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清东陵,砖石瓦木垒就的编年体清史

作者:净行者 显示图片

时间:2020年8月6日
地点:河北 唐山 遵化

很多旅行家都很喜欢历史,在旅行的过程中,对过去历史的探究也是一种别样体验。

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的重要元素,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主流心理诉求。孝文化堪称是五千年灿烂文明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祭祀祖先,慎终追远”则是我国传统孝文化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皇室是如何“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呢?他们又是如何把祭祀之事演绎到极致的呢?

今天,我们将与您一起穿越到清朝,走进清东陵,触摸历史,了解一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祭祀文化,倾听曾经的那些往事,去寻找关内清史中被带进陵墓的秘密!


疫情之后的清东陵已经不能自驾驶入,我们只能将车停在停车场(每辆10元,不限时),然后乘坐景区车进入。
清东陵是一块风水宝地,以得水为上,因此,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清东陵之风水湖——龙门湖。
龙门湖,金星山以南,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山口,名曰“兴隆口”,又取鲤鱼跃龙门之意称“龙门口”。


龙门湖之所以闻名,不光因为它在清东陵风水中很重要,还因为它有很多流传已久的美丽故事。
传说,龙门湖中有一难见水底的深渊。当年康熙皇帝的景陵选址时,为避让皇家自吉地深潭举家迁居龙门湖的神龙就藏身于此。百姓闻其神灵,便常至龙门湖边为家中学子祈求高中,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等,因百姓所求每每灵验,久而久之,龙门湖渐渐成为祈福圣地。目前有近3万守陵人后代住在这里。


当年,意气风发的顺治帝在昌瑞山一带行围打猎,被眼前灵山秀水所震撼,停辔四顾,“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于是,自顺治十八年始,至光绪三十四年终,清东陵营建了247年。
如今,清东陵跨越了两个世纪,最终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得体、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皇家陵墓建筑群,有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遗址662座,占地面积达80平方公里,蔚然壮观!
清东陵建设历时近两个半世纪,整个陵区内共建有陵寝15座,这里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等5位皇帝,以及慈安(普祥峪定东陵)、慈禧(普陀峪定东陵)等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这里最早的建筑顺治帝孝陵,距今已有350余年了;最晚的建筑慈禧陵,距今也有100年的历史。


五门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位于清东陵的最前方,现已成为清东陵的标志。


雄伟的石牌坊,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面阔31.35米、高12.48米,石雕仿木结构,巧夺天工,是我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


整座石牌坊挺拔高耸,华美壮观,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如此精美、巨大的石牌坊,在我中国实属罕见。


仔细端详,我发现,石牌坊下面分别雕刻着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做工细巧,刻技精湛。


石牌坊历经数百年,先后经过两次大地震(康熙十八年间的北京大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至今300多年岿然不动。


大红门不仅是孝陵的门户,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门开三洞,黄色琉璃瓦,単檐庑殿顶。
清朝统治时期,在大红门两侧还环绕近40华里宽厚高大的风水墙,把整个陵区圈占起来。不过现在仅存数百米。


透过大红门的门洞,一眼就可以望见远处的大碑楼,碑楼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大碑楼也称作神功圣德碑楼,是记录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碑亭内的赑屃上竖碑一统通,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录顺治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碑楼重檐歇山顶,亭外广场四角各竖玲珑剔透华表一根,盘龙直上,望天吼稳坐云端。
据说,这里的华表高约12米,柱体8棱型,天安门前的华表高9.57米,为圆柱型。


孝陵石像生是清陵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全长870米,共有18对,其中文臣、武将各3对,马、麒麟、象、骆驼、獬豸、狮子站、卧各一对,每座石像均用整块石料雕成。数量如此之多,序列如此之长,在清代陵寝中均居第一。


孝陵神路全长12华里,是清代陵寝中最长、最壮观、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神路,将孝陵几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中轴线。


在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两旁,石像生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排列神道两侧,使皇家陵园更加威严、神圣、肃穆。


神道上的龙凤门。该门为六柱三门四壁之样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龙、花、鸟等图案,寓意为生死之门,跨过此门阴阳两隔。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东陵的主陵、规模最大的孝陵在38年兵荒马乱、盗陵成风的岁月里,竟奇迹般地幸免盗掘,地宫至今安然无恙。


一孔桥把僵直的神路做成弯路,增加了美感,符合古人的审美情趣。


七孔拱桥在清东陵只此一座。桥长110米,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远观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


说起当皇帝的好处,其中有一条就是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里,关于这一说法有了最直观的体现。
作为清东陵唯一开放的妃园寝。其中葬有乾隆皇帝的1位皇后、2位皇贵妃、5位贵妃、6位嫔、12位贵人、4位常在,共计36人,虽然不如诗中所言的“后宫佳丽三千人”,规模也相当了得。


正在维修中的裕陵妃园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显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特色。但妃子的园寝显然比皇后陵低得多,没有神道碑亭;石拱桥不是三孔而是单孔,两边也没有石平桥;园寝里的正中的大殿叫享殿,建筑都覆绿色琉璃瓦,而不是黄色,且建筑皆为単檐,从外形上看就朴素了很多。


绿色燎炉,建于隆恩门内一侧,通体用绿色琉璃件构成,用以焚烧香、纸等祭品。


裕陵妃园里的殿顶、围墙、园寝角门的顶用的全是绿琉璃瓦,这就是规制了,只有皇帝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


这里的每一处,都诉说着大清王朝皇室间生与死,亲情与权位的纠缠,犹如这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路面,诉说着不尽的苍凉与悲情。


按清代陵寝制度,帝后墓称为“陵”,其他的都称为“园寝”。裕陵妃园中最有名的当属纯惠皇贵妃和“香妃”(容妃),因此,这里被称为香妃园。高高的明楼下则是地宫。


香妃园的地宫很简单。1979年10月清东陵清理容妃墓时,发现棺木有描金阿拉伯文,汉文为“以真主的名义”,经专家对颅骨考证,死者是维吾尔族女性,证实此墓就是香妃墓。曾去过喀什的香妃墓,如此说来,那里就是一个衣冠冢了。
由于清朝官方过分自信造陵工艺水平,所以在道光废陵之前的所有帝后陵寝、妃园寝均没有修建龙须沟,也就是地宫排水孔。从地宫石门的墙壁污染痕迹可见,历年积水可达约1.5米左右。


地宫的石门上既无菩萨雕刻,也无门钉,只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且有着明显的被盗掘损伤的痕迹。


从地宫回到地面,一缕律阳光照射过来,很是刺眼,仿佛由大清朝穿越回了现代社会。

一座园寝,静寂无声,昔日的故事里却包含着许多宫廷斗争和民间传说。如今,这些乾隆身边的女人葬在一起,不管曾经多么美丽,不管曾经得宠与否,死后都变成了黄土一抷。
也许这就便是探古的最大魅力,而这些残存的古建犹如历史的承载者,在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那些故事。

提起慈禧这个人物,想必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她是清朝末期的垂帘听政狂人,连续在两位皇帝在位时垂帘听政,且生前生活就极为奢华。

慈禧墓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大型的陵墓,自然也是大多盗墓者向往和追求的地方,而世上最著名的盗墓活动可能就是清东陵盗宝事件了。

慈禧,生前权力那么大的一个女人,其实在死后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得到安宁。慈禧陵墓在入土仅仅20年之后,就遭到了孙殿英的大肆盗掘。

今天,我们将与您一起穿越到清朝,走进清东陵,触摸历史,了解一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祭祀文化,倾听曾经的那些往事,去寻找关内清史中被带进陵墓的秘密!


离开裕陵妃园,在前往慈禧定东陵的路边,我们看到一座由各种不同字体的“寿”字所组成的百寿石雕,这是民间对长寿理想的一种寄托。


慈禧定东陵前的下马碑,规制之一,见此碑官员人等全部下马步行。据悉,和其他皇后陵相比,慈禧陵则多了碑楼和下马牌。


下马碑旁则是一堵红墙绿瓦黄顶的围墙,这三种色彩的琉璃瓦,已是无声地在向世人诉说着其主人的地位之显赫。


围墙凹凸处建有井亭。井亭是古代的公共设施,是宫廷、寺庙等建筑群内常见的消防设施。


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已经对寻常百姓开放。三百年时光的沉淀,百年的砖石瓦木历经风霜雨雪,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皇家的威严渐渐削弱,却平添了几分苍凉的美感。


来到在正中的神道上,我发现真的与其他皇后陵不同,神道上建有一座碑亭。


碑亭的大门,呈拱形,远远就可以望见,门内赑屃巨大的头颅。


亭内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慈禧太后的谥号。慈禧太后的谥号碑,上面有隆裕太后给慈禧封的谥号,共22个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庄,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谥号字数仅差一字,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传说、,这个巨大的赑屃还有神力:摸摸赑屃头,吃喝不用愁;摸摸赑屃牙,金银财宝带回家;摸摸赑屃背,一生不受累;摸摸赑屃腚,一生不生病。





在赑屃脚下石板上的四个角上,分别雕着鱼、鳖、虾、蟹4个江河湖海里的动物。据说,按照图纸,本来应该只有海水波澜纹,很显然,刻石的工匠,别出心裁,在上面刻上了鱼鳖虾蟹,就是咒骂慈禧“鱼鳖虾蟹,蛇鼠一窝”!


离开碑亭,沿神道上继续前行,则来到慈禧定东陵的主体建筑群前,只见石拱桥和石平桥、东西朝房、东西值房一应俱全。


一座三孔桥将神道与主建筑群连接起来,也将一池睡莲与一池莲花左右分开。


风轻云淡,天朗气清的盛夏时分,造访慈禧定东陵,迎接我们的则是满池的睡莲。


慈禧定东陵总体布局与皇帝陵一致,都是为前朝后寝。远望时,殿宇、城垣、门坊、道路、桥涵,金黄碧绿、丹红雪白,气势恢宏,壮丽而深沉。



然而,令我远远地望见隆恩门两侧的山墙上,依稀可见“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联合起来”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大标语,让我瞬间有种时空错乱之感。


在桥北侧,隆恩殿月台下面右侧,我看到了一块废弃丹陛石。据说,是因为按照祖制刻有一只小小的壁虎,而被慈禧认为不合格,被厌恶地丢弃在这里。


迈步跨过隆恩门,只见地面上的砖石,不知道曾经踏过了多少人的脚步,如今已经有些残破,坑洼不平。然而,正是这些许的残破,能让人直面时光,触摸苍凉。

正中暗黑色的隆恩殿千万不可小视。据说,它有三绝,颇具看点。


一进院门口东侧的小小焚帛炉上下为绿色琉璃,中间却为黄色琉璃砖,从中不难感受到慈禧对于权力的执着,可谓权欲滔天。权力欲望在其身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在四角的螭首之上,则是呈全部由黄花梨木建造而成的隆恩殿。


清东陵有“地下看乾隆,地上看慈禧”的说法。这主要指的就是隆恩殿前的汉白玉透雕的龙凤丹陛石,其构图为“凤上、龙下”。独有的凤在上,龙在下的浮雕栩栩如生,充分显现其权势独揽的野心。


隆恩殿“石绝”,即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丹陛石两边69块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引龙追”,充分体现了慈禧想超越男性的野心。


隆恩殿前的石栏板和石望柱上刻满了龙和凤的图案


特别是76根望柱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来到殿前月台上,发现原有的陈设现在只剩一只铜鹿和一只铜鹤了。


迈步走进隆恩殿,不禁惊叹不已。整个隆恩殿用的木料都为黄花梨木,殿里殿外都装饰贴金彩绘,可谓金碧辉煌。
这便是三绝之一的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之多,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全部是贴金,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
金碧辉煌隆恩殿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之豪华。


隆恩殿内的金龙蟠柱全部是半立体的巨龙盘绕,龙是铜胎镀金,彩画和雕砖墙壁全部贴金。据说,仅贴金一项就用纯金4592两1钱4分3毫,其豪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隆恩殿修得比紫禁城还豪华,太和殿内也只不过6根明柱贴金,慈禧陵的三大殿内却有64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盘绕着金龙,令人目眩神迷。


隆恩殿内,梁架木纹理清晰,图案精美绝伦,如行云流水。栏板上138组凤引龙的绚丽彩画,使人产生天在旋,地在转,宇宙万物在永恒运动的苍茫之感。
隆恩殿的内墙壁和天花板全部用黄金装饰,传说每块天花板都由一两多重的黄金打造,以此来做装饰在中国皇家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
经过数次浩劫,当年有575块贴金雕花金龙天花板,现在仅剩下这5块半,不知是当年盗墓者的疏忽,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被永久的留了下来。


殿内彩画处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用最好的“库金箔”贴金,由于“库金箔”泛红,所以,我们看到的殿内贴金彩画呈现偏红的颜色。


殿内墙壁上雕有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的图案,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且全部筛扫红黄金。


如今殿内陈设着慈禧书"一笔龙",是慈禧赏赐给多罗都楞郡王和硕额驸旺都特纳木吉勒的礼物。慈禧时年53岁。


于惊叹不已中,离开了隆恩殿。在拐角处又见螭首,极其精美的石雕艺,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螭首慈禧陵的陵寝门是清东陵最为精美的。


一般帝后陵的陵寝门,只有中间门的门垛上镶嵌琉璃的中心花和岔角花,门垛下半部分是石制的须弥座,左右门则没有。而慈禧陵的陵寝门,三个门都有琉璃的中心花和盆角花,都有石须弥漫座,这些设计完全超越了清帝王陵寝的祖制。


走过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如此大气磅礴的明楼,是后陵中绝无仅有的。


再仔细端详一下,就连摆放石五供的石供桌,其精美程度,也是绝无仅有的。


走进地宫大门,一阵阴风吹来,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回头望望,竟然发现外面的世界格外美丽。


由于慈禧陵被军阀盗掘,所以地宫大开,如今可以下到地宫参观。


慈禧地宫的门板、墙面、拱顶上显得很普通,没有雕刻任何图案,只有一些装饰性花纹。


我个人认为出了地宫,由此登上明楼。


明楼是陵寝的至高点,内设一统通朱砂碑,其雕刻精美程度叹为观止。


明楼之上,俯瞰整个慈禧定东陵,石五供、琉璃门、隆恩殿一字排开,煞是壮观,不愧是清东陵最有看头的地方!


明楼红墙、黄瓦飞檐的建筑,虽然经过了被盗的洗劫,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曾经奢华的残迹,也正是因为慈禧陵穷尽极致的奢华,才会招来盗墓者们的贪婪。


慈禧宝顶最与众不同之处,则是寸草不生。据说,慈禧认为,宝顶上长草,游有“落草为寇”之意。于是,下令:我的宝顶不许长草!

这可难坏了资历丰厚的赵总监,最终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真找到了一个完美办法:在慈禧宝顶旁边支起100口大黑锅,把生土、硝石,还有硫磺一起放在锅里翻炒,先后用时一个多月终于把宝顶的土全部炒熟。

您还真别说,这个办法到现在依然有效,如今的慈禧宝顶确实还是寸草不生的状态。


登上慈禧定东陵的宝城,遥看一旁慈安太后的陵寝,独享一隅宁静安然。

清东陵,被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评价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古代建筑的绝唱,清东陵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成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清东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记载着或辉煌或衰败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传承着或动人或神秘的故事。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创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则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慈禧陵则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那段特殊的历史……这些曾主宰过国家命运,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长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礼,历史的评说。

清王朝早已经成为历史,埋在清东陵的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们,无论生前多少荣光,如今,也都化成了一堆白骨。而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的清东陵,不仅见证了大清王朝的兴衰存亡,却在砖石瓦木间,书写了一部砖石瓦木垒就的编年体清史。

这是一个至今让人们都无法忘记的地方,太多的谜团笼罩着这座神秘的陵寝。为何顺治帝偏偏将关乎大清国运盛衰、帝运长短的皇家陵寝修建在这里?香妃究 竟是谁?又身葬何处?乾隆帝的巨大棺椁为何会抵住地宫石门?谜一般的清东陵,就如这晨曦,若隐若现,这一个个历史谜团,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弦。

凡来清东陵游览,裕陵是必游之处,如果说清东陵是陵园中的精品,那么,裕陵则是精品中的精华。其中的裕陵地宫对外开放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但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

今天,我们将与您一起穿越到清朝,走进清东陵,触摸历史,了解一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祭祀文化,倾听曾经的那些往事,去寻找关内清史中被带进陵墓的秘密!


游览裕陵,我们没从裕陵神道开始,而是从裕陵妃园和慈禧定东陵交汇处的停车场,沿指示牌,走小路前往乾隆裕陵。穿过小道,还未抵达裕陵,率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则是皇家所特有的红墙、黄瓦。


裕陵(乾隆)隆恩门前为别致的三路三孔石桥,石桥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较窄,两端渐宽,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线条,似“蹑玉桥之长虹”。

左右两边则是东西朝(班)房,神道正中竖立着标准碑亭。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更为裕陵增添了堂皇富丽感。


裕陵大门,即隆恩门,是标准的単檐歇山顶建筑。

据说,裕陵建陵时遍选天下美料,广招四海精工。陵寝木料选自川、广、云、贵的名贵木料,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石,城砖烧自山东,金砖制于江苏,就连修陵时使用的土也是选用纯质细腻,颜色纯正的“客土”。

虽然裕陵的用料和工匠都属全国最上乘,但祖制不能逾越,修建只能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拓展创新。


因此,当你迈步跨过隆恩门时,才会发现,皇陵正殿,也就是隆恩殿。在清朝,只有帝后的享殿才能称为隆恩殿,妃园寝称为享殿,王爷园寝称为享堂。

隆恩殿建在须弥座的台基上,黄色琉璃瓦罩顶,巍峨宽阔。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大殿四周环以栏杆板围护,四角各向外伸出螭首一个。

乾隆是清朝入关的第四位皇帝,掌权最久,最长寿,且将清王朝达到极盛的一位皇帝,他被称之为中国最富有的皇帝。乾隆陵寝隆恩殿工精料美,雄伟而奢华、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呈现出一派盛世皇帝,盛世陵的气魄。


隆恩殿基坐正面有三路踏垛台阶,中路台阶中央斜铺一块巨大的丹陛石,丹陛石上是采用浮雕工艺雕刻的“福山寿海”及“龙凤合欢”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

丹陛石在中国古代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选材、制作、设计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此丹陛石的雕刻工艺居清陵之冠。


殿前月台上,也仅剩一只铜鹿,孤零零地站在大殿的一侧。


裕陵三大殿都是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为主体建造而成,且雕梁画栋,异常精美。

与众不同的是,隆恩殿内设有三个暖阁,东暖阁为佛楼,用于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自乾隆帝起,凡皇陵隆恩殿东暖阁均建佛楼,成为一种制度。

隆恩殿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地,乾隆生前多次来隆恩殿,凭吊他逝去的后妃。历经沧桑的隆恩殿,佛楼内藏有大量的珍宝,如今已所剩无几。


据说,后人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朱棣的陵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里边的金丝楠木居然和清东陵中的乾隆裕陵里边的一样。由此证实了,乾隆裕陵的金丝楠木是从朱棣陵墓盗来的民间传言。


乾隆御笔诗雕漆匾,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亁隆皇帝怀念乾隆十三年(1748年)死去的孝贤皇后的一首悼亡诗。


走下隆恩殿,只见其汉白玉基坐四周环以汉白玉护栏,栏板、栏柱、望柱头等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娓丽流畅,抒卷自如。


巨大的吐水兽——螭首。每逢暴雨,殿外基坐上的积水便会从蚆蝦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


裕陵隆恩殿后的玉带河上,一改其它其他陵寝铺设石平桥的做法,别出心裁地架设了单孔拱券,三桥并排的三座拱桥。
桥面两侧安装白石栏杆,龙凤柱头,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小巧玲珑。这种规制的石桥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隆恩殿后则是陵寝门,也叫三座门、琉璃花门,是后院的门户。


陵寝门建造于三路石阶踏跺上,门的顶部为黄色琉璃瓦歇山式,中间的门洞正反两面均镶嵌着琉璃砖。


精美考究的琉璃花门两侧装饰着琉璃砖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


陵寝门三个门洞的名称和用途各有不同,陵寝门的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故称神门;左边的君门是皇帝出入的门;右边的臣门是大臣通行的门。


走进陵寝门,迎面是一座有两根四棱形的石柱和一个夹楼构成的牌楼,这座牌楼是皇陵中属于礼仪性建筑的“二柱门”。

二柱门是皇帝陵墓特有的建筑,在清陵中只要看到二柱门就一定是皇帝陵墓,但从道光以后的几位皇帝陵墓都取消了二柱门这一建筑。

二柱门的建筑样式是二柱一楼的牌楼,门面阔一间,门为夹山顶,两旁各有一方形石柱,两根石柱上各雕有一只望天吼。


在方城前有一座用青白石料雕琢而成的祭台,祭台为长方体须弥座形状。祭台上放置着石雕香炉1个、花瓶2个、烛台2个,这是裕陵的石五供。

石五供出自明朝陵寝制度中,清陵沿袭明制,在帝后陵内设置石五供。石五供纯属象征性的礼制建筑,尽管香炉、花瓶和蜡台都是石刻的,但却象征炉内香烟不断,瓶内鲜花常开,烛台神火永明,使墓主的灵魂无时无刻都在饱纳着后世子孙对他的孝敬。

清朝时期,皇家女眷到此止步,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继续前行。

在方城之上耸立着裕陵高大的明楼,它是整个裕陵的最高点。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黄色琉璃瓦罩顶,金碧辉煌,显示了皇家威严与气派。


方城下部有一拱券式门洞,那里便是通往神秘地宫的地方。尚未走进“壁垒森严”的地宫隧道,仅仅是跨入了门洞,但我已经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那份神秘与好奇的探秘。


透过拱券式门洞顶端的一扇窗,我看到了哑巴院,也称为月牙城,是进入地宫的机密所在。传说,这个院落是由哑巴工匠修建的,故名哑巴院。
还有一个传说,孙殿英就是在月牙城中的这座琉璃影壁后找到了地宫入口,然后将将裕陵地宫中的无数珍宝被洗劫一空的。


进入方城拱券式的门洞,顺坡而下,经过一条平整光滑的甬道,这条甬道是入葬时移入棺木的引路,尽头就是由九券四门组成,呈主字型的地宫。
沿着甬道前行,就能使我进入乾隆的葬身之所,去探究他在人生旅途的终止处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


裕陵地宫的第一道石门有两根石柱,这可不是装饰用的,而是为了防止坍塌。
据说,在完善地宫工程时,有人发现第一道石门门楼上的月光石竟然开裂了。若是石门塌了,整座地宫也就难保了。因此,我们还真要感谢这两根石柱,若是没有它们,今天很可能就看不到富丽堂皇的裕陵地宫了。


地宫永远是“消夏解暑”的好地方,然而,裕陵地宫渗水很明显,墙壁和地上都是湿漉漉。裕陵地宫为什么会出现渗水?这至今都是个谜。


在地宫的第一道门券内,东、西两壁精雕着四天王像。四大天王造像栩栩如生,威武凛然,目光如电,不论你站在哪个位置,它的眼神总是在注视着你,让你不由得心生敬畏。


进入地宫后,给我的印象就是地宫的豪华超出想象。其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追求完美。修建裕陵时财力充足,有足够的银两支持裕陵的建设。地上建筑有祖宗陵寝在此,天下人都能够看到,所以规模不可能超越。那么,只有在材质,工艺上下功夫。而地下宫殿却逃离了人们的视野,可以尽情去发挥。于是乎修建了一座天下第一的石刻瑰宝,地下佛堂。


第一道门洞券顶部的两座宝塔浮雕。乾隆皇帝笃信佛教,自称“文殊菩萨大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不仅在隆恩殿首次设置了佛楼,供奉佛像,还在其裕陵地宫之中,镌刻了大量的佛教内容。


第二道门券内的两壁上雕刻的是佛界“八宝”图案,这八件佛前供器,藏文名为“八吉祥相”,它象征着吉祥如意。


地宫也称玄宫,俗称地下宫殿,裕陵地宫完全是传统的拱券结构的无梁殿,四周石壁及殿顶,布满佛家题材的雕刻,是当之无愧的地下佛堂。

乾隆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裕陵修建时间长,规模大,地宫建筑工艺水平高,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开放的皇陵地宫中最精美豪华的一座。


在地宫的明堂券顶,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五方佛”。地宫内最奇特的当属地宫的门板、墙面、拱顶上的佛教雕刻,雕工之精美令人称绝。


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像、经文雕刻,在国内首屈一指。据说,仅地宫内的八大菩萨、四大金刚雕琢精美、造像生动,单单是这些雕刻的文字和图案,清廷便耗工3年。


幽深、美好、吉祥、从容,这些雕刻的画面,玲珑剔透,意境深远,极具感染力,让人感觉到那是福地化心的境界。


在地宫的四道石门,选用高3米,宽1.5米,厚19厘米的整块青白石,每扇石门上面雕刻有菩萨立像。8扇石门,雕刻有不同的8位菩萨。


地宫的墙壁和券顶都满布了精美绝伦的经书篆刻和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


据记载,在地宫中共有古印度文字647个、藏文29464 个,都是阴文雕刻。
对石门上所绘佛像图案,有学者分析暗藏惊人秘密,说是反盗墓用的咒语,对盗墓者有警告作用。借“佛法无边”来警告盗墓者小心遭报应!
地宫虽然石壁上满是精美的石刻,但步入其中心里依然感受着某种莫名的压抑,想象着当年“丧心病狂”的盗墓贼,趟过这长长的暗无光阴森可怖的地宫墓道,面对满目的“咒语”,真是“鬼迷心窍”“胆大包天”。


乾隆地宫里刻满了各种经咒,其中很多都是看不懂的文字。至今,很多专家也解释不了其中的含义。不过,专家表示,其中的文字百分之百都是吉祥经咒,并没有传说中的黑暗诅咒。


进入第四道石门,就进入了地宫的金券,金券是地宫的主要墓室,或许你会觉得有些“拧巴”。没错,因为金券与其他的建筑不在一条直线上——它向西南偏了10度。
此外,裕陵还有大的看点,那就在它的地宫,内葬乾隆与他的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


匆匆走出地宫,离开乾隆陵寝。原路返回途中,在水槽边看到了神厨库,是做祭品、存放祭品、杀牛宰羊的地方。


裕陵周围广植仪树松柏树,整个裕陵周围所植的仪树多达1.2万多棵。


临走时,最后再看一眼乾隆裕陵,突然发现,曾经的色彩斑斓、金碧辉煌,如今已经有了些许的斑驳。

原本都准备乘坐景区离开了,却在上车前的最后一秒钟,得知还有景陵可以去参观,只是地宫没开。于是,我们换乘另一辆景区车,前往景陵。


在车上,透过行驶的车窗玻璃看到的大碑楼。从外表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碑楼里却树立着双碑。碑文为5000字记录了康熙大帝的一生丰功伟绩。功绩太多,一碑无法记下,故立双碑,一碑为满文,一碑为汉文。
如此的双碑,在整个清东陵也是仅此一处。遗憾的是,大碑楼也正在维护中,未能走近一看。


碑亭外四角各立一根华表,华表也称擎天柱。景陵华表雕刻技艺精湛,是清代陵寝华表中的上乘之作。


景陵五孔桥在清东陵各桥中最为壮观,规模宏大。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仍完好如初。


五孔桥前的1对望柱


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曲的曲线,无法像其他陵寝那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景陵的神道石像生一共5对,加1对望柱。


如今我们看到,景陵神路就着自然形成的弯曲,也修成了弯弯曲曲的,5对石像生随着弯曲的神路布置在两旁,灵活且不显凌乱。


和孝陵的18对石像生比较,景陵石像生在种类、数量和体量上大为缩减,但注重细部的精雕细琢。景陵石像生的雕刻手法,一反孝陵的雄健古朴,手法细腻生动,雕刻出神入化。


弯弯的神路上,精细的石像生,给肃穆的皇陵平添了几许柔美,几许灵动。


1对石狮


1对石象,象驮宝瓶。


站马1对


武将1对


文臣1对


游览至此,让我感受了这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从开国时勤勉治国,再到辉煌的康乾盛世,最后成为一个步履蹒跚,被时代所抛弃的王朝,不禁让人唏嘘。留下一段段故事,让后人无限遐想。


牌楼门为景陵始创,与龙凤门不同,为五间六柱五楼,看起来气势辉煌。


远眺景陵,由前向后依次为牌楼门、小碑亭、三座三孔桥、隆恩门、隆恩殿·······


远眺千古一帝长眠之所——康熙帝景陵。景陵是康熙皇帝的陵寝,是清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隆恩门面宽3间,単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


景陵是康熙皇帝的陵寝,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至康熙二十年(1681)。景陵建筑规制以孝陵为蓝本,局部又有创新。从景陵开始,改火化入葬的传统为真正的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形式为后世所效仿。


不知什么缘故,此时大地时亮时暗 ,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清王朝历史的变迁,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幻感受。

清东陵建筑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采用了最珍贵的建筑材料,造型优美,雕饰精湛,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峰,因此,其被称之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古建筑露天博物馆,堪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东陵埋藏着一个王朝背后的故事,每一座陵寝都记载着或辉煌或衰败的历史,谱写着或动人或神秘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