如雀舌,挺直饱满,色泽翠绿,汤色明亮,白毫翻滚,如雪茶飞舞,似绿雾结顶”。从这些美丽的文字,敬亭绿雪的茶香、茶色、茶味、茶韵就让人沉醉。


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县志》上有记载:“明、清之间,每年进贡300斤”。清康熙年间,宣城诗人施润章在京都翰林院修明史,饮敬亭绿雪后即作诗赞:“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


关于敬亭绿雪茶名的由来,还有个传说:古时敬亭山下有位绿雪姑娘,她心灵手巧,制出的茶香如兰花,开汤后杯中白毫如雪花纷飞,杯顶如见祥云升腾。后来,城里一个恶霸看上了绿雪姑娘,抢了她的茶园并霸占了她,姑娘坚贞不屈,纵身跳下山崖。人们为了纪念她,把敬亭山茶改为敬亭绿雪。


我还在赞叹着绿波起伏的茶园,眼前又变换了一幅景色。成片粉白的小花,在如茵的绿中摇曳,美得令我窒息。细雨、绿波、小花,我陶醉在这条寂静的道路上。



望不到尽头的茶园隐退了,绿茵与成片的小花不见了踪影,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犹如一面镜子的敬亭湖。湖水温柔的依附在敬亭山的脚下,仿佛是相依相恋的一对情人。宽阔的湖面是那样平静,远处起伏的山峦却朦朦胧胧,湖两边若隐若现的庙宇,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眼前出现一个路牌,在敬亭湖的两边,一边写着广教寺,一边写着弘愿寺。湖边围着古朴的护栏,让这山水增色许多,我从道路上下到湖边,沿着湖边的护栏向广教寺走去。


从湖边走上来,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大雨将广场和广场边上的寺院冲洗得一尘不染,远处的山峦云雾笼罩,让我感觉仿佛来到一片人间净土。


我撑着伞,踏着水光潋滟的地面,朝广场中间走去,很快就见到了广教寺的山门。广教寺位于敬亭山南麓,始建于大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江南千年古刹,曾与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琊开化寺合称四大名寺。曾有“山前山后寺连珠,寺外青山列车图,山中不雨花常润,林下无人兰自馨”的壮观景象。史书记载:“宋太宗赐广教寺御书百二十卷,元朝皇帝赐广教寺住持荣佑崖法师金袈裟”。由此可见广教寺在中国历代佛教寺院中的显赫地位,此外广教寺还是国内国外佛教重要心法宗派的发源地。


广教寺兴盛于宋元时期,到清代乾隆年间毁坏严重,1937年遭受侵华日军战火,仅遗存广教寺双塔。眼前这座广教寺,是2004年移迁新址恢复重建,依然沿用唐代广教寺名号。


据史载:广教寺的开创者为晚唐断际禅师希运,禅师是曹溪六祖的嫡孙,初居高安黄蘖山,故又称黄蘖禅师。唐大中二年,裴休知宣州,迎断际禅师来宣,驻锡城内开元寺,第二年创建广教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宣城县志》卷二记载:“广教寺规模宏大,有庙宇千间,僧人数百。佛殿前有千佛阁、慈代宝阁,寺后有金鸡井,寺内有法堂日雨华。方丈为宝华,住室笑华;园照,轩称雪屋;亭有数座曰:怀李亭、碧连梵花亭、肆海亭、迟贤亭、江东亭、福地亭等。还有藏经阁、观音阁。”


顶着雨,走在这寂静空旷的寺院里,移迁新建的庙宇,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不过依然在敬亭山,依然沿用了历史名号,也就延续了广教寺的历史。宋代名臣梅尧臣曾为观音殿作记;宋代大文豪苏轼亲书《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以赠广教寺;清康熙五年著名画家石涛曾长期寓居广教寺,留下来了许多丹青墨宝。石涛书画之作,被称国宝,深藏故宫和国家博物馆。


新建的广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楼、钟楼和鼓楼、前厢房、后厢房,前寮房、后寮房念佛房、图书馆、斋堂、广场等。


我进入了大雄宝殿,这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雄者是摄伏群魔,宝殿即佛、法、僧三宝。一进入这座大殿,墙上的彩色壁雕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是现代工艺,细腻流畅的人物雕塑,繁华艳丽的色彩,每一组雕塑都那样生动逼真,让通常不在殿内拍照的我,忍不住一组组的拍了下来。





在广教寺转了一圈,出了山门殿,穿过广场,我又走到了敬亭湖边,朝着敬亭湖另一边的弘愿寺走去。


走近弘愿寺,地处敬亭山南麓的寺院,地势高朗,群峰环抱,建筑上“南无阿弥陀佛”经文引入眼帘。


当我走到弘愿寺广场上时,眼前令人瞩目的弘愿寺山门,是那样的大气、宏阔、稳重、牢不可撼,让人心生崇敬。


弘愿寺的建筑风格与对面的广教寺完全不同,这里没有耀眼的大红色彩,是以黑白为主色调的仿唐建筑。特别是屋檐的样式,跟西安、洛阳相近,尤像日本的唐招提寺,是典型的盛唐式建筑。


弘愿寺以广教寺为前身,传承唐大中年间创建,至今1200多年历史,于2004年移址重建并更名,为净土宗专修专弘念佛道场。


弘愿寺建有山门、来迎殿、念佛堂、讲经堂、钟鼓楼、五观堂、僧寮等,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有:弥陀大殿、净土堂、祖师殿、方丈楼、法师楼,上善人居为莲友接待中心,内含接待大厅、素餐厅、客房、斋堂等,接待规模为300人。


弘愿寺是净土宗道场,日常早晚课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主,加念《阿弥陀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初一、十五,以及佛菩萨圣诞、成道日等,则另有大供、法会。


弘愿寺进门没有一般寺院的四大天王,这里不设震慑、保护的门卫,因为是一片净土,没有魔障,一派升平,兵戈无用。众生可以不受盘查的入内念佛。


弘愿寺只有来迎殿,来迎殿是阿弥陀佛来迎接众生,阿弥陀佛会分身无数来迎接每个人。《观经》说:阿弥陀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来念佛人之所,暗中保护。


弘愿寺是专念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属于一切众生,弘愿寺对所有人开放。


走出弘愿寺,来到古朴的敬亭,回望绿树掩映的寺院,耳边不时飘过余音缭绕的颂经声。禅意无限,传唱在弘愿寺的颂经声中。


我步入斜斜的山径,这是一条墨香浓郁的路,一条才子云集的路,一条诗意盎然。在风中的山林,李白衣炔飘飘,仙风道骨,挥毫作诗,任豪情在山林中奔放。


前行数步,绿树下,草地上,一块长长的石刻诗作铺展在眼前。品读李白的《游敬亭寄崔侍御》:“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南北朝时,谢朓任宣城太守十年,号称谢宣城。一峰山巅,谢朓临风作赋:“东临宛溪,南俯城阙,烟市风帆,极目如画。”李白来到敬亭山下,他把这里视作精神家园,效法着一生仰慕的诗人谢朓游览作诗,两位相隔数百年的诗人,却像昨日才相聚的挚友。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秋,李白从河南商丘第一次来到安徽宣城,到宝应元年(762年),近十年间,他曾7次来宣城游历。崔侍御是李白在宣城结交的知音挚友,他们相互赠诗,抒发情怀,在李白的诗集里,赠崔侍御的诗作达11篇之多。


敬亭山的风是无垠的,它飘过汉晋,飘过唐宋,飘过谢朓登高求索的藤杖,飘过李白豪放不羁的衣裾,飘过无数文人墨客纵情山水的吟颂;风中的敬亭,或蔚然、或肃穆;风中的游子,或欣悦、或沉吟;风过敬亭之巅,有劲松展翅之激越;风吹敬亭溪涧,亦有山花烂漫之笑颜。


谢李之后,无数文人墨客千里迢迢赶赴敬亭山,一睹江南诗山的芳容。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来了,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文天祥、梅饶臣来了,汤显祖、文征明、石涛、姚鼐来了,历代天骄为诗山美景所倾倒,纷纷吟诗作画、写赋作记。


湖光山色里,凝结了敬亭山千余年的传唱。


走过诗意洇湿的台阶,每一步都能听见诗人步履在回响。


深远的幽思,浓烈的诗情,敬亭山,已不再是风景,是我心中那一座博大而厚重的江南诗歌圣地。


沿着阶梯往上走,眼前出现一亭一坊,这是位于敬亭山南麓的古昭亭坊。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宣城县令陈泰来建,并亲书“古昭亭”三个行书大字,也称古昭亭坊。


坊以巨大石料砌成,两旁为两根方体石柱,上方连接石横梁,坊名刻在横额上,坊前有石砌台阶。


这座古朴的石坊,虽无西递村那座刺史石坊高大宏伟,也无棠樾村牌坊群的逶迤壮观,但行至于此,仍能感受一石一柱的坚毅遒劲。


走下古昭亭坊,我来到一片竹林。竹林深处,亭亭玉立着一袭阿娜多姿的靓影,她孤芳高洁独立于翠竹下,道服素颜掩不去她雍容华贵的皇室神采。这是玉真公主,唐玄宗胞妹,李白一生低吟浅唱的挚友,踏着诗人的仙踪,也将敬亭山选作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人生终点。


两个大唐的弃人,在敬亭山上共悟、相知、相契。相传,玉真公主香消玉殒后,李白感伤至深,才有了那首“相看两不厌”千古绝唱。公主的天灵亦为诗仙真情所感,引出一泓山泉为诗仙煮酒品茗。


青山因泉水而生动,佳人因泉水而再生。敬亭山上,白云悠悠;皇姑坟前,修竹苍翠;相思泉水涓涓不绝的流淌,见证着人间真情的清纯与久远。


走过翠竹掩隐的望姑桥,我顺着上山的路,一步步的向山顶走去。


我走上了山顶,见到了矗立在山顶上的陈毅元帅塑像。刚从泾县过来,知道了抗战时期新四军在皖南的历史,1938年1月新四军创立时,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陈毅受命为新四军代军长,与国民党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39年5月初,陈毅率部队驻扎在宣城,5月底悄然离开,经南湖开往苏北。在南湖舟中,一代儒将有感而发,吟出《由宣城泛湖东下》这首七绝。


塑像底座上,是当年陈毅元帅写下的诗篇:“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这首七绝是陈毅元帅戎马倥偬路过敬亭山时,缅怀诗祖,写下的优美诗篇,表现了他对宣城的熟知与热爱,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诗的语句优美,意境深远,抹上了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镶嵌了地域特色,也在敬亭山的悠古仙气之外增添了现代人文的一丝灵动。


离开陈毅元帅塑像,沿着下山石阶下至半山腰,从茂密的树林缝隙中,见到不远处的雾中一四角飞檐的古朴建筑若隐若现。


近前抬头观望,见匾额写着“太白独坐楼”,旁边有介绍:这座楼始建于清末,原是二层草楼,1931年秋因山洪爆发而倾倒。1933年,安徽省第九区督查专员周君南拨款复修,后毁于日军战火。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此楼,因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更名为“太白独坐楼”。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漫游到宣城,在这里逗留了两年。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诗人心里极为矛盾,一方面仍有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欲上青山揽明月”;另一方面,由于“人生在世不称意”而产生出“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念头。《独坐敬亭山》正是后一种心情的写照:“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因这一首短短20字的诗,建一座楼,且“人往千秋”不绝,这样的永恒魅力,屡屡体现在李白身上。


因大门紧锁着不能入内,我在楼前站了一会,只能往下走。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迷雾里显现,朦胧中前方出现一座翘角飞檐的亭台,据说这周围是建过不少阁宇的,历代的题咏碑刻就更多了。


从雾蒙蒙的亭台走下来,见路边的石壁上写着“江南诗山”四个鲜红的大字,云雾弥漫间竟有些灵动。


从“江南诗山”转下来,到了一片平台,眼前又出现一座“太白独坐楼”,比刚见过的那座“太白独坐楼”要气派多了。这是2015年落成的新建筑,楼高33米,四层仿唐建筑。“太白独坐楼”匾额下的大门敞开着,门票含在敬亭山的进山门票中。


李白曾7次登临敬亭山,留下《独坐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自此,历代修建太白独坐楼以志纪念。太白独坐楼是敬亭山的标志性建筑,登上太白独坐楼不仅能欣赏到李白诗中描绘的“江城如画里”的宣城胜景,更能在李白的诗中畅游,感受诗意的敬亭山的独特魅力。


木雕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太白独坐楼运用了这一元素,一楼的5副木雕作品展现了李白的人生经历。仗剑出川,这幅木雕表现的是725年,李白25岁时辞亲远游,离开家乡的情景。翰林供奉,从25岁离开四川,一转眼17年过去了,李白的仕途、生活都不太顺利。742年,在玉真公主等的举荐下,唐玄宗召李白进宫,供奉翰林。意气风发的李白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幅木雕作品反映的是李白在翰林院时的情景:狂放不羁的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大醉后进宫谱写新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在一楼还有许多消失的亭阁模型。云齐阁,南北朝时,南齐大诗人谢朓赞美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后世在敬亭山建“云齐阁”以纪念。明、清有不少诗作出自云齐阁,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有许多幅绘画作品完成于齐云阁。


崔八丈水亭,旧址在宛溪与敬亭之间,李白曾作过《过崔八丈水亭》和《秋夜崔八丈水亭送崔二》,留下“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飞扬”等诗句。


爱侨居宋时建于敬亭山西麓。


西候亭为迎宾、送客之所,李白有《赵公西候新亭颂》,元代张师愚《寻西候亭遗迹》中有“昔闻赵宣城,筑亭候宾客......况有谪仙人,奇文刻金石”之句。


走出太白独坐楼,踏上石阶走过小径,我来到敬亭之巅。这座黄山山脉余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大小60余座山峰,3大主峰一峰、净峰、翠云峰,最高的翠云峰海拔只有324.1米,是我攀登过的最低山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似乎专为敬亭山的闻名而作诠释,这仙就是唐朝诗仙李白。晚年的李白,七上敬亭山,将余生的最后时光,寄情于旖旎的敬亭山水,把酒问天,临风而舞,任豪情在烟林山霭奔放。


独自走在云雾弥漫的山巅,在浓密的树丛中,笔直的栈道向前延伸,消失在前方的雾霭里。我仿佛穿越了千年,身处大唐天宝年间,仙风道骨,衣炔飘飘的李白,似乎就在雾霭中,似乎隐约听到李白迎风高歌:“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那洇湿的台阶上,仿佛回响着诗仙的步履声,一声声是那样沉稳有力。


云雾漫舒在天际,徜徉过敬亭峰顶。云雾弥漫的山巅,独坐着一个人。此时的敬亭山,风轻林定,万籁俱静。云留恋过他的身影,又徘徊离去。他,独坐恒久,任山川与天云在心胸如思潮涌动,面对连绵山景,他不禁捻须长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是诗人饱尽沧桑之后唯一的眷顾,是诗人情感世界永远的寄托。


凝视着天际远去的云,李白的眼睛湿了。抒发出胸中的呐喊,寂寞的人不再孤单。


悠悠的白云,载走了诗仙的不朽名篇。千年之后,缥缈的云雾重回敬亭山巅,它要寻找那昔日的主人。而太白楼前摇曳的竹林疏影,似乎在寻问:诗仙的踪迹今又何在?


敬亭山的云,传载着诗人的梦想,传载着世人的追思,传载着那个流传千年的传说。


徜徉敬亭山,或看山,或漫步,或独坐,或凭栏,听着风、云、泉汇成的无垠乐章,感受着音符在绿叶上流淌,无限的怀想随翠绿流下山去,随时光流向远方。


敬亭山,已然在唐诗的菁华中定格,并穿越时空,与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一起,迈向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