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

作者:zc666 显示图片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初年。
衣锦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
四百多年来,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东、中、西三园。
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南出口)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


原称“归田园居”,明崇祯四年初建,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



缀云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岿然独立,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榭中湖石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空穴无数,形态各异,乃石中佳品




榭前池水中锦鲤、鸳鸯水中嬉戏



天泉亭: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亭内有古井,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亭外空地新建的竹廊、竹亭,倒也符合:归田园居




池塘里的莲花盛开着




天泉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花木扶疏。



秫香,稻谷飘香。旧时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因此得名。室内宽敞明 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秫香馆面水隔山,水缓缓绕山而行,流水之上有石桥相互连接



河边湖石小径、草林绿荫、林木茂盛、垂柳拂地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




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行石桥爬土山,放眼亭就在眼前



亭可作景、亦可观景,小憩、纳凉、 避雨,斜倚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荷莲轻荡。



东园与中园之间的复廊,虽相隔但有漏窗、门框将二边风景相互渗透




中部曾称"复园"以水池河道为主占五分之三,亭台楼榭临水而筑,有的亭榭直出水中,江南水乡特色扑面而来。园中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建筑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保持了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进入中园中门,一幅经典画面映入眼帘,远方的北寺塔如同园内景色一般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一座亭,面对池水,背靠长廊,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园中园的枇杷园
枇杷园同在一个园林中,但又相对独立,自成一体,这种形式在园林中较为少见


听雨轩,园中园东南方,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滴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境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宋苏舜钦诗云,日光穿竹翠玲珑。庭院有竹,翠绿欲滴,故名。
内厅悬"玉壶冰"额,因窗格及院中铺地都是冰纹图案,又有诗曰:清如玉壶冰




院北有一小山,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绣绮亭自杜甫诗"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形容亭及美景像五色的丝绸一般华丽,亭旁牡丹花圃,春季姹紫嫣红开遍山岗,应春景亭之名。


园主登斯亭,百年枫杨树下,感怀仕途险恶,愿“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亭柱劝世文联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亭匾额 “晓丹晚翠”,两侧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的应景对联。




远香堂与"倚玉轩"和西船舫形的“香洲” 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香洲"舫",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体现了文人的情思、情趣



香洲取:“香飘杜若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之名焉”之意,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舫临水而建,上悬文徵明书:香洲。二字横额,舱中置一明镜借景,扩镜深远,虚实对比。




小飞虹,苏州园林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名。它不仅是通道,且成了以桥为中心独特而经典的景观




往前路边太湖石假山,虽不大但也曲折,登高观景也是不错




继续往北就到了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一侧傍山,上楼要从爬山廊或假山石级而上,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楼上也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



相传百姓清晨之际在园墙外高墩上与忠王交谈诉冤


楼下可从廊桥进入"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美人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厅东出,过曲桥,东去




北河道边是见山楼最佳观赏地点




前行,折回中间假山岛上



雪香云蔚亭:冬日梅花,花木繁盛,如遇下雪❄️,于此亭赏梅观雪,暗香浮动。故又称冬亭。




夏日池畔清风徐徐,荷叶田田,行走在阳光之下居然没有一点暑意




一路荷叶碧连天的景色,前行不远就是西部"书园"了




进西花园之前一定记得回身一望,那中园景色一览无余




原为“补园”,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之上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与谁同坐轩”乃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正对着“倒影楼”"鸳鸯馆"



“卅六鸳鸯馆”,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在这里即可欣赏水中之月,又可感受清风之爽。




卅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卅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馆中琉璃窗外,随着位置、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光绪年间主人富商张履谦和其孙紫东俱爱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卅六鸳鸯厅为西部主厅,中间隔以银杏木刻屏风,馆内陈设精致,书画文物,古式家具应有尽有。馆外池中有鸳鸯戏水,故名




留连于鸳鸯馆,虽太过精美,但还要继续向西园最西处的塔影亭而去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此。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拙政园盆景部


西花园有很多清未铁艺护栏的石桥





留听阁,为单层阁,四周开窗,阁前有平台,赏秋荷听雨绝佳处。阁内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上,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好像浮动于翠绿浓荫之上,故名"浮翠阁"




倒影楼,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文徵明,沈是沈周,当年,西园之主张履谦为表达景仰之情,特建此楼,倒影如画景色绝佳。




推开临池窗户,池旁凌波踏空的回廊时高时低,曲折延伸,那倒影在水中的影子时而接近时而分开




远去回望倒影阁水中之倒影分外迷人




南园位于东花园和中花园回廊的最南端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高高的园墙


漂亮的明式家具,线条干净简洁



轿厅



文徴明手植紫藤


太平军忠王府也是拙政园的一部分,如今是苏州博物馆的出口


通往狮子林的拙政园桥


写到这里又要说再见了,感谢你阅读至此
                             谢谢🙏 
感谢小兰提供部分照片及校正
      再次感谢大家!
           
              2020年6月8日