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汽车西站,是我到目前为止碰到的,第2个必须出示当地健康码的地方。在火车站、在飞机场这种大地方,出示国家的健康码都可以。但是在小地方就一定要出示当地的健康码。
这种规律在其他方面体现的也很明显。越是小的地方,地方主义现象越是明显。工作人员对于凡是超出自己认知的东西,倾向于采取一律否决的态度。
在刘家峡的旅客中心可以购买前往炳灵寺石窟的往返船票。大船票往返70人民币,单程行驶时间3个小时。小快艇往返150人民币,单程1个小时。两者都没有固定出发时间,都是采取人满开船的策略。
我在售票处问了一下工作人员,快艇多少钱,大船多少钱。但是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没有大船可以坐,只能做快艇。本来我就没打算乘坐缓慢的大船。但是官方旅游中心的售票处工作人员都没有说实话,这让我不太舒服。我抵达了登船口以后,发现大船的登船口一样有人在等船。所以大船实际上也是可以乘坐的。
我本来是打算抵达刘家峡汽车站后,立刻购买回兰州的汽车票。但是有人揽客,所以我只想赶快离开汽车站。于是我打了个出租车,直接去了刘家峡游客中心。以至于我还没有来得及买回程的车票就离开了汽车站。所以有时候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很容易偏离自己原定计划的轨道。
但另一方面,我在前往炳灵寺石窟的途中,结识了两位同伴,最后大家一同包车返回兰州。这时我没有提前订购返程汽车票反而变成了好事。所以世界上的事情有时是很奇妙的,现在看起来不好的事情,未来又反而可能变为好事。
刚到刘家峡游客中心,我就收到了两个电话。我有两个快递,收件地址都写的是酒店名称。结果两个快递员在派件时都给我打电话,向我确认酒店地址。这个经验在于,以后如果我将快递寄送到酒店前台,最好写清楚街道的名称和门牌号。而不要仅仅只写酒店名称。
大船和游艇的逻辑都是类似的。游客坐哪艘船前往炳灵寺石窟,就必须坐哪艘船返回码头。游艇只在目的地停留一个半小时。言外之意是,如果我在炳灵寺石窟游玩超过一个半小时,我的船就可能离开炳灵寺,使得我无法返回。
这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炳灵寺石窟里有不少收费石窟。游客是可能愿意花钱去参观的,但因为游船的因素,强行缩短了游览时间,以至于无法参观。对于游船公司来说,他们倒是方便了,但是炳灵寺石窟方面和游客方面实际上都极为不便。
我后来了解到,游船方面和炳灵寺石窟方面是两个独立的单位,他们并不会共享利益。那么各自为政的情况就可以理解了。但是难道双方的高层没有考虑到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情况的存在么?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过么?
做快艇的感觉和做客轮的感觉是不一样。当游艇的速度太快,或水浪太大后,快艇的船头会往上翘起来,随后又重重地落下去。坐在座位上都能感觉到船底与水浪的撞击感。乘风破浪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吧。
黄河与洮(táo)河在刘家峡水库交汇。洮河的水呈现黄色,黄河的水呈现绿色。两者交会之处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最终变为黄色。这种泾渭分明的现象还是挺少见的。
开船的感觉像比开汽车简单。都不用担心过往车辆。现在很明显是淡季,一路上几乎看不到其他的游艇或客船经过。当一艘船靠近了另一艘船时,就会鸣笛示意。我们的快艇师傅偶尔会放开方向盘,双手握住手机处理信息。
当我看着隋唐时期的石雕时,我不禁想到在两三千年前,可能也曾经有人站在与我同样的位置,凝视着这些佛像。而今,他们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过百年后,我也将烟消云散。可是这些佛像或许还矗立在这里。
在石壁上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利坐像。实地看来,还是相当震撼人心的。人类对这种体积巨大的事物,大概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不由自主地感到庄严肃穆。
169石窟里的石雕壁画创作于汉代,距今超过1600年。需要额外买票,一个人300人民币,而且没有半票。我其实是愿意付费参观的。但这里实际上存在一个悖论。
游客大多是需要坐船过来,但是船只会停留1小时30分钟。上下栈道也需要花时间。换言之,如果游客需要想要进169石窟,能呆的时间不足半个小时。如果能够不限参观时间,或许我愿意支付300人民币进去参观一下,可是如果只给我不到30分钟时间,我可能就不会愿意了。
在大佛的身边有非常多的孔洞,大概是古代匠人搭建脚手架爬上悬崖峭壁时施工时所留下的。当年的技术水平远不如现在,在他们为了在悬崖峭壁上雕刻制作大佛,以及石窟里面的诸多佛像,必然付出了重大代价,或许不少工匠因此丧命了罢?
我觉得,一个经常旅行的人,不太可能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因为他会不停地接触新鲜的人、事、物,心境因此应该会变得更加开放豁达一些。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刷新他三观的过程。
水库两岸的山体略显光秃。植被不是非常茂盛。在黄河文化博览园,导游为我们详细讲述了黄河的泛滥与治理。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安居乐业,背后都是有无数前人付出了血汗的代价的。
我在旅途中偶遇了两位从事旅游业的游客,并于她们相谈甚欢。她们也讲述了许多令我感到惊叹的故事,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人生和旅行是类似的,你永远也不知道在下一站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收获什么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