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西太原自然是要去晋祠,向来有“不到晋祠,枉来太原”之说。
晋祠的故事,得上溯到西周,说的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姬虞受封于唐,被称作唐叔虞,封地大抵在今天山西的翼城。唐叔虞在封地治理有方,深受民众爱戴,打下了之后晋国称雄的基础。唐叔虞的儿子晋侯燮,因封地境内有晋水,便把国名由唐改为晋,这便是晋国之始。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今天的太原),后人为了奉祀唐叔虞,便在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建祠宇,也就是晋祠了。
晋祠是太原的第一景观,来太原一定要到晋祠一游。
晋祠在太原城西南二十余公里外的悬瓮山下,占地十公顷,与大部分的祠庙坐北朝南不一样,晋祠建筑群的主方位是坐西朝东。
现在的晋祠建筑群经过千年的建设,慢慢形成了拥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金、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的庞大群落,堪称古建筑博物馆。
整个核心区可以分为中路、北路、南路三个系列,水镜台是中路中轴线的起点。
来晋祠参观的人有的会问:为什么这里叫“晋祠”?“晋”和“祠”,祠跟寺、庙有什么区别?
我们说,寺一般特指佛教建筑,祠和庙泛指供奉神明和各种圣贤的祭祀建筑,两者之间的含义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也会有一些区别,庙更多是供神的场所,祠很多时候是对历史名人纪念性的场所。
晋祠的前身叫唐叔虞祠,所处的位置是悬瓮山的山下,是晋水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流转,后来主要的祭祀对象就由唐叔虞慢慢转变为晋水之神圣母了,慢慢名称也就改成晋祠。所以“晋祠”的“晋”是“晋水”的“晋”。
晋祠博物馆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面阔三间,大门两旁石狮蹲坐威严肃穆。正中檐下牌匾“晋祠”二字是陈毅元帅1959年题写。
晋祠整体格局基本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
轴线东西向起自大门终于主殿圣母殿,轴线上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等建筑;北部有叔虞祠、关帝庙、文昌宫等几组建筑;南部有胜瀛楼、三圣祠、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晋溪书院等。
一条智伯渠由南斜插至北,将三部分连为一体;最南部是十方奉圣禅寺。
进入门内,靠路的右边,首先印入你眼帘的是一棵唐代种植的槐树,苍劲、高拨。
走不几步,前面就是始建于明代的水镜台。
它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二为一的戏台建筑。
戏台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很多的祠庙,包括一些道观里都可能见到,基本上绝大部分戏台都有一个特点,它的舞台要正对主殿,当它演戏的时候主要是演给神看的。
晋祠里的水镜台很特殊,它不仅仅有一个舞台,它是由两部分拼接而成的,而这两部分分别修建于明朝和清朝,但是很好地组合在了一起,屋顶尤其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个性。
东半部这个屋顶是很典型的“重檐歇山”顶,呈宫殿形制,面阔三间,中间开门,两边开圆形窗户,远看像两个大眼睛。听导游说,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变身成一座小庙,原型就是这座建筑,只是这里没有那根多余的旗杆。
两檐正中悬“三晋名泉”匾;四周围廊,每面有六根明柱,门前两柱上一副对联题: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咲有声有色文章。
西面似台似阁的便是唱戏的舞台,是一单檐卷棚顶,三面开敞,台上正面挂“水镜台”匾,匾额为晋阳人杨二酋书写,杨是太原人,曾做过乾隆帝的书法教师,匾额字迹清秀有力,是晋祠三名匾之一。
“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寓清水明镜之意,即忠奸是非人皆可知。
戏台正面的台柱上,一里一外挂有两幅楹联两幅:“临迥望之广场,瓢轻裾弋长袖舞,虽云优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虽角抵诸妙戏,著假面拗真腰标,只属侏儒伎俩,则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情形竟自清词丽曲里婉转传来”。
另一幅则是:“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间”。
水镜台西行,过会仙桥,便来到建于北宋的金人台。
金人台又称莲花台,方形,台中有一琉璃小阁。
台上铸有铁人四个,高2米有余,其中西南角的铁人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铸」的铭文,表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完整,乃神态威武,销明甲亮,颇为独特。
东北隅之金人,原铸已毁,现为民国初年补铸。
四尊铸像戴冠披甲,体型魅梧,昂首挺胸,睛眼暴鼓,体现了古代男子的阳刚之气,与我们当前选“好男儿”的奶油小生标准,在美学价值上大相径庭。😇😇😇
金人台之后便是对越坊,对越坊也是四柱三门重檐式木结构琉璃顶牌楼,重檐下的匾题“对越”二字,是高应元手书,字体磅礴雄宏,亦属三名匾之一。
据载,此坊是明万历年间邑贡生高应元因母病祈福、病愈还愿所建,“对越”二字语出《诗经.周颂》“对越在天”一句,“对”为报答,“越”为显扬,意即报答显扬圣母之功德。
明朝是喜欢建牌坊的朝代,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明朝牌坊以石牌坊居多,因此对越坊是很难得的珍贵木构实例。
其实,牌坊本身没有什么功能,就是一种仪仗,显示隆重,往往会在重要的建筑前面设置一下。
对越坊左右是钟楼和鼓楼。
鼓楼
穿过对越坊不几步便是献殿。
献殿,即祭奠圣母邑姜的享堂、供奉礼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 1168 年),1955年曾用原料按原样式进行了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
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与紧接其后的鱼沼飞梁、主殿圣母殿并列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献殿是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献殿外檐斗栱,柱头铺作也用平昂,与圣母殿类似。梁架、四椽栿上架一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
斗栱唐朝时候尺度最大,从唐朝之后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献殿是金代建筑,它的斗栱还保持相对比较大的尺度。
刚才经过的明朝所建的对越坊,它的斗栱就是典型的明晚期斗栱,不但数量多,而且非常密,和金代的斗栱,虽然只是隔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反差已经非常明显了。
斗栱在宋朝的时候有个特别的名称叫“铺作”,位置一般来说分三种情况,凡是柱头上直接放的斗栱叫“柱头铺作”,如果在两根柱子之间把中间位置给补上叫“补间铺作”,如果放在角落那个位置,叫“转角铺作”。
游览献殿,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的独特之处是它没有墙,而是由栅栏围着,如凉亭一般,它完美的展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美,是我国古建中的瑰宝。
殿前楹联:圣德著千秋,维其嘉而维其时,精神不隔;母仪昭万世,于以盛而于以奠,灵爽堪通。
晋祠的工作人员说,每年农历6月15是水母的生日,晋祠都要开展祭祀活动。
从这里我们前后回望,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晋祠中轴起点的地方是水镜戏台,中间是进香的地方,还有金人台守卫,对越坊是仪仗,在这有祭品,最后是圣母主殿,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整个祭祀的大功能是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
穿过献殿,便是宋代修建在池水之上的桥梁∽“鱼沼飞梁”。
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
鱼沼飞梁立于圣母殿前,沼内石柱顶部架有斗栱及横梁,承托十字形桥面。桥梁东西水平,南北下斜,如飞鸟展翅,造型独特,被誉为古代的立交桥。
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跨过鱼沼飞梁,便是晋祠主体建筑之圣母殿。
关于晋祠最早的记录,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至晚在北魏,晋祠已颇具大观。
北齐高洋以晋阳为别都,对晋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到宋代,晋祠又几经扩建,现存的圣母殿就是北宋天圣年间(1023 - 1032 年)仁宗赵祯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
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建成后便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加之前面的鱼沼飞梁与金大定八年( 1168 年)修建的献殿,构成了新的中轴线。
晋祠的圣母殿是现存的宋代建筑中最出色或者最经典的案例之一,这是一座面宽七开间的大殿,进深有六间,采用重檐歇山屋顶,这属于非常高的规制了。
中国古建筑说“间”并不是说里面有多少个房间,所谓的“间”就是看它的外立面有多少个柱子中间的间距。比如说有两根柱子就是一间,八根柱子中间有七个空间就叫七间。
为什么说七间是比较高的数字?因为九间是规格最高的了。
中国的古建筑有很多元素都可以表现等级,比如台阶的高矮,最重要的是间数,也包括屋顶的形制、斗栱的形制,还包括油漆彩画的色彩,都可能会表示等级。但尺度和开间数是最核心的表现方式。
我们都有旅游的经历,往常我们到一个古建里,看一眼这个房子就走了。
但是在晋祠,在这里你遇到圣母殿这样非常重要的宋代建筑,千万别着急拍张照就走开,你们一定要停下来特别欣赏一下圣母殿的建筑架构。
它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所以殿内无柱、十分的宽敞。它的屋檐非常优美,中国古建筑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屋顶,《诗经》里描述说古建筑的屋顶就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特别具有飘逸感。屋檐往外的曲线特别柔和优美,看了会让人觉得很受感动。
圣母殿另一个最重头戏的地方就是前廊很深。
圣母殿整个进深方向有六间的尺度,但是比较少见的是前廊保持了有两间宽。它是希望人们更多地在前廊这个位置停留,去感受整个祠庙的气氛,然后也能欣赏周边的风景。
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木质盘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雕龙遗物。
这八条龙各有名称:居中两条叫应龙,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次两柱上的为蛟龙,最边上的两柱上的谓之缡龙。
这八条龙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宋朝年间的原物。
殿前高挂“显灵昭济圣母”大立匾。此匾是崇宁元年(1102年)孙路奉敕重修圣母殿时的原物。
殿外周廊有石碑20余块。殿前有楹联: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
匾额「泽溥桐封」则道出了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又是一绝。
晋祠圣母殿是建于北宋的重檐大殿,体量巨大,九十年代落架大修,重新处理地基后组装。
殿中圣母邑姜盘膝端坐在神龛正中,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神情肃穆。她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这尊塑像充分显示出她贵为帝后的尊严和奢华。
其余42尊侍女塑像分立四周,服饰、神态、动作各异,形象逼真,乃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在这42尊待女中,最有名的据说是一尊双面美人雕塑,她的一个侧面笑如花,另一个侧面则愁容满面,珠泪点点。
这位美丽少女的双面人生,留给了游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专程来访,研究并揣摩这个双面侍女的表情,以丰富自己表演艺术的内涵。
可惜的是,现在只能在门外远观而不能近看。这组宋塑与“难老泉”、“齐年柏”共称“晋祠三绝”。
在圣母殿右侧有两株千年古柏,一立一卧,树身向前倾斜与地面成45度的斜角,偎倚在撑天的柏树上,虽苍劲古老,但依然挺拔有力,枝繁叶茂。犹如我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据记载,古柏是东周时种植,所以叫“卧龙周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几百年以前,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的古老、苍劲。
刻于周柏旁的明末书画家傅山先生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修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名为“难老泉”。
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唯独难老泉泉水自地下五米的岩石中涌出,清澈见底,为晋水之源。
该泉经流不息,天旱不减,雨涝不增,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它与齐年古柏,宋塑仕女像并称“晋祠三绝”而驰名中外。
亭内梁间竖匾题“难老”两字,为清初傅山所题,字迹俊逸、气韵贯通,被称为晋祠三名匾之首。
此匾之下檐口处另有一横匾,上题“晋阳第一泉”。
高应元所题“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与傅山先生的“难老”,杨二酉的“水镜台”同为晋祠三大名匾。
书法界名家评说: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
难老泉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流入亭下的水池,池中有一小台,四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型,台上一长方小亭,亭台远观极似画舫,故名曰“不系舟”。
池中有中流砥柱、张郎塔、人字堰等景。 李白有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刚才我们所走过的这条路线是晋祠最核心的中路建筑群。
北路主要是祠中之祠,每组庭院有自己独立供奉的神灵,首先是一座文昌宫,祭祀的是文昌帝君。然后是东岳祠,祭祀东岳大帝。往西为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一组建筑,分两进院落,关帝庙居前院,三清洞居后院,洞上即为玉皇阁。关帝庙前有一座小戏台。
关帝庙前的戏台
北路还有一个景点你不要错过,即圣母殿北边的唐叔虞祠。
它就是前面提到的晋祠最初祭祀的唐叔虞,我们现在看到的唐叔虞祠不是原来的建筑,是元代重建,又经过明清两朝重修和改建,不过它的后院的主殿依然是元朝的大殿堂。
唐叔虞祠大门
晋祠的主人本是唐叔虞,可宋初重修之后,唐叔虞祠被改成了圣母殿,而唐叔虞祠只成了三间小殿,屈居圣母殿之北。
直到清乾隆年间重建唐叔虞祠,在旧址上拓宽增高,改建享殿,新建配殿、大门、围墙,唐叔祠才有了单独的院落。
厢房两边的元代彩塑
主殿是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
殿内修饰简单,正中龛中是唐叔虞坐像,左右各一侍童,龛前左右各一大臣拱手侍立。
殿前有楹联: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
殿柱上蟠龙的十分精巧传神。
晋祠北路的唐碑也是一大看点。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隋末李渊据晋阳而得天下,所以晋阳也被视为唐帝国的龙兴之地,国号「唐」便来源于此处的古唐国。
李氏对唐叔虞也多有感念。李世民随父亲起兵时就在唐叔虞祠祭拜誓盟,贞观二十年,太宗远征高丽回途之时在晋阳休养,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晋祠,回想起自己从戎马疆场到帝国初成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并镌刻于碑上。
晋祠的唐碑、石幢和砖刻并称为“晋祠三铭刻”。
唐碑《晋祠之铭并序》是有名的珍贵文物,也是国内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内,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写的是赞美唐叔虞的美德和晋祠风光。
唐太宗一生推崇王羲之,碑文写的行书,飞逸洒脱,笔力遒劲,深得王羲之的神韵,为唐太宗得意之作,也备受后人推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体碑刻,也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现唯一存世的李世民石刻画像,在历史教课书中有引用
再往西边走地势慢慢变高,就会出现一些台地,上面开凿一些山洞。
北部最后沿山坡建有一组建筑,巧借山势,错落有致。沿石蹬拾级而上,依次有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老君洞等建筑。整个建筑体量显得更灵活。
晋祠南路最东有胜瀛楼,二层三间,歇山顶。楼上开敞,风致高爽。
南路值得一说的著名祭祀建筑,有一座是水母楼,还有一座是公输子祠,公输子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耳生,它其实就是建筑木匠行业共同尊奉的祖师爷鲁班,历史上有这个人。
此外,还有一座三圣祠,里面供奉的是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南路也是多元的祭祀文化。
一圈下来,我们不知不觉中己参观了二小时四十分。
晋祠,山西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它悠久的历史,承载着西周叔虞受封、北朝兴替、大唐龙兴,北宋营建,它在中原的历史中可谓是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它布局精当、环境清幽,文物古迹众多,有古泉、有古木、有古建,颇有穿越历史之感,人文底蕴厚重,正如民国初刘大鹏在其撰写的《晋祠志》序中写到的,“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所以你到太原,还请抽身前往,这里是一座艺术殿堂,一座精美的皇家园林,一座丰厚的历史博物馆。
晋祠一宝∽唐槐
晋祠历史老照片。
✔️在太原选择自驾的话,从市中心走滨河西路往南按路牌行驶,大约30分钟就可以抵达晋祠。
✔️也可以坐308、804、856路公交车直接到达晋祠。
✔️晋祠门票价格:80元。
✔️太原的过油肉、莜面栲栳栳都是不得不尝的美味哦。
✔️从晋祠出来,如有时间还可以到天龙山、蒙山景区走一走。
🔑备注:参考资料有:乐途旅游网《太原第一景观晋祠》、解读新角度《清华大学教授讲晋祠一一千年一园看晋祠》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