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释迦塔,世界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作者:东南风 显示图片

在参访过的山西古建筑中,应县木塔令人印象深刻。纯木结构的高塔,屹立千年而不倒,今人惊叹。

梁思成曾言:「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我们一路从恒山自驾过来,快到应县时,远在高速口往县城眺望,释迦塔已成视线中唯一高耸之物,矗立在湛蓝的天地间。正如木塔匾额上所书的「天柱地轴」。


应县木塔又名“释迦塔”,“塔”是古印度梵文“窣堵波”的汉译。“窣堵波”在梵文中意为墓冢,常指佛教皈依者圆寂火化后,收葬骨灰的建筑。

佛陀灭度后,其舍利被崇拜者流布到世界各地供奉,辽国皇家得到佛陀牙舍利后就在古应州(今应县)建塔供奉。


关于释迦塔的建造时间,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明•地方志《应州志》中:“佛宫寺在州治西。辽清宁二年(注:公元1056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公元1195年),增修益益完”。现在多以此来作为释迦塔的建造年代依据。

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而契丹族原本没有佛教信仰,是唐末的一个部落主耶律阿保机(后来的辽太祖)为了收揽汉人、统一邻部而有意招来的。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原就佛教盛行的燕云十六州更促进了辽代佛教的发展,逐渐发展成辽代佛教文化中心。


整个佛宫寺建筑群的最南端是一座三楼四柱的木牌坊,正面书「浮屠宝刹」,斗栱密集,为清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所建。


穿过牌楼,在广场前面的五间山门为近年重建,山门与释迦塔之间的钟鼓楼、配殿等是清代建筑。


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宫寺山门、钟鼓楼、释迦塔、大雄宝殿,应当就是辽代时宝宫寺正中间的塔院。最早的佛寺多以塔为中心,到了唐代逐渐改为以佛殿中心。

从历史资料看,现在的佛宫寺寺内的辽代建筑仅剩释迦塔,但其他建筑的位置基本和辽代差不多。



进入院内,仰望释迦塔,你会被其巨大的建筑体量所震撼。

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虽说史料上曾记载过许多宏伟的木塔,但留存至今的仅此一座。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建筑并不会多高大,多是以占地面积的优势并辅以威武的屋顶来展现建筑的气派。但释迦塔,这座在千年前修建的木塔,却有相当于现在二十层高的大楼。




抬头仰望,释迦塔上挂着大大小小几十面的匾额,让我们十分吃惊,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这在国内塔类建筑中鲜有见到。

木塔上的匾额最有分量的都在正南面。其中第五层「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所题,第四层「天下奇观」则是明武宗朱厚照所题,两人都是打败蒙古鞑靼人之后登塔抒发豪迈之情,夸塔的同时也顺带自夸一下。第三层「释迦塔」则是所有匾额中年代最早的一块,这三个颜体大字是金代书法家王瓛所书,边上的小字题记则陆陆续续记述了木塔的历史。一层平座的「天柱地轴」描述了塔的宏伟,它的作者正是万历年间编纂《应州志》的本地人田蕙。




释迦塔的台基有两层。第一层为方形、第二层为八角形。底层四个方向都有月台,但只在南面有台阶,便于登塔人由此而上。

第二层只在东、西、南三面设月台,月台旁都有台阶,这里也可看出原先塔第一层东、西两面应当都是有门的。

南面台阶的设计很注重用户体验。底层的台阶沿南北方向设在月台两边,而二层则沿东西方向接在月台两边,两个台阶无缝对接,在有限的空间内规划好了最短的入塔路线。

同时在南边向外占用副阶一间,扩为门厅,既突出了入口,也扩大了内部狭窄的空间,引导人们进入内槽礼佛。


走入塔内近看,我们更为其结构设计之精巧所折服。

与国内现存的很多塔不同,释迦塔并没有塔心柱,而更像是一层层叠起来的楼阁,给每层的佛像与礼佛的人都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

塔内的五个实层中都保存有辽代的彩塑佛像,题材囊括显密二宗,非常珍贵。这些彩塑佛像体态健硕、面目端庄。


其中第一层的释迦牟尼塑像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塑像,高达11米,采用贴金和彩绘两种装饰方式。佛像双目微启,神态端庄,双手手指修长,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手心向上置左膝作与愿印。佛衣上还纹制了龙纹——龙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作为一座有皇家背景的佛塔,释迦塔中的佛像身披“龙袍”,暗示着君权神授不可动摇。

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像胸部有二块补洞,那是上世纪盗贼破洞从胸腔中偷取宝物后留下的。


佛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6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显然是遵循着《法华经》的仪轨。



木塔一层壁画



应县木塔上三位萧皇后的画像


释迦塔二层、四层设须弥座,塑释迦佛和文殊、普贤两大菩萨,所不同的是二层的二胁侍在四层变成阿难、迦叶尊者二弟子。这是汉传佛教最常见的“华严三圣”的仪轨。

上世纪无意中发现的两枚佛牙舍利,分别出自二、四层的佛像腹中,说明辽皇室对于大乘华严思想的皈依与大同市内辽建华严大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三层坛座呈八角形,塑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等四方佛。五层也呈八角,塑中央佛毗卢舍那如来和八大菩萨。三、五层合起来便是一座曼陀罗坛城,依《大日经》所传密宗莲花藏四方八面五智如来布局。这一格局也表证了辽密在道宗一代的勃然兴起。





整塔佛像不仅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展示了佛教从俗身一佛崇拜到精神万佛崇拜再到法身一佛崇拜的全过程,真是高妙至极。这一塔26尊佛像,加上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塔中发现、整理、修复的160件珍贵辽代文物(含八珍、七宝、佛牙、刻本佛经、《契丹藏》经卷、写本佛经、帛画佛像等),可算弥足珍贵。

由于观赏在不让游客上楼参观,我们只能从网络图片中学习观赏。



木塔底层,佛像端坐的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大佛背部图像


力士


环绕木塔一周,你会发现,释迦塔的建造将斗拱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构件,运用得登峰造极。

抬头仰望木塔,可以看到朵朵斗拱如簇簇莲花,镶嵌塔身。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呼之欲出的斗栱,见证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工艺。

工作人员介绍:释迦塔一共有 54 种斗栱,冠绝八大辽构,因此释迦塔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平座内槽颇为原始的「斗栱」,短枋互相承托,用料单纯,做法简单,不加任何装饰处理,整体更接近井干结构,也可能就是斗栱的原型。只可惜现在我们无法登塔一览,只能找来老照片看看。



精巧的斗拱与横梁结构



独特的斗拱结构,让木塔非常牢固,在近千年的岁月里,木塔经历了许多次大地震。

据说当年唐山大地震时,这里的烈度也有4级左右,所有屋角的风铃大响一分钟,但木塔安然无恙。

在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木塔遭受重创,曾经身中200多发炮弹(至今木塔身上还留有大量弹痕),也未被击倒,当时使用的炮弹可能威力有限,但也说明了木塔结构的坚固。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留下的弹孔


塔后有一砖台,通过甬道与塔下月台相连,砖台上是一座七间的清代大殿和左右配殿。

砖台本身应是辽代原物,根据田蕙《应州志》和同治五年的重修佛宫寺碑的记载,至少在同治年间,砖台上原还有一座九间的大殿,很有可能与释迦塔同时建成,也符合辽金寺院大殿建于高台之上的特点。



应县释迦塔是一个奇迹,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复杂、最卓越的木结构建筑,它的存留便是万幸。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作为千年前的辽代木构塔式建筑,它现在虽然乃屹立着,但它身上的“伤病”也让大家无奈。千百年来的天灾人祸,让塔身扭曲变形,并有100多处残损,塔内所有柱子全部倾斜,其中有12根非常严重。

现今,如何拯救释迦塔是一个难题,因为至今都没有人摸清它的结构,不管是重修还是小范围的缝缝补补,都注定会让释迦塔丢失掉一部分特性——厚重的历史感或是完整性。但如果不尽早在释迦塔的维修方案中选出一个损失最小的,这一栋千年古塔也许有一天就要真的消失不见了……。

我相信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千多年来,它见证着岁月,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崛起和衰落,而塔依旧在此,成为永恒。我们非常希望它最后能得到妥善的修缮,继续屹立于此,让我们的后人永远为之骄傲、惊叹!


1.应县木塔景区距离大同约75公里,沿大运高速向朔州方向行驶,在应县出口下高速,沿途有标志牌可到达景区。

2.应县现在通高铁。应县高铁站出站便有到县城的大巴车,票价5元,开往应县汽车东站,中途路过应县木塔景区。由应县县城到应县高铁站的大巴车停靠在应县汽车西站对面的路边。

3.应县县城无星级酒店,可在大同市或朔州市入住。

4.释迦塔门票60元/人,开放时间早7:00—下午6:00,参观用时约2个小时。我们是一早从大同市出发,先游览浑源县的恒山和悬空寺,约下午16时到应县参观木塔,吃完晚饭后,再从应县到代县住宿。

🔎参考资料:
1.陈明达《应县木塔》 
2.梁思成《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 
3.时差博物院《应县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结构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